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三亚崖城古民居建筑的色彩语言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三亚崖城古民居建筑的色彩语言艺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三亚崖城古民居建筑的色彩语言艺术

摘要:我国古代的建设,大多色彩比较艳丽,且色彩的应用源远流长。在建筑建设中使用色彩能够提升建筑的美感,增加建筑自身的艺术气息,是古代建筑文化的主要表现。三亚崖城古民居建筑主要以淡雅为主,重视与自然的色彩对比,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古民居建筑色彩的作用,同时阐述了三亚崖城古民居建筑色彩语言艺术特色,最后总结了全文。

关键词:三亚崖城;古民居建筑;色彩特色;语言艺术;作用;艺术特色

我国古代建筑中,色彩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时展的重要产物。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在建设各类建筑时,会在建筑中加入一些色彩,作为装饰建筑的构件,以此增加建筑的美感,提升建筑的欣赏价值。古建筑色彩是我国建筑文化的象征。三亚崖城的民居古建筑建造颜色均使用的是原色,例如,外墙是粉白颜色,同白色砖面相互融合,瓦片的颜色也以原色为主,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屋顶的下檐位置采用的是青绿色,柱子采用的是朱红色,梁上、廊坊的装饰采用的是以黑色为主。独具一格的搭配模式,赋予了建筑稳重、成熟、凝重的风格。最为重要的是三亚崖城的民居古建筑挣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在建筑上大胆创新,将民族文化和时代特色融入其中,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重点景点之一,也是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产物。

一、中国古建筑色彩的发展概述

中国的建筑色彩文化最早发源于先秦时期,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发展,在清朝时期建筑色彩才逐渐走向成熟。在发展初期,建筑色彩表达的含义也比较简单,例如:灰色代表平淡,白色代表纯洁,黄色代表明朗,绿色代表安宁,蓝色代表冷静,红色代表热烈。随着身份阶级的产生,建筑色彩被赋予阶级内容,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在建筑的等级和色彩上,例如,殷商时期,宫殿的建造柱子为红色、墙面为白色,宫殿内的大堂色彩比较斑斓,且会用绣制品装饰,给人以富丽堂皇、高贵的视觉感受。周朝时期,对颜色进行了规定,青色、红色、黄色、黑色、白色为主要颜色,宫殿的柱子、墙面、台阶多为红色,象征着统治者的身份,也是统治者统治欲望的直接体现。通过分析战国时期的一些文物能够得知,战国时期在颜色应用中按照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划分,在建筑上应用红色、黄色、黑色、白色四种颜色代表东、南、西、北四个不同的方位,在战国时期,建筑的梁柱构建上逐渐开始出现彩面,对颜色的应用也更加讲究。魏晋南北朝后期,建筑的色彩逐渐应用到瓦片上,在此阶段,黄色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反映出建造者的身份。在隋唐时期,宫殿、庙宇、官员府邸建筑风格依旧使用红色的柱子、白色的墙面,但是在梁架上逐渐开始加入彩画,在此阶段主要丰富了屋顶颜色的变化。例如:屋顶的瓦片逐渐由灰色、黑色转变为彩色,并且从土瓦转变为琉璃瓦,在屋顶周围也加入了剪边,使得建筑整体看起来更加富有艺术感。汉唐时期,建筑建设中的木质材料全部用朱红覆盖上原色,墙面也一律使用白粉,采取红色和白色结合的方式,给人愉悦的视觉感,整体呈现出简单明了的艺术表达形式。宋代开始建筑的颜色逐渐走向淡雅,且建筑的品味逐渐体现出来,室内和建筑外体的建设均以单调为主,主要是由于宋代儒家和禅宗的地位比较高,因此,较多的人受到了儒家和禅宗的思想影响。在此时期,更加注重的是建筑构建的装饰,装饰彩画使用的是青绿彩画,装修使用朱金色彩,台阶为白石,墙面基本为红色,瓦片使用黄色。由此可见宋代的颜色发展主要以绿色为主,直到金代才逐渐开始使用黄色琉璃瓦、汉白栏杆。清代开始逐渐流行油漆彩画,且民宅的建筑色彩多为原色,在北方地区以灰色为主,在南方地区以粉色为主,瓦片和柱子均使用棕色,颜色偏暗色系,且不同方位的颜色按照气候、自然环境,选择与之协调的颜色。

二、古民居建筑色彩的作用

古代建筑的色彩和建筑经历的环境相互磨合,在朝代的演变下,逐渐形成了简约、繁琐的古典建筑风格。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下,建筑色彩与环境、空间、装饰之间相互协调,在尊崇传统建筑意义的同时,将民族气息、美学思想、艺术气息表现出来,形成了不同地区、民族在建筑色彩上的不同审美标准,体现了中国丰富的文化蕴含,是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的瑰宝。早期的建筑结构比较简单、质朴,且构造关系也比较简单,在建筑色彩的应用上大多以原色调为基础,在南北朝、唐宋时期,建筑的构件才逐渐变得多样化。相比早期的建筑技术也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在建筑建设中逐渐应用到雕刻技术,屋顶也开始应用剪边,瓦片的颜色也逐渐丰富起来。在柱子上开始加入人物、山水、楼、亭、台等事物,以此达到装饰柱子的目的。梁枋也逐渐加入彩绘,实现了建筑色彩和建筑结构融合的局面。通过长期实践得知,中国建筑在色彩应用方面拥有着丰富的经验,且色彩的演变也和朝代的文化息息相关。例如,由于北方的天气比较寒冷,因此,在宫殿、府邸的建造上,选用的都是比较鲜明的色彩,使得色彩和自然风景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房屋的主体部分,通常使用的是暖色,比如朱红色。房檐下方则使用冷色(蓝绿色搭配),将阳光能够照射到的地方衬托得更加融合,将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衬托得更加阴暗,以此,在视觉上给人强有力的对比。门窗的颜色大部分使用朱红色,只有在檐下部分使用金线、金点装饰,在建筑上加入彩画,一改建筑古板的印象,增加了建筑的活力。在南方由于气候原因,四季如春、青山绿水,南方建筑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导致建筑色彩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加之南方终年青绿、四季都有花开,因此,在建筑色彩的使用上均以淡雅为主,梁柱多用白色、灰色、黑色,整体的建筑给人淡雅的感受,这类色彩的搭配能够使得南方在炎热的夏季感受到一丝凉爽感。

三、三亚崖城古民居建筑色彩语言艺术特色

三亚崖城的民居古建筑建造颜色均使用的是原色,外墙是粉白颜色,同砖面结合,瓦片的颜色也以原色为主,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建筑木质结构也以原色为主,使得建筑的整个建设风格和清水砖墙一致。民居建筑的厅堂也比较宽敞,外檐使用的是翻杆,朝阳的窗户使用隔扇,厢房大多为合窗的形式,整个建造做工细致,柱子的图案形式变化多端。屋顶的下檐位置采用的是青绿色的斗拱、额枋,檐下的彩画大多以蓝绿色为主,在中间位置带有红色的点缀。红色的柱子上也会加入一些蓝色的线条用以点缀,三亚崖城民居建筑在颜色搭配上应用了强烈的对比,采取冷色和暖色对比的方式,使得两种颜色结合起来形成混合的白光,两种色调相互配合还能够形成灰色、暗灰色、灰黑色,这也是色彩学中的互补色。例如,通过将绿色、紫色、黄色、橙色、蓝色、红色全部放在一起,可以达到颜色相互衬托的目的,促使颜色在视觉表达上更加鲜明、活跃,在自然环境的衬托下更加醒目。由于人本身的视觉拥有调节作用,通过冷暖颜色混合搭配的方式,能够使得两种颜色起到均衡的效果,在我国的古建筑中,大部分的建筑均采用的是红色朝着绿色渗透。三亚崖城民居古建筑,在窗台和梁上不单单使用了绿色点缀,在枋心里使用的是红色、花色点缀的形式,有部分区域还特别用了黑色。例如,梁上彩画的两端使用的是黑色的墨线,檐廊尽头使用的门框也是黑色,虽说木框和周围红色的柱子无法形成对比,但是门框和梁枋的颜色却很协调,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下,起到了颜色过渡的作用,增加了建筑的整体艺术价值。三亚崖城民居古建筑主体的色彩和建筑装饰的色彩纹理比较新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能够得知,三亚崖城的居民建筑摆脱了封建思想、礼教的束缚,将建筑审美和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在了一起。独具一格的搭配模式,赋予了建筑稳重、成熟、凝重的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材料不断的完善,建设颜料也逐渐增加,在颜色搭配上也逐渐出现间色、复色的搭配方式。通过多种间色、复色的搭配,发挥出了建筑追求细腻的基本格调,使得建筑在追求装饰的同时,凸显出建筑时代的传统色彩,通过建筑色彩反映出时代文化、建筑背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古民居建筑色彩直接凸显出了建筑的建设风格,在三亚崖城的建设中,均是以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为主,将洁白的墙面、青灰色的砖瓦融入青山绿水、丛林树木之中,凸显出建筑的清新秀丽。民居建筑本身的白色、灰色、绿色同周围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居民自然、秀丽、淡雅的生活情调显露无遗,是一种内在美、原始美,表现出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弓,胡平平,霍晓卫.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分层次保护体系的建构研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J].中国名城,2011,(06):68-72.

[2]张弓,霍晓卫,张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中的建筑分类策略研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与山东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为例[J].南方建筑,2010,(03):70-74.

[3]张弓,胡平平,霍晓卫.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分层次保护体系的建构研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2010,(06):9-11.

[4]束云生.海南岛南部崖城———三亚一带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5]赵宏竹.三亚崖城会展旅游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2):213-217.

[6]黎奋.着眼校内教育均衡,抓好艺术特色教育———三亚市崖城中学艺术特色建设概览[J].新教育,2015,(17):63-66.

作者:刘鹰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