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课程思政下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思考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课程思政下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思考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课程思政下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思考探析

[摘要]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德技并修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经之路。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教材编写都应该做出相应变革。以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如何精准落实课程思政为出发点,研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定位和编写风格,并提出三点编写建议,以期对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语文;教材编写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正式写入国家教育纲要中,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发展人的职业能力,要充分发挥好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的协同育人优势,让课程思政落地生根,构建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公共基础课在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上,要充分发挥基础课程的融合育人优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从高职各门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内容来看,必修课“大学语文”与“课程思政”之间关系更为紧密,担负着重要的思政教育功用。《大学语文》教材是高职院校践行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和设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的颁布,对于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更加具体严格的要求,实行分级分类审核,坚持凡编必审。如何落实贯彻国家对于教材编写的方针政策,将思政教育融入每篇选文的字里行间?如何在坚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德育属性的前提下落实课程思政,防止“贴标签”“两张皮”现象?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全面理解学科育人特色,提前“锁定”思政目标,全方位融入教材设计,方能润物无声,如盐在水。

一、大学语文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天然土壤

教材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大量的文本输入。我国大中小学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教材为主流。在具体的分类编排上,有按照文体类型、文学史发展线索、人文主题编排等形式。选文的数量在教材占比中远超过其他活动模块,是语文教材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环节。教材编写者大多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功底和教学实践,又都会接受最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因此在教材选文的题材、主题、语言和篇幅遴选上都会精心推敲。入选教材的选文可谓名家名篇荟萃,这种匠心大运作使语文教材的选文能够呈现出其他专业课无法比拟的课程思政资源优势。每一篇选文都可以是思政元素的整合体,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往往兼具多重思政身份,它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家国情怀、文化传承的魅力,又可以传递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大学语文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天然土壤,奠定了学生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基础。

二、大学语文教材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

(一)文道结合,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孙昕光版《大学语文》教材属于文选型教材,教材共有65篇课文,其中,文学类选文占58篇,其余7篇是写作指导,诗歌和散文占据选文部分的79%,而古代诗歌和散文占据了这两个单元的60.9%的篇幅。选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按照历史线索,以文学史为经度,以文学风格、体裁为纬度,选取名家名作,以文学欣赏为主,阅读作品的总体容量大,选文主题主要围绕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等展开。

(二)显隐结合,重学科核心素养

一些高职语文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中高职衔接,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蒋雪艳主编的《大学语文》就是代表教材之一。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蒋版教材在内容设计上突出与中职语文模块和知识点的衔接与提升,内容设计上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情怀。在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上,该教材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显性定篇。如设计《革命烈士诗抄》篇目,充分挖掘革命文学经典篇目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感受民族脊梁的力量,在诗歌的吟诵中提升自己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二是润物无声。利用经典文学名篇润物无声地以文化人,以文培德,以文育人。如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教案设计和习题设计上,引导学生学习作家的奋斗史,从中感受林徽因爱国、敬业、求真的品质。除内容设计外,蒋版教材在版式设计上也呈现出语文教材的美育特质,教材以荷花为主题意象,诗歌编排以大字号单独占页,将注释系统位置前移至页下,方便学生查找,用原创线描插画与注释系统结合,增强教材的生动性和人文性。改边栏留白为依行文而定的自然留白,行云流水,极具汉字的结构美和整体编排的韵律美。

(三)主题归类,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主题单元式编写也是大学语文教材主要编写方式之一。如徐中玉版《大学语文》、陈桂良版《新编高职语文》。徐版教材汇聚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按照人文主题归类,包括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以史为鉴、胸怀天下等十个主题。陈桂良版《新编高职语文》亦是此种编排风格,在篇目选择上,除名家名篇,也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和时代精神塑造,注重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典型人物的模范导向作用。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语文教材编写的建议

(一)坚持价值引领,预设选文课程思政元素教学目标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为了加快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语文教材自当承担起塑造新时代青年崇高品格的重任。语文教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民族语言,更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民族情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重视革命文化传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教育。在课文篇目的选择上,教材编写者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选篇,在传承民族经典文化的前提下,遴选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文,并注重挖掘选文中的课程思政元素。针对现有经典选文,要重新挖掘其当代育人价值,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就可以操作。如在讲解陶渊明诗歌《归园田居》时,除了赏析其作品风格,讲解其文学成就外,还应关照其崇尚自然的思想,感受和体悟这种物我两相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传统自然观,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至语文教学中。提前设定思政主题,谋篇布局,根据预设课程思政目标遴选优秀文学作品则是一种更为直观的课程思政路径,更加适合主题单元编排方式的语文教材。同样渗透生态文明教育,预设思政目标则可以围绕“人与自然”遴选文学作品,既可以编排春秋时期孟子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王道之始”,又可以讲述当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团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贡献。

(二)以学生为本,编排课程思政实践活动

传统以阅读为主导的语文教材十分重视课文系统、导学系统、练习系统的设计,却往往忽视活动系统的功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水平。言语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回顾课文的语言文化常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更是语文教材自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阵地。“表达交流”“思考探究”“拓展延伸”等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弥补文选型教材重阅读轻实践的不足,既可丰富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实践活动既围绕选文,又要不拘泥于选文内容,要让语文走出课堂,融入生活。在活动设计上要有的放矢,设计好课程思政主题,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如对古代诗歌、散文名篇的实践活动设计,要注重以古喻今,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要让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受民族精神,并以民族品格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

(三)立体化设计,利用融媒体多维度呈现思政资源

新形态一体化的语文教材可以融微课视频、动画、诵读音频、文本阅读、交互测验、在线课程等数字资源于一体,以二维码的形式随文嵌套在纸质教材中,实现语文教材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文类数字资源通常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微课视频通常由语文教师出镜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讲解,画面唯美;诵读音频往往感情真挚,抑扬顿挫,极具音律美;文本资源的设计也是精心编排,版式优美,与纸质教材设计风格统一。语文类数字资源本身就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更是一场兼具知识传递、文化传承、审美教育的课程思政微课堂。

参考文献:

[1]杨泉良.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蒋雪艳.大学语文[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李新.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9(4).

作者:方雷 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