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探讨

【提要】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助性工具,为理解语文教材提供重要参考。但或许是文言文年代久远,或许是编者没有充分考虑文言文自身的特点,意见不统一等原因,教材中注释也难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完善之处。面对此现状,编者、教师和学生都应尽力完善和运用好文言文注释。

【关键词】文言文注释;教材;编者;教师;学生注释

作为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重要辅助性工具,最基本的功能是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除此之外,注释还能够起到介绍作者及背景、分析文史资料等功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解读文言文必不可少的辅助性工具。注释作为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合理地使用才能彰显教师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古诗文文本的注释研究,探究对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的使用优化策略,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厚其文化底蕴。

一、文言文注释的主要作用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助性工具,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人物背景注释人物背景注释注释选文出处、作者或文章的背景,主要是作者生平际遇、古诗文作品中的创作缘起、其他人物介绍,还包括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政治背景等。补充有关作者生平经历等资料,为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等解析文本方法提供相应的资料。

(二)音义语法注释对文言文选篇中字词的读音与释义作解,一般注释的是课文中特殊的读音,如人名、地名等生僻的字音;还有注释词义或句义,主要侧重对词在原文中意思的解释,尤其是疑难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字、语气词,还有对于词性、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的语法注释、修辞注释,为师生阅读理解扫清字词障碍。

(三)文化常识注释对古诗文中一些专有名词进行介绍,这些专有名词主要包括朝代年号、区域地名、天文时辰、典故出处、官职称谓、古代兵器等,多为文字本身蕴含的文化常识,这些文化常识是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课文的必备资料。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注释问题

从中学语文的教科书来看,所节选的文章大多为流传千古的篇目,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厚的古代文化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进行人生思考与感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向来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注释从属于助读系统,它既能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还能连接古今,故注释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容小觑。但或许是文言文年代久远,编者没有充分考虑文言文自身的特点,意见不统一等原因,教材中注释也难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完善之处。一般来说,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容易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一)当注未注当注未注是指对于那些学生容易产生误解或读错之处没有作注释,具体表现为字词不注释、译句不译字、多音字不注音等。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请以战喻”,教材的注释是“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但没有单独解释“喻”的意思,可课文的注释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比喻”的意思。其实,“喻”在此处是“明白”的意思,这句话完整的解释应该是“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方让你明白(这个道理)”。教师此时还可以将“家喻户晓”“不言而喻”等成语相结合讲解,便能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但如果此时不仅有句子的注释,还有字词的注释,我们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和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的《赤壁赋》中有一句“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课文注释是“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而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对句中“曾”字没有单独注音。在教学中,教师对“曾”字有读“zēng”的,有读“céng”的,读音不同,解释自然会有分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注:曾,念“zēng”。①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②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列子•汤问》:“曾不若孀妻弱子。”念céng。①曾经。②通“层”,重叠。所以,句中的“曾”字应补充注音“zēng”,并最好附带注释: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

(二)注释的不准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但部编版的初中教材已没有这首诗歌。人教版的课本对于诗中“草木长”的注释为“【草木长(zhǎng)】草木从生”,这里的“长”是生长的意思。但是我们这个完整的句子是“道狭草木长”,我们不难发现“长”与“狭”相对应,都是形容词,“道狭”与“草木长”是对比,所以此处的注音应为“cháng”。由于我国人数众多,地域广泛,在几千年的汉字使用发展进程中,逐渐出现了一字多义或一义多字的复杂情况,主要表现为通假字、古今异词等。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在前者叫“古字”,在后者叫“今字”。①这是古今字,而通假字却又不同。凡词都有专为记录它而造的字,这就是本字。在古代文献上,书写时不写本字而写其他同音或近音字,叫做通假。②因注释用语不统一,老师和学生经常无法分清通假字和古今字。比如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反”字,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中有“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注释为“反,通‘返’”,这是通假字。而必修五《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的注释为“[反]返回,后作‘返’”,这里是古今字。还有必修二《离骚》中的“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课文注释为“反,返回”,这便看不出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上述三个“反”字都是“返回”之义,但注释术语有差异,所以教材理应统一并规范注解。

三、文言文注释的优化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曾提到:“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③理解词义是读懂诗歌、文章的前提,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助性工具,但只有准确并规范的注释才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所以,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克服教材中的注释问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编者首先,要会取舍。语文教材最大特点是教学性,它适用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故课本上的文言文注释和一般的古籍中所注有所差别,而对于那些具有争议的注解,教材应当选取学术界较为认可的注释。而且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为了照顾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需要,在语言表达上不会表述得太过深奥。其次,要统一意见。编者在给教材作注解时应多关注容易引起分歧、误解的字词,这样的字词句定要作注,并且需要统一注释内容和格式,否则会引起混乱,不便于教师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最后,全面了解中学生的文言知识水平。教材编辑者在编辑教材的时候不可闭门造车,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材编辑者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可让中学一线教师来配合完成调查任务,确保不忽视学生文言知识水平。

(二)教师首先,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学的情况。学生在默写古诗文的测验中,经常书写错别字,或不止一名同学犯相同的错误,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没有完全理解这一字词的意思。在上课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们是否提前通过注释的帮助了解了文言课文,这样教师才能有的放矢,这样的课堂才是积极的、相互促进的课堂。其次,教师应该带着辨疑的态度和精神去阅读文本。在教师的日常备课中切不可贪图方便快捷就直接使用教参上的注释,也不可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注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④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只会照搬教学参考书,而应该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对古诗文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最好做到批判地、客观地使用文中的注释,既不迷信权威,也不完全丢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中考或高考对学生更高层次的选拔。最后,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教师要具有发展的眼光,承认存在古今差异,在古诗文所处的时代语境下理解并赏析文章。在备课的过程中,对于某个知识点可以参考多位专家的见解,对某一问题的进行深入探究,形成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也要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

(三)学生首先,中学生应该学会借助注释来理解文言文。毕竟古诗文历史悠久,学生所处时代距其过于久远,学生要想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定的困难,经常会对古诗文产生陌生感。归根结底,这还是因为学生在阅读古诗文时有许多不理解甚至是不认识的字词。认识字词是理解古诗文大意和主旨的基础,之后才能进行赏析,进一步领悟文章的话语蕴藉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中学生应该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中学生要消除对教科书以及教学参考资料的依赖和盲目追崇,尽量尝试独立解决疑难问题,通过做到独立解读古文诗文来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从中学会古诗文的阅读理解方法,从而提高古诗文的素养。最后,中学生应该培养提前预习课文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对于中学生来说应是语文学习的必备技能。学生在预习时遇到不懂得问题,可先与同学进行讨论,再在上课时询问老师。所以中学生应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既有助于自己的学习,也便于教师进行教学。当今社会普遍呼吁要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但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日后都会成为语文教师,应要学会将中学文言文注释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好文言文注释,不迷信教参,秉持严谨的教学态度,耐心探索字词在古诗文语境中的准确解释,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作者:张漫泓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