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10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学语文教学研究(10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思考

摘要:初中语文是中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在中高考中所占的分值也是最高的,因此,不论从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来说,初中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的课程改革所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方法初中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虽然广大语文教师想方设法去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但效果却不够理想,学生要么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要么语文成绩不尽人意。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更好地上好初中语文课进行了探究,以期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借鉴。

一、构建和谐关系,调动学生积极性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需要一种积极的教学氛围来影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经常处于一种放松的心里状态。那么,如何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一)师生关系要平等

其实人与人之间生来就是平等的,只是所处的角色不同罢了,教育教学也是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虽然处在不同的教学地位上,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们要逐步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威严的陈旧思想,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才能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二)师生互动要积极

语文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具有更加开放的特点,语文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大部分都是灵活的,没有固定的答案,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交流互动探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效手段。学生只有在交流中主动袒露自己的心声,才能算是被调动出了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景色是非常迷人的,令人十分向往,而对于作者陶渊明的评价,有人说陶渊明是积极向上的,说他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有的人说他是消极避世的,你是如何评价的呢?在课堂上,有的同学这样发言:“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积极生活态度的表现,桃花源里所描写的美好景色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是作者良好心态的表现。”而另外一个同学却这样回答:“我认为陶渊明消极避世,因为在当时的生活背景下,民不聊生,战乱频发,陶渊明只想着自己追求桃园的生活,而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这本身就是消极的,并且文章的最后暗示出桃花源是遥不可及的,也体现了作用消极的心理。”这样两个同学的不同看法引起了其他学生强烈的反映,同学们也都纷纷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倡导开放性课堂

(一)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在理科的学习中,“冰”融化以后的结果只有一种,那就是水,而在语文课堂上,却不只一个答案,冰融化不仅仅是水,还有可能是“春天”,这是语文课堂发散思维的结果。所谓发散思维指的是不按照一般的思维模式去思考,而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找寻不同的答案,这是当前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教学目标,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蕴含的发散思维因素是非常丰富的,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开展探究式学习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都是教师一人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改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和素质。教师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课题教学,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一)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已经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充分的普及,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既革新教学手段,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语文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上语文课、喜欢上语文课。例如,我们熟知的说明文《苏州园林》该课文虽然写得非常精彩,但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又没有丰富的人物色彩,致使学生缺乏应有的兴趣。教师单靠在课堂上讲解苏州园林的优美布局,恐怕会使大部分学生昏昏欲睡。为此,语文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自己去苏州园林游玩时的照片放到教学课件中,让学生在课件中感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有所侧重地保留传统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加深学生对于语文教学的印象、丰富语文课堂内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我们也要有所侧重地保留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下学习应有的内容。比如,有的学生往往都是通过教师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来喜欢上语文课的,从而对学习语文更有兴趣。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新课改的精神采取科学适当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复杂性,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去摸索经验、进行实践,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吴伟星.莫让“议论”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之痛[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2011(2).

[2]邓艳芹.浅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祖国:建设版,2013(2).

[3]梁建强.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作者:谢雪艳 单位:江西省丰城市孺子学校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方法研究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涵养对学生精神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发展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非常重要。本文简要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旨在不断提高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重要性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研究,逐渐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探究问题之一。语文作为一门反映人们现实与精神生活深刻性、广阔性、丰富性的课程,对学生的心理、情感以及个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得到熏陶,帮助其塑造精神和灵魂。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应用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综合性学习是一片全新的学习领域,它的出现对于语文教师如何高效地进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应用的重要性,逐渐成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应用,可以促使语文教师更加全面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解决语文教学资源方面存在的局限问题。其次,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应用,也能逐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并不断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高语言的基本运用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

(一)采用适合的模式,丰富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探究,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在语文教学课堂,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采取适合的模式,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采用适合的模式,丰富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中,了解和接触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在无形中就会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师在学生遇到学习问题的时候,应积极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并在探究学习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以及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有所提高,学习语文课程的难度也会逐渐降低,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研究中,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已经被纳入课程教学的标准之内。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主要是要求语文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时候,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结果或者综合性学习方法是否取得成效,而且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观察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确定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逐渐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的整体教学计划,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的教学环境。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语文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长此以往,将会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重点设计、合作学习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进一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应用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在关注综合性学习方法应用重要性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学习方法。通过重点设计、合作学习这一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理解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相关内容。重点设计、合作学习,不但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和谐相处,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共同学习的积极性。重点设计、合作学习这种策略,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前做好相对合理的教学设计,并突出教学重点,在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当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语文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言运用的学习,是初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之一。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思想的直接表现,是思想交流的一种工具,这也是语文教学课程本身具有的一大亮点。语言自身的实践性、现实性意识,都决定了其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师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状况,采用综合性学习方法,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健康成长。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研究,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晏燕.谈综合性学习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刊,2014(9).

[2]方久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25).

[3]陈治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综合性学习[J].新课程•中旬,2013(10).

[4]李灵芝.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初探[J].学周刊:C,2012(8).

作者:王军红 单位:甘肃省正宁三中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思考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锻炼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审美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都能为学生的阅读服务。要想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最好的资源就是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将教材中的资源挖掘出来。如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呢?关键的一点在于语文教师的有效引导。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最主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渠道有很多,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名人故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名人博览群书的真实事例。如,、鲁迅、巴金等一些名人都勤于读书,善于积累,有大量丰富的素材作为后盾,让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下笔如有神”。此外,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名人大家的作品,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去阅读。这些措施都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能够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设置悬念入手,介绍一些作家的作品,以此来获得学生的青睐。例如,在介绍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教师就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小说前半部分情节,把最精彩的部分留给学生们,然后再告诉学生这篇小说的结尾也是很出人意料并且耐人寻味的,要想知道结局如何,请你们自己去看。很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为了解真相,自觉地去找小说阅读。

二、在串联中打开“天眼”,构建知识的网络框架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教材中一些比较经典的课文作为载体,加强课文之间的横向挖掘,强调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然后再按照知识点分门别类地进行重组,由点到面,把一些渗透在文本中的琐碎的孤立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为学生构建一个比较全面的知识框架。这有利于帮助学生高屋建瓴,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这也正是教育最终追求的目标。在教学小说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把一些类似的文章串联在一起进行讲解,由点到面,例如,以孙犁、汪曾祺、史铁生等为代表的“诗化小说”的一般特点与表达技巧,让学生对这些作者的作品有一个更好的把握,为以后的阅读做好铺垫。通过串联阅读,让知识更加系统化,学生能构建起知识的框架,还能够养成这样一种意识,就是每当学习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都可以把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整合,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并不断扩充和完善知识点,直到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当他们进行阅读训练时,就可以信手拈来。

三、鼓励学生写作,强化阅读质量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不断增加,他们也会对一些作品产生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适时地鼓励学生写作,让他们把在阅读中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及时记录下来,通过写感想的方式把阅读中的一些体会记录下来,这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文章的领会,还能够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逐渐学会从作者及读者的角度去看待、思考问题,进行逐渐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事物和考虑问题。这样一来,也能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的消化和吸收一些文章的思想内涵,而且还能够积累一些质量上乘的写作素材。当学生意识到有效的阅读能够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的时,他们会更加专注于阅读的内容,还会积极的深入思考,进而收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四、问题激发思考,让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问题会让学生产生疑问,进而使他们更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究其中的奥秘。因此,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引导学生去探究,让他们在探究中升华自己的思想。以《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最后才说出我的梦想呢?思考、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有些学生说为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有些学生说是为了让梦想看起来更具有说服力……接着,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组织一场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按要求写一篇《我有一个梦想——我想……》的演讲稿。在写演讲稿之前,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有效组织语言才能使自己的演讲更具感染力,然后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支持呢?这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积极研究课文,有些学生甚至模仿作者马丁•路德金演讲时的样子。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和理解课文,既能加深学生篇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又能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产生自己的真知灼见。阅读教学的效率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引起师生们的注意。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将理论研究与阅读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提高学生发阅读能力,从小处着手,做长期的规划,真正将有效阅读落到实处,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洪军.阅读教学中训练实践之探索[J].学苑教育,2010(1).

[2]成春华.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3(9).

[3]邹海婷.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以及对策探究[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8)

[4]陈新华.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9).

作者:魏营飞 单位:河北省平乡县第一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语感培养思考

摘要:语言的感知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这门学科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同时这也是综合性程度相对比较高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需要师生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取得相应的成效。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一些课文内容,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中心内涵的理解程度,也能够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言

一、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丰富的内涵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语文教师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传承者,他们饱受诗书的熏陶,因此,在日常和学生的交谈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地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对于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名言、名言警句或者文人逸事更应该如数家珍。在课堂教学上,要保证在准确使用的基础上使得表述更加生动、形象。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知识面应该尽量宽一些。例如,在教学《旧日的时光》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教学时,穿插一首比较经典的英语歌曲《友谊地久天长》进行教学,肯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跟着歌曲一起唱,当学生们看到教师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地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他们也一定会为你而折服。在优美的旋律影响下,在结合教材的内容,学生会逐渐加深对于友谊的领悟,这样的教学比起教师声嘶力竭的讲述效果更佳。

二、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澎湃的激情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基本上都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这些感受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教师在组织学生研究文章时,需要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去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运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文章产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也能够随着文章的深入受到感染。例如,在教学《长江巫峡》这篇文章时,如果教师单纯地使用朴素的语言对长江巫峡进行描述:“长江巫峡真是美呀!”只是突兀地说长江巫峡的美,并没有说出长江巫峡的美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也没有在语气上表达出对长江巫峡美的感叹,这样的赞美显然是不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反过来说,教师在讲述长江巫峡美的时候,如果能够用充满感情的语气加以描述的话,也会激发学生对这种美的境界主动地去探索,而且还会产生美的向往,他们也就会主动地加入到对长江巫峡的特点的探索队伍当中。这样的教学也就达到了使用语言魅力进行教学的目的。

三、延伸“结束语”,余音绕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束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唱好“终曲”,则会收到“余音绕梁”之效果,而且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课虽下但兴未尽,言虽尽但意无穷”的不舍之情。如此,学生才会对下节课的语文课堂学习产生期待的心理,从而深化学生的认知,升华他们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时,教师除了要讲授课文内容外,在小结环节,还需要适当地加以延伸和拓展。比如,可以结合海伦•凯勒的经历进行探究,她的经历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我们从中也学到了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生理念。从她的三天光明中,我们看到的是海伦坚强的意志和光明的内心世界,对生活满怀热情,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悲哀、凄凉和恐惧的生活态度。这种生命的力量同样体现在阿炳、张海迪、史铁生以及贝多芬等人的身上。学习完本课后,教师可以和学生展开讨论,合理地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就能让他们写一篇类似的作文,题目自拟。这样,让学生既能够把握相关的语言知识,又能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四、以读带说,在阅读中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学习目标,但是,现阶段对学生的这种能力的要求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果想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大量丰富的词汇量作为基础,同时还需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学生的这两种能力的获得都取决于阅读。在阅读中,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不断的拓展,锻炼学生从事思考、理解、讨论以及创作等方面的能力。当学生的脑海中有足够丰富的词汇量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也借鉴了一些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也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把一些优秀的阅读材料带到课堂中来,给学生布置一些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发表出来,让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中逐步得到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奥秘,从而为真正地提高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在吟咏中体味语感

学生的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需要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语言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需要学生对一些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进而再提升自己在认知上的直觉能力。其中,反复的诵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这种直觉能力。诵读能够给作品以“生命”。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正是这个道理。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抒情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的解放学生们的思想,尽量减少对课文的讲解和分析的时间,去除一些繁重的练习,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吟咏,在朗读中触发他们良好的语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他们一生的发展影响都十分重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不断地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相信,通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语言教学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红.浅谈语文阅读课堂中评价性语言的运用[J].中学语文教育,2011(5).

[2]施金花.语文教学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2).

[3]蒋娜.突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瓶颈——高中语文自主阅读的新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2).

[4]赵克明.如何让抽象语言形象化[J].中学生,2010(5).[5]崔国明.语文教学之“相机而动”论——有感于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现象[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7).

作者:牛丽珍 单位:河北省平乡县第一中学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教育心理学研究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就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挖掘语文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构建积极的氛围

初中语文这门学科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它有着蓬勃的朝气与生机,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着很大的契合度。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并对初中生的心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认真学习心理学理论,将自己的研究所得与理论相结合,从而促进初中语文顺利实现有效教学。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要求教师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对学生的意志进行锻炼,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人生。我们都知道,如果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他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就能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在现阶段的学习生涯中,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运用教育心理学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一、对语文教材中的教育心理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也是最主要的参与者。在课堂中,学生所进行的主要活动就是学习,很多学生会在学习方面遇到困难,也会滋生烦恼。初中语文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当学生有心理变化时要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适合拿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的内容,教师可以加以利用为学生构建一种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当运用教育心理学时,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并结合初中语文的学习特点,以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钻研,研究新课程标准,使教材中的教育心理学内容得到更好的发挥。如七年级下册的《孙权劝学》一文,它是一篇以对话为主的文言文,篇幅虽小,但却有着精炼的文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培养他们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促进学生正确人格的塑造与形成。在学习该文时,我将训练目的定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认真阅读文章,并仔细揣摩三人之间的对话。笔者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古代三人论学”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对文章内容进行改编,并分组上台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深刻地体会到了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用意,因而他们的思维深度与广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拓展。最后,由教师对文章中的人物性格以及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感受本文中的人文内涵,培养他们的个性。

二、对初中语文的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

在对教育心理学进行运用时,教师要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产生美好的学习体验,并使他们的心理得到良好的塑造,获得健康的成长。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设计教学环节。

(一)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树立精神榜样

为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教师可以在学习一些与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等相关内容时,引导学生精心感悟文章内涵,使学生受到英雄精神的熏陶,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如学习《芦花荡》这篇课文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描写“老头子”的动作、神情、语言等内容进行仔细品味。学生经过自己的品读与思考、想象,很自然地就对英雄先辈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品读进行点拨,使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对同胞抱以无限的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

(二)合理利用事例,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引导

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内容与事例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塑造,从多方面对学生实施恰当、合理的引导。如进行《木兰诗》的学习时,因为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是一位代父从军的女子故事,主要说的是花木兰勇敢善良的品质。教师可以结合花木兰的一些实例,立足于木兰当时所处的年代,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入剖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我来说木兰”的小型演讲,让学生来评一评,从中挖掘花木兰潜在的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受到启发,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心理。

(三)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心理情境

从心理学的范畴来说,人的心理是很容易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的,因此,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结合所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些与此相关的情境,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分组对课文进行改编,并利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来重新诠释文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故事中各个角色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还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进行自省:我在某些事上的做法是不是也很愚蠢?我有揭露虚假的勇气吗?我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吗?从而在不断的反思与自省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塑造了他们诚实、善良的品格。

三、构建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优化课堂心理教学的环境,需要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心理教学不重视的想法或者定式思维,重新审视师生间的关系,摆正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将自己始终放在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的位置上。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放松,这样师生才能一起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另外,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平等,从而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保护。在此平等的基础上,来对学生开展心理教学,使学生接近心育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只要诱惑足够强大,任何道德的束缚都将土崩瓦解。可见,只有真正的心灵升华,而不是约束,才能使人生具有光明前景。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开发学生心智的基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立足现状,认真研究与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念,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作者:杨荣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

第六篇:初中语文教育中数学正负关系分析

摘要:课程整合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点,语文与数学两种课程现处于平行不相交的状况,但实际有很多知识点可以整合。数学正负关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有很大的应用尝试空间,这样就能使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基础型课程中,让研究型课程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和时间。

关键词:正负关系;修改病句;升迁贬官;年代判定;词义记忆

在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课程整合是一项重点探讨的内容,“课程整合”也有人译为“课程统整”“课程综合化”“课程一体化”等,用“课程整合”旨在取其整体、综合之意。“整合课程是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统整成一门新的学科,只要具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态度和情感的教育内容就是整合课程。”语文课程涵盖内容广,涉及范围大,有诸多问题在教师讲课或者学生记忆时都存在不便。与此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的问题是可以根据课程整合理念,将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实现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的。数学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已经有很多的案例,但在数学正负数关系与语文具体的知识点上还值得探究。正负数关系是人教版数学第一章中的内容。它介绍了比0大的数叫正数,正数前面常有一个符号“+”通常可以省略不写。正数有无数个,包括正整数、正分数和正无理数。正数的几何意义:在数轴上表示正数的点都在数轴上0的右边。负数是数学术语,指小于0的实数,负数是同绝对值正数的相反数。任何正数前加上负号都等于负数。在数轴线上,负数都在0的左侧,所有的负数都比自然数小。负数用负号(即相当于减号)“-”标记。实践表明,将数学中的正负数关系引入到语文教学中,会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下面是在教学中的几个案例。

一、公元前后的时间判定

在讲到出生年月时,其实更多时候是用到语文与历史教学中的,尤其是公元前与公元后的时间判定,口述是不太容易理解的,但是如果将数学的正负数坐标轴引入,将会使此问题迎刃而解。如何将正负数关系应用到公元前后的人物出生年月判定中,0点坐标就可以视为公元0年,0点坐标向右是正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大,0点坐标向左是负数,从右向左依次减小,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尤其指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出生年月及课文中涉及到的朝代都可以利用坐标轴解决。比如,公元前220年和公元前120年相比,公元前120年离我们更近,这相当于数学坐标轴中的0坐标以左;公元1880年和公元1989年相比,1989年离我们更近,这正如数学正负坐标轴中的0坐标以右。这样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思维模式,便于语文、历史、数学的学习和整合。

二、修改病句

(一)“是否”“能”的病句修改

案例1:“这次会议能是否能取得圆满成功,主要取决于代表们的意见能通过。”案例2:“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提高,就要看他上课的认真和课后的勤奋。”在讲授这样的修改病句题型时,我们一般采取让学生记忆,或者交给他们判别的方法“二对一”,也就是“是否”是两个概念,“能”是一个概念,这样不容易记忆也不好理解,如果按照数学正负数的概念会使学生当堂消化这个知识点。“是”是正号,“否”是负号,正负数相乘是负号,但后面“能”是正的,所以不一致。

(二)“防止不发生”的病句修改

案例:“学校开展了关于节约用水的倡议,就是,为了防止浪费水的现象不再发生好。”这类病句修改其实使用正负关系非常容易,题意要表达正的概念,但“防止”和“不”是两个负数概念,他们相乘是正数,与后面的“发生”连在一起,与题意正好相反。

(三)褒贬义词

病句修改中有一类褒贬义词混用的现象,学生有时候虽然知道词的感情色彩,但不容易判定句子的正误。案例:“他在大会上的即兴演讲逻辑严谨、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利用数学正负关系,褒义词为正,贬义词为负,正负相乘是负数,根据句子提示就迎刃而解了。

三、贬官与升迁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左迁,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汉书•周昌传》:“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右迁是升官的意思。汉代右尊左卑,故将升官称为右迁。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古代诗人们的对左迁的愤慨,而《李端悫可东上阁门使制》则是对右迁的喜悦之情。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总是记不住这个概念。“左迁”利用了数学正负数的坐标轴表示出来,就很清晰也很简单。0点向左是负数,数值逐渐增大,就容易联想到贬官,右迁用同样的道理就很形象地记住了。

四、数学正负坐标轴与词义记忆

在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陈涉世家》的课文,“发闾左谪戍渔阳”,“闾左”的词语解释:“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为了记忆和更好地去理解,利用数学正负坐标轴,0点坐标以右是正数,形象地理解为富者,同理左边是贫者。此类例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很多,可以看成一种现象,要想彻底记忆,利用数学坐标轴就可以触类旁通了。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与数学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把相关的知识点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两种课程现处于平行不相交的状况,唯有整合才能使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基础型课程中,使研究型课程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汉书•周昌传.汉书[M].中华书局,1962.

[2]王景.语文教学的典型范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刘净磊.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中学语文知识教学误区及思考[D].重庆师范大学,2014.

[4]许瑞瑞.中学语文修辞教学探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5.

[5]张海红.愉快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6]朱静.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作者:赵国华 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五中学

第七篇:高中语文教学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影响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更高要求,语文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领域里的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革,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大转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断探讨高中阶段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途径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

自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这一门课程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综合性实践活动包括四个板块,其中的一个板块就是研究性学习板块,对这一板块的研究是摆在当前我们高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综合实践中的研究性学习这个板块的运作,就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研究,在行动的研究中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整理知识,主动应用知识,最后解决问题,形成某种技能,在这种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在深化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让综合实践的研究性学习走进高中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究几点关于研究性学习专题对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影响的拙见,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我们今天面对的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综合能力,有很多的综合实践机会等待着他们去挑战,他们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形成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因而,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这些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热情,引导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探究真理,形成真知,感悟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在研究性学习这一板块的运作中,教师要针对本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主动探究这一学习领域。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适应这一板块的活动,教师就要做好指导工作,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中给予指导,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给予指导,在研究性学习研究成果的表述表达中都应该给予相应的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研究。要明白的是,我们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板块是与我们进行的高中语文课堂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二者是并行存在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可以跑图书馆查阅资料,可以上网查阅资料,可以走进社区进行专题调研,可以与有经验的人沟通交流。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有关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在这种实践锻炼中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教师应使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中去,让他们在学习中了解研究,在研究中学会更好地学习,较好地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途径和方法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广泛应用。学生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广博知识,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根据高中学生学习的特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采用以下途径和方法。

(一)抓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课堂是重点,课堂教学是基础,不能脱离课堂简单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要紧紧抓住课堂,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引导和鼓励学生进入探究的氛围、探究的情境,而提起学生的好奇心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二)拓宽课外延展,激励学生广泛探究问题

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图书报刊、电影广播、演讲辩论、广告告示等。语文研究性学习也同样随处存在,自然环境、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民间文学、书法、历史文化名人、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科技发展、日常生活等自然、社会、人文资源都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如通过看电视节目,学生可以研究广告词的特点、语法和应用。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结合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开展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增长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外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应发挥好提示和激励作用。

(三)精选课题研究,鼓励学生深挖细究问题

语文研究非常广泛,但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有一定的范围,语文研究性学习不能面面俱到,一定要精选课题。针对精选的课题开展深入细致的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小论文。教师要积极帮扶学生精选课题,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写好小论文能够巧妙地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激发广大学生的思维潜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知识、能力的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精选课题要适应学生的学习阶段,每一阶段,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和学习特点,课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特点,这样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如何收集文献资料、整理文献资料、研究文献资料、加工文献资料、运用文献资料是十分重要的。在这种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收集资料是一项基础工作。它将会帮助你熟悉研究的现状,并将为研究过程提供有益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信息应以价值追求为导向,关注学生具备这一能力以后的发展,强调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为现实需要服务的,体现最自然的、生活的、心灵的需要,充分体现信息的价值。

总之,高中语文学科中利用研究性学习专题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高中教学的实际,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又要合理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督促作用,真正科学高效地实施高中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促进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选.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体现[J].新课程:教研,2011(7).

[2]乌兰托亚.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作者:朱喜斌 魏娟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福台中学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方红中学

第八篇:语文阅读教学存疑多思法研究

摘要:阅读过程既是学生将抽象的文字内容还原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思维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思维质量的好坏会对学生理解内容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引起学生思维的过程,就是要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让他们去发现问题。

关键词:阅读;设疑;思考

“存疑多思法”就是在阅读中多用脑思考,处处置疑,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他们认真的思考,解决阅读中发现的疑问。正如《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运用“存疑多思法”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理解作品的思想艺术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发现异常之处,查异质疑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存疑多思法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开头写道:“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来思考为什么文章当中不用表示严肃、庄严的“逝世”一词,而是说“当代伟大的思想有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呢?表达了恩格斯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恩格斯的口气是如此的平静?引导学生分析马克思与恩格斯二人的伟大友谊,就不难发现作为恩格斯最亲密的战友马克思的去世对于恩格斯的打击是巨大的,但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悲痛完全带入文中,仅去寄托自己的哀思,更重要的是准确评价马克思的思想和事业,以鼓舞和教育无产阶级的革命群众,采用讳饰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含蓄表达出作者的情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教师单纯的说教,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训练了思维。对于职教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的文化课功底相对来说较低一些,要想让他们能提出质量高的问题,在平时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让学生提问,并学会解答问题。

二、揭示矛盾现象,剖析矛盾设疑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以从文章当中所存在的矛盾入手,这些矛盾并不是作者在写作时犯的错误,其实可以看作是作者故意预设的矛盾冲突,而这些点也正是能引起读者去思考的内容,一些文章的内容充满了歧义性,而另一些文章中的观点与日常的认知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也正是思想内容和强烈艺术魅力的表现方式,它更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例如,鲁迅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我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文中表示推测的副词“大约”与表示肯定的“的确”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用在一个句子里是否自相矛盾?抓住文中这种矛盾现象,穷追不舍,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作者并没有交代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但是从全文看他一定死了。掌柜的曾经多次叨念“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若孔乙己没有死,掌柜的怎么会后来不提这十九个钱的事呢?孔乙己“品行却比别人都好”“从不拖欠”,偶有赊账“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若孔乙己没有死一定会来还钱的。绝不肯脱下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又“不会营生”的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怎么能够生存呢?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就不难再现矛盾的结尾,非常含蓄地启发读者去想象作品人物的悲惨结局及其社会原因,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关键点”,但是要少一些说教,虽然学生的理解没有标准答案那么全面,但有时候还会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让学生继续深入理解下去,虽然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速度比较慢,但是只要训练到位,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升。

三、抓住细节描写刨根问底解疑

小说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就是细节的描写。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在小说阅读中,学生如果将细节抓住,也就容易提出问题,从而有利于把握住作品的主题与人物的性格。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揭示出了主人公的悲苦命运;祥林嫂与“我”的“三问”“三答”,她的走投无路和善良使人爱莫能助;祥林嫂的三次痛说阿毛的夭折,表现出主人公境遇的悲惨和无助,以及周围人的冷漠麻木;鲁四老爸的三次“皱眉”与咒骂,揭示了剥削阶级的自私与凶残;四婶的三次断喝,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冷酷;对祝福场面的三次描写,展示出旧中国的社会背景。①充分留意这些细节描写,就能够较为容易地揭示小说的寓意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再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初见林黛玉的一段恭维的话,林黛玉回答贾母与宝玉“念何书”“可曾读书”时的机变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主人公会说出不同的话:而这些话也正暴露出人物特有的性格与心态,细细品味这些细节,可以大大加深对文本主旨与写作手法的理解。对于细节的把握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把握那些关键的细节,而对于细节的理解也不能过于的随意,要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学生在阅读中,时时思考,处处置疑,抓住关键词语,抓住细节描写,就能够发现文本中的疑问,而学生解决疑问的过程,正是加深理解作品的思想艺术的过程,也恰巧符合实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注释:

①张凤祥.反复铺叙对比,精雕细刻写人物——赏析《祝福》中的“三”笔描写.语文教学通讯,2008(9A).

作者:王仟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第九篇: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摘要:语文教学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在重视语文课堂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德育教育也不容忽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培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越来越受教师的重视,我们要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德才兼备

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标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是当代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自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文道合一的名篇佳作。怎样才能让德育之花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盛开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感悟内容,知晓文意

通读课文,感觉文章的句子看似平淡,但是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作者内在的心里感悟统领着全文,值得教师和学生去细细品味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魅力。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更要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人文精神,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比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德的重要性,并且也告诉人们应拥有一颗平常心,过一种平定的生活,不因私欲而扰乱社会安宁;不仅表现了文人对当时不良风气、污浊世风的不满,也是文人清心寡欲、保持中立的一种精神写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溢出远大的政治抱负。在我们这个时代又赋予它新的含义,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连结在一起,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正走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这些千古佳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如果说和平建设是“乐”,那么我们先应该看到“忧”,因为国家还很贫穷,“先天下之忧而忧”才会未雨绸缪,这些均能使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品味,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让学生懂得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为国分忧,拿出实际行动来,使学生从中受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获得品德教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深含思德的韵味,讲究淡然平静的心态。“不以己悲”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古代修身的要求,更是现在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理念,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即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

二、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望岳》中阐述了诗人不畏艰难的壮志美,《桃花源记》中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春》中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的春天,等等。像这些流传至今的名篇佳作,每当读起无不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呢?我觉得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运用音乐或者特殊的场景去创设情境。例如,教学有关民族抗战的课文时,教师可以播放《黄河大合唱》乐曲,使学生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在教学思乡之情的诗篇时可以播放《父老乡亲》,让学生可以迅速投入到思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中;在教学人文精神方面文章时,可以播放贝多芬的交响曲,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生命不息的命运交响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诵读文章,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领悟作者当时的心境,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从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德育教育融入到他们的心里。

三、捕捉精彩,突显主题

近年来,主题课堂越来越受教育界的重视,尤其是在中学语文课堂上。之所以如此重视,首先是由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选取的作品大多是名篇佳作,而且每一单元的知识重点是统一的,引导学生要学习的道德思想是一致的,有对祖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对艺术的喜爱,对劳动、对人民的爱等等。也就是说,课文主要倡导的是先要“学会做人”。然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不是简单地靠讲解,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使学生在感知、认识、感悟中慢慢受到德育教育。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更需要的是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切入点,巧做引导,每一节讲解都要对整单元的主题进行突出,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本单元所应该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感悟。如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的主题是对亲人的感激与爱,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中一篇朱自清的纪实散文《背影》,蕴含的道德修养会悄悄地渗透到学生的灵魂深处,慢慢感化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去追求真、善、美,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本篇很好地突出了本单元所要表达的父爱,打动了所有学生。中学课文中有很多单元主题都彰显了很多前人的优良品质和高尚的品德修养,包括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建功立业的伟大领袖人物,也有埋头苦干的人、顽强拼搏的人,有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维护和平的人,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有不畏牺牲的英雄模范,有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普通劳动者……主题学习已经广泛地被各个学校的教师运用到课堂上,不仅让教师可以轻松地进行引导和讲授,而且让学生也可以快速地领悟到整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和主要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心灵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中学生在校学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俗话说:“要想成才,先要成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才的重要标准。所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基本途径。只有坚持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创设情境,讲究方法,抓住文本的主题,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

作者:葛香荣 单位:河北省临西县第四中学

第十篇:语文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研究

摘要:广大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新的挑战,必须全面更新教学理念,摈弃过去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迅速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方式上来。可是一些教师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仍然是课堂中的听众,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调动。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既体现着教师的“教”,也体现着学生的“学”。教学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一、尊重学生,激发纯美的情感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任何没有动情的语文教学都不会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情感境界讲究真,还有什么比真真实实、清清纯纯、深深厚厚的情感更令人感动?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动于情感中,真实地做个有自然、真实情感的人。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得到自身的感化和人格的升华。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个情感丰富的人,只有其自身具有丰富、真实、深厚的情感世界,才能深刻体会到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引导好学生。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倾注深情,激活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有了境界美。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我在导语部分就设计了这样一段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一群斑羚被逼一上了悬崖,陷入了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族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了死亡,它们用生命为下一代搭起了一座生存的桥梁,唱响了一曲悲壮感人的生命赞歌……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存呢?”在朗诵导语的同时,我还投映了“斑羚飞渡”的画面。充满赞颂和惋惜的语言,辅之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对学生的情感产生了较强的冲击力,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因此而受到了感染,产生了急于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的冲动。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了他们学习探究的欲望,促使他们很快就进入了课文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好奇、好问、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的这些天性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不是横加指责,将孩子们的创造性扼杀在摇篮之中。我们要结合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各种事例,点燃学生心灵中的创新之火,让孩子们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如哥白尼冲破种种阻力创立地动学说;鲁迅弃医从文,寻求救国救民新路子;徐霞客跋山涉水,提出许多独到见解;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探得石钟山命名原因……前人先辈们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们感到钦佩,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

三、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

积极性是学生产生主动性的主要动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大家都知道,学生不可能是知识和技能的消极接受者,教师的语言和教态都会给学生的积极性以极大的影响。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德尊严,封建家长式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个性,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要多给学生一点微笑,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活动,从中发挥导向作用,促进师生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平等、民主、和谐氛围的形成;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允许学生说错、想错、做错,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这样,学生就会由消极被动的“要我学”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

四、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会学

新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教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通过猜想、探索,主动从中掌握思维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运用知识的能力。”有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到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时的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但小学生毕竟还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和丰富的经验,所以,教师的指导就是不可或缺的。不过,这里的指导主要是给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进行监督和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得到真正的落实。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古人有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让他们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一个系统的、分层次分重点的教学计划,让教师的学法指导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且有效的步骤。

五、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自我表现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使语文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思考、观察、练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意识。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唱“主角”自主学习,如开展课堂讨论活动,或让学生上讲台当小先生等,让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大胆质疑问难,各抒己见。然后,教师要适当点拨,归纳总结,解疑释难,这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最好体现。课堂上,教师还要尽可能增加学生活动的时空,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设表现与提高的机会。课本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主体的发展,教师就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探索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民主,才能够挖掘学生的潜能。

作者:安登云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三闸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