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符号学下的汉字文化类节目电视传播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提笔忘字、误读误写的现象趋于常态,汉字文化类节目开始持续涌现。湖南卫视推出的全民汉字比拼节目《神奇的汉字》将汉字知识与综艺氛围完美融合,开辟了一条文化影响力与商业收视率并收的创新道路。本文从符号传播学角度出发,以《神奇的汉字》为例,探讨汉字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方向。
关键词:汉字;文化类节目;符号传播;文化自信;《神奇的汉字》
汉字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融媒体时代,手机、电脑等数字化设备普遍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人的汉字书写能力遭到“蚕食”,对汉字书写的敏感度降低:提笔忘字、笔顺错误、词语搭配不当、书写态度不严谨等问题仍客观存在。《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汉字文化节目应运而生,掀起一股汉字热潮。湖南卫视推出的《神奇的汉字》更是将同类型节目进行糅合,唤醒了国人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中丢失的汉字情结。
一、汉字文化类节目的诞生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传播符号,更是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文化载体,是人们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得以提高的必然手段。汉字传播了中华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家园。近年来,汉字文化类节目频频出现,提升了国人对汉字书写能力的关注度。
(一)外部原因1.汉字“书写危机”的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键盘以及语音输入逐步占据主流,外语与网络语言的冲击紧随其后,这令汉字读写能力呈持续衰减趋势,进而导致国民素质道德水平及个体发展受到消极影响。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容忽视。因此,通过新兴传播媒介应对汉字读写危机、光复传统文化的现实需求亟需受到重视。2.国家政策的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的关于汉字文化复兴的政策数不胜数。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将其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层面上得到了全国性的提倡与执行,有关工作也在持续贯彻落实,如将《新华字典》纳入国家免费教科书范畴、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推广等。3.市场缺口大。在当今由娱乐经济驱动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电视节目愈显低龄化、恶俗化、同质化,盲目抄袭引进,经典IP无限翻拍等已成普遍问题。受众急需看到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为本土自创的节目,以纠正长期以来趋于畸形的表层娱乐审美,夯实受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传统文化基础。
(二)内部原因1.文化体裁创新。汉字文化类节目顺应了时代要求,在承担汉字知识教育普及责任、弘扬正能量的同时,也能够根据时代审美采用答题竞赛、明星真人秀等综艺性元素迎合大众口味。《神奇的汉字》节目首创“全民八秒汉字比拼”环节,以增强互动及时性,并将汉字知识与社会热点事件紧密联系,如为“黛玉葬花”中的花做垃圾分类认定等,集中凸显节目寓教于乐的特点,以迎合受众口味,形成差异化营销。2.形义关系表达。汉字是抽象符号,汉字符号的独特性集中表现为其音、形、义的融合意指性,要辩其音、识其形,更要会其义。汉字一方面蕴含文化信息,一方面塑造文化形象,故形义关系不仅是汉字承载中华传统文化信息的根源,也协助汉字文化衍生出作为传统文化变体的基本形式与内涵。汉字文化类节目借电视媒介进行传播,可通过视听技术的加持,使汉字音、形、义阐述得更为清晰准确,进而深化受众对形义关系以及汉字文化的认知。3.集体记忆重塑。汉字书写在键盘时代的背景下已然成为一种集体记忆,在民族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情感价值体系。汉字文化类电视节目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汉字文化记忆重构的渠道,在传播过程中加深群体对民族身份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归属感。
二、《神奇的汉字》的互动传播
使用与满足理论将个体的需求视作一种心理特征,认为受众的多元需求可通过使用媒介得到满足。观众寄予汉字文化类节目的期望是藏于传统汉字文化背后的革新可能,即“为什么继续选择汉字读写?”“汉字文化具备怎样的时代价值?”等。《神奇的汉字》坚持受众本位,聚焦观众的多元需求,强化互动传播,引领观众重新认识汉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一)节目模式《神奇的汉字》节目采用多平台联动运营策略,除了在湖南卫视、芒果TV等平台同步播出外,还上线了可供线下答题的节目同名小程序。通过整合传播、热点话题引爆等方式精准对接受众,并把受众的欣赏效果及情感反馈作为节目的核心要义。1.创意的环节+专家释义。相较于早期汉字听写类节目,《神奇的汉字》更注重讲述汉字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各级比拼后,专家及嘉宾均会针对涉及汉字渊源与演变的知识进行解释,且会借助过场动画进行生动展示。同时,节目很好地把握住了年轻受众在内容上要求“短、频、快”的特点,以小游戏的方式制造综艺“爆点”,从而在渲染一种稍显紧张的轻松氛围过程中,协助人们加深对汉字形、音、义演变过程的理解。2.精确的主题+真人娱乐。从主题上看,节目倾向于选择年轻受众群体较为关注的话题。如节目在冷热门专业主题中,邀请了几所高校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的学生进行汉字比拼,让青年学生在了解汉字文化知识的同时,获取到当今学术界各冷热门专业的独特情报。此外,《神奇的汉字》还在比赛环节设置上将汉语言文化巧妙融入娱乐中,通过每期两队嘉宾限时进行汉字知识竞赛的方式突出综艺节目的对抗性与娱乐性,更契合年轻受众对节目的诉求与喜好。3.完善的嘉宾阵容+多平台联动。《神奇的汉字》采用传统综艺“明星+素人”的嘉宾结构。除了何炅、杜海涛等湖南卫视“王牌”主持人外,也邀请到胡一天、黄明昊等偶像出身、综艺感佳的年轻明星以迎合眼球经济。素人嘉宾则来自教师、学生、快递等多个领域,关注到了与节目受众的身份共通性。此外,节目采用多平台联动的运营策略,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多具有播出时间灵活、广告时长短等特点。其次,年轻受众也具备网络、电视等硬件的使用基础,媒介接触的便利性使受众对节目的接受、喜爱程度得到有效提升。
(二)传播策略1.平衡经济效应。作为传统文化专题类栏目,汉字文化类节目本身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在娱乐经济的驱动下,《神奇的汉字》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同时适度娱乐化,以迎合受众取向。节目以更“接地气”的形式传递汉字文化之美与科学、健康的传统价值观,从而为汉字文化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整合平台资源。《神奇的汉字》在湖南卫视的播出时间是新闻联播结束后与晚间黄金档开始前的“730节目带”,用汉字文化类节目去抗衡主流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使节目运作背负了较大的风险。该节目整合了平台资源,同时也在芒果TV等网络平台播出,受众面大大增加。除此之外,节目衍生话题、小程序等周边环节开发也成为节目推广、引爆热度的关键所在。3.聚焦受众的多元需求。首先,《神奇的汉字》会根据观众的喜好调整汉字文化知识的教育普及范围,每期节目具有特定的主题,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受众需求,从而保持既有受众的黏性,并持续吸引新受众的关注。例如在巩固女性受众方面,节目有意在胡一天、黄明昊两位队长的交流互动过程中营造出某种“CP感”,以满足部分女性观众的窥视欲。其次,节目组十分注重共生价值领域的建构,通过在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创设相关热门标签话题、“小字随堂测”等小型互动环节以及节目同名小程序,既提升了受众与节目的互动体验,也有效满足了受众的决定欲望与参与需求。
三、汉字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效果
在汉字节目热潮下,国人重视汉字书写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此类电视节目的传播具有积极的电视教育与文化传播功能。汉字文化类节目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于传承中华文明精神。
(一)提升国人对汉字书写的重视程度汉字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有利于改善国人“提笔忘字”的现象,提高人们对于常用汉字的书写能力及辨别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提升人们汉字书写的正确程度、熟练程度。观众在观看节目过程中领悟汉字魅力,增强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汉字的运用与理解,了解汉字文化及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另外,汉字文化类节目能够帮助国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避免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沙文主义的干扰。通过主动学习、创作文化作品等方式,弘扬传统汉字文化,培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化民族认同感。
(二)促进高校完善汉字文化相关教育教学伴随着汉字文化节目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各高校也对传统瑰宝重视起来。不少高校完善了汉字文化相关课程设置,如书法技能课、大学语文课等,拓宽了教育教学的宽度,强化了大学语文教育中对于汉字文化的教学,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有效增加了教学深度。高校在汉字文化类节目的熏陶下进行“汉语二次教学”的反思,有助于汉字书写教育回归文化轨道。通过对汉语的进一步教育,教师可引领学生深入感知汉字魅力,并在相应的教学活动中提倡提交手写作业,减少提交电子作业的频率,学生也会在实践中切身体会汉字魅力。
(三)为家庭营造良好的汉字文化氛围家庭是每个人成长和教育的第一环境,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书法世家的孩子汉字书写能力普遍更高,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更深,文化自信更强。《神奇的汉字》等汉字文化类节目的出现在潜移默化中向人们传递主流价值观。家长引领孩子收看此类节目,能够逐步培养孩子对汉字文化的兴趣,使家庭营造出良好的汉字文化氛围。
四、结语
《神奇的汉字》响应了教育部“拯救汉字书写,弘扬传统文化”的倡导,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寻求汉字书写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相契合的良心之作。该节目不仅向国人传递了汉字的外在之美,更是在各大环节中融入了汉字的内在之韵,积极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往与人文交流,提升了汉字文化的传播效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创建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付自强.符号、仪式与情境构建:竞赛类语言文化节目传播创新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9.
2.李予希.汉字文化的电视传播[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3.刘立成,马红雪.略论汉字海外传播的共情传播策略[J].汉字文化,2020(18):3-5.
4.秦帼英,张雪川.汉语言文字传播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报业,2020(16):112-113.
5.王文艳.从《身边汉字》看汉字文化传播发展策略[J].出版广角,2020(11):77-79.
作者:包涵 贺子卿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