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口腔医学专业创新型教育培养模式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口腔医学专业创新型教育培养模式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口腔医学专业创新型教育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口腔医学的飞速发展,社会需求更多高层次且综合能力强的口腔专业人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便应运而生。在我国现有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情况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尚存在明显不足,作者分析了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四证合一”医学背景下,研究生的临床技能与科研创新能力并重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

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了11个专业学位,并在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由此,这项在全国开展的工作揭开了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新篇章[1]。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的发展虽然比大临床医学起步晚,但由于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社会需求大,近年来,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与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专硕)教育是顺应社会时代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应用型高等教育,口腔医学专硕教育更是我国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2]。随着中国口腔医疗队伍的逐渐庞大,医疗水平出现参差不齐,高层次且较强综合能力的口腔专业人才缺口很大[3]。同时,口腔医学包含和涉及的学科及亚专业繁多、专业性极强,对口腔医学教育是一个巨大挑战。

1我国口腔医学专硕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培养目标和内容上高度一致[4-5],因此有必要建立全面系统而有效的培养模式及考核机制,以规范医学专硕的培养工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5年颁布《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下培养方案的通知》,并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医学专硕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采取衔接并统一内容的培养方式[6]。专硕经过规范化培训和考核合格,可获取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专业学位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即“四证合一”[7]。这一转变对于医学专硕的培养模式产生了较大影响。与此同时,“四证合一”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1)部分院校对专硕临床技能培训管理不严,研究生在临床轮转时不按要求轮转或直接没有某些科室的轮转安排,致使研究生临床技能不扎实。(2)临床考核制度不完善,流于形式,考核评审组成不严肃。(3)口腔专硕对科研重视程度不如临床。大多数口腔医学专硕只注重临床知识的积累与临床技能的训练,往往忽略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才是硕士教育的主要目的。(4)口腔专硕导师的科研思维局限、科研指导不足。存在着许多研究生导师自身缺乏科研敏感性,且不积极吸收前沿知识。研究生教育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级人才,这就对研究生导师提出了要求。导师不应该只停留于进行成熟的临床技能指导和训练,更应开展研究生科研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5)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某些学校缺乏应有的科研“硬件”,如先进的仪器和足够丰富的图书信息等资料,科研实践无法顺利开展,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受到局限。(6)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授课模式是教师按部就班地灌输知识,以教师讲解、研究生被动听为主,研究生不主动去思考和学习。(7)缺少人文情怀的培养。许多高校几乎都没有设置有关人文类的课程,如人际沟通技能、法律知识等[6],而这些知识在研究生今后独立工作中跟患者面对面沟通、自我保护方面很实用。

2口腔专业型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与科研创新协同培养的重要性

医院按照国家标准对口腔医学专硕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严格执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经过33个月的规范化培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均得到了极大提高,具备了合格住院医师的基本素质。然而,知识创新时代已经到来,这对口腔医学研究生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科研创新能力方面[8-9]。因此,需要教师及时改变并改进教育观念,摒弃陈旧,树立创新和实践意识旗帜。在医学研究生教育及实际工作中,临床与科研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临床与科研的培养既是独立的,也是密切结合的,科研在一定程度上以临床为基础,来源于临床。学校和导师必须让研究生认识到,科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不仅在科研方面意义重大,在以后的临床实践甚至日常生活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以此,让研究生产生动力主动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同时,科研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在科学研究中设计实验“解决问题”,最后将科研结果反馈指导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思维意识和能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育环境的全面变革,需要导师不断更新理念,完善教学手段,为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构建一个完备的教学体系。

3关于口腔专业型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与科研并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3.1口腔医学专业临床教学模式的建立

为培养口腔医学专硕的临床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应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提高导师自身创新能力,优化教学方法,建立新的临床教学模式。(1)开展讨论式教学。发散思维来源于问题,这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针对临床遇到的病例,要求研究生查找相关病例资料并分析,提出治疗方案,总结临床经验。定期组织病例讨论,针对研究生所在的轮转科室,提出相应的议题,以PPT方式呈现并分享。参与者应为师生双方,导师结合此前遇到的类似病例,做最后的总结归纳。(2)加强科研培训,培养创新能力。导师是临床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导师的教育思想和策略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否、创新与否。应要求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分析临床问题的实质,从多角度用不同思维方式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尝试针对该课题进行周密的实验设计。实验或课题结束后,要求研究生完成论文的撰写和发表,导师对其科研性与创新性进行评价。(3)鼓励研究生申报课题,特别是临床课题研究。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能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学校和导师应积极鼓励研究生申报课题,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题,从而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全方位提升自我创新素质。

3.2开展“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以往的教学模式多为“束缚式”,应采用“双向式”“启发式”教学培养模式,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10]。以问题为基础、研究生为主体、小组讨论为形式,把学习融入问题情景中,导师进行指导,使研究生围绕某一专题或临床中某些具体病例展开学习。引导其发现问题,关注新事物、新技术,培养研究生“求异性”思维。改革教学计划中不合理的部分,给予研究生充分的自主权,有力地促进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注重个性化教学,将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融入研究生的思维培养,爱护和培养研究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其寻找知识与智慧的最佳结合点。

3.3加强学术交流,提高科研投入

口腔发展与更新速度是迅猛的,教师不能局限于课本或已经成熟的技术,应该打开眼界,吸纳前沿技术。定期开展交流会、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使研究生能及时了解到口腔专业领域的新发展、新技术和研究成果,拓展其视野。要求研究生多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增强其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申请各类科研基金项目,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

3.4重视人文情怀的培养

重视教学活动中对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各导师注重自身,树立榜样,体现自身良好医德医风,传授仁心仁术,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展示“师之道”“医之道”[11]。学校方面积极开设医患沟通训练、卫生法律法规等课程,教会研究生在行医工作中更顺利地与患者交流,同时注意保护自己。

3.5完善专硕教育评估体系与督导制度

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是衡量学校水平的重要指标。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估,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是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得以保障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良好方法[12]。医院应确定完善研究生教育评价指标,进行系统的教学信息统计,完善教学监督管理工作和激励机制。制订目标,分解任务到每一位担负教学任务的导师身上,建立教学档案。教师教学评定的结果也将作为其晋升、奖金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4小结

应建立优化口腔专硕的培养模式,注重临床技能培训与科研创新思维能力并重培养,提高口腔专硕培养质量。构建多元化教学实践体系,从而培育创新型高端口腔医学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英.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9(1):29-30.

[2]李翠英,徐开秀,马艳艳.从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看我国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J].口腔医学研究,2012,28(3):276-278.

[3]吴婷,陈谦明,柳茜,等.中国口腔医学专业人才供需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9,27(1):4-7.

[4]胡伟力,陈地龙,陈怡婷,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0(2):41-45.

[5]杜爱玲.内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后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32(3):17-18.

[6]刘飞,肖刚,郭青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下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以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内科学系为例[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5):715-717.

作者:王萍 杨凯 郑苔菁 郑佳雯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