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探讨文学经典阅读与大学语文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探讨文学经典阅读与大学语文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探讨文学经典阅读与大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文学经典;语文教学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追求。而“以正确价值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个体习性、人格品质、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应该是摆在当前各高校面前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而作为以涵养人文精神、塑造道德人格为重要教学目标的大学语文课,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典范。

一、构建文化认同应该是当代大学语文课最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课是高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文化基础课,“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工具性、人文性是大学语文课的两大基本特性。某种程度上,这两大特性确实也规定了大学语文课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一方面确立语言规范,另一方面建立文化认同。二者和谐统一于大学语文课教育教学实践当中,都不可偏废,但不同时期有所侧重。1978年,匡亚明先生率先在南京大学重开大学语文课,针对的是“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的教育现状,而着眼点重点解决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语言文字应用规范性欠缺等现实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高等教育中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课凸显的是课程“语”的基础性、工具性,承担的是正确、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基本任务,语言文字示范作用比较显明。而今天我们所教授的对象:大学生都是(或者被认为是)具有一定语言运用能力的青年,都是可以真正开始自主性文学阅读、发散性思考的成年人。大学语文课的语言文字示范作用应该从“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逐渐转向“高水准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即培养深度阅读、得体表达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语文课的工具性依然重要但应该是非第一位的。大学语文课更应该凸显课程“文”的内涵,更应该突出课程的审美性、人文性特征,课程教学更应该侧重通过文本阅读、赏析进而达到学生自主丰盈人文精神、建立文化认同的高等教育目标,这也确实符合当下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求。

二、文学经典的重要价值在于社会文化认同与接受

在有限的大学时期,在人生最美好、宝贵的青年阶段,学生最应该读什么,哪些作品最值得推荐给学生阅读,就成为大学语文课教学内容方面最需要考量的重点之一。此时,文学经典作品也就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无论表现形式如何,文学经典都显示出文学的审美功能与教诲本质。在多个场合发轫于心地谈文学、引经典,反复提及自己的文学情缘:“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我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他指出,伟大的作品就是有一种爆发性的震撼力量,这就是文以载道。从他个人阅读欣赏的经验角度来看,印证了文学经典给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对于大学语文教学而言,文学经典作品的语言规范价值自不待言,而蕴含其中穿越时空的美学观念、价值取向、文化认同确实也成为课程教学的人文价值所在。文学经典是指那种能够穿越具体时代的美学观念、价值标准,在价值与美学维度上呈现一定的普适性,表现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与文化语境中具有权威性、神圣性、根本性、典范性的文学文本。文学经典借助故事情节、意境形象、环境场景、修辞手法等多种方式,将深蕴于文本当中丰富多彩的主题意蕴、鲜活丰满的心灵情感、独特珍贵的生命体验,或形象直观、或抽象概括地表现出来。这些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文学形象、生命体验,凸显的是人类丰厚的文化积淀、展现的是本真的人性光辉,是人类精神生活根本性问题的文学映射;通过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群体的重读,对它们进行重新阐释、重新审视它们的文学价值。因此,文学经典具有“生命的本真性”“实质的创造性”“内涵的丰富性”“时空的跨越性”和“影响的无限性”等特征。蕴含于文学经典中的人文基础知识历来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读者从中可以了解风俗民情、历史瞬间、人世百态。而更受大家青睐的应该是,文学经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过去或现在的最高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的展示,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形象书写,集中体现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因此,文学经典也常常被大家看作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旗帜、文化符号。阅读文学经典也是了解一个国家、民族最直观、最形象的方式之一。区别于诸如哲学、历史学等经典作品,文学经典更加具有形象的生动性、情感的触动性、艺术的审美性等特征。对于文学经典的赏析更加强调侧重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理解作品中的“人”的形象。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普遍人性,揭示了人生真谛,既因为经典形式的多样性,也因为人性内容的丰富性,还因为人性思想的超时代性。文学经典借助多重话语、多重意蕴,以鲜活、形象的人物刻画展现人性的当下表达,揭示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以看似不断遗忘的方式给读者的想象力烙上清晰的精神印痕,以集体无意识的状态隐匿于民族的深层记忆当中。

三、文学经典作品是实现大学语文课教材培养目标的最重要载体

蕴含于文学经典作品中的丰富的价值,决定了文学经典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文学经典应该成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最重要的载体,它是达成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其实,从全世界高等教育的视角来观察,各个国家的母语课程大都是围绕文学作品展开,尤其是那些历经岁月积淀、反映人性本真、引起全人类共鸣的文学经典作品更是各国母语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文学教育和情感教育是文艺复兴以后欧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且历时几百年。时至今日,它不仅没有被各国语文界彻底抛弃,而且经过短暂的沉寂之后又重新受到青睐。”“日本高中的‘现代国语’课,课文大多是著名的文学作品和有定论的评论文章。”人文意义上的大学语文教学,“力求用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目的,以选文的丰富性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个载体与媒介,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增强其运用母语应用能力,在文学作品中探索文化的本真、体味文化的魅力,从文化的视角欣赏各国文学经典,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文化素质修养、人文精神境界,不断凝聚中华民族体认、价值共识,不断增进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因此,文学经典自然成为实现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最重要载体。四、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文学经典作品的价值呈现大学语文课中人文思想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文学。大学语文课程中文学经典的人文思想传导、文化观念认同与社会接受价值实现,一定是以文学经典的审美赏析、深度阅读为前提和基础的。文学经典的审美赏析、深度阅读应该是实现当下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最重要的方式。

(一)以建构为目标,文学经典的审美赏析与思想启迪以文学经典为主要载体的大学语文课,在一定意义上实为文学课。文学教育应当通过文学经典和文学精神向学生传导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中华文化精神,积极导引学生文本阅读的角度、钻研的深度,争取让学生在熟悉文本、全面掌握文本主要内容感性的基础上,在积极充分的主观思维、丰富的情感活动中,通过自身感受力建构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引起感悟、触发思考,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满足。文学本身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等特征,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构建形象之真、讲透人性之善、展示艺术之美。当把文学经典中的真、善、美讲到位、阐释清楚,将深蕴于这些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自然呈现。这也正如鲁迅在杂文《论睁了眼看》中所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师生争取在每一篇文学经典选文的学习过程中,深入作品文字所塑造的意境或形象,受到感染、启迪和思想价值的升华,进而内化于学生的生命体验。深入解读一定数量的具有包容性、感染力的文学经典作品,在学生教育中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文学经典为主要载体的大学语文教育,让学生“在那里可以和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可以呼吸到高山之顶的新鲜空气”,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读出历史厚度、时代新意,通过文学审美赏析,进而了解社会、理解人生、阔达生命、启迪思想,这是其他课程很难做到的。许多文学经典本身所蕴含的多重主题、丰富内涵,有助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对于人文精神、思想价值的分层学习、多元探讨,也特别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二)以问题为导向,文学经典的课堂导读与课外整本阅读大多数的文学经典作品部头都比较大,仅仅靠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因此,大学语文课就要针对每一部文学经典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不同的问题悬念,以问题导引课堂的整个教学导引过程、以问题的分析解决贯穿于整部作品的学习理解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追寻问题的答案,在问题解答中实现审美与育人的教学目标。人们常说,语文学习,重在阅读、功夫在课外。因此,大学语文课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更要重视文学经典的课外延展,尤其要重视在课堂片段赏析的基础上文学经典的整本阅读。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通过完整阅读文学经典作品,能够亲自体味细微情感、整体把握根源脉络、贯通融汇文意题旨,从而实现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与更新。文学经典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建构过程。作者在完成作品的同时,已经将作品最终意义和价值的创造权转交到广大读者手中。读者在文学经典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完成文学经典的自我价值建构和呈现。因此,大学语文课堂绝对不是唯一的进行阅读活动的地方,课堂导读、课外阅读的内容范围和方式从来就是有区别的,但对整部作品的完整阅读是深入体会作品内涵的最基本的方式。

(三)以能力训练为重点,文学经典的诵读、情景剧表演等多样化学习方式文学经典“内涵的丰富性”“时空的跨越性”决定了对于作品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形成语感、深化对作品的认知和体悟。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诵读,比如说分角色阅读、配乐阅读、朗读等方式,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不仅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训练,更是内蕴作者情感涟漪、感受文学经典深邃情怀的重要方式。而文学经典的情景剧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更是学生在对文学经典作品内容情节烂熟于心、情感基调精准把握基础上的一种自我创作,是大学生站在文学巨匠肩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文学赏析、创造的过程,不但多样化文学经典学习方式、深化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且对于提高大学生写作技巧、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同学交流合作、健全人格、激发潜能都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大学语文课,究其实质应该是在高等教育中的母语语言文字规范习得和文化濡染认同。因此,文学经典作品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最重要的载体,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以经典的文学作品为基础而展开的。文学经典阅读是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大学语文课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经典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规范了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润物无声地传承和弘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作者:张靖华 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中心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