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语文阅读课引导问题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语文阅读课引导问题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课引导问题设计

摘要: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认知,更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信息获取能力。在初中阶段,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然而受传统观念影响,阅读课上教师多是以“讲”代“读”,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阅读体验不够丰富,阅读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阅读逐渐成为主流,以生为本,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文本交流、体会,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技巧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作用分析

(一)有效反馈,加强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就要采用相应的方式给学生以反馈,以便采取相应的引导方式。提问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反馈方式,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需要思考并作出应答,通过问答,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从而进一步引导。如在《济南的冬天》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了解济南小雪后小山秀气的特点,就可问“济南小雪后的小山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作出回答,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

(二)促进探究,培养技能

在传统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采用的是讲授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师生间缺乏互动,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阅读和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参与学习,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而构建知识。同时,以提问方式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活动,便于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培养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如果教师单纯以讲授方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显得被动,兴趣不高,参与度低。但教师如果在课堂中以适时而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就会引发学生兴趣,提高其学习的参与度。这是因为,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主动阅读、思考,需要和同伴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是被动地听讲,而是听、说、读、写同时进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引导性的问题,这样才能通过提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为此,教师在阅读课堂中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和引导性原则

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通过问题让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文本,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为此,教师提问时要紧扣学生实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太难,不利于学生参与,问题太简单,又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要让学生能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阅读并思考。如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一部分时,为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百草园是作者儿时的乐园,教师可提出“百草园里究竟有哪些好玩的东西”这个问题,以此引导学生阅读并归纳。

(二)目的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

在阅读课堂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通常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这是因为阅读课总是有相应的阅读目标,教师应紧扣具体目标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如果问题脱离了目标,就很容易出现“满堂问”的现象,而一旦问题过多,学生就会疲于应付教师,很难进行深入思考,这样提问就失去了本有的意义。所以,阅读课堂提问必须遵循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

(三)渐进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总是需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展开探究,因此,问题也就需要具有层次性,要循序渐进地展开。以《背影》为例,教师可先以“课文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哪件事?”来引导学生阅读并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然后可围绕“车站送别”设问,“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对‘父亲’进行了描写”“勾画出父亲为‘我’买橘子过程中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如此,就可让学生在逐层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父子情深的主题。

三、初中语文阅读课提问技巧

(一)导入提问,要浅显明了利于兴趣激发

导入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好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让学生在导入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探究奠定基础。在导入阶段,教师所提的问题不宜太难,因为学生对课文内容尚不熟悉,此时如果问题太难,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要以情境作为辅助,要通过情境引出问题,这样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形成互动。以教学胡适《我的母亲》为例,第一课时导入环节中,教师首先以课件形式播放孟郊的《游子吟》,顺势引出课题,并紧接课题呈现作者简介、作品背景,再以《烛光里的妈妈》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并设问:“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此时的感受,我们会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在此问题促动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初步尝试用“严厉、温和、刚强”对母亲的性格进行概括。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追问“你能举出例子来说明母亲的性格特点吗”,由此引导学生展开初步交流。在整个导入环节,教师采用的课件素材较为简洁,问题难度不大,虽然学生的回答仍不够准确,但此时只要结合学生的回答稍加引导即可。如有的学生将母亲“严厉”的特点概括为“严格”,并举出对“我”严加管教的例子。结合学生的概括,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母亲的形象特点归纳为“教之严”“爱之慈”“气之刚”,然后结合三个特点展开深入探究。这样,整个课堂就有条不紊,更利于学生把握母亲形象并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在导入环节,很多教师会把重点放在对情境的设计上,而忽视提问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其实,情境只是为了导入新课而设置的,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采用互动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以便对学生进一步进行引导。如上例中,当学生阅读课文并初步概括后,教师要及时点拨,借助幻灯片归纳,帮助学生梳理情节,使之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二)探究提问,要深入浅出利于学生讨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交流,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文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情感。探究是语文阅读最为重要的环节,在探究环节,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层展开交流。下面以《紫藤萝瀑布》的问题设计为例进行分析。首先,教师可提问:“课文围绕着‘紫藤萝’这种花写了哪些内容?”同步课件呈现填空题,即(赏)花、(忆)花、(悟)花。通过对该问题的探究,可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脉络。然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结合这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并分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从“色、形、态”三方面作点拨。接着以问题“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阅读并勾画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汇、语句。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可指出作者情感的变化是由焦虑悲痛到宁静喜悦,再到振奋向前。如此,虽然课堂中的问题不多,但因为紧紧扣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成理解的目的。其次,教师在探究环节提出问题后,要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再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而不能急于把答案告知学生,相反,教师要做的是补充、点拨和必要的讲解。如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时,对“暴露无常”“砸”“摔”“锤”等词汇,虽然学生能理解其基本含义,但很难体会其内在含义,此时,教师就要结合史铁生的经历,帮助学生体会他在特定环境与遭遇中的痛苦和绝望。当然,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结合学生讨论情况,以精讲的方式进行阐释。在探究环节,问题要针对重点和难点提出,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交流并深入体会,这样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同时也应注意,问题不能太过繁杂,要精简,做到深入浅出。

(三)总结提问,要全面概括利于归纳总结

通过探究环节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对整个课文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整个作品进行全面回顾,巩固所学并深入思考。为此,总结环节的提问要能利于学生对整个作品进行全面总结,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首先,总结环节的问题要具有概括性。如《纪念白求恩》的总结环节中,问题为:“你认为白求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谈对白求恩的看法,并结合课文阐释理由,从而更好地体会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又如《济南的冬天》的总结环节,教师设问:“你喜欢济南的冬天吗?为什么?”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以此为话题,引导学生自主发言,从而再次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其次,总结环节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要能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更好地体会作品的内涵,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如阅读《一棵小桃树》后,学生初步体会到作者是借小桃树顽强生长的特点来抒发自己对美好理想和人生的追求,此时教师可设问:“如果你是那棵小桃树,你想对作者说什么?”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理想。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是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问导读,以读促理解,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合作交流,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内涵,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立足教学需要,结合教学流程,精心设计引导性问题并组织学生交流,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亚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2]王丽娜.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作者:姜艳婷 单位:江阴市陆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