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6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语文教学方法论文(6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6篇)

第一篇:语文字词教学方法

一、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慢功夫,就像燕子筑巢一样,需要一点一滴地垒起来。汉字学习靠的也是日积月累,要懂得“贪多嚼不烂”的道理,绝对不能急功近利。字词的积累一定要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坚持每天学一点儿,每天懂一点儿,每天积累一点儿。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将来厚积薄发。字词教学一定要以一带三,不能就一个字论一个字,就一个词论一个词。例如长春版教材《犀粪蜣》一课的教学,文中有“晨曦”一词,“曦”字很难写,历来是学生最容易写错的一个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个字拆开,让学生先学习“羲”,知道“羲”指东方或东南方。“日”与“羲”联合起来表示“东方或东南方的日光”,或表示“春季或春夏季的日光”。“曦”的本义:东南方的日光,或春夏季的日光,并鼓励学生查找“伏羲氏”的资料。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认识了两个汉字,同时又了解了“伏羲氏”的故事,既学习了汉字,又渗透了中国文化。另外,文中还有“撬棍”一词,“撬”非常容易写错,教师可以将“撬”和“橇”进行对比教学,先让学生认识“毳[cuì]”字,知道“毳”的意思是指人体表面除头发、阴毛、腋毛外,其他部位生的细毛。让学生总结出这两个字虽然字形相似,有共同的部件,但是由于部首不同,词义大相径庭,词性也不同,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如此教学,相信学生不会再误写这两个字了。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散学生思维,可以以词语其中的某个语素为词头或词尾,让学生再找几个类似的词,补充学生的学习内容。例如,可以让学生分别用“撬”和“橇”进行组词,也可以再找几个带有“毳”字的汉字。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启发学生勇于提问题,比如,在教学长春版教材七年上《〈论语〉八则》一课时,了解孔子是教学的重点,孔子的名字也是学生识字的媒介。学生都知道孔子字“仲尼”,但是学生未必知道孔子为什么字“仲尼”,于是教师提问:“孔子为什么叫仲尼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于是对这两个字展开了讨论,有学生说:“孔子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所以字里有“仲”,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古代兄弟如何排行: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因一“仲”字,而又学习了“伯”、“叔”、“季”三个字,这样交给学生扩展知识的方法,让学生思维发散,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增添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学生们接着主动研究“尼”字,为什么孔子字中有“尼”字呢?经过查字典,学生知道“尼”指的是出家修行的女佛教徒,通称“尼姑”,而孔子的名字似乎与此没有任何瓜葛,学生继续探讨,原来传说孔子的出生和“尼丘山”有关,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尼丘山”也因孔子改为“丘山”,如此教汉字,可谓一举多得,趣味无穷。

二、千锤百炼,体悟汉字精髓

历史悠久的汉字之所以堪称国粹,不仅因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因为汉字的形态美、音韵美,而且充满灵性。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汉字美的敏感性,不可蜻蜓点水。汉字教学只停留在课堂讲解上,课后抄写三五个,是无法落实的,学生仍然会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所以一定让学生在学习字词的过程中发现汉字的独特魅力。如教学“蜕化”一词,可以和“退化”一词进行对比,这两个词学生容易混淆,教学中让学生先来了解“蜕”和“退”意义的不同。“退”字在纂文中“彳[chì])”部,其义为慢步行走。再让学生认识“彳亍(chìchù)”一词,知道“彳亍”的意思是走走停停。“退”的本义是行走迟迟,另一义为退却,引申为离开退出,“退化”通常指功能减退,由优变劣。“蜕”的本义指蛇、蝉等动物脱下的皮,后专指蜕皮,或禽鸟换羽毛,引申为变质、腐化堕落。这个“蜕”字,不正像动物蜕皮的过程吗?让学生看着“蜕”字,想象动物蜕皮的过程,让死板的汉字动起来,赋予汉字以生命的活力。教师还要注重多种形式的巩固。方法之一是教师要定期进行检测;方法之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尽量做到一课一总结,一单元一总结;方法之三是给汉字归类,同偏旁字、同音字、多音字等等。同时,让学生学会将所学词语进行分类,可以按词性分类,也可以按感情色彩分类;方法之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汉字听写大赛、百词竞赛、成语接龙大赛等等,这些活动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当然,仅仅依靠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字词积累的数量。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和积累字词,让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应试教育为背景下的今天,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导致学生书写质量越来越差。这也是造成学生写错别字的直接原因。汉字教学离不开书写,汉字的美不仅可以通过文章呈现,书法作品更能呈现汉字的美。一个漂亮的汉字像一幅画一样耐人寻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汉字教学一定要和书法结合起来,写一笔好字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受益无穷的。“字无百日功”,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规范书写,努力写出汉字的笔画美和结构美。汉学研究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专利,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很多西方人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聪明,就是因为中国人从小学习汉字。汉字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意象,学习汉字能够培养人的想象力。作为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的语文教师,我们更加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树立汉字教学的长远目标,努力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作者:李晓微 单位: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

第二篇:语文教学方法优化策略

一、分组讨论学习法

面对问题时,人们往往从自己主观经验出发进行判断和处理,人的先天资质、后天生长环境、思想性格不同,形成的主观经验各有差异。无论单独的学生个体优秀还是普通,其思维都存在某种定势,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特定的方式展开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思维发散性。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式学习。教师不要事先限定答案,不要简单地以某种思维模式否定其他想法,要鼓励不同思想、不同见解的同学踊跃发言,鼓励不同思维之间的碰撞。要让大家意识到:在讨论过程中让思维受到锻炼,是比结果更重要的。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获得提高。如在教授《孔子的故事》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让同学们搜集一些关于孔子的生平简介、小故事、名言佳句之类。授课完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分别讲述自己搜集到的材料。随着材料的丰富,孔子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日渐清晰,这是个体阅读很难达到的效果。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小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较浅,对很多事情的本质存在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知,而且很多事情本身也并不存在非彼即此的对立关系,仅仅是因为切入角度的不同,就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尺,要实现评价的多元化。比如有的学生朗读时声情并茂,非常如有感染力;有的学生练过很长时间的书法,字体比较漂亮;有的学生写作时思维活跃,具有天马行空般的想象能力;有的学生读过很多课外书,知识面较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相对应的设置各种奖励性的荣誉,比如“阅读之星”、“写作小明星”、“书法小明星”等,制作成个人简介,连同照片,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增强这些同学的荣誉感,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习上,还可以产生示范作用,激励更多同学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从而在全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不仅对学生,对教师而言同样如此。教师应该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熟悉本班学生,根据他们的特点,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倪清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海宁路小学

第三篇: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一、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

1.综合实践活动一:感受大自然

为了让学生学会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周围的事情多看看,多思考,建立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我们用十一假期时间,以“亲近自然”为主题,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碧波荡漾的海水、那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花鸟鱼中、山川草木。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抓住了令他们感动的瞬间,拍下了动情的画面。通过这次亲身体验,孩子们学了会观察,通过想象、联想加深了对大自然的理解,能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实现了与自然的沟通,进行心灵的交流、对话,体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欣赏自然中诗情画意,陶冶情操,在此基础上学生写作文得心应手,写出了许多情景交融的优秀文章。

2.综合实践活动二:我爱我家

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训练后,学生作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美中不足的是缺少真情。为了让学生在作文时能说真话、诉真情,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领悟亲情、学会珍惜、学会感激,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亲情的温馨,进而真实地反映生活。我们以“我爱我家”为中心话题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交流,学生通过采访家庭成员,讲述蕴涵在一张张老照片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流露出最真挚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一篇篇洋溢着亲情、渗透着泪与笑的作文跃然纸上。

二、建立沟通的载体———日记,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课把学生从语文小课堂带入到生活的大课堂中,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这种做法可谓一举两得。但是为了让学生将生活与作文紧密相连,我们采用日记的形式,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每一道风景,大脑不经意间划过的念想,经历的事情后所得的感受变成了每一位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此时,作文便有了源头活水。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日记,用日记来推动写作水平呢?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了一系列工作:兴趣培养与建立自信。科学家杨振宁曾经说过:“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它能让学生自发的走进知识的殿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在工作中采用班级日志的方法,每一位学生都是日记的作者,其内容也不单单限制在班级的日常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在日志中记录自己喜欢的一节课的感受,或者是写对某一位老师的看法与评价。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发觉自己的语言、心里的话有的放矢了,每一个想法真真切切的有老师做出回应,从而激发了写作的兴趣与愿望。在一篇篇虽没有华丽辞藻的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并不仅仅是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更加促进了班级的凝聚力;与此同时,我们开始对简简单单的白纸黑字日记做出改革,暗示鼓励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配上自己喜欢的图画或者是自己创作的图片作品,甚至于摆脱以往对日记以文字来记述的传统观念,用一系列学生自己绘制的图画来生动反映自己经历的事情和心里的感受和想法。对于一些不擅长绘画的同学,我们指导此类学生用身边随处可见的报纸、杂志中的配图剪下来作为插图植入自己的日记中,将日记以剪报的形式呈现出来。面对自己创作的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日记,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也逐渐开始高涨起来,由开始的“要我写”一步步走向“我要写”。其实只要我们给孩子充足的阳光雨露,合适的生长环境,他们就会开出色彩纷呈的美丽花朵。

作者:王青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东校

第四篇: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深钻文本,抓好文本语言的切入口

1.从修辞角度去理解文本

我们可从比喻的角度来理解文本。例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这两句写得好,好在前一句用斗折蛇行作比喻,写出了小溪曲折流动的形状;后一句用参差不齐的犬牙作比喻,写出了两岸高低错落,凹凸不平的形态。形象生动,美不胜收。

2.从语气(句式)的角度理解文本

指导学生通过对特定句子的语气(句式)进行理解,体会语句中语言运用的巧妙。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一句,作者运用反问的语气,表现出一种对死亡泰然处之的镇定气度,一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气概。

3.从作者写作意图角度理解文本

文本存在多元性主题,切入不好,容易陷入琐碎的迷魂阵。例如鲁迅的《风筝》一文,针对“人物关系”,提出“兄弟情深”的见解;针对“主体事件”,可提炼“游戏正当”的看法;针对“心理感受”可提炼“自身精神”的观点。为了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切入口:文章的最后三段删除,替换成“我沉重着的心终于轻松了,谢谢你,兄弟!”你认为可以吗?请从文章主题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经过讨论探究,学生明白了文章的落脚点就是最后三段,“感叹无怨”就是本文的主题。

二、巧设问题,把握提出问题的有效性

1.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仔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后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对课文从整体上进行阅读后提出的问题“;主要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极强的牵引力,它的每一个问题都将成为阅读教学活动的一个“板块”。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课堂气氛随之将变得生动活泼。例如我在教《故乡》一文时,学生在了解了课文的背景后,我便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准备发言要点的15分钟内,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学生思考的结果是:故乡的面貌变了,故乡的人也变了(闰土和杨二嫂)。我以此为基调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我继续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未来满怀信心。

2.以曲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常常采用曲问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是教学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我当时这样反问:苏轼是一个大文豪,一个有抱负的人,他甘心做一个真正清闲的人吗?学生思维的大门被打开了。他们真正领悟到苏轼身遭贬谪却还有一份闲情逸致的情怀,要做到如此境界,没有广阔的胸怀是做不到的,从而轻松地理解了文意:文章正是体现了作者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

3.在字里行间寻找疑窦

有些文本在字里行间存在着被人忽略的问题。例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中赫留金说的这样一句话“:不瞒你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这句话很容易让学生忽视。结合上下文,我特意设置了一些问题:文本为什么要插上这一句呢?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一会儿脱大衣,一会儿穿大衣呢?全文没有一处提到变色龙,为什么要以它为题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讨论探究中不断看到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三、凸显教学之美,提升不同层次的审美能力

1.挖掘形象美

作为语文老师,应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每一个形象美,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叩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有所爱,有所憎。教材中一批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已走进学生的心理:在海边月夜下手执钢叉看瓜刺猹,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视死如归,浩然正气的闻一多;还有见风使舵,奴颜婢膝的奥楚蔑洛夫等众多人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分层引导学生挖掘一个个形象美,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得到熏陶,言行得到规范。

2.挖掘语言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剖析作品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朱自清《绿》一文的语言很有代表性,“镶在两条湿湿的里边儿的———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在眼前了。”以一个“镶”字描绘了瀑布处在山涧中的状态,既准确恰当,又形象逼真,使瀑布有立体感。“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膀浮在天空中一般。”这句中的“踞“”浮”化静为动,把凌空而立、跃然石上的梅花亭形象写得神采飞扬、惟妙惟肖。

3.挖掘意境美

作者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相感应而用文字描绘出来的图景即意境,其本质就是情与境的交融。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向我们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首先,诗人用三个“轻轻地”表现了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接着写康桥的美景,表达对康桥的依恋。将“河畔的金柳”想象成“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湿润可人的活物。同时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的虹”,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使客观生活图景和主观思想感情得到了和谐统一,从而显示了意境美。总之,我们研讨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案,其目的在于提炼出有效阅读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人文精神,使他们对历史和文化有热情,对乡土和社区有感情,学会关怀社会,关心他人。

作者:张玉学 单位:湖北省嘉鱼县南嘉中学

第五篇:中职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只看到了学生缺乏知识,能力不高,经验不足的现实面,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新课改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让学生积极展开思维,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如理解《荷塘月色》的意境时,教师展示视频资料,学生可以一边欣赏荷塘月色,一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美妙自得。学生自然而然就感受到月色下的荷塘的恬静与优雅,更感受到朱自清那想逃避现实而又最终无法逃避的无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二、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学生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和科学结论的学习方式,也称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升华的具体体现,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结合教材的特点,让学生们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语文学习习惯,通过常规的学习来提升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养成自我深入学习的习惯,在我们课堂教学上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究学习就是教学过程的拓展训练环节,让学生探究学习,使得学生自己依据对某一现象或材料的观察、分析与思考,从而提出更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已有的知识点提出自己的多种假设,提出自己的创新看法。如写作训练“校园一角”,大多数学生把目光放到了优美“校园一角”,不过也有不少学生看到了优美“校园一角”的另一面:有同学把食品袋、盒饭、纸屑等垃圾随手扔在校园的角落里,这与优美的校园是相当不和谐的一幅画面。这些现象激起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他们探究同学们的思想品德问题,探究治理这种现象的方法,探究学校管理的不足之处。这样,学生不仅仅在学习上有所收获,还收获了人生美德之感悟。

三、强化学生课堂练习

在新课改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挖掘,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得到了较好的结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最终,教师还要强化学生课堂上的讲练结合,运用课堂练习,根据课文本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巧妙设计课堂练习,已完成学习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建立中职语文高效课堂。课堂练习是巩固基础知识,彰显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也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提高有重要作用。如《咬文嚼字》一课,通过讲授过程,学生已经明确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文字跟思想感情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感情。只有仔细推敲,咬文嚼字,力求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精炼与结合,才会达到文学艺术的完美。这时,教师乘胜追击,进行课堂口头作文练习,任选一个词语口头说一段话,要表达出主观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拿出相似的口头文题,让同学们咬一咬,嚼一嚼,分析出不同句式,不同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也有所不同。让学生所做的口头作文更精炼,让它能与想传递的情感相吻合。课堂练习能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能力的发展应用成为可能。

四、结语

总之,构建中职语文高效课堂,教师既要提高教师授课水平,也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努力提升学生探究能力,极力强化学生课堂练习。只有教师的引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真正的高效课堂。

作者:梁枫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商贸服务学校

第六篇: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法

一、积极探索语文综合性课堂教学模式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已实施多年,热爱语文的老师们对这套教材的研究热情一直十分高涨,相关课题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极大地推动了语文教学的发展。但是,对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却不多见。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步摸索出语文综合性活动(上述四类)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即一展二评三探四结。当然不同类型的综合性活动课堂教学在一般模式之下也会产生变式。“一展”即展示,学生在课堂上对本课活动内容作一些搜集与整理,在课韋上可以是口头叙述,也可以是纸质展示,教师也可以出示相关内容予以补充,目的是让学生们对本课活动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便于活动更好地开展。如学习《荷》专题,课前要求学生们能对“荷”作一些了解,对“荷”资料作一些搜集。于是有的学生查阅资斜,有的学生亲临荷塘,有的学生制作“荷”报,有的学生拍摄照片等等,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这“一展”的基础环节为下面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评”B卩体验评价。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不是凭教师的口头说教能完成的,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基础上。只有学生有了体验活动的过程,语文综合能力才能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培63养起来。比如上口语交际类活动课程时,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口语交际类的活动要求,明确活动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交际,最后大组展示,学生互相评价,课后在学习生活实际中加以应用巩固。有了这样一个体验过程,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也大大增强了。三“探”,这里的“探”是指通过讨论研究,对活动内容、洁动的意义及价值进行深人探究,是一个从感知到形成理性认识的阶段,也是实现综合,形成自己观点的阶段。比如学习《长城》专题时,在对长城胃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

1.长城有哪些价值,对其不同价值作出判断。

2.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和过?

3.理解长城文化。要求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思考、讨论、研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各杆己见,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在观点的“碰撞”中深入思考、探究,形成较为合理的看法。四“结”就是对活动过程、活动内容、活动意义以及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作一些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形成相关能力,为课后开展相关活动奠定基础。

二、积极搜索语文综合性活动学习素材

语文综合性活动难以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素材匮乏,或素材不成体系,较为零乱。我们将对苏教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资源进行寻找、搜集、编制与整理,最后归类存盘,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资源库,这是广大的一线教师非常迫切需要的教学资源,为他们提前备课提供了比较好的素材。互联网上有关这部分的资源毕竟是零散的、混乱的,如果老师们临时救急从互联网上实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效果质量是可想而知。最主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借助多媒体的力量设计了通向课外生活和平行学科的联系点、扩展点,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扩大了课堂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三、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了把在课堂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于课外的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把小教室转化成大课堂,开展“语文节”系列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活跃在校园内外,把自己的综合能力展示在大舞台上,展现他们的风采,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带来的快乐。我们想,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是深远的!如在学习《假如我是导游》口语交际后,我带领学生来到当地的万亩荷花荡等一些景点,让学生自己做真实的导游,带领全班学生在景区内游览。学生们有了在课堂学习的基础,再加上实际中的操作,知识得到了充实,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比如每年的“语文节”,由学生自编自导的课本剧、名著经典剧情表演、朗诵、成语故事大王等一些节目,能联系社会生活,沟通平行学科,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创设必要的条件,以此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兴趣盎然’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增强了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作者:鲜万苗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金湖枫叶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