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互联网+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信息时代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是:利用“互联网+”丰富资源,增强教师融合信息的能力;借助大数据精准分析,提高教师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水平;发挥“互联网+”智能机制,促进教师专业自觉精进。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快速的迭代更新,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互联网+传统行业”,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有机结合,促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无痕的耦合,创建一种新的信息生态。这种新生态必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对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一、“互联网+”背景下,当前初中语文教学
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影响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有诸多因素:教师的个人天赋、教学理念、学习力、执行力和教学环境等。当前,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融合信息能力欠缺互联网走进教育教学,无论是信息获取的渠道数量和信息传输的方式,还是学生学习的环境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教师在面对浩如烟海的教学资源时,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套课件行天下。使用网络上同一套课件和课程资源,运用“搜索”“复制”“粘贴”“播放”等几种固定的按键,以不变的课程资源来应对不同时期个性化的学生,简单地完成课堂教学。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创新思想,并且“拿来主义”思想非常严重,只是把自己充当了知识搬运工、电影放映员等角色。在备课环节中,教师面对不同版本的教材以及不同的学生,并没有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研究,也没有对教材深刻理解,更没有依据学科特点和学情去裁剪取舍资源。二是课堂知识密度过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不舍也不肯放过任何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造成了课堂知识点庞杂,忽视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究其原因是,教师教学理念滞后,“贪多求全”思想作祟,不作取舍,最终“贪多嚼不烂”,教学效果不佳。总之,在教学中,长期“拿来主义”和“贪多求全”思想的盛行,不仅直接导致课堂的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消失殆尽,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造成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二)教师个性化的服务水平不高互联网走进教育的时代,不仅是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时代,更是极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代。目前一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及相关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但个性化的服务水平不高,而且不会利用大数据精准地制定教学策略,同时也缺乏与时俱进的个性化服务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使用一套教学设计、一类课程资源、一个固定的教学流程完成设计好的教学;课堂中设计的问题,只有一种最优化的答案;课后设计一份作业,一个标准,统一时间完成。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刀切到头,每个学生得不到针对性的个性化点拨指导,难以达到全面发展。
(三)教师的专业成长自觉不足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个体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然而,当前相当一部分教师无法很好地应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角色转换意识迟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渗透,教学工具、学习用具等都发生了演变,特别是师生的二元主客体关系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多媒体设备、互联网教学资源等形成了一个新的“第三方”,使得传统的师生关系变得深化、丰富,甚至得以重构。以“空中课堂”为例,对教师而言,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空中课堂”中所使用的音频、视频、课件等都是教学工具;对学生而言,除了教师,音频、视频、课件等都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故可将其作为“教育主体”;从“空中课堂”的角度出发,教师制作、修改和使用音频、视频、课件等时,在业务方面和技术方面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和进步,因此,可以将教师和学生都视为“教育客体”。但是,目前教师在师生的关系定位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二元化关系,即“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师的角色是教,学生的角色是学。二是反思意识淡薄。当今在互联网背景下,面对丰富的信息源,教师为了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将从互联网下载的资源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把“上课”当成教学的终极目标。用过的课件和资源因“课”终而止,教师很少主动地与同行交流和碰撞,教师的自我成长意识淡薄,这样不仅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提升,而且教师专业发展也受到了严重阻碍。
二、“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和作用,有效地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利用“互联网+”丰富资源,增强教师融合信息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运用。”〔1〕在语文教学中,增强教师融合信息的能力势在必行。首先,教师要依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合丰富的资源。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教材,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导读、创设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教学资源突破地域的限制,实现互通共享,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和补充所需要的课程资源,真正实现了“互联网+”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中,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例如,学习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和《陋室铭》)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1〕。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欣赏课文文本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作者在同时代所作的文章,这样可以充分理解周敦颐和刘禹锡两位作者的思想体系。同时,还可以引导每个学生都围绕“假如我处在那个时代”进行专题讨论,此时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寻大量相关资料,从周敦颐到宋朝理学思想发展,了解到“程门立雪”这一典故;从刘禹锡的傲骨嶙峋,引申到他的政治处境等,然后学生们纷纷用PPT等方式展示,这样运用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字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古代人的思想与自己当下生活的时代进行比较,充分理解作者的情操和时代特色。其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的学情,筛选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情,科学地搜集筛选有效的课程资源,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孟子>二章》在传统的人教版中是作为议论文放在九年级的先秦诸子散文单元,教学重点一般是学习论点的提出、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统编教材移至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此时,学生还没系统学习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因此,不建议采用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处理文本。学生能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观点,大致厘清行文思路,感受文章富有气势的特点就可以了〔2〕。据此,学生学习时,第一步:查找资料,知人论世。了解孟子其人及所处的时代;第二步,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运用互联网的示范朗读,体会把握人物的语气和心理,同时感受文章的气势;第三步,讨论交流,开阔视野。围绕“大丈夫”的标准搜集筛选课程资源,认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并能够举出现实和历史人物,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另外,教师也可依据个人特点来融合信息。每个教师的自身特点不同,依据个人的特点和优势进行课程资源筛选,这样可以形成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
(二)借助大数据精准分析,提高教师个性化发展的服务水平学生是一个个独立鲜活的个体,教育的本质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追求生命的独特价值,教师要借助大数据对每个学生进行精准分析,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知识的薄弱点和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让其得到长足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做好课前学情诊测。教师在课前拟定学前诊测题时,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知识起点进行科学研判,这样才能有效实施教学。其次做好课中随堂检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的知识点,设计相对应的习题进行随堂检测。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解答并提交,大数据会显示出成绩公告或正误标识,同时形成个性化的分析报告,明确地锁定每个学生的知识薄弱点,授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向。最后,课后根据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形成个性化的作业。大数据为学优生、学困生分别推送难易不同的与错题涵盖知识点相类似的习题,学生通过对推送习题的练习,达到强化巩固薄弱知识点的目的。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分析与精确应用,不仅学生做到当堂的知识点能够消化吸收,同时,教师的个性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也有质的提升。例如,学习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时,教师针对课前诊测环节进行大数据精准分析,了解具体的学情,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将教学预案调整为三个版块的内容:一是利用互联网搜集优美的音乐和朗读音频,营造诵读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重点揣摩情感丰富的词句;二是利用互联网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揣摩名句巧妙的表达,如“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兼写游鱼和潭水,学生要认真品味,感受其语言的魅力;三是利用互联网有关的文字资料,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进一步理解情感变化和景物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分层设计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三)发挥“互联网+”智能机制,促进教师专业自觉精进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互联网搭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并注入了教师自我成长原动力。首先,教师要快速转换角色,由知识的垄断者和权威拥有者转换为引导者、对话者,师生的关系变为平等的互帮互助的“同学”关系,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会更加频繁和密切。“互联网+教育”,拓宽了师生互动的范围,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网络教育部分网站、E-mail等途径,实现多层面、开放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增大互动的频率,增强互动的效果。另外,互动主体之间还可跨越时空限制,通过灵活自由的思维碰撞,真正做到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互动效果。其次,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互联网基本知识,如熟练地掌握上传、下载、离线操作、在线办公、整合、批改等操作,熟悉地运用PPT、Word、Excel、会声会影等办公软件,熟练地使用QQ、微信、钉钉、Email、智慧教育平台等交流和沟通软件,能够运用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应用;再次,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常态工作逐步走向显性,如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作业设计、试题命制、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教研活动等将公开透明,同时教育评估要更加公平公正,数据活跃度就是教师的成长速度,这样能更加激励教师成长的积极性;最后,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反思模式。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3〕。教师应从封闭的教学反思方式中转变出来,有效运用互联网技术与外界交流合作,以联通互动、创新开放的思考形态迎接变革〔4〕。同时,互联网搭建了教师互相交流和碰撞的平台,教师可将常态课上传至信息平台变成研讨课、公开课,在同行的交流和研讨中不断完善和修正,这样教师可在个人空间中完成专业成长。综上所述,利用“互联网+教育”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功能,能进一步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精进,达到课堂的高效,进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3.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313—320.
〔3〕潘海燕,何晶.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5.
〔4〕程姗姗,孔凡哲.“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角色重塑〔J〕.人民教育,2020,(3):116.
作者:倪美青 单位:怀仁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