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药学类高校思政与课堂同行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药学类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普遍存在“思政课程地位存在边缘化倾向”“思政课教师队伍匮乏”“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等问题。本文结合药学类高校专业的特殊性,提出了药学类高校“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同行同向的有效路径,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树立“师生共同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形式和内容,建设一支思政课的“人气教师团队”。
关键词:药学类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有效路径
一、药学类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面临的主要问题
数据显示,以往国内高校的思政课说教味道比较浓郁,大多都带有空洞和应试的性质。高校大学生早已习惯了把思政课当成一项考试任务,并没有发自内心地接受这方面知识,大多数教师为了保证听课人数都采用点名的方式,考试之前也都给学生划重点。长此以往,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严重被削弱。如今虽然有所改善,但在思政教育实效性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政课程地位存在边缘化倾向;思政课教师队伍匮乏;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等。
(一)思政课程地位存在边缘化倾向
思政课一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更好地融入社会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其实效性一直得不到有效发挥。从学校角度看,因为药学类高校专业性较强,学校虽然一直强调思政课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还是更偏向于学校特色课程、专业课程以及药学实验,使思政课存在边缘化的趋势。从教师角度看,很多思政课教师认为学校不够重视思政课程、学生积极性也不高,干脆就照本宣科,以背诵为教学内容,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即可,把思政课应有的功能给弱化了,考试也大多带有应试教育的痕迹,考前划重点、出勤靠点名已经成为共识。从学生角度看,他们认为思政课是一门政治色彩浓厚的课程,就是宣传国家政策以及党的理论知识,并没有正确对待这门课程。而且,很多人拿功利标准来衡量,认为这门课枯燥无聊,没有实际作用,对以后就业没有任何帮助。
(二)思政课教师队伍匮乏
通常来说,高校的思政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要做好高校的思政教育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学校领导层、任课教师及专职辅导员共同努力,形成思政教育合力。但是,现在的局面是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存在着领导重视不够、思政专职辅导员队伍匮乏、专业任课教师缺乏思政方面的专业知识等问题。以药学类高校为例,学校更加重视其热门药学类专业和实验技能的培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专职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配备的专职辅导员人数很少,一个辅导员要管理几百个学生,简直应接不暇。虽然辅导员与同学们交往密切,了解当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但是毕竟辅导员属于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学生还是与其保持距离。学校内的思政课程主要是由社科部的教师来承担,而社科部教师并不太了解药学类的专业知识,与学生相处甚少,加上学生们普遍对思政课存在偏见,很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情况相脱节。
(三)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
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传统就是以灌输为主。大多数高校思政课往往还是以教师来讲述,有的教师整节课照着准备好的PPT读。这样导致很多学生们在课堂上根本不听讲,或者做自己的专业课作业,思政课的作用一点都没有发挥出来。事实上,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们的思想觉悟和水平到达了一个新阶段,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无法适应他们的发展需求,虽然教学过程应该以教师为主,但是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提供充分展现自己的平台。除此之外,授课内容的枯燥无用也是思政课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教师不只是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也总是以条条框框的知识点为主,与中学政治的内容相重合,导致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不应该只学习理论知识,他们更想学习的是方法,是看问题、看世界的方法和态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才是以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所需要的。
二、药学类高校“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同行同向的有效路径
(一)将思政教育工作始终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
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这似乎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话题。归根结底,思政教育是塑造人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的系统工程,药学类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用好课堂这个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将知识的教授与价值的引领相结合,从上至下转变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思政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很多专业性较强的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政教师或辅导员的事情,专业课授课教师同样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这一点上海中医药大学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他们把专业的知识教授很好地融入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上,使课堂这个主渠道的德育功能最大化。《人体解剖学》是医学高校必修的一门专业课,他们不仅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授专业知识,同时还安排学生们拜访慰问遗体捐赠者的家属,感受捐赠者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样能极大地引起学生们的心灵共鸣。药学类院校也可以效仿。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在动物解剖实验的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从伦理的角度和道德的角度对课堂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敬畏生命的真正涵义,学会珍爱生命以及了解到伦理道德的约束性,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达到对同学们进行生硬的说教所达不到的德育效果。
(二)树立“师生共同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形式和内容
一般来说,教学实效性表现为几个层次:最直观的表现:低头—抬头—点头。间接的表现:入耳入脑入心。第三个层次:教育对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魂。最后一个层次:能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增强学生求真至善尽美的获得感。选择好内容,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共鸣中接受,在接受中认同,就成为提升实效性的两个关键点。以往的思政课堂大多主要依靠教师讲授,采取“大水漫灌”的形式,学生充当被灌输的角色,很难满足学生德育发展的需要,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程度低。要想改变这一现实情况,思政课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树立“师生共同体”的教学新理念。“师生共同体”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为实现共同的目标,通过共同活动而结成的彰显自我生命活力的统一体。在此教学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融合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讲授时循循善诱,遵循思政教育规律,调动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但是,思政课堂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把握课堂的大方向和节奏,积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引导作用,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联动。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关键因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只要提起祖国都会燃起熊熊爱国之火。以上海大学为例,2014年他们首创“大国方略”通识课程,以“中国”为主题进行设问,人文社科类的教师担任授课任务,引导大学生“开眼界”,更好地了解我国国情和时展进程,引起了好评一片,后来他们又推出了“创新中国”“创业人生”“时代画音”等通识课程,搭建课堂思政的新平台,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三)建设一支思政课的“人气教师团队”
思政课教师一直是思政教育的总抓手,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所以建设一支优秀的思政课“人气教师团队”十分重要,用学生心中的“男神”“女神”和“人气教师”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在广东的很多高校每年都会举办“最受学生欢迎的公共课老师”评选活动,而且思政课教师入选达到了百分之七八十以上,思政课满意度也很高。除了举办活动更重要的是还要打造一系列思政精品课程。这些精品课程相对于传统的思政课要使学生耳目一新,使学生增强新鲜感、现实感和实践感,形成互动交流,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与多媒体手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与国情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参与。暨南大学的思政课之所以成为“香饽饽”,得益于他们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有一批专心教学、用心传道的“人气教师团队”。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受欢迎程度很高,学生在上这门课时,其认真程度丝毫不亚于专业课。正如学生所说:“老师的授课非常精彩,通过这门课程我开始重新认识哲学,自己也愿意主动去阅读哲学方面的书籍,听一些哲学的课程。”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课程要上出水平、上出新意,教师就要立足马克思原著,由哲学视野深入,联系人生,从而得到合理的反思。
参考文献:
[1]梁银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困境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7):132-133.
[2]谢兴梅.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析[J].亚太教育,2016(11):200-201.
[3]马婷婷.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回顾[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6(1):121-124.
[4]顾海良.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60-63.
[5]张贻波.基于师生共同体的“三段六环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2(10):67.
[6]郑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内容的界定[J].沈阳航空工业学报,2006(6):56-57.
作者:李想 单位: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