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多元化发展语文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传承与发展
1.1共生共荣
21世纪是多元化的世纪,现代文明的发展需要语言的多元化发展,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具有包容性的。诚然,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客家方言与其他各地的方言一样,都得到保留,与普通话并存着。现在客家地区里,虽然绝大多数的老师在教学中都以普通话为主教学,但是也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喜欢在日常教学中有目的地穿插使用客家话辅助教学。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要用普通话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说普通话,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的必然要求之一。不过,我认为:我们校园理应大力推广普通话但不应该限制客家方言,确立客家话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与在校园中大力推广普通话,绝无排斥阻碍之意。我发现在客家地区里,从幼儿园或小学开始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均重视英语和普通话,而轻客家母语。这样使孩子从小就不会说客家母语(或讲得少),切断(或阻碍)了孩子学习客家话的途径,就可能限制了孩子的表达能力,最终导致一个地地道道的客家人说不了纯正的客家话。语言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有效工具,客家话也是如此。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诗句中,非常生动真实地写出:人虽老了,但乡音是永远不改的,乡情是永远不改的。同样,现在客家乡亲旅居世界各地,他们虽然身在他乡,但还是尽量地保留自己的客家方言、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保留着深厚的爱国爱乡之情。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杨光先生在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已经并将继续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与地方方言……各个民族、地域的语言文化都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的创造,都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大贡献。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个性特征乃至一种精神,从人类文化整体上说,也就失去了其中独特的文化个性。语言的平等、多样化与和谐共处应当成为基于人类良知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目标。多语言才能多视角,多文化才能多色彩,多包容才能多理解。因此,我们要普及普通话,并不排斥方言,而是要求人们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普通话,从而展现了语言的多样性与和谐统一;也通过客家人讲客家话,更有利于发扬客家乡亲爱乡爱国精神;真正做到了普通话与客家话共生共荣共发展。
1.2双语并行
在客家地区,我们语文教师适当以客家话辅助教学,能更加准确自如、生动传神地表达,更有利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真切体会到:用客家话助推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确实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作用很大。根据客家方言研究专家研究考证,客家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汇和广泛的古代音韵。尤其是在讲授课文时,我特别留意文言词汇与客家方言的关联,只要涉及双方有共性、共通的话,我一定会用客家话来分析该词汇在课文中以及客家方言中的意思。如讲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六则》课文时:第五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行”在文中的意思是“走”;客家话“我先行”的“行”意思也是“走”。本册《木兰诗》的“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中的“著”(同“着”)在文中的意思是“穿”,客家话“著什么”的“著”亦是“穿”之意。同是《木兰诗》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的“归”字,与客家话中“归”均是“回来”之意,如客家话“你几时归?”。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话”的解释是“叙说、说”,与客家话“你想话什么”中“话”的意思一样。又如,讲授八年级上册施耐庵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课文时:文中选句“酒保……又问道:‘官人,吃甚下饭?’”。其中“下饭”在文中的意思是“下饭的菜肴”;在客家方言里的意思是“配饭的可口菜肴”。可见,此词意思是一样的。再如,讲授九年级上册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的“走”这个词,在古文里的意思是“跑”;客家方言里也是这个解释,像客家话“快走”。同是本册韩愈的《马说》中:“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食”字解释为“吃”。客家话的“食”也是“吃”的意思,如“你食西红柿炒蛋?”。像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五十六回中,选句“师父,你好没搭撒……”中的“没搭撒”,在客家话里也有“没搭撒”这个说法,而且意思也一样,《西游记》中和客家话里均是“无聊、不感兴趣”之意。当然,唐诗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著名诗人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首句“石径斜”的“斜”读音为“xiá”,而不是读“xié”,与二、四句末的“家”、“花”押韵,正好与我们现在客家话“斜”的读音一致。又如: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中“禾”字的解释跟客家话中的“禾”字一样,都是指“稻谷”,像客家话“割禾”。另外,客家人习惯把“衣”叫“衫”“,绳子”叫“索”“,是”叫“系”“,翅膀”叫“翼”“,脖子”叫“颈”“,脸”叫“面”“,黑”叫“乌”,“小”叫“细”等等。“衫”、“索”“、系”“、翼”、“颈”、“面”、“乌”、“细”等在我国古代汉语中是日常用词(普通话只把它们保留在书面语,而在口语中则已改用别的词了),我们的客家话里仍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汇和广泛的古代音韵。当然,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样的双语教学,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好文言词汇,又能很好地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
2.结语
我们语文教师要借助语文教学这个很好的平台,进一步深化校园客家文化交流、丰富客家文化内涵,进一步传承和创新客家文化,让客家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在客家地区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遵循以普通话为主,客家话为辅,两者并行不悖的原则;把普通话和客家话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双语”教学,用客家话助推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让语文教学在多元化的21世纪绽放出绚烂之花。
作者:练淼华 单位:广东省兴宁市宁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