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互动教学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5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互动教学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5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互动教学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5篇)

第一篇:互动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互动教学模式成为在素质教育下提升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互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在课程教学中更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与教师的配合度,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课堂效率的提升。通过分析互动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其作用,探究互动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互动教学;初中语文;现状;应用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也必须顺应时代的进步以及课程教学的改革做出相应的改变,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课堂教学应该采用互动的教学模式”,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改进提供了明确方法。互动教学使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通过启发、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互动教学的科学理论依据

(一)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在新课改的理念中,初中语文的课程应在教学内容、结构以及实施中充分体现互动的实质等方面进行改进,不能让教学过程局限在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应该在教学的设计和组织中对语文教学体系进行全面的改善。自主、合作、探究应该成为素质教育中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

(二)构建主义中的教育理论

初中是个体进行知识构建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中,文化情感的构建占据重要位置。构建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是课堂的主讲人而是引导者,教师应该在引导过程中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完成对课堂知识的内容建构。该理论也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理念。

(三)潜在发展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潜在发展理论”,强调了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开发和刺激学生潜能的过程。个体的潜在能力是无限的,潜能需要自身和外在力量共同开发和挖掘,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要注意充分开发学生潜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互动教学模式体现了潜在发现理论的研究。

二、互动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现状

(一)互动方式单一,互动气氛不活跃

现在的语文课堂中,互动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学生紧张于回答教师的问题,无法进行深入思考,课堂气氛紧张,提问式的互动成为学生的负担。有些课堂中会出现小组讨论的形式,这对于互动交流是有利的,但是在讨论式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学生没有讨论的主题或是在讨论后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这就造成了课堂秩序混乱、学生知识结构零散的问题。

(二)情感互动缺失

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的交流必不可少。在进行知识内容的传递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要进行情感的互动,师生双方对教科书中传达的思想进行交流,完成对课堂知识的深入掌握。语文文学作品中,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写作思想是语文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但在目前语文课堂上,知识的交流占重要位置,情感交流缺乏。

(三)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知识来源单一

科技的发达为师生获取知识提供了便利,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为师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师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取书本中得不到的知识。语文课程中涉及众多的传统文化,而互联网中有多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比如诗词是语文的一种主要教学内容,书本上的文字解析过于枯燥,网络上有多种诗词音频,可以在课上通过多媒体结合课本进行赏析,让课本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但是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中欠缺课本与网络的结合,导致语文课程趣味性不够。

三、提高互动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要转换传统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创造活跃氛围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活跃的课堂氛围是互动教学的效果体现。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缓解教师教授知识的压力。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是开启互动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成为学生认识新事物的引导者,而不是监督鞭策者。教师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师生间的分享与交流,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高,也培养了大胆表达的勇气。这是语文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以外应当培养的学生的品质。

(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现在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初中语文的学科内容本身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展现学科内容,方便学生更具体更生动地感受语文的魅力。多媒体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课下鼓励学生自主通过网络进行知识的探索,在课上组织学生对所研究到的知识进行分享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会对生活有更多的感触,加深对语文的兴趣。

(三)增加互动方式,课堂多元化

初中语文的内容形式主要是文化活动或文化作品,课程编制者会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内容的编排,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风格组织相应的互动形式。有的教学内容是背诵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文章的朗读,齐读、领读或竞赛的方式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中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内讨论,学生分工进行词句的解析,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在作文课或开放性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或组织学生进行手工比赛,每位学生通过图画或文章的形式展现要求的主题,通过作品的交流达到对知识的内化。

四、结语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初中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引领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互动教学中充分体现。保证多种方式的互动教学,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增进师生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艳.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2014(9).

[2]张君潭.初中语文教学中互动教学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6(3).

[3]孙国慧.基于互动教学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5(29).

[4]李金霞.互动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3(7).

作者:黄胜斌 单位:河北省沧县兴济中学

第二篇:浅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大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目前,多媒体已经渗透到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当中,为语文教学水平开拓了一片全新的发展空间,助推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改善和更新,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在日渐丰富。这就使语文的整体教学得到全面的优化,语文的课堂教学形式也在不断地更新。这些对于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初中语文;品德教育;学习兴趣

现在的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地发展,当然教育的技术设施也不能落后,多媒体技术在教育当中应用已经非常广泛,而初中语文的教学更是离不开多媒体的辅助,但是还有很多的初中语文教师对于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辅助作用的认识还是不够,有的甚至不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多媒体当成了摆设,根本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还是有着不少问题,为了让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可以运用得更为合理和更加有效,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只要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那么学生就会非常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而多媒体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为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把抽象的事物直观地体现出来,再配合逼真的音效,可以很大程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更加形象地感知内容和理解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学《紫藤萝瀑布》的时候,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课文,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紫藤萝瀑布的美,也无法使其感知自然天成的伟大,只会让学生感到这堂课的枯燥和无聊。但是如果教师能够结合使用多媒体,把紫藤萝瀑布整个壮观的景象和自然天成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就会在脑海中有一些直观的认知,就如自己亲眼所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起来,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和大家的沟通与学习中,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再者,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赞美自然的情感。

二、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提升学生的良好品德

对于现在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当中,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必不可少的。在改革后的新课标中,也特别强调语文课堂应该着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果在语文的课堂中单凭教师的一张嘴和一根粉笔来传授知识是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但是在教师语文教学当中如果加上多媒体这种新型教育的辅助手段,就可以把一些重要的品德知识和对社会美德的认识通过一些好的电影或者是纪录片等方式更加具体地体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体会更加深刻,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让学生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解放之前和之后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原解放是来之不易的,明白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解放是由无数战士在战场奋勇杀敌,用无数的鲜血才换来的,教师可以用这样直观的教学方式来震撼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学生的道德情感,并产生一定的共鸣。如此,可以有效地陶冶学生品德情操,提升学生的品德意识。另外,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把教学过的信息保存下来,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供给个别的学生,这样的做法可以打破教学过程中的局限性,并可以很好地控制学生学习需求,有助于教师兼顾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达到全面提升初中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三、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改善课堂效率

在中学的课文中,有很多的小说以及一些剧本,如果一味地用文字来讲解内容,学生一定会感到非常乏味,尤其是国外的一些作品会更加的枯燥,所以这就更加需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那么加上多媒体的辅助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就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轻松愉悦地获得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学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这一课的时候,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就可以让学生整体地把握故事。安东尼奥向夏洛克借钱的原因,夏洛克对于基督教徒仇视的原因以及为何夏洛克非得让安东尼奥死,两方到底谁才是正义的,对于这些问题如果只靠教师在课文中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而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理解得更加透彻,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同样,教师在教学其他课文的时候,也可以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张开飞翔的翅膀,学会自己想象,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从而达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会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全部都调动起来,可以让学生真切和自然地感觉到,就像学生身在其中一样,带领学生进入到有声音、有图像、有色彩的课文中去,可以使整个课堂充满趣味,更加形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知识的、接受的情感体验,同样也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提供大量的空间。尤其是教师在教学生写作的时候可以帮助学生超时空想象。教师也可以多给学生演示一些人和事,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多向、立体的思想通道。这种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善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审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作文的时候,如果是漫画作文的话,让学生根据漫画写出一段话,可以是议论的方式,可以是说明的方式,也可以是描写的方式。这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三段例文,并且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分析比较,再放映学生的例文让学生自己对照、比较,讨论并找出自己文章的缺陷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水平,拓展更开阔的思维空间。在实践的过程中,语文课堂只有合理地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才可以不断提升课堂效率,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以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全面的发展,并且提升学生对初中语文的探索兴趣。因此,只有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中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才可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才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龚志群.多媒体手段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1):143-144.

[2]高玉梅.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科学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3):124-125.

[3]潘步高.浅谈初中语文分层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82.

[4]王秀兰.科技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浅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J].学周刊,2015(10):36.

作者:牛孟军 单位:河北省任县栾村中学

第三篇:浅析巧用评价点亮初中语文课堂

摘要:语文课堂承载着培育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任务,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则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积极程度和学习成果。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堂评价逐渐受到重视。教师要研究评价的艺术,巧用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教学评价;初中;语文课堂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充满灵性的,是承载着学生梦想的大舞台。每堂语文课都应该充满智慧的流动,思维的交流,师生无拘无束地进行探讨和学习。夸美纽斯说过,学生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苏醒,开始关注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情绪也容易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就要积极研究评价的艺术,在学生犯了错误时及时纠正,在学生产生新想法时予以引导,使学生爱上语文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充当好“引路人”和“护花使者”的角色。

一、以鼓励性评价为主,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普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日益得到凸显,而教师也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才能给出恰当的评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教室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他们在个性、智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教师作为引领学生求学的“长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尊重全体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尤其是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困生”,更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主动学习的动机就得以激发,进而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课程的学习当中。例如,在品读孟郊的《游子吟》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原因。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话写得最好,这是诗眼,通过‘小草’和‘春天’的对比显示出母爱的伟大。”学生纷纷附和,我对此也表示了肯定和赞扬。这时一位学困生举起了手,说:“老师,我有不一样的想法。我认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看似平常,但写得特别有深意,我觉得作者说的‘线’并不是普通的线,而是系着母亲的牵挂,是母亲的思念。”此话一出,我觉得又惊又喜,他能从诗中引申出情感,看来是对诗有了透彻的理解。我及时对他提出表扬:“这位同学说得特别好,他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首诗的,而是将心比心地站在作者的角度,所以体会出了不一样的感受。大家要向他学习。”有了我的鼓励和尊重,他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了。其次,教师的评价要注重情感交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不是教师将水桶里的水倾倒进学生的碗里,而是通过有温度的情感使学生自愿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很好”这样的简短、生硬的字词上,而应该有侧重点地评价学生出彩的地方。比如,学生回答出一道很难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说:“这么难的题你都想出答案了,看来你确实是经过认真思考了。”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下次思考时会更认真。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可以切换角度:“虽然你的答案并不全面,但是你勇于发言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这样即使听到批评学生心里也暖洋洋的,不会在以后因为错误而拒绝发言。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早已被打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模式越来越得到重视,所以实施评价的主体也应多元化,才能适应新时期课堂教学的要求。除教师评价外,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以及家长评价都应该纳入教学考虑的范畴,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首先,教师评价是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所以教师不能吝啬表扬,要肯定学生的进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但在学生犯错时也不能含糊放任,要委婉地指出错误,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愿意说,乐于说。其次,学生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也是优化学习效果的助力,能唤醒语文教学的生机,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通过自己反思和互相监督,切换观察角度,能够探索出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有利于他们形成谦虚谨慎的品格,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再次,家长的评价同样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来自家人的鼓励和赞扬也会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亲子关系更加融洽,为他们的学习营造出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评价重心由结果转向过程

在注重效率的时代,教学活动也常常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考试得多少分是师生关注的焦点,好学生、坏学生的划分也由分数决定,而对其他方面则很少考虑。这种评价方式与现代提倡的教学观是格格不入的,难以适应教育发展。语文教学改革提倡把评价的重心由结果转移到过程上来,突出语文学科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以结果论英雄”。形成性评价强调进步,所以我的心得是,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手册”,搜集、记录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活动时自己、教师或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等,可以显示出所有的学习活动过程,反映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全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潜质的真实体现,也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自省能力及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建立成长记录手册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到语文活动的探讨中来,了解不足,看到成绩,他们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使课堂进行的更加顺利,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成长。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利用多种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评价使课堂焕发出活力,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为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新福.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评价的两点思考[J].学周刊(下旬),2012(4):122.

[2]吕静.让语文课堂评价精彩起来[J].神州,2013(19):80.

[3]董建刚.巧问慧评陌上花开———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与评价的策略作点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7).

作者:赵素洁 单位:河北省任县栾村中学

第四篇:初中语文常见问题的解决思路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初中阶段对学生的教学作用尤为重要。然而,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讲课模式化、刻板化、唯分数论等问题,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却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教师要对这些问题予以重视,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常见问题;解决思路

初中教育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衔接小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重要纽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初中阶段对学生的教学作用尤为重要。初中语文教学已不再是简单地教学生识文记字,此阶段的教学价值应更多地体现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认知能力和辨识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性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水平。

一、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

(一)教学方式过于模板化,讲课缺乏新意

现在的教师大多都有自己的一套讲课“模板”。这种模板方便了备课,却简化了教学方式,减少了教学趣味,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一套模板机械地用于多篇课文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上课索然无味,没有新鲜感。时间长了还可能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唯一标杆,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很多教师潜意识里还有“应试为主,成绩至上”的教学理念。故而只注重课本内容教学,甚至讲课内容以历年考试题为参考,给学生画重点。平时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跟家长的沟通也聚焦在分数高低上。殊不知,这种完全“成绩至上”的教学理念偏离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更不符合语文教学的本质。除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外,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主要包括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这些才是检验初中语文教学成果的正确标杆。

(三)草率定义

“尖子生”和“差生”,不当地“因材施教”差异性是这个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真理。语文学习也是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切入点都会不同。所以学生们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也会有不同。经常会有教师简单地以学习成绩作为分水岭,将学生分为“尖子生”和“差生”。而有的教师还采取了错误的“因材施教”:对“尖子生”采用激励的教学方式,课堂提问多,表扬也多;而对那些所谓的“差生”,则是采用鞭策的教育方式,批评多于表扬和鼓励,甚至是盲目地布置很多作业给他们,告诫他们要“笨鸟先飞”。情况严重的会让“尖子生”们萌生错误的“优越感”,也会让被草率定义为“差生”的学生产生巨大的压力和自卑感。

(四)作文教学刻板化,让学生误认为“生搬硬套”也能出佳文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意义应该是对学生的写作起到良好的教辅作用。其中,“辅”应该多于“教”。基于差异性理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视角和思维,对周边事物和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他们写出的作文应该是风采各异的。教师也受自身思维的局限性,不可能也不应该去教所有学生具体应该怎样写作文。但现在有些教师在作文教辅中,“教”多于“辅”,强行给学生规定写作的框架、模式和风格。比如,给学生规定“凤头猪肚豹尾”的写作框架,或者必须排比句开头的写作风格,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美文佳句,写作时生搬硬套到自己文章里。看似华丽,实则根本不是学生自己的情感流露,更限制了学生自我创作的意识和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

教师应不怕备课辛苦,同时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式教学和情景体验式教学等方法。同时增强自身的学习,加强同其他教师的交流,对语文的教学做到“因时、因事、因人施教”。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从而自发自主地学习。这样课堂教学将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碎碎念”,而是会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一场学习、交流和探索真知的盛会。

(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是教书育人

教师要做到“对教育最上心,对分数最淡漠”。端正教学态度,提高教学能力,充分利用一切有用资源来帮助学生全方面发展。同时,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教学。教师应丰富教学素材,比如,讲解文章或是剖析人物心理时,可以利用时下热点事件或是人物来为教学做些辅助。搜集正面、积极的教学素材,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想品质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对学生要因材施教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素材,培养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想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前提必须是能正确地全方位地辨识每位学生的情况。要充分了解各个学生对现有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所产生的不同的兴趣点。然后抓住这些兴趣点,有针对地对各个学生进行引导教学。要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到学习的动力,共同进步。

(四)作文教学要以“教”为始,以“辅”为主

培养学生自主创作的意识和能力。不给学生写作规定固定格式,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尽可能搜集更多的写作素材,拓宽学生的眼界和视角。要让学生明白,写作素材虽源于生活,但写作的意义要高于生活。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写出能反映真实心灵,有境界、有品位的文章。初中语文教学无小事,教师应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反省自身工作。同时,必须具备创新观念与创新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要明白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属性,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统一。总之,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自身工作中,时刻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参考文献:

[1]钱碧云.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15):33.

[2]唐明勇.浅谈初中语文综合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6(4).

作者:李慧智 单位:河北省任县栾村中学

第五篇:初中语文非遗课程资源开发探究

西和乞巧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具西和风情的宝贵财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把西和乞巧节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来开发,不仅可以促进课程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亦可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民俗。因此,在充分利用乞巧节这一丰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从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来构建具体实施方案,从而丰富“非遗”作为校本教学内容的个案研究。西和乞巧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摘要关键词2002年10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颁布,其中强调:政府与公民应自觉、自主地保护、传承、发展本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尤其是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中应加强本土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认知[1]。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校本课程是“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取向”[2]。教育具有传承功能,把“非遗”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来开发,不仅可以促进课程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亦可起到传承与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作用。西和乞巧节作为当地一种古老的民俗节日,是独具西和风情的宝贵财富,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然而,西和乞巧与其他非遗一样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问题,因此,把它作为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来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一、西和乞巧节的独特魅力

西和县属于甘肃省陇南市九县之一,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西和乞巧节是在西和这一特定的地域内源远流长并传承的一种古老的民俗祭祀歌舞活动,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及民族审美理念,是一种奇特的艺术形式,也是西和地域文化保留与传承的文化载体。虽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乞巧这一风俗,但只在七月七日举行相关活动,比较简单。西和乞巧节的独特之处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在形式方面,其一,持续时间长。正式活动从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到七月初七晚结束,长达七天八夜。但女孩子们一般从五月中旬就开始排练歌舞、选址、筹资等准备工作,从开始准备到活动结束,前后共需一个多月时间。其二,活动程序、仪式复杂。乞巧活动共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等七个步骤,且每一步骤都有与之相匹配的乞巧歌,其文化内涵各异,如祭祀、娱乐、祈求巧俐等[3]。其三,参与人数众多。女性是乞巧活动的主体,一般多是年轻的未出嫁的女孩子。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已婚妇女也可参与其中。在文化底蕴方面,西和乞巧节是秦文化的一部分。西和乞巧节与牛郎织女传说虽有渊源,但并不相同。1994年在西和、礼县交界地———大堡子山发掘了秦公先王墓,证明了此地就是秦人养马发迹之地。乞巧活动中所敬拜之神———巧娘娘的原型就是秦人先祖女修,而乞巧歌也被称为“秦风余响”[4]。此外,乞巧这一风俗的产生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歧视与束缚,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乞巧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祈求灵巧,即通过祈得心灵手巧来创造美好的生活。西和乞巧节无论从形式还是所体现的内涵上都给人一种原始的美感,作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值得保护并传承。

二、西和乞巧节作为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和意义

1.开发现状

目前,西和县部分学校设置了音乐、物理、数学、化学、语文等学科的校本课程,其中语文校本课程有写作、民俗(秦腔、乞巧歌、山歌等)、演讲等类型选修课,但尚未正式出现系统介绍乞巧文化类的校本课程。在西和县第一中学,乞巧节课题组曾在乞巧申遗的过程中编写并出版过《西和乞巧风俗志》,这一课题组近年虽有开发乞巧校本课程的意向,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成果。西和县初级中学由于受地方经济、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尝试和探索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很落后,故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2.开发意义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虽然在学校实际教学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具有自身独特的优点:教学形式灵活、可选择性大、针对性强。把西和乞巧节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来开发,在促进课程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民俗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1)拓展语文课程外延,促进语文课程发展把西和乞巧节作为语文校本课程,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提炼有价值的文化,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融入生活,紧密社会实践与语文课程的联系,从以往强调学科本位的课程观转向生成、活动、整合的语文课程观[5]。(2)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长期以来,许多学校、教师将国家指定的语文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导致语文教学内容趋向单一化。而把西和乞巧节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来加以开发利用,在其过程中会结合此节日的特色,体现区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能激起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而且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究性活动,可以锻炼学生搜集资料、整合资料、团结协作的能力,对于学生掌握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以及实践学习的方法都有促进作用。(3)传承和保护西和乞巧民俗充分利用西和乞巧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让这一民俗走进课堂,使学生深入了解家乡乞巧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表现形式、淳朴的民俗风情等,体悟其独特及珍贵之处,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关注“乞巧”,思考现状,并自觉地、有意识地去保护和传承它。

三、西和乞巧节作为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策略

1.实施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实践探索和审美鉴赏能力,以提高其语文素养。(2)通过对西和乞巧文化语文校本课程的学习,深入了解地方文化,保护和继承民间传统文化,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热爱地方文化的思想感情,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课程的具体实施

(1)教学内容西和乞巧节具有鲜明的民俗特征和深厚的地域色彩,是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于一体的民俗活动[3]。本文主要从“原生态的乞巧”和“乞巧节的现在及未来”两方面进行探讨。在“原生态的乞巧”这一主题学习中,主要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为绪论引出西和乞巧节,并通过对原生态乞巧诗词歌赋、舞蹈、服饰的欣赏与了解,领会乞巧节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所在。第一单元“乞巧简介”的内容主要包括:①西和乞巧节的由来:秦人祖先女修(祖先崇拜),牛郎织女传说(星辰崇拜)。②乞巧活动过程(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第二单元“乞巧歌”的内容有:①弹唱者是女性。通过探析女性为乞巧歌弹唱主体的原因,揭示乞巧歌“背后的故事”。②乞巧歌类型:按题材分有礼神类、祈愿类、生活叹唱类;按音乐风格分,祭祀、祈祷、唱巧歌曲平稳悠长,而娱乐和巫术歌曲则繁促紧急[6]。此外,还会涉及乞巧歌词及乐谱的分析。第三单元“乞巧舞蹈”有四种类型,即原地跳跃式、牵手摆臂式、扭摆行进式和往来穿插式,如扇子舞、看媳妇、十字步。第四单元“乞巧服饰”可分为乞巧女性的服饰和巧娘娘(“娘娘”此处读niania)的制作与服饰。乞巧女性的服装有仿古类(如:大襟衣服、喇叭裤)、时尚类。巧娘娘的制作者是民间手工艺者,其服装为古代传统服饰,一类分为上衣和裙子两部分,再佩戴腰饰;另一类是长袍大袖的连体衣。在“乞巧节的现在与未来”这一主题学习中,通过分析乞巧节的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乞巧节未来的发展趋势,让学生明白开设这一课程并非只是简单地了解这一民俗,更是为了学以致用,指导当下实践。第一单元“乞巧文化旅游节”,主要介绍自西和乞巧节申遗成功以来乞巧文化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探究乞巧文化旅游节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二单元“西和乞巧节研究者”主要突出文人墨客在西和申遗成功及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单元“乞巧节与七夕情人节”介绍七夕情人节,并指出西和乞巧节的唯一性,提出问题:在现代化的冲击之下,有人提出西和乞巧节也应与七夕情人节融合并趋同,是否同意此观点。第四单元“乞巧节的未来”,通过前面对乞巧节系统的认识,深入思考西和乞巧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该保持原生态和女儿狂欢节的本性,还是应在原生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实现文化的再生产?(2)教学时间校本课程其本质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虽然课程改革对校本课程实施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初中生学习压力仍然很大,因此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应在国家课程实施时间的基础上予以压缩。西和乞巧节语文校本课程共需20课时,分两个学期进行,每学期10课时,以选修课或者专题讲座的形式教授。由于初三学生面临升学压力,所以不安排校本课程。教学对象可以是七、八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灵活安排。(3)教学方法西和乞巧节语文校本课程具体实施的教学方法有两类。第一,实践教学法。即带领学生深入社会活动、自然情境中,与所要学习、探究的事物零距离接触,亲身体验,形成对自然、对文化的切身认识,从而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在学习“原生态的乞巧”这一主题时,抓住西和县被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契机,开展”跳起乞巧舞,唱起乞巧歌”的综合性学习,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观看乞巧节目,感受这一节日的美韵,有乞巧经历的学生可展示歌舞技能。②为西和乞巧更好推广撰写广告词,设计广告画面(锻炼学生广告设计的能力)。③走访当地农家,向老人深入仔细地了解乞巧歌的唱法以及关于乞巧的其他具体事宜(锻炼交际能力和写采访稿的能力)。④制作幻灯片———“相约七夕女儿节”,展现西和乞巧风采。⑤撰写导游词为外地游客介绍西和乞巧节,并将其在课堂上展现给大家(锻炼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让学生自主设计、自己探究如何解决问题,培养其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不断成长,在参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第二,探究式学习法。即在重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其能够通过讨论交流来提出并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熟悉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在课堂上能做课堂的主宰者,课后能够合理安排,消化和追寻新的问题。西和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非常适合用探究性学习法来教学。首先,老师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探讨,得出自己的结论。其次,在课堂上老师对各小组的探讨结果进行讨论,得出适宜的

结论

老师在此过程中予以正确引导。语文教学在为特定的教育对象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他们已学过的内容和已建构的固有知识体系,还要考虑他们的素质培养及未来的发展需求。类似西和乞巧节这样的非遗资源,是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重要素材,理应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崔允漷.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02(5).

[3]储冬爱.甘肃西和与广州珠村两地乞巧文化的比较[J].文化遗产,2014(6).

[4]赵子贤.西和乞巧歌[M].香港:银河出版社,2010.

[5]胡君.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6]张芳.西和、礼县乞巧仪式乐舞之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作者:杨向奎 剡蕾 单位:石河子大学中文系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