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10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
【摘要】送别诗阅读教学是我国初中教育机构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有效的课堂教学对增加学生诗歌知识积累,培养其语文阅读思维,提高学生古代文学学习水平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我国许多初中语文学科送别诗阅读教学过程中尚存在多种问题,教学效果不乐观;对于这种情况,有语文教学专家指出,教师需于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中树立建构主义教学观,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以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现状出发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建构主义;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不断深入与推广,初中语文学科送别诗阅读教学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但现阶段,有多项教研报告指出,目前我国许多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不重视、学生课堂表达机会较少且并未深入理解诗歌内容等多种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乐观。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初中语文送别诗教学中需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建构自主空间,陶冶情操,增强阅读教学有效性。本文笔者主要探讨了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策略,现论述如下。
一、依据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初中语文学科的送别诗歌中,大部分诗歌内容均为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客观现实的景物描写,以传递自己的情感风格,故学生对于这类教学内容的学习需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和想象力,并结合诗歌中的关键词或字,将各个片段、分散的语言模块组合起来,于脑海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完整的画面,以增强自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提高其课堂学习有效性。例如,对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来讲,这首诗歌语言优美,不仅描述了边塞的自然风光,且还蕴含着“大风雪中送别挚友”的深厚情谊,整首诗歌意境独特,感情浓烈。在本节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对诗歌进行阅读、分析和鉴赏,引导其体会该送别诗中所传达出的“送别友人的情感”与“安慰鼓励”的信息。待班级学生领悟诗歌大意之后,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开展课堂阅读教学,通过语言分析描绘出一幅包含有“北风”、“大雪”、“送别”等景物或人物活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能够对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感同身受,以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一般来讲,大多数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课堂学习经验较少,对于语文学科中古代诗歌的课堂学习难度较大,自学效果不佳。故当前环境下,任课教师在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中需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依据教材中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初中学校的语文学科送别诗阅读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情境创设方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在送别诗阅读教学中,可根据诗歌内容使用激励人心的教学语言或语音朗读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使班级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最终达到教学目标。②教师可以教材中的诗歌内容为基础,充分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为班级学生展示景物图片,并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同时伴以教师富有感情的课堂朗读,为学生营造一种独特的学习意境,为其提供知识建构的空间,增强其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连续性。③在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需根据班级中每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为其实施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若班级中有些学生情况特殊,教师需给予其特殊教育,创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将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另外,教师也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其分为各个小组,指导其展开课堂互动交流,鼓励其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调动其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关注学生审美起点,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均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关注,不仅导致班级学生学习压力大,而且还会影响其理论知识实践运用能力,教学效果不乐观。故现阶段,任课教师在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中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审美起点,并积极联系现实生活,以增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的阅读教学中,该首诗歌中通过“单车”、“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多个古文词汇描述出了一幅边塞景象,用词准确,语言精练。但是对于许多初中学生来讲,由于其缺乏观赏经历,生活经验不足,单凭诗歌语言很难理解诗歌内容,学习难度较大。此种情况下,教师可充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其自身的审美起点,让学生多回忆以往的旅游经历或在电视、网络中看到的大漠风光,并将其与本节课诗歌内容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一些与“送别”有关的古代诗歌,使其潜移默化了解该类诗歌的写作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逐渐消除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隔阂,提高教学有效性。总之,目前我国许多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从整体上来讲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本文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在初中语文送别诗阅读教学中需重视并树立建构主义教学观,依据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有目的性地创设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同时还需关注学生的审美起点,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樊晓雯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优化教育方面显示了其最优化的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语文的人文精神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得到碰撞,使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固有的教学基础上达到最优化,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建了理想的教学环境。
1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1.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自编自导自演,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习兴致不高,致使教学有效性大大降低。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以其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形式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封闭、僵化的模式,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继而可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内容,不仅让学生知道民间古老的戏曲形式,而且让学生通过视频亲身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进而对课文学习产生积极性、主动性。《故宫博物院》是一篇事物说明文,传统的教法多采用讲读法。由于不少学生没有游览过故宫,且课文的画面感很强,造成学生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视觉期待。为此,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将文本阅读与视觉体验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2拓展知识,创新能力:
在古诗《观沧海》的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设计:一是导入环节,播放海涛声,并伴以轻柔的音乐与解读,用诗化的语言与音乐,将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情境———诗歌阅读中,让学生感性地了解一种诗歌的阅读方法———朗读、想象,进而体会诗的意境。二是多媒体显示波涛汹涌、扑面而来的大海的图片,配之以澎湃的潮声。同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现在,假设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飞,放眼观望苍茫天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不禁放声吟诵《观沧海》。此处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朗读、体会的情境,在语言、音乐、画面的渲染下,再次诵读这首古诗,使学生情绪达到顶点,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三是课后让学生以寄情于物的手法写一篇散文,或一首现代诗,此处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据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无疑使创新如虎添翼,将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落到实处。
1.3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就要让学生通过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如通过互联网方式解答疑难问题,通过在线讨论的形式,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精神。
2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方式
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使实践教学的内容问题化,从而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使课堂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整合。
2.1搜集声像资料,有效应用多媒体手段服务教学:
如今学校配备了相应的电教设备,建立了多媒体教室,投影、实物展台走进了教室,互联网通到了校园。利用这一优势,可以搜集许多声像资料为课堂所用。如教学《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呈现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济南冬天的水等图片,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到济南的冬天山水景物的特点。有效的多媒体手段演绎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直观化,学生在形象生动的课堂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美的享受。
2.2自制相关课件,创设情境优化教学:
教学中,有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实际,可以根据学生和课文内容自己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用FLASH制作了一个课文配乐朗诵,然后又制作了几个网页,把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自学提示与其他散文整理出来。集声音、图像、文字、习题于一体,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品读优美语言文字的同时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3利用现成网络资源,开放课堂活化教学:
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进行改造、重组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整合并开发课程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网上合作与交流,共享网络资源来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浏览大量信息,了解更多知识。例如教学王鼎钧的《那树》一文时,引导学生从网上搜集到许多树木、森林、良田被毁坏、侵占的资料,还搜集了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资料。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惨不忍睹的图片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被破坏的严重性,自然而然地滋生并增强了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实现科学整合,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强调的是,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关系上,语文课程是主体性的,信息技术是辅佐性的。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传统教学的规律,不能让信息技术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田慧生.新课程实施教师怎么办———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的运用[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3]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曹建华 单位:河北省任丘市第四中学
第三篇:对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探讨
摘要: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学科专业素质拔尖的人才,这无疑对中学的教育做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意味着传统的初中学科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观念需要革新。在本文中,笔者就新课改形势下对中学教学方式作出的新要求,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就如何讲究时效地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储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供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
引言:
新课改的大力推广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着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成绩,忽略了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导致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理及长远发展的危害。新课改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的品格,培养有才情、有素质的学生。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的劣质影响,打造新世纪的新型教育模式。我们的一线的初中语文老师应当作为改革的表率,率先投入改革的浪潮,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坚持贯彻新课改的理念,革除传统的在语文教育中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为新的纪元初中语文教学的春天做贡献。
1改革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通常是教师单方面的宣讲知识,学生单方面的听从教师的指令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语文内容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教师讲课,往往一味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安排讲课内容,缺乏对教材的解读特理解以及对学生心理接受能力的考虑。基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教师首要做的是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摒弃落后的教育想法。新课改大力推广之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沉闷,形式简单、途径单一。教师总是“有为人师表”的满足感和骄傲感。新课改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助,重视师生友好自由的话语伙伴关系。实际上,只有在师生地位平等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才会更加顺利,学生在课下,才敢于老师交流自己对于学习,对于课堂的想法。学生不敢说、不敢问、不敢答,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诉求,自然无法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因材施教,制定出高效准确的教学方案。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应该一味的被老师牵着走。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没有自己的主见性,缺乏自己对于课程,对教学的理解,也缺乏自己对于地理学习的主动和热情。甚至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了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以及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因此,改革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十分有必要。
2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2.1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要努力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要意识到,自己现在所学与将来所用关密切关联。现在学习的课程内容也许影响将来的个人职业选择,学生要明确学习是为了自己而学,而不是为了他人。语文作为一门语言与文学性质兼具的学科,信息量庞大,学习任务繁重,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搜集资料预习分析的能力。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前布置好预习作业,引领学生在课前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学生可以提前记忆生字生词,了解课文背景。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检阅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在上课前五分钟给学生展示预习效果的时间,学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制作PPT,播放小视频,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表现自己,进而提升自己。学习学习的最大意义在于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帮助学生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心中强化学习的意义。课中,老师可以在教案中增加一些引领式的问题导入课堂内容,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想象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大家觉得月亮上有着怎样的生活迹象之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进行思考,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及分析的能力。在课文讲解环节中多就课文内容设问,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踊跃思考,以此提升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想法,多将生活中的事情转化为语文现象,帮助学生了解语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课后,教师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地了解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看法,并鼓励学生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对于教师所讲课堂内容以及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看法。
2.2丰富教师教学途径:
新的时代有新的方法,新的时代有新的观念。老师不应满足于只为以传输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手段,要积极学习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学习多媒体操作方式,灵活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制作精彩的电子教案,将枯燥的汉字变为活跃的故事,将教学转变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空间。也可以选择在电子教案中插入一些与教材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以及音频,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帮助语文教学的益智小游戏,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吸引学生关注力。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了理课程之外的知识。不要为了讲课而讲课,可以适当延伸课文内容,就更加深渊的知识和学生进行交流。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技能。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利于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亲密中触发语言思维。
2.3重视实验教学方法:
语文作为一门文学性质的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大量的记忆语文汉字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阅读表达与写作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应着重增加练习环节,营造写作环境,加大对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的培养,逐步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语文是一门与生活关联度极高的学科。学习地理离不开体验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离不开对生活的仔细感悟。有感悟才会有想法,有想法才能写出好的文章与作品。学校要努力保障学生的学习条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资源。组建多媒体教室,提供给学生多种选择。定期组织学生户外进行活动,引导学生在对生活的体验中感悟生活,品味生活中大自然中的语文。比如秋天叶落,可以引发学生对秋的感想。冬天下雪,可以引发学生对冬的想象。门头房的广告牌种类多样,语言新颖,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广告语言创造,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
结束语:
在新型教学理念下,教师教学形式要多彩,内容要丰富,理念要完善。教师应积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丰富初中语文教学方式,以此打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逐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带着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去学习语文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人生品格。
作者:孙烨坤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三中学
第四篇:初中语文中文言文教法探索
摘要: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较大比例,文言文教学,是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因此,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方法非常重要。本文从自由朗读、字句品读、注重积累以及探究学习四个方面,探究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措施,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法;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会有文言文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和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自由朗读,给予合理指导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应多朗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应让学生自己阅读文言文,培养其语感,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并对学生自主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适当指导,提升朗读的效果[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习惯,选择教师领读、个别朗读、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感受到桃花源自由平等和安宁祥和的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如教师在教学《陈涉世家》时,可以引导学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朗读,分别由不同学生扮演文言文中的角色,并进行绘声绘色的朗读,还原文言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起义军的浩大声势,领会文言文的魅力[2]。
2细品字句,领悟文本含义
文言文是非常讲究“炼字”的,所以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注重对其语言进行品味和赏析,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如《岳阳楼记》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用简练的语句将岳阳楼的阴晴变化表现得非常生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这一句将洞庭湖的水波壮阔表现得淋漓尽致,“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日星隐曜,山岳潜形”[3]等四字短句为文章增添了诸多色彩,作者将抒情、叙事、议论和写景巧妙地融为一体,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锤炼字句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中字句发挥想象力,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景象,感悟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文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句子,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字句进行细细品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3注重积累,掌握语言规律
语文知识的学习需要注重日积月累,尤其是文言文,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日常积累,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从而提供文言文学习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出师表》时,首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和语气,然后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中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了解同一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及用法,如“每与臣论此事”,这里的“论”是动词,表示“议论”的意思;“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此处的“论”也是动词,但表示“判定”的意思,在《出师表》一文中还有很多其他一词多义的字,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注意积累,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另外,还应注意掌握文章中的通假字、文言虚词的应用,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的“简”通“拣”,代表“挑选”的意思;“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4],这里的“阙”通“缺”,表示“缺点”的意思,在学习时,必须根据前后语句和上下文意来确定其是否是通假字,避免出现因词害义的情况。除此之外,在学习文言文时,还应注意弄清古今语句的异同,由于语言的不断发展,很多语句与现在的语言习惯产生了差距,因此在学习时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平时多进行文言文翻译联系,加强积累,厘清词语的古今异义,如《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在文中是“扩大”的意思,而现在“开张”一词表示店铺开业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这里的“卑鄙”是“低微鄙俗”的意思,而现代“卑鄙”是贬义词,表示“语言、行为恶劣”的意思。另外,文言文中还有很多此类活用的情况,这也是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积累的,如“亲贤臣、远小人”这里的“亲”和“远”,分别表示“使……亲近”、“使……疏远”的意思。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准确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
4探究学习,深入领悟情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是要了解文中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通过这些字句去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发散思维,自己去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教师在教学《陋室铭》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可以提问“作者居于陋室之中,又是如何不失雅致地生活的呢?”、“请想象一下作者的陋室是什么样子的?”、“从文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吗?”、“作者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对文章进行学习和研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从而更好地领悟到作者的安贫乐道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从而感受到作者的那种高洁伟岸的情操。结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充分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使得文言文能够在语文课堂中“活”出精彩。
参考文献
[1]邱非.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沟通方法及运用[J].学周刊,2016,14(14):142-143.
[2]魏幸茶.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行于“文”“言”之中[J].学周刊,2016,15(09):153.
[3]胡建华,张绪红.熟读精思含英咀华———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略谈[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10(20):34-35.
[4]张霖.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品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0):80
作者:田志 单位:重庆市酉阳县实验中学
第五篇: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的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与复习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事半功倍。本文阐述了初中语文预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策略,希望能够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策略
对于初中生而言,要想学习好初中语文知识,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语文教师的讲解授课,但是同时也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生只有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当教师在讲解课程时,学生才能够更加容易消化和理解,跟上语文教师的授课思路。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做好语文课前预习工作,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初中语文预习的重要性
(一)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充分的预习,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听课效率更高。因为,如果不进行预习,在语文教师的授课过程当中,学生就只能跟着教师的讲解思路走,对于课程当中的一些中心和重点问题,难以进行掌握。但是如果进行课前预习的话,学生会在预习的过程当中将自己难以理解的重点问题和中心问题标注出来,这样在语文教师讲解时,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去听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是以教师为主导,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只要负责听和记好笔记就可以了,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但是如果教师能够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积极帮助学生进行语文预习,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和思考去理解文章内容,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去探索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
(一)语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准备工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顺利地开展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首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在每一节语文课结束之后,都要为学生布置下一节课前预习任务,并要与家长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能够监督学生积极进行课前预习工作。在语文课前预习准备工作中,语文教师主要要求学生要做到以下几步:首先要求学生要熟读文章三至五遍,先粗读,再细读,品读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使用比较好的名词佳句。其次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要将无法理解的问题进行重点标注,然后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探讨,让学生将不懂的问题反映出来,教师根据学生反映的重点问题进行重点讲授。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课程《背影》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首先要求学生了解到这篇文章的作者大散文家、大文学家朱自清先生的生活背景、人生履历以及他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其次关于文章中父爱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父亲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爱的表现的小事讲授出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最后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查找网络资源等来更好地理解文章感情。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语文教学开展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尤其是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旧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让学生不断学习,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完某一节的语文课程内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表达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的过程当中,学生难免会有一些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式的学习,不同的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肯定是不同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小组内可以将这些差异性的问题进行谈论,找到这些问题的合理解释。语文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小组所表达的观点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偏差,通过这种学习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三)开展预习评价,进行高效预习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开展预习评价,作为学生进行高效预习的手段。语文教师可以选择竞赛模式进行预习评价,就是在学生之间展开预习竞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明自己的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自己预习的思路,预习的方法以及通过预习所解决的问题。其他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讲解倾听到自己使用的方法,学会融会贯通。最后教师再根据每个学生提供的不同的预习思路,进行预习方法总结和预习评价,不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预习水平。
三、结论
在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深入之中,初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帮助学生做好语文预习准备工作,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前预习时,首先要从传统的学习方法当中,吸取精华所在,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其次,初中语文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个体化差异,制定不同的预习方法,实现预习的有效性。最后,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来考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而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预习。
参考文献
[1]陈红明.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策略应用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Z1).
[2]杨慧滨.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策略应用初探[J].考试周刊,2016(71).
作者:刘文莉 单位:甘肃省西和县汉源镇初级中学
第六篇: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探究
【摘要】审美教学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从美学的观念出发,在小说欣赏方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美的感知,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在语文小说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其审美观念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需要根据学习小说的方法以及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程度来进行教学研究,以此提高初中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主要从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实施解决策略,最后提出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改进策略。最终希望本次研究能够为相关的语文小说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内容。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研究
语文中小说的学习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小说的审美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教师要掌握初中生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学生的思想意识等这些是影响小说审美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小说的美学的知识掌握不够,学生审美兴趣较低等,因此需要对初中小说审美教学进行改进,实施改进策略。下文主要就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现状、实施策略、改进策略进行研究。
一、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审美素养低下
初中语文教师普遍对小说审美教学的理论掌握不够、理解不透彻,有部分教师教学多年,小说教学课堂缺少创新,而小说的情节往往具有艺术性、戏剧性,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及艺术素养,教师的审美影响着小说教学的质量。小说中涉及到的情节、人物较多,而人物、情节、环境是学习小说的三要素,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从这三方面入手,教师需将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适当的引导出来,让学生学习小说时感受到小说独具的美。
(二)学生审美兴趣偏低
初中生多处于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阶段,教师在上课时需要充分针对这一特点来教学,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高质量教学的方式之一。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多是散文、诗歌、随记等篇幅较短、易于阅读,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到小说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对此感到好奇,但另一方面又对小说的学习感到模糊,小说普遍篇幅长涉及的人物较为复杂,尤其是人文环境,学生对人文环境还没有较强感知能力,对于这些情境无法理解。因此学生对于小说的学习兴趣较低,使得小说审美教学进入了困境。
二、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育实施策略
初中语文小说审美的教学,最主要的是引领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或者多媒体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式,运用新颖的教学观念等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例如,以线索、情节为主实施策略。案例:一篇小说,无论长短,都是有其相关线索来一线贯之全文的。如《红楼梦》中的情节线索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主次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在阅读中,只有理清了情节线索,才能理清故事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才能理清人物成长过程、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等等。如《故乡》: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等等。
三、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教师创新教学,完善自身的审美观念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于初中小说审美教学的质量改进,首先重要的是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观念守旧的教师,不能完全的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该随时代社会的变化,适当的改变教学方式。因为随着新课程教育的改革,教学管理及其教师教学方式方法都进行了创新,所以小说审美教学也应该有所创新,而不是一成不变,教师需在保持传统优良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增加现代教育理念。例如,在小说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对着自己的教案从头至尾进行宣读,而应该考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教师应该融入创新教学方式,如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小说中的人物,在课堂上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让学生自己扮演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生会更加投入的去了解人物情节、人物的心理状态等,从而对小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有相应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及小说审美教学的质量。
(二)增强学生对人物、环境的感知能力
在学习小说之前,学生对于故事的情节环境等大多数处于模糊状态,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理清学生的思路。如在学习小说《故乡》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对于家乡的印象和看法,以及自己家乡有哪些地方文化习俗,如社戏等,然后让学生讲解这些习俗的情节,或者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饮食文化、礼节等进行描述,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后再让学生回归到小说《故乡》的学习中,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结合学生自己对家乡的认识来增强学生对人物、环境的感知力,使得教学更有意义。
四、结论
本文主要就初中语文小说审美的教学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现状,如教师审美素养低下、学生审美兴趣偏低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育实施的策略,如小说教学中以线索、情节为主的教学分析,最后明确了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改进策略,即教师创新教学,完善自身的审美观念,增强学生对人物、环境的感知能力,最终希望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来提高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祥.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探究[J].中文教育,2013(3).
[2]汪吉.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现状与策略究[J].新课程导学,2013(8).
[3]刘千秋.论小说审美教学的实施[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1).
[4]立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探微[J].淄博师专学报2009(2).
作者:李斌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塘湾实验学校
第七篇: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
摘要:现代文教学与古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现代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课文熟悉程度,它不似古文那般晦涩难懂,因而在教学时,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进行字句意义讲解。如此以来,就造就了“教少学多”的高效教学模式。“教少学多”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配合和促进,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可行的方法来搭建桥梁,从而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实现“教少学多”。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教少学多
教少学多是一种教学方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当讲的讲完,不当讲的亦或是没有需要的就尽可能的少讲,从而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我的学习,从而发挥其学习的主体地位。根据百度百科的讲解,“少教”是一种有指导性、有方向性的教学,它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多学”则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指的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教学的内容,及其启发性的教学来进行有根据有指定的深层次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积极性。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减轻了教师教学的负担,培养了学生慎独的习性,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现代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初中阶段的现代文较小学而言,已经在篇幅和层次上有了难度值的提高,而这正需要教师采用少教多学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把握课程内容。
1教师明确课程内容,做好课程内容设计
多教少学的核心就在于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在有限的时间控制内,进行必讲课程内容的教学,从而精打细算的进行课堂教学,以求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课文,理解课文。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首先,就是教师要有一个好的课程规划和设计,从而知道自己在课堂上需要讲什么,不需要讲什么,需要提什么问题,不需要提什么问题,等都是通过课程安排来完成的。明确课程内容,进行课程安排,是教师在课前需要去做准备的事物。例如,在教学《社戏》一文时,教师需要明确的教学内容应有作者生平及其作品介绍;《社戏》属性介绍;重要语句或字词讲解;课文所讲述的中心内容和主题,以及段落分类和作者情感表达等问题。比如,《社戏》一文的作者鲁迅先生,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合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社戏》一文选自小说集《呐喊》。
2培养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预习习惯
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新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会有一个学习的方向和自制性。学生的预习会很大程度上节约教师的教学时间,从而在学生可以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简讲,专挑重点的内容进行讲解。除此之外,预习还可以让学生提前数字课文,从而在课堂教学的通读时间段内,让学生能够对课文进行流畅的阅读。例如,在进行朱自清《背影》的教学前,教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预习的首要要求是让学生能够通读一次课文,划出课文的段落层次,其次,安排一些题目,让他们在文中寻求答案,比如文章最初对“父亲”的人物形象描写词汇;文中的“父亲”抱着橘子在爬越栏杆时,所运用到的人物形象描写词汇;分析这两次的人物形象描写有什么区别和相同点。通过留下这样的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会根据要求来进行课文预习,从而根据题目要求,在文中寻求答案。当然,这样的预习要求,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如若学生对于教师的要求采取懈怠的态度,教师不妨采取“杀鸡给猴看”的方式,让那些没有完成的学生接受一定的惩罚,从而让学生不敢有所懈怠。
3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质疑问难是求学的基本,学生提出质疑,可以让教师明白自己在教学哪里时存在欠缺,在哪个地方还需要进行重点的讲解,从而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效的教学,而这也正体现了“少教多学”模式的要求。学生提出质疑,往往是它对于某个知识点还不够清楚,不够明白,那么,这往往也是多数学生所有欠缺的地方,教师根据这一欠缺的地方,可以解析答疑,传道授业,从而进行有方向性的教学。例如,在教学《社戏》一文时,有的学生对于《社戏》的出自文集提出了质疑,认为《社戏》也同样是鲁迅先生对于童年时期的回忆,也代表了一种朝花夕拾,那么它为什么没有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样,被归类于《朝花夕拾》。这样的质疑出现在很多学生的身上,在多次的文学常识练习题中,很多学生都认为《社戏》出自《朝花夕拾》,而非《呐喊》。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必须要注重的进行介绍,从而让学生在心里面留下深刻的印象,以避免在日后的学习中不再犯错误。总结:现代文在文章大意的理解问题上,难度系数不大,但因其篇幅较长,教师如若采取古文的教学方式,进行一词一句的讲解,那么在其中花费的时间就会很多。而“教少学多”的模式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它即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因而,把握好“教少学多”的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师需要去注意的。
参考文献
[1]张小菊.新加坡“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8(08).
[2]单继林.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安徽教育,2010(10).
作者:李国兰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江西财经大学附属中学
第八篇: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是常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精神,能带动班级氛围,更指导学生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而且对于语文来说,有特殊的教学意义,能够实践讨论教材中的内容,增加口语交际的机会;同时能够融合各自对课文的感悟,展开学生的语文思维。与此同时,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从纪律到效率、从理论到实践、从重点到难点、从预习到复习。因此本文笔者以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为写作思路,希望能为大家带来启发。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对策;效率
初中语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常识,并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创作文学的品质和能力。正是这样一门学科,让很多人都“又爱又恨”,而延伸到教学方法上来,必须要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将眼光放在教材之外。而且个性化教学和小班教学的要求也使得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符合形式,但是依然需要注意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高效率、高标准、高实践、高指导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光发热。
一、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老师管理少,组内纪律差
将学生分为小组教学,很多老师就认为“万事大吉”,可以不需要再紧盯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让他们自由发挥。但是往往会发现,初中生的自律能力比较差,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跑偏了”,虽然依旧传来热烈的讨论声,但往往已经违背了初衷。而老师如果不深入其中去了解学生的讨论状况的话,就很容易被假象所蒙骗。学生在一起能够促进相互的学习,但是也容易陷入搞笑、吵闹的误区中。
(二)有部分偷懒学生,在组内不发挥作用
传统教学,学生容易依赖老师,让老师给“掰碎嚼烂”,而在小组合作中,也容易出现依赖其他同学的问题。有一些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课堂表现不积极。在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只去做一个“听众”的角色,这样造成他们未真正参与讨论活动中来,更无法锻炼其语文思考能力。这样违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成为一些不努力的学生偷懒的理由和借口。
(三)问题多为封闭性,难以培养创造性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共同解决老师提出的某个问题,或者是共同完成课后作业。而这些都是一些封闭性的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整理就是为了得到一个固定的答案。这样的讨论方式让学生自我局限了自己的思维,更无法培养其创造性。而且一些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得不到肯定,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下降,这更是与小组合作的初衷相违背的。(四)小组课后作用较小,仅作为课堂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通常只作为一种课上教学方式,在课下,学生还是各自完成自己的作业,而且多为书面作业,所以在一起讨论也没有什么意义。这就导致课下和课上脱节,理论与实践无法相呼应,这也是小组合作教学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
二、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老师参与讨论,纠正思路、维护纪律
小组合作只是学生的一种学习形式,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来进行具有层次性的分组,然后指定不一样的学习目标,实施不同的学习手段,实现部分的个性化教学。这样一来,老师更需要参与其中,能够随时指导学生的讨论思路。老师不是意见的创造者,而是意见的引导者,引导从学生的嘴中说出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意见。而且老师灵活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能够维持小组纪律,并且能抓住一些学生的优秀想法,转化为教学资源,使课堂内容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理,满足他们的需要。
(二)提升组长管理能力,科学分配组内任务
指导组长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组员,在接到学习任务的时候,要合理安排每个人所负责的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可以负责比较基础的部分,成绩中等的则可以承担任务的书写、记录和整理工作,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则相对承担具有创新性的部分。这样基本的角色设定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任务的完成中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角色的任务是可以互换的,只要能够顺利完成,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即可。
(三)选择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接纳每一位学生的意见
语文是一门生活应用的文化和语言,所以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解决问题、组织答案而学习的。因此老师向学生抛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便于他们在讨论过程中认真实施,能够确保答案的新颖性,突破答案的片面性,还能让更多人的想法得到肯定。而且开放性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放其思维,又不脱离语文教学实际,这是最好的提出问题的“度”。
(四)延续课后小组形式,作为课下实践的方法
语文学习同样需要课后的实践和整理,就算是简单的家庭作业的完成,也可以通过组内的学习气氛来带动。另外语文和生活的相关性,决定了她值得在课下实践、讨论、整理和提升。所以老师要给学生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语文活动计划,例如调查某小区的读书状况,并总结;调查本校学生的身体状况,并总结等等。通过小组活动的课下实践,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工具,更好地辅助和提升生活品质和意义。总之,初中语文的小组合作形式带来了更具有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师生情感,当然更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加以总结,不断提升自己把握这个教学方法的水平,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江春茂.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5(2).
作者:朱乾沈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九中学
第九篇:初中语文特色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在我国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初中教育的中心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然而,现阶段的初中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提出了初中语文特色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本文对语文特色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旨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特色教学 构建
在素质教育改革中,语文教学改变了传统机械性地灌输知识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而是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从实际出发建设特色教学模式。特色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兴趣是构建特色教学模式的基础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是直接感知知识的,在理解问题时也往往依靠形象思维,很难理解理解抽象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各种课堂活动,要形象具体,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鉴赏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桃花源记》一课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讲述的场景画出自己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教学课件,并在课堂上开展比赛,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针对一些精彩的材料片段,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并以话剧的形成表现出来。教师还可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让学生写稿、审稿,增加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授语文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构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特色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常常将语文和现实生活分离,这种教学方式是存在弊端的。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将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理论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结合,使学生走出理论化知识的限制,让学生学以致用,发掘生活中的美,能真正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将其化为内在的知识体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形式,将教学知识贯穿于生活中。如在人教版语文《荔枝蜜》这一课中,让学生对荔枝以及荔枝的生长过程根据自己的常识进行描述,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变化,加深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在课堂中,教师应该设置相应的对话内容,它是学生与教师之间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主要围绕着讨论话题进行自由地表达。对话的目标不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使学生能够随着对话的丰富和延伸,实现情感和思想的构建,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地引导,不能使对话混乱无序,在课前可以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根据教材进行思考,然后在课上围绕着问题开展积极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慎重把握问题的难度,过难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过于简单又难以调动学生探讨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具有一定意义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启迪。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我的老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描述自己的老师,再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的描述与课文描法的不同,让学生回答莎莉文老师怎么样对待学生以及海伦是怎么样学习的,再与自己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话中反思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学习海伦顽强的精神。
四、实施因材施教的特色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接受能力都是有差异性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个性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分别回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伤仲永》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像“本文首段简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成绩落后的学生来回答;“方仲永从天资过人,最后变得与常人无别,是什么原因?”可以让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回答;“你怎么认识‘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共同学习的能力,这样可以使每一类学生都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就要结合实际,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地发挥初中语文特色教学模式的优点,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长青.浅谈新时期初中语文特色教学模式的构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10):20-22.
[2]于林成.初中语文特色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2016,06(03):19-21.
[3]刘心强.构建“乐学模式”,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趣味性[J].快乐阅读,2015,09(20):80-81.
作者:王诏如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秉义初级中学
第十篇: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研究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初中语文可以起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文化欣赏能力、待人接物能力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上,情感教育是极为重要的,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新课改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当大力探索素质教育的内涵,并把情感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出具备综合能力和素养的优秀人才。就初中语文情感教育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人教版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因素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为此,教师应当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并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采取有效手段完成教学目标。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与学生之间展开互动和交流,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态度,从而贯彻情感教育,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艺术性,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会大大提升,而且语文素养也会有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情感教育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况,并把这些因素与具体的语文教材进行结合,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在情感教育中,语文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更是一种人文性工具,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综合的素质,包括学习的主动性、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世界观等。情感教育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最为主要的三个方面就是教材、教师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在语文教材中,情感因素有语言文字和隐含情感等。从语文教师这个角度看,情感因素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教师在课堂上的情感表达等。从学生这个角度看,情感因素体现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和对教师的态度等方面。
二、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
1.注重课堂导入环节,融汇感情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课堂导入环节,从而开展情感教育,必须要让导入富有感情,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把内容呈现出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当注意教学语言运用的艺术性和优美性,用语言来呈现出生动活泼的画面,从而让学生进行思考,在脑海中构建出贴合材料的画面,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登岳阳楼》中,教师应当饱含感情地进行朗读,“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能够深深体会到杜甫的无奈。教师应当牢牢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对内容进行深入的情感发掘,用优美的声线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注重朗读语感和节奏的把握,让学生缓慢陷入生动的情景之中,从而让他们体会和感悟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从而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文章的感情之中,学生应当通过感情化朗读和扮演来进行课堂活动,为了把任务演绎好,他们会仔细研读和揣摩文章中的一字一句,从而充分吃透文章。
2.创设生动的教学场景,强化情感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充分运用这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通过多种媒介来助力语文教学。例如,在讲解语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展示图片、音频和视频,从而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来进行文章的学习,这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利于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思路,这种情景设置能够让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能够大大提升学习知识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讲解《芦花荡》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白洋淀的风景图片和记录视频,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大苇塘的静谧幽深,从而感受到当时革命先烈所处的环境背景,这也有助于他们对人物的理解。
3.注重实践,培养真情实感
语文是以语言的交流为基础的,因此,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提升实践能力和交流能力,教师应当从多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语文阅读、语文写作和口语表达等等,这几个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语文的学习过程是日积月累的,学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因此,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做到厚积薄发,这种积累不仅仅是来源于课堂,还需要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培养他们的真情实感,例如可以在课下开展公园探秘互动、敬老院探望老人活动、少年宫文化学习活动等,这些活动符合学生爱探索的天性,能够寓教于乐,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人文化的情感实践,当实践完成之后,应当及时组织课堂交流,让他们相互之间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从而达到一种提升。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情感教育的开展方法和教学思路,并积极落实到实践中去,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品艳阳.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教育[J].教师(下),2013(7).
[2]王俊生.浅析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10(8).
作者:于红霞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