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浸润式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浸润式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浸润式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语文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探索“浸润式”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从以“读”为本、结合语境、巧妙提问、拓展延伸四个方面出发,促进高中生在“浸润式”教学中感悟文本的语音美、把握文章的整体美、鉴赏文字的细节美、创造生活的升华美,从而逐步提高高中生的审美与文学鉴赏能力,推进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浸润式教学文学鉴赏

高中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即使短时间的突击训练可以一定程度上在阅读题上提分,但总是有限的。一旦高考的阅读材料和考题类型发生轻微变化或变形,“走捷径”的答题模式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只有从基本功出发,从每一堂课做起,从学生的兴趣培养着手,实施“浸润式”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学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1以读为本,“浸润”文本的语音美

“浸润式”教学的开端起于“读”,而非教师的“讲”,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阅读经验和感受,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阅读的空间和时间。坚持以“读”为本,使学生“浸润”文本的语音美。其中默读、诵读、朗读、表演读、单独读、点名读、轮流读、齐声读等都是很好的阅读方法,可以根据课文题材、体裁、内容以及结构的不同而灵活采用。俗话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声音也是如此,正如丹纳所言,声音中包含着人类最真实的想法与最细腻的情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情感的掌控,促进朗读者对文章的思路、情节内容以及主旨的理解;而且还能将自身的感情表达出来,传递给倾听的同学和教师,从而促进文本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多重互动与对话。例如在《琵琶行》教学中,首先我要求学生自由读,了解全诗的大意和感情基调。高品质的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有些内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浸润式”教学要尊重文学作品本身的本体性和艺术性,尊重学生与文本之间独特的个性“对话”。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避免教师“先入为主”侵占了学生自身的审美感受空间,避免“思维定式”的形成。接着一边播放配乐诗朗诵一边播放配图,使学生在多媒体的感官“浸润”下,加深对该诗词的理解。“情境”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的教育教学中,首先被大力推崇的就是以情感教育为主线的语文学科教学。情境英文名为situation,发源于文化美学,通俗说就是指代“环境”。通过图片、音频、影像等多媒体资源有利于创设趣味性的情境,不仅可以用于课堂开始,还可以用于课堂中不同模块知识的切换中。在以境引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选取与教材知识紧密相连、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并且不可选取抽象复杂、难度过高、不易理解的情境,在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又要注意通过控制课堂节奏防止学生思维过于发散,以对主体内容的教学产生干扰作用。最后,在解析完全诗的重点字词和大意之后,我设计了“三重读”的朗读方案,以“女生单独读-男生单独读-男女齐读”的方式,使朗读产生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律美。再如在《再别康桥》一课中,我首先组织了“谈谈我经历过的离别”的分享会,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经历过的离别,分享告别时产生的忧愁、无奈、孤独的情感。接着我组织朗读比赛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将诗读出口,有的读出了浓浓的寂寥、惆怅的感情,有的读出了愁情中的乐观与洒脱。在“浸润式”教学中,教师强调学生的主动体验、以情动情以及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将课文与学生的日常经验进行磨合和对比,并在“浸润”式阅读中进行整合和重构,在教学形式上不落窠臼,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反馈。

2结合语境,“浸润”文章的整体美

在传统的课文讲解中,教师习惯性地采用“肢解性”教学的手法,先从文章中最小的单位字与词开始教起,然后再讲解句子、篇章、段落,而忽略了对全文的整体把控和理解。高中的课文相对篇幅更长、难度也更大,“浸润式”教学要特别关注学生对语境的理解和感受,通过结合语境来把握文章的整体美。结合语境并非忽略了关键的字、词、句,而是注重上下文的衔接,通过对语境的体会促进学生对文章整体意义和主旨的了解。我国的语言博大精深,脱离了具体的语境的单个句子有时是很难理解或者容易被误解的,结合语境展开“浸润式”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至关重要。例如网上流传一则趣闻,一名在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结束了四年的学业之后参加考试,遇到的是这样的题目:“剩女是由以下两个因素产生的,一是谁都看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你能说出这两种原因的不同之处吗?”留学生看到这样题目不禁捶胸顿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才不得已交了白卷。这从侧面反映了语境的重要性。“谁都看不上”既可以指女人看不上男人,也可以指男人看不上女人。这个“谁”在原因一中是指女人,在原因二中是指男人,即原因一是这个剩女看不上任何一个男人,二是任何一个男人都看不上这个剩女,如果能够结合上下文则非常容易区分和辨别。再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和宝玉先后问了黛玉“念了什么书”的问题,黛玉对贾母说“念了《四书》”,但却对宝玉说“不曾读”,要深入理解这一语言矛盾之处则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思考和品悟。黛玉初来乍到,虽是自己的外婆家,却自幼被告诫贾府的“不同之处”,因此言谈举止小心谨慎。她了解到贾母并不希望女子念书多,因此当再被问及同一问题时就改变了说法。文本有情,没有情感上的触动、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是肤浅的、片面的,而且难以做到融会贯通。为了让学生体味这一层含义,我首先让学生读熟课文,接着组织了角色扮演的游戏,通过改编课本剧的活动加强高中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辨识和故事情节的理解,最后调动学生思考黛玉的回答前后矛盾的深层次原因。

3巧妙设问,“浸润”文字的细节美

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围绕课文进行双向沟通的机会,是教师点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灵感、启迪学生心灵的重要方式。师生之间的问答,是以文本为介的互动对话。作为一个充满活力、互相启发又具有生成性的语文课堂环境,师生问答是一双无形的大手,可以有组织地、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积极性的引导信息或者消极性的抑制信息。学习起源于思考,思考则从问题和怀疑开始,只有巧用提问艺术,“浸润”文字的细节美,才能潜移默化地增强高中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例如《项链》的最后一句话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把你断送,也可以把你拯救出来!”针对这一句话,我首先提问“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较为简单,涉及简单的推理、概括和寻找信息的能力。随后提问“断送和拯救两个词各指的是什么?”寻找具体情境、文章主题、概括信息以及较高难度的推理类问题随着课堂的深入逐步增多。接着,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一想哪些小事也和文中的这件事一样。有的学生联想到高考,有的学生联想到过马路,还有的学生联想到赌博。最后问“假如我们将这两个词替换过来,句子的意思产生变化了吗?作者把‘断送’放在前面,‘拯救’放在后面,有没有特别的用意?”要使教师的提问能够有效地促进“浸润式”教学,就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展开。情理不分家,语文这门课既是情感教育,也是思想教育。“浸润式”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情感熏陶,也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凸现出文章的思想性。

4拓展延伸,“浸润”文学的升华美

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我通过引入课本剧活动加深高中生的“浸润式”阅读体验。在课本剧活动中,我强调以体验式的教学引入激发学生的角色兴趣和创造力,并强调建立交流沟通的通道。例如在《守财奴》中为了凸显主人公“视财如命”的个性特征,作者运用了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和比喻手法,将老头儿扑向梳妆盒的动作,形容为“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在课本剧表演中,教师引导学生将一个七十六岁的老年人如同猛虎猎食一般的动作表演出来。不仅收获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而且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角色的真实心理活动,在对角色的语言、语调、行动、动作、表情等细节的模仿与把握中实现“浸润式”的学习。再如在《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说“你走错屋子了”,一般情况下女佣听到男主人这样说会立刻走开。而鲁的回答却是:“哦。———老爷没有事了?”一个语气词、一个破折号、一个反问句,微妙地反映出鲁复杂的心理活动。鲁在等待、在暗示、在拖延,她希望能够和周相认!剧本是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其对话设计有很多值得推敲之处,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导演、表演、观看以及点评,使高中生“浸润”文学的升华美。另一方面,阅读和写作如同一对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孪生兄弟。我以课文为载体开展“浸润式”写作的教学活动。写作首先从模仿开始,一些经典的课文中有很多适合模仿学习的段落。由于这类仿写作业篇幅短、目标明确,高中生的畏难情绪大大降低,教师可以快速地指导和反馈,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此外,综合应用改写、续写、猜写等拓展延伸类的写作类型,在实际的动笔与创作中将“浸润式”教学落在实处。

结语:

综上所述,“浸润式”教学要加强对阅读材料中所包含的社会生活情景的再现与再创造,提高高中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高中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促进高中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吴鹏荣.漫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浸润[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4).

[2]智范,李亮,潘文彬.2011年版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对话[J].语文建设,2012(5).

[3]刘海燕.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4]张华娟.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J].语文建设,2008(11).

作者:王文辉 单位:甘肃省宁县第四中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