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语文教学儿歌作用及运用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很重要的,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本文主要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儿歌的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歌运用;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提高他们认字的能力,有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他们的学习兴趣浓厚起来,就会真正做到变“学会”为“会学”。教学实践证明: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才是提高一节课效率的关键。
一.巧用儿歌———鼓舞情绪养常规。
一个人的学习兴趣是情绪决定的。一年级的学生对唱、说等有韵律和节奏的话,记得最快、最牢,而儿歌吟唱的特点又刚好是旋律优美、节奏轻快、情感和谐,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常规和习惯就可以在这样美的氛围和情感下进行。例如,“老师讲课我用心,同学发言我倾听。用耳朵听,用眼看,我最能干”。在教学中,还有表扬儿歌,学生准确又精彩地回答问题后,“嘿嘿!你真棒,哈哈,你是我们的好榜样”。此外,还有竞赛儿歌,如“小火车开起来(师),开到我们这组来(生)……”“谁是小老师(师),我是小老师(生)……”这些儿歌表面在表扬个别同学,实际上是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鼓励全班同学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向榜样学习。这样每位同学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了,老师也不必刻意组织纪律,因而形成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巧用儿歌———诱发生动想象的习作意趣。
儿歌是低段课文的主要内容,北师大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就有13首儿歌。我发现二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读儿歌,也喜欢仿写儿歌,于是尝试仿写儿歌习作。后又发现学生对猜字谜、游戏活动类习作很喜欢,便因势利导,将游戏活动与儿歌仿写紧密结合起来,探索游戏儿歌仿写的习作教学。学生读了“古代有,现代无。商周有,秦汉无。唐代有,宋朝无”这谜面后,教师引导学生猜出谜底“口”字后,接着启发学生进行口字儿歌仿写。学生有的借用,有的改用,还有的创新。学生在冥思苦想中斟字酌句,在摇头晃脑中咬文嚼字。“读一读”有短诗《荡秋千》:“涝秋千,涝秋千,两脚一蹬飞上天。向前荡亲亲太阳脸。向后荡跳上月亮船。”我引导学生朗读赏析后,便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展开想象,进行仿编游戏歌谣,然后学生拍手互唱或一起唱。学生个体为用准动词而咬文嚼字,其乐无穷;学生小组动作表演而手舞足蹈,和声合拍,其乐融融。游戏是高度创造性和高度个性化的活动。对儿童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游戏,游戏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力,激发了儿童的创造潜能。游戏儿歌仿写将低年级学生的游戏活动与想象习作紧密结合,将游戏体验与文字推敲紧密结合,寓教于乐,富有童真、童趣、童乐。游戏儿歌仿写继承发扬了我国以读促写的教学传统。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游戏儿歌仿写促进了学生对所仿儿歌的再阅读、再理解、再更新,使阅读与想象习作相互促进;也促进了学生对所玩游戏的再回味、再体验、再更新,使游戏与想象习作相辅相成;还促进了学生对所写文字的再理解、在推敲、再更新,使文字与想象习作相得益彰。游戏儿歌仿写将小学生的读、玩、写紧密结合,将仿、创、乐融为一体,是继承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实践。
三.巧用儿歌――为学生开创识字新天地。
低年级学生喜欢读儿歌,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汉字的构字规律,编一些简单、易学的儿歌,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方法既有趣味性,又有思考性,通过对儿歌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动口又动脑,易学易记,妙趣横生。例如,"父"字用歌谣:嘴上留着"八"字胡,下身穿着"交叉"(X)裤,再配以图画,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又如:采用的童谣、儿歌等丰富多彩而又喜闻乐见的手段,强化了对汉字笔画及位置、偏旁部首类型及基本字和复合字.的认识和掌握。学生逐渐学会了认识和掌握具有同一音、形、义特点的字词群,使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提高了学习汉字的能力,使学习过程充满了互动性、个性化和趣味性。老师编,学生也编,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我们的识字课上,学生总结出了一首首精彩易学的识字儿歌。再如:教学生识字的时候,遵循字与宇之间的联系,我和学生一起编写了比较记字儿歌。如"谁、推、堆、锥、崔"这5个生字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每个字都含一个"隹"字部。我们编写的儿歌是:"言字旁,他是谁?头上有山,他姓崔;手儿把门推;金字在左,它是锥;提土旁,我念堆,土堆的堆",学生在熟记儿歌的同时,学会了生字。
四.巧用儿歌――进行写字教学的“法宝”。
儿歌语言生动有趣,浅显易懂。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写字,而且还能创设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较好地学习写字。让学生熟记,正确应用虽然在书写过程中,孩子会因为小肌肉群发育不完善的或原来已经养成不良的握笔姿势等原因,产生姿势走样的情况,但是儿歌天天念,时时念,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去纠正,去完善。课堂上,每次提笔写字前都用儿歌做提醒:"写字之前摆姿势",孩子们就会接上"摆好姿势再写字。"并自然地摆好"头正、肩平、臂开、脚安"姿势开始书写,写完一行就自省一下写字姿势。在写字评价中,经常运用有针对性、较为固定的评价语言,使它变成自然的旋律,不断地回荡在孩子的心中。比如:有的孩子横竖写得好,就把儿歌"横笔左低右高行,竖笔写得笔笔直,写字本领真是棒。"送给他。有的孩子书写中能做到行款整齐,就夸她:"大小均匀很整齐,一看就知很专心。"有的孩子竖弯钩写得棒,就这样评价他:"转弯圆润钩舒展,竖弯钩像只美天鹅。"用韵律优美的儿歌评价学生,学生眉开眼笑;评价中的书写要领回还盘旋,指导了学生的书写,能够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写字心理,效果明显。
五.巧用儿歌――激发学拼音的兴趣。
第一堂拼音教学课时,教师需要先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汉语拼音,它有什么作用。从本课开始学习汉语拼音,然后大家讨论交流。平日生活中你有没有用过拼音(幼儿园学过没有),有没有困难,怕不怕,你有什么好方法学好拼音。对精彩的回答用上述的表扬儿歌祝贺,最后总结。要求学生牢记一首儿歌:“中国汉语拼音用处大,读书识字要靠它,它帮我们讲好普通话,大家一定用心学好它。”学生们在个别背、小组背、开火车背、齐背的形式下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地很快背熟,找到了自信,浓厚兴趣形成于其中,个个都表现出想学好汉语拼音的决心。
六.巧用儿歌――突破拼音教学的难点。
小学生是最喜欢童话故事的,所以,我把拼音比作一个童话王国,把里边的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声母、音节看作它的国民。在教学中,让学生给每个“国民”编顺口溜,编得好有奖励(获得我班的一个logo),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例如,学习单韵母“u”时,学生总是把不久前学的单韵母“o”的发音混在一起,有的学生编“张大嘴巴ooo,嘴巴翘起uu-u”,有的学生编小嘴巴ooo,火车火车uuu”进行区别,编得好不好由同学们举手投票,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自编儿歌比赛中很快地读准了音,提高了创造力,下课了都还意犹未尽。在教学复韵母时,我先让学生掌握复韵母的构成以及复韵母的发音方法,利用顺口溜“复韵母,复韵母,真带劲,真带劲,两个单韵母合成音前音轻轻滑动到后音重重,前后相连复合音,复合音”。学生在一边拍手一边背诵的氛围中搞清了单韵母和复韵母的区别。如学习“u”和“ui”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并自编顺口溜,提醒学生先看清韵母的组成。把嘴巴做好第一个单韵母的口形,再很快地滑到第二个字母的读音上。有的学生自编“i在前,u在后,iu,iu,iu;u在前,i在后,ui,ui,ui”,有的学生这样编“iu,ui像兄弟,但是细微不一样,i是哥,u是弟”。如此,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轻松地掌握了复韵母的读写方法。在拼音教学中,掌握两拼音和三拼音的拼音方法更是一个难点,可以用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声短介快韵母响”这句顺口溜来帮助学生学习。声调的标法也是学习拼音的重中之重,要花很多时间指导,为了让学生更快把握重点和难点,学起来轻松自如,我利用一段有节奏的《标调儿歌》帮助教学:“读音节,仔细些,看见a不放过,没a找o、e,如果i、u同出现,标调就在后面”,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也不用怕了。在形象的讲解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浓厚,增强了自信心,很多学生也不怕学拼音了,教学效果良好。许多同学最不容易把平舌和翘舌读好。为了让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好平翘舌的标准读音,我让他们诵读儿歌《绕口令》,“sì是sì,shí是shí,shísì是shísì,sìsh是sìshí,shísì不是sìshí,sìshí不是shísì,谁来试一试,说准sìshíshísì,sìshísì”,并通过比赛,使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
七.巧用儿歌———强化记忆。
在学声母时,请孩子先观察声母图,提问图上画了什么,你能用儿歌记忆它吗?孩子们非常喜欢,举手率是97%。学完声母之后,我用儿歌帮助他们记忆声母,如“伞把向上fff,伞把向下ttt,p和q面对面,b和d肚对肚,还有两字母,一个像门洞,一个像板凳,它们就是n和h”。这些儿歌充满童趣,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复习了声母,又注意了区别字形。把儿歌引入拼音教学中,好处很多,学生不仅学得兴致勃勃,而且增强了记忆力,提高了创造力,锻炼了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扎实地打下了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总之,儿歌在低年级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带来的快乐,真正做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浅析如何利用儿歌来促进小学语文识字教学[J].陆瑞芹.名师在线.2018(31)
[2]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教学案例分析[J].张丽丽,李广.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03)
作者:吴苏文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东中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