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药学本科专业对标建设情况分析与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我国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出台已有2年,本文将我校药学本科专业对标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以及存在困难、原因与对策等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提升提供思路,为更多兄弟院校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药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2018年1月,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新国标”,该文件涵盖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本科专业[1-2]。其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融入了高等教育改革、国家战略部署、医药行业发展的新理念[3],对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方向和内涵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我校在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抓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落地生根,抓好专业内涵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措施。目前,嘉应医学院以《药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指导对标建设期满2年,本文将我校药学本科专业对标建设情况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配备、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方面的主要举措和成效,以及存在困难、原因与对策等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为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提升提供思路,为更多兄弟院校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提供经验借鉴。
1对标建设主要举措和成效
1.1培养目标情况
目前我校新版的药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需要,能促进粤东北地区药学事业和客家中草药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现代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药物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药物发现与评价、药物质量标准研究与质量控制、药物制剂设计与制备、药品管理与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嘉应学院医学院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中聚居地,辖区内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约80%,植物资源丰富。在长期迁徙的过程中,梅州是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客家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包括药膳、凉茶、客家话、客家建筑等在内的客家文化,并代代相传[4]。五指毛桃、鱼腥草、鸡矢藤、艾、牛奶树、鸡骨草、铁甲草、土茯苓、葛根、鱼腥草、针筒草、溪黄草、马齿苋、红丝线等药材配以鸡肉、猪骨头、瘦肉等煲汤均为集防治于一体的客家药膳的典型代表[5-6]。梅州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远离珠三角经济圈,因经济和信息化建设落后,难以吸引并留住外来人才,各医院、药企、社会药房等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奇缺。因此,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我院在新版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能促进粤东北地区药学事业和客家中草药发展的”等描述,特别制定专业毕业要求实现矩阵,详细划分了9点毕业要求,并将每一门开设课程对应的指标点与毕业要求一一对应起来。作为粤东北地区仅有的几所全日制药学本科院校,我院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充分考虑在符合国标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结合本专业发展现状和方向,希望培养出能够传承客家文化的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我们有责任为粤东北、全省、甚至全国各地不断输送能够服务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药学人才。
1.2培养规格情况
我院结合药学专业特点,从思想政治、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分别予以具体表述学生在毕业时须达到的要求。如专业素质方面:掌握与药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生药的鉴定与炮制等基本方法和技术;掌握药品调剂与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熟悉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具备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掌握药物制剂的制备及药品检验的基本知识,具有药物制剂处方及生产工艺流程的设计能力、具有药物制剂生产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选择恰当的药物分析方法控制药品质量的能力;掌握初步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具有从事药物研究与开发、剂型设计、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具有新药药理实验与评价的能力;熟悉药事管理法规及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药品营销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实际应用的基本知识,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实际应用及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和相关资料的能力。又如身心素质方面: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情操和身心保健的知识和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履行建设祖国的时代使命。该培养规格在国标基础上结合了药学学科特点、所属客家地区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1.3课程体系情况
1.3.1课程建设方面在课程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专业教学内容涵盖国标中所列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并增设与客家区域特色及行业发展相关课程:客家民俗与文化、客家中草药、生药学采药、中医药膳学、中药调剂与养护学、临床药理学、医药伦理学、科研基本方法、医药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充分体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另外,对照国标要求,进一步突出地方办学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加大对客家中草药、生药学采药、综合性实验相关课程的课程建设力度,重视教学效果。通识类课程为54学分,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本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曾设科研基本方法、大学生创业基础、医药进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基础课程包括化学类、生物学类、医学类课程。主要有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课程,总学时设置符合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标准,实验课程学时与理论课程学时比高于等于0.8∶1。专业核心课程有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对标建设以前,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等课程建设档案均为纸质版,每学年更新一次,容易造成纸质材料堆积,需要专门场所储存,不易保存等缺点;对标建设后由课程负责人建设核心课程网络平台,师生在校内网共享网络教学资源。各课程考核试卷的分析与总结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直观反应。2017年以前试卷装订中的平时成绩过于简单,老师只给一个平时成绩,没有评定依据和具体构成,平时成绩大部分在90分以上。对标建设后,学院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制定了本科课程考核改革指导意见并对实施形成性评价做出具体规定,采用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相结合,学习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使考试成绩不仅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而且考察其在学业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想象力、表达力等能力素质。同时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内容科学化、考核方式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规定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40%~50%之间,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50%~60%之间,其中自2018级学生开始,期末考试成绩需达到50分及以上,期末总评成绩才能评定为合格及以上等级;同时取消清考制度,一门课程只有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者重修该课程。
1.3.2专业实践环节高度重视专业实践环节,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类课程为63学分,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专业见习、军事训练。实践教学除基本教学内容外,还设立《综合性实验》、《生药学》采药等特色实训项目,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约为16人,专业课程实验总课时为574学时,符合国标要求。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为集中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七、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论文需在毕业实习期间完成,时间为40周。实习单位主要通过学院组织联系安排,也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联系具有带教能力的三甲医院或者大型制药企业,学生实习期间不再安排校内住宿。此举既符合国标要求,又缓解了学院宿舍压力。毕业论文选题符合医药行业人才能力素质目标要求,并结合药学科研与药品生产的实际问题,一人一选题。2018年学生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共122个,实验研究61个,调查与应用研究60个,综述1篇,实验性论文选题占本专业全部论文选题的比例为50%。对标建设以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实习单位、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鼓励教师产学研立项和纵向科研立项等方式,2019年药学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选题共133个,实验研究85个,调查与应用研究48个,实验性论文选题占本专业全部论文选题的比例为64%,国标规定不低于90%,此项仍不符合要求。所有选题均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体现综合运用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原则,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展所学专业知识。大部分选题直接来源于教师与实习单位的科研与生产实践,选题难易适中,工作量饱满,所有学生均通过答辩获得毕业论文成绩,均能按规定进度完成论文各项工作,答辩程序规范,论文和所有过程材料均建档保管。
1.4师资配备情况
自对标建设以来,按国标规定师生比应不高于18:1,学院采用“内培、外引”的方式,取消药学大专招生、通过引进高学历教师,并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进修或在职攻读学位来提高学历层次,教师整体素质显著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培养和储备了一批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人,教辅、实验人员1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94%,其中博士学位3人,35岁以下的教师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占88%,仅2人具有副高职称。自对标建设以来,药学系专任教师承担市厅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与科研项目22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等科研项目10项,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子课题3项;申请国内外专利7项,获得授权1项,指导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攀登计划”累计30多项。按照国标要求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的要求,目前的师资配备仍然不符合要求,其中多位年轻教师均正处于评副高职称期,预计近三年内能完成由中级向高级职称的转变。然而某些主干课程负责人没有稳定的科研方向,没有主持省级及以上药学科研项目的经历,科研薄落。按照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6,校外完成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每人带教学生不超过3人的规定,我校药学本科论文指导工作仍存在较大压力。目前药学系建有教研室这一基层教学组织,实施资深教师传帮带、集体备课和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活动、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有新教师开课审批制度和教师新开课审批制度。用以有效保障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通道和教师素质持续提升机制。学院采用统一组织、明确职责、逐级落实的办法实施学院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教务科、督导办、系部、教研室、教师和学生的职责和任务分工明确,共同保障教学质量。
1.5教学条件情况
基本办学条件符合国标要求。实验室照明、通风设施齐全良好,水、电、气管道及网络走线布局安全、合理,实验台耐化学腐蚀,有防水和阻燃性能;实验用药品的购置、存放和管理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系部建有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与生药学、药物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分析实验室和精密仪器室、天然药物标本馆和天然药物园等实训场所,学生单项实验时采用30名学生1组进行小班教学,基本满足单项实验教学时生均使用面积不小于2.5平方的要求。基础药学实验常用玻璃器皿基本满足每人1套,大部分实验的仪器台套数满足每组实验不超过4人的需要。但大型仪器的种类和台套数太少,售后维护跟不上,综合实验、大型仪器实验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每组实验不超过6人的需要。有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学院正在不断拓展实习实践渠道,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实习实践的覆盖面、层次性和多样性,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现与省内外30多家制药企业、医药公司及医疗机构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及教学实习点,为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进入工作岗位提供良好的平台。近3年毕业生考研成功率约占学生总人数10%。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仅靠班主任收集信息,缺乏有效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2存在困难、原因与对策
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地方大学,无论是教学水平还是科研水平,与重点院校相比都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办学实际和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对标建设时间尚短,办学条件和教学理念等各方面仍在建设中。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称教师比例偏低,专任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省级、国家级高水平教学科研项目较少。因学院地处偏远山区,难以招聘到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领军人物做学科带头人。信息交流受到一定限制,本科专业建设起步较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需加大现有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专任教师的培养力度,使其在国内同行中更具影响力。通过专业带头人到国内、外访学,进修和深造,从而掌握本学科前沿学术动向,使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带动本专业全体成员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培养5~10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双师素质”的教师担任骨干教师。通过采用专业研修与考察进修相结合、学历提升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有计划、分步骤的进行培养,使其具有较高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开发课程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学院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并没有扩充人事编制和职数,今年因工作需要招进大量教学、教辅人员入职,此外,高校教师岗位职数长期和本院附属医院卫生系列职称的职数混为一体,导致高校教师岗位职数不足,评审职数受限的前提下,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师资结构。本校正考虑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有效持续提升教师素质和职称。加强人才引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教师素质持续提升。
2.2改善教学条件
针对实验室条件紧张,实验室场地、新增年均教学科研仪器投入经费不足、实验药品购置受限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综合实验、大型仪器实验的台套数不能满足使用的情况,应增加教学投入,增购和更新陈旧的实验教学设备,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提高实验设备档次。规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和运作模式,加强引进和培养专任实验教学师资,加大对中低压制备色谱,快速水分测定仪、高效液相色谱仪(配示差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荧光分光光度计、高效毛细管电泳仪、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薄层点样仪等综合实验仪器的采购力度,保障教学条件满足教学需要。
2.3其他方面
教学信息化建设落后,因学院经费对教学改革投入不足,教师的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项目难以推进。因此,学院应加大信息化建设进程、增加教学改革经费投入,弱化行政干预,简化审批手续,让立项老师有充足的经费并在符合财务制度的基础上充分拥有经费使用自主权,便以积极、大胆开展教学教育改革和质量工程项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应建立持续有效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和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完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建立和实施第三方评价机制,采取座谈、电话、网络或问卷形式调查毕业生、家长及企业对专业办学的满意度及认可度,并将其同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一同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推动专业建设与持续改进改进。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企业或医院合作积极性还不够高,参与度不够深入,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现有“合作机制”对企业或医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根据职业岗位需要,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能够有效实现“教学一体”的校外教学型实训基地,增加开辟制药企业、医药公司、医院等校外实习基地。与学校附属医院联合,建设医院药学实训中心,培养学生进行药品调剂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为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临床药学服务,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校企联合建成校内零售药店1个,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零售药店药品采购、验收、储存、销售等基本工作程序;掌握药品质量管理及其监督管理制度;培养学生具备审方、计价、配方、发药等药品调剂基本技能、药店经营管理能力以及营销技巧等。实习单位的种类不够丰富,数目不多,现有的签约合作实习单位中,医院占据大部分比例,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生散在分布,导致实习生管理受限,难以有效监督实习单位落实实习计划和大纲。加强专业毕业实习单位建设,形成稳定的能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介绍[EB/OL][2018-01-30].
[2]徐晓媛.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全国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标准解读[C].成都:中国药学大会,2018:137-153.
[3]范宝磊.新国标背景下我校药学类专业《药物分析实验》的改革与实践—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39(4):153-156.
[4]邬伟魁,陈繁华,严倩茹,等.梅州客家民间医药研究概述[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2):3984-3987.
[5]程金生,魏爱民,陈信炎,等.客家疾病调理养生药膳实例[J].嘉应学院学报,2015,33(2):74-78.
[6]赖万年,许良政.客家民间药膳中草药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J].嘉应学院学报,2004(6):52-54.
作者:廖梅 单位:嘉应学院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