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药学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专业型研究生的设置及其逐年扩招,研究生培养普遍缺乏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锻炼。2011年,首批申报“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并获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旨在建设全面、创新的药学研究生教育平台;依托该示范基地,让研究生切实接触产业实践课题,参与到相关成果的转化应用与实践推广,重点培养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就近年来本课题组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实践经验作一总结,以期为提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药学特色;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1教育实践理念
学院一贯秉持的教育实践理念:坚持科研项目与生产技术需求的无缝对接,创新性地提出校企来源的双导师制度;鼓励研究生切实参与到成果的申报、转化、实践、推广中,突出研究生的工作贡献,做到师生共享。在这一教育实践理念的指导下,学院建立了创新、高效的具有药学特色的教育实践模式,涵盖质量、工艺、药理、制剂、药物化学等多个专业领域,全面培养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采用的教育实践模式主要如下:以高校和企业为共同支撑单位,合理配置资源;以企业技术需求及重大科研项目为教育切入点;以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教育实践目标;以参与成果转化、实践、推广为教育驱动力;在专业理论教育、实践创新能力、完善导师制度、联合基地建设与成果转化方面“四点着力”,全面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1.1研究生教育实践面临的问题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而研究生则是优秀人才培养的重点,不仅仅是国家科技、文化、创新水平的综合实力体现,更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深层驱动力所在[1]。由于大规模的扩招与毕业门槛的下调,当前研究生教育实践面临严重的共性问题:普遍缺乏创新与实践能力锻炼,无法有效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2-3]。2011年以来,本院依托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致力于解决上述研究生教育实践面临的共性问题:借助中山大学一流教育和科研平台以及企业高效的生产实践基地,将高校与企业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的合作模式应用于研究生的培养,让研究生切实参与到相关成果的转化应用与实践推广中,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1.2解决实践问题的思路及方法
依托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学院创新具有药学特色的教育实践模式,涵盖质量、工艺、药理、制剂、药物化学等多个专业领域,全面锻炼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主要工作如下:以高校和企业为共同支撑单位,合理配置资源:广泛开展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课题,高校提供学术与理论支撑,企业提供资金、人员、环境等资源,优势互补,让研究生真正融入产业技术研发体系,培养其服务社会的能力。以企业技术需求及重大科研项目为教育切入点,以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教育实践目标,坚持科研项目与企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使研究生论文选题与行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密切相关,培养研究生解决产业技术问题、把握行业动向的能力。以参与成果转化、实践、推广为教育驱动力,在研究成果申报、报奖中体现研究工作贡献,培养研究生的成果转化能力,让其切实参与到成果的推广与实践中,为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在专业理论教育、实践创新能力、完善导师制度、联合基地建设与成果转化方面“四点着力”,形成具有药学特色的教育实践创新模式,全面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在专业理论教育方面,采用传统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模式;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安排研究生进入制药企业生产第一线和研发部门,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完善导师制度方面,采用高校与企业来源的双导师制度并成立导师指导组[4-5],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机制[6];在联合基地建设与成果转化方面,构建具有药学特色的教育实践平台,应取得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研究生的科研价值,在成果的转化、推广中做到师生共享。
1.3教育实践模式的创新与突破
坚持科研项目与生产技术需求的无缝对接:将研究生论文课题与企业生产技术及重大项目无缝对接,创新性地提出高校与企业来源的双导师制度,并建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指导组参与研究生阶段的全程指导;鼓励研究生切实参与到成果的申报、转化、实践、推广中,突出研究生的工作贡献,做到师生共享。如我院建立了“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依托该示范基地,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研究生参与成果的申报、转化、实践、推广,突出研究生的工作贡献,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支持。
2团队建设措施及成果
在中山大学学术自由、学风优良的氛围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本团队于2000年开始组建,以新药创制及上市后药品再评价为研究方向[7-8],以岭南特色生物资源为研究载体,开展新药创制及社会服务双支撑的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探索,做到长短结合。多年来,本团队结合国家重大需求与社会急需服务,在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锻炼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为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服务。经过18年的努力,成果丰硕。
2.1平台及学科建设
高水平的研发平台是团队长远发展的根基,是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的重要载体,是研究生教育实践的肥沃土壤,能够有力地推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2006年,本团队组建了“华南创新中药研究开发与技术服务中心”(被列为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招标项目),建立了完善的创新中药研发平台(包括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药理活性筛选、工艺研究、质量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药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试放大等);2010年,团队组建“粤港澳创新中药研究开发国际合作平台”,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中药质量标准化及质量控制新模式研究、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创新中药研究开发等方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2015年,本团队组建“广东省中药上市后质量与药效再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广东省科技厅的认定,该中心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手段,结合中医药及传统医药特点,开展中药大品种上市后的再评价。本团队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中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重要PI、“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重要PI、中山大学生态学重点学科评估A+重要PI。上述科研平台以及学科建设,为开展研究生教育实践提供了技术、硬件、环境、资源等支撑,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2.2产学研紧密结合解决产业和社会难题
科学研究要注重多学科交叉及产学研合作,切实解决产业和社会急需的问题,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本团队在教育实践中,始终保证研究生能够参与到课题的顶层设计、实施开展、技术创新、成果验收的每个环节。口炎清颗粒是广药集团治疗口腔炎症的名优中成药,由山银花、玄参、麦冬、天冬、甘草5味药材组成,对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黏膜炎、口腔扁平苔藓等疾病,临床疗效显著。2014年,国家药典委员会把南方地区金银花更名为“山银花”,然而口炎清颗粒用山银花投料是否比用金银花投料更科学?此问题尚无科学论证,成为困扰企业的难题。有鉴于此,团队立即组织研究生到相关企业进行调研,经过多次讨论、设计,从成分、质量、药效多个方面研究金银花与山银花投料的差异,证实了口炎清颗粒应该以山银花投料。这个课题,解决了湖南隆回农民山银花的出路问题。研究生参与了课题的顶层设计、技术实施、实地考察、产学研实践等关键环节,相关研究已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9-11],为药材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蚝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已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功能食品和医药领域。然而,以蚝制酒鲜有报道,因其腥味难以去除,大大限制了蚝酒产品的研发及推广。针对这一行业共性难题,2013-2015年,本团队多次组织研究生到酿酒基地进行考察与调研,了解制酒行业的技术现状,以“去除蚝酒中的腥味方法”为研究课题,开发了一种用蚝制备保健酒的方法,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2]。研究生在课题开展过程中,锻炼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有效解决了生产实践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近年来,本团队与广东省内外许多知名企业,如广药集团、华润三九、步长药业、众生药业、中国中药、丽珠集团、安士制药等,建立了长久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了科研项目与生产技术需求的无缝对接。在合作过程中,研究生能够真正参与研发过程、走进生产一线,并接受来自高校和企业的双导师指导。团队毕业生,大部分都进入相关企业的生产与研发一线,充分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2.3制度规范建设与教育实践探索
团队制度规范的建设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环境,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十分重要。为此,本团队从原始资料的记录和管理、操作规程的规范化及标准化,到工作、学习、作息、安全、保密、奖惩等,都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对论文开题、小组讨论、季度考核、企业实习、中期考核及提交答辩等均做了相关规定。多年来,本团队形成了“勤奋、和谐、节俭、高效、健康”的文化氛围;“互动教学、生产应用、优势互补、实践推广”的教育理念;“促进交流,取长补短,互相讨论,共同提高”的学术态度;“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研究生教育实践改革与探索,是团队一直以来工作的重点,不断创新的培养模式与教育实践对吸引人才、培育人才至关重要。2010年,本团队组建了“中山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2011年,组建了工程硕士(生物工程、药物分析学)“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并获得广东省教育厅批准;2013年,获得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研究生示范基地项目)支持;2017年,获批准成立“广东省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同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本团队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课程,开设“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专题”“创新药物研制”“活性天然产物化学”“新药研究开发原理与法规概论”等课程,并多次获得中山大学年度考核第一名,在学校组织的最具影响力实验室评选中,排名第一,获得“最具影响力实验室”称号。在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实践的同时,本团队始终鼓励研究生紧密结合产业实际需求,切实参与到成果的申报、转化、实践、推广,突出研究生的工作贡献,做到师生共享。迄今为止,本团队已开展二次开发等服务的中药大品种(如丹红注射液、复方血栓通胶囊、脑栓通胶囊、脑心通胶囊、口炎清颗粒、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等)累计年产值超过150亿;已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55件,国际专利授权6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2项、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以上科研奖励中,每项成果的完成人中研究生占比20%~80%,体现了研究生科研的贡献,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3服务社会、推动中药行业技术进步
长期以来,本团队致力于创新药物研制与中药上市后质量与药效再评价研究,涵盖中药工艺、质量、药效及机制、药代、中试放大等专业领域,技术上处于国际、国内的前沿;核心关键成果与技术已经在相关企业实施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实践改革,锻炼研究生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的能力,鼓励研究生参与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为中药行业输出多层次、多专业、高质量的人才。迄今为止,本团队已培养博士后7人、博士生33人、硕士生113人,服务于中药行业领域,对推动中药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莉萍,王大明.基于创新人才培育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跟踪调查[J].中国研究生,2018(3):63-69.
[2]朱学义.基于学术型硕士拔尖创新人才科研能力的培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50-53.
[3]黄正夫.基于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4
作者:苏薇薇 王永刚 李沛波 刘宏 姚宏亮 彭维 李泮霖 吴灏 鄢黎单位: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省中药上市后质量与药效再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