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传播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大学语文旨在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就地取材,将地方文化科学合理地融入课程教学,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程实践环节,又能深入研究地方文化、开阔师生学术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心与认同感。
关键词:大学语文地方文化课堂教学
一、融入地方文化,丰富教学内容,培养人文意识
对于旨在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大学语文课程而言,多元而丰富的地方文化无异于是重要资源。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极富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地方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手段,既高屋建瓴又具体而微地提升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以笔者所在城市为例,吉林市原为满语地名——“吉林乌拉(一作吉林乌喇)”,意为沿江的城池。因明清两代戍边与抵御外侵及地理便利条件,在此处设厂造船,又称“船厂”。殷周时代已有氏族部落聚居,秦以前,满族先祖的“肃慎人”便在此居住。清康熙年间,筹建吉林城,吉林成为清政府统辖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的重镇。康熙在1674年东巡吉林时巡视水师营,作《松花江放船歌》,“连樯接舰屯江城”的诗句也给吉林冠上了“北国江城”美誉,并形成了独特的“船厂文化”。另,“由于东北是清王朝的肇兴之地,统治比较稳固,并且当时东北地区开发程度相对滞后,流人在这里难以形成危害清统治政权的政治力量,于是东北便成了安置大批流放人员的地区。流人的到来,把先进的文化知识也带到了这片土地,客观上加强了东北的文化建设。这些流人不仅是有清一代东北地区文化领域中一批十分活跃的人物,而且其所传播的文明种子,在东北地域文化开发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③“流人文化”也是吉林地方文化中的富矿。从地理条件上来说,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吉林市,学生近可至东校区图书馆观摹《松花江放船歌》石刻全文,远可出校门至水师营博物馆亲历历史、至临江门三道码头、船营区落马湖(一作跃马湖)与吉林乌喇主题公园实景体验。从学术支撑上看,北华大学与近邻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高校均有科研团队对此开展的系列研究,有著作论文可以查阅,有专家学者可以拜访求教。故在诗词单元,课程组选讲清代词人纳兰性德《金缕曲•赠梁汾》时,指导鼓励学生广泛搜读相关资料。在词人这首“订交之作”背后,流放诗人吴兆骞的坎坷经历、词人顾贞观与吴兆骞的拳拳知己情谊、纳兰性德“于三千六百日,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的慨然仗义都引发学生热议。任课教师完全可以把握机会,以文带史、由点及面,引导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对本地历史文化给予足够的关注——求证自己所在城市历史,了解“流人文化”的形成与影响及“船厂文化”的来龙去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一番实践下来,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为什么说纳兰词不单单是诗词史上的佳作名篇,更是满汉文化融合的里程碑,纳兰性德不仅是杰出的词人,也是康熙的文化亲随,他与汉族文人的唱和往来,客观上促进了满汉融合局面的形成和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结合地方文化进行教学,既能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地方文化。
二、立足课程优势,深耕地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就地取材,有效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既消除唯经典论的课程与学生体验之间的距离、增加课程实践环节,又能深入研究地方文化、开阔师生学术视野、培养正向的地方文化价值观与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将地方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并不是唯地方文化论,而是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教学载体和内容的封闭课程观,多方聚合相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合理选择,以地方文化为突破口,促进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的变革。从地方文化中寻找语文教育的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亲切的语文读本,改变大学语文教材同质化和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的现象,学生在学学语文前虽对地方文化有所了解,但并不深入,“熟悉”的“陌生感”能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地方文化的欲望,提高语文学习的接受性,而地方风物、历史、文化及精神也会随着乡土语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根植在他们身上。④我国幅员辽阔,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教学中如果能深入开发课程资源,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方文化广泛涉猎、深入研究、全方位备课,在课程讲授中就不会照本宣科,就文学讲文学,而是可以就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人文历史侃侃而谈。此举不仅能提升任课教师的学术素养,也足以使学生在开阔视野、主动学习的同时,对家乡风物多一份感情,对故乡历史多一份了解,对他乡文化多一份好奇,对传统文化多一份认同,“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苏家宁.语文教材多元文化类型透析——基于思维方式的视角[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蒋宝德,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
[3]任树民,李秋.清代流人的地理分布及其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吉林地区为视角[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周晓音,地方文化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4).
作者:王红 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