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教学管理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学管理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教学管理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实践

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在随之增加,同时,随着现代教学管理理念的不断渗透,高校教学管理内容与模式较以往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就包括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如水文化等。《中华水文化》(毕雪燕、杨华珂、罗玲谊,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版)以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水文化的形成为线索,分别就水与中华文明、水与农业、水与政治、水与战争、水与工程、水与儒家思想、水与道家思想、水与管子思想、水与墨家思想、水与文学、水与艺术、水与民俗等进行详细阐述,对水在民族文化多元发展中的作用加以讨论,并实现以水文化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从高校教学管理现状来看,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并未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其原因在于三个方面,首先,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强制性,主要以规劝、引导形式体现。其次,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不够。

最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重点放在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上,传统文化教学所占课时比重较低。在此情况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导致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相对较低,进而影响其全面发展。以高校教学管理中课堂教学秩序管理为例,传统方式主要依赖于《校园管理制度》对学生课堂行为进行强制性约束,但是,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已经形成,“硬管理”方式虽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一旦放松管理,课堂教学管理秩序将重新陷入混乱。在此情况下,基于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渗透,可以实现对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正确引导,使其能够主动规范个人行为,形成潜意识下的自我约束能力。《中华水文化》中第十章中所提到的以水比德修身正是此意,“原浊者流不清”(《墨子•修身》)强调人性本身的重要性,若河流的源头被污染,则整条河流也同样污浊不堪,人亦是如此,水文化所倡导的本性教育是通过文化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以柔克刚”。“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虚实篇》)是古人从思辨的角度对水文化与兵法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学生,基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教学管理工作应当具有针对性,需要根据教学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手段,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华水文化》中第五章就水与工程进行介绍,人类社会依水而兴,早期水利工程多以堵、截、疏、浚为主要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通过修建各种水利工程实现多元化的水资源利用,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加适宜的水环境。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因循守旧,应创新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推动差异化教学管理思想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例如,高校教学管理评价以惩罚为主,这就类似于水利工程中的堵、截方式,这与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相违背。并且,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管理模式多为劝导式。惩罚式的教学管理模式极易激化矛盾,为避免这一情况,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应当以疏、浚方式为主。首先,学生自身学习压力大,高校方面可开展“校园文化节”、“传统文化宣传周”等活动,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其次,邀请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当中,积极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通过双方互评模式保障学生具有同等监督权力。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高校教学管理逐渐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个人角色也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从而构建相对和谐的校园教学管理生态环境。从水文化的角度来看,教学管理的角色转变,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一种表现,在不破坏现有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的情况下,根据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因此,这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无为”,而是有着一定前提条件的。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为例,传统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对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教师、学生、教学管理部门之间矛盾重重,其原因在于学生未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就强调通过个人后天努力可以超越前人的道理,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管理中的渗透,最终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的“无为而治”。

作者:张一弛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