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移植患者药学服务模式建立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移植患者药学服务模式建立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移植患者药学服务模式建立实践

【摘要】目的:建立新医改形式下对移植患者药学服务模式及其实践,为移植患者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依托信息化技术,转型药学服务新模式,建立药学微信服务号以及微信交流群,面向移植患者实施全方位的个体化药学服务。结果: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临床对移植患者建立药学微信服务号以及微信交流群,提供患者药学服务,促进了患者合理用药。结论:信息化技术的便捷、快速等优势,临床药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了患者对用药的依从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人群对药学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其自身特点。

【关键词】新医改;移植患者;信息化技术;药学服务;微信交流;合理用药

目前,器官移植是治疗某些疾病的终极方案,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则是器官移植成功的基石。而免疫抑制剂一般价格昂贵,且治疗窗窄,不良反应多见,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与饮食、生活情况相当复杂,且患者需终生服药。移植药物血药浓度的升高与降低直接影响着患者移植器官的存活及其生活质量。在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工作中,通过与患者交流发现,患者对用药知识及生活方式十分关注,但由于相关知识的匮乏,急需弥补。过去的面对面咨询已很难满足患者的需求。由于新医改模式的不断深入,卫生体制的改革已经必不可免,随着标准及规范的制定,药学服务模式也必将改变。医师、护士、患者及群众,特别是一些特殊患者(如移植患者)对于药学知识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压力,药学工作者的药学服务如何转型,才能满足当下的需要,已成为每一位药学人员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网络、微信等新媒体迅猛发展,大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接受服务的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改变[1]。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医院药学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2]。2018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了《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和意见中,提出了对药学服务新的要求,也同样给医院药学人员的药学服务指明了方向。医院药剂科紧跟时代的步伐,紧靠国家政策的要求,改变传统的只是面对面的药学服务模式,实施以通过网络、媒体及微信公众号等技术手段为主的新的药学服务模式。基于此医院药剂科尝试建立微信公众号以及与移植患者交流群,为此笔者评价了建立的对移植患者的药学服务模式及其实践,为移植患者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药学服务网页的建立

随着医院信息系统新老系统更替之际,药剂科对新系统提出了针对内网、外网以及院内便民服务内容建立的要求及建议,即:首先,新系统中需要有药品的基础数据库,能够对医院的药品基本信息进行维护,内容不但包括药物的类别、药品通用名、药品商品名、基本药物、抗菌药品、注射药品、辅助药品(肿瘤药品辅助库)、特殊药品(毒、麻、精、运动员慎用等)、OTC药品、药品类型(化、中成、饮片、生物制品)、药品剂型、价格等内容,还能够维护药品的适应证、用法用量、疗程、药物相互作用、药理毒理、药动学、不良反应、全版药品说明书以及药师针对此药品需要特别注意的“药师提示”框。其次,更新药剂科内、外网网页,能够准确查询药品的信息,方便医生、患者能够随意找到所需要的药品信息,并不断更新药品信息,如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通知、国家药品食品安全局的信息以及“药物警戒”的药品信息等内容。同时,开通药师、医师、护士以及患者互动平台,四者间可以进行交流,医、护、患可以提出他们各自需求,药学人员进行药学服务,这样可以使药师与临床、大众链接更加紧密,沟通更加顺畅,提高药学服务的满意度。最后,开通便民服务通道,在线解答患者对于药品存在的疑惑或误区,提供药学服务和患者的合理用药。

2公众号的建立

公众号的建立,一般需要分为3个阶段完善,即:第一阶段,建立微信公众号服务团队。第二阶段,申请微信公众号服务号,在了解公众号后台服务功能后,建立目前所急需的“基本菜单”,保留一些功能以备以后完善所需。定期发送药学相关信息,并且通过各种渠道推广本公众号,如药物咨询窗口设立二维码、发药窗口设立二维码、朋友间推送二维码等方式。第三阶段,通过前一阶段公众号的运营数据及搜集的信息,按需求逐步调整和新建“功能菜单”,推送内容根据大众所关注点,优先更新内容。逐渐成立用药咨询团队,设定大众“互动菜单”,及时回复咨询内容,并且与大众进行互动。目前,药剂科正式建立公众号,第一阶段的公众号团队已经成立,参与人员其中主任药师4人、副主任药师1人和硕士8人。设定3个模块,分别为“部门风采”“药学服务”及“移植园”。2019年,据医院血药浓度统计结果显示,环孢素监测次数为700人次,他克莫司监测次数为500人次。2020年,统计公众号数据发现,已发表原创或引用文章60余篇,关注人数已达千余人,总阅读次数6万余次,其中在医院血药浓度监测室关注公众号的移植患者约为200余人,监测室定期关于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环孢素等)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饮食等方面相关文章,每次发表的相关文章被观看次数均超越400次。

3微信交流群的建立

目前,在公众号中建立“移植园”,把药剂科曾经监测的移植患者交流群调入“移植园”内。药剂科承担着环孢素及他克莫司等药物血药浓度检测的工作,并且这些患者都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在工作中发现,当患者拿到血药浓度检测结果时,如果检测结果不理想(如或高、或低时),就会主动询问药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药师就会询问患者服药时间、饮食情况、身体状况等,并解答如何服用药物以及发生特殊情况时的处理方案,但这些问题已经是事后才解决。因此,对于这些患者药剂科建立了移植患者“交流群”,这样能够及时准确地帮助患者,保证药物能够发挥最佳的效果。通过“交流群”对移植相关微信咨询400余条,询问内容较多的是服药时间、不良反应、食物的影响、饮品的关注、合并用药方式方法、药物及剂型改变的调整、中药及保健品的使用7项。

4开展线下活动

药剂科定期举办科普知识和专业药学知识在社区与科室间进行讲座20余次,其中关于移植患者的科普及生活注意事项4次,还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解,普及医学、药学知识,满足患者健康生活的要求。讲座期间讲者与患者、大众或医护人员对于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讲者对其不解、疑惑和实际遇到的问题患者做了充分的解答。通过此类型的交流,患者、大众和医护人员均受益匪浅,并对此以高度评价。

5讨论

移植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消费高,患者术前营养状态差,用药品种多,药物相互作用多,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3]。有报道移植术后患者服药的不依从已经被证实是继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之后,导致移植功能丧失的第3大原因[4]之一。术后,移植患者由于病情需要需终生服药,一般基础疾病较多,需要服用的药物品种繁多,涉及面广,而移植患者的生活方式也起到一定作用,移植患者术出院后的个体化药学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传统面对面一对一的药学服务,周期长、咨询时间短,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日常要求,需要新的药学服务模式来进行改变。因此,应国家和实际工作要求,依托信息化手段的药学服务也应时而出。以网络及微信公众号为主要手段进行新医改下的新模式药学服务已经势不可挡,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以优质的服务服务于医师、护士、患者及大众,尤其是一些特殊患者如移植、慢性病等,体现新时代药学人员的价值。通过移植患者药学服务模式的建立及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1)在做面向移植患者进行药学服务的同时发现,只做单病种,不但系统基本构架上不容易更新,而且实际工作中发现,不能满足移植患者的需要;(2)与临床能够紧密合作,减少由于工作繁忙而导致的沟通不当,能够提高临床对我科的满意度;(3)与患者或大众建立沟通纽带,让其能够更加快捷、方便了解医院药品的信息、最新资讯;通过网络、微信能够与其互动,及时解决遇到的用药问题,提高患者对医院及药师的满意度;(4)就药学服务现状而言[3],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药学服务,能够减轻一线药房工作压力,减少或缓解医患矛盾;(5)有利于药师的不断学习及成长,有利于从传统的调剂药师向一线临床药师的转变;(6)可以树立品牌效应,提高医院及科室的知名度,尤其是对于临床药师价值的肯定,体现其自身价值[5-8]。总之,在新医改形势来袭之际,药师虽然面临着抉择与压力,但也是机遇和挑战,我们药师应充分了解自身特点,并且加以利用,完成新药师工作模式的转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以患者(尤其是特殊病种,如移植、慢性病等)服务为中心,提高医护人员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不断提高对于药学服务的满意度,逐步实现由旧模式的药学服务向新模式的药学服务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古锐.基于Web服务的药学信息服务系统设计[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1):29-32.

[2]曹维.看药剂工作向药学服务的转型[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5):374-374

[3]逢晓云,崔敏.肝移植患者全方位药学服务[J].中国药师,2008,11(7):842-843.

[4]黄欣,赵霞,刘田云.肾移植患者药学服务模式的建立与实践.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6):1358-1359

[5]颜荣.门诊药房药学服务水平提升途径探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0):249-250.

[6]曹原.新媒体:以患者为本[J].中国医院院长,2014,(5):73-74.

[7]李丽莉,金锐,孙路路.我院用药咨询微信平台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药房,2016,27(7):926-929.

[8]李新辰.轮转药师拓展药学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药品评价,2016,13(6):58-61.

作者:黄成琼 李国栋 陈文林 单位:徐州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