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医学生医德教育实践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医学生医德教育实践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医学生医德教育实践探究

摘要:医德是构成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方面,在新课改中,强调医学类专业的课程要注重医德医风教育。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实施主体力量薄弱,师资力量投入不足,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医德教育提供新思路,为其内容指明方向并为其落实提供有效合力,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医德教育有着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医学高校科通过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成立专业的研究中心、开设相关的公共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等途径来培养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医德;医学生

1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现状

目前广西医学类高校对医德教育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会通过宣传板宣传栏等传统方式和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方式进行医德事迹等宣传,学生活动中心也会开展校内医德实践教育活动,努力营造校园医德氛围。但从医德教育等实践过程来看,这种重视的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医德教育实施主体力量薄弱。医技和医德在医学生的教育培养中两者同等重要,尽管医学生们已经认识到医德的重要性,但长时间内较高的医德重要性与尚待提高的医德行为将并存,且大部分的医学高校目前仍更注重医技的培养。医学高校从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安排、PPT的精美制作,到人体模型、标本、仪器等,都是注重对学生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的传授,对于医德的教育就显得相对单薄。教育方式的单一、教学模式的枯燥、课程安排的理论教育化,缺乏实践性教学,这些都导致医德教育缺乏吸引力,学生对医德的学习兴趣不足,很难激起学生心底对医德的认同感。高校对医德教育的师资力量投入往往不足,医德教育内容的研发与讲授常常临时找人负责。缺少专职医德教育师资,采用临时指派或者兼职人员来开展医德教育,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同时教师在具体的医德教育中不够重视,未能花足够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系统深入地研究如何提高医德的教育质量。具体的教育是需要教师去落实与推动的,而对教师的评价会影响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医学理论、技能的成效可以显而易见的去量化、评判,而医德教育的效果却是难以评价,它需要在长期实践中才能显现出来,故教师对医德实践的教育引导比较有限,医德教育在具体实践落地过程中只是流于形式,缺乏深度。而且大多数高校未设立医德教育的负责部门,相关的医德教育职能只是由相关的业务部门兼管。同时监管医德教育教学的人员有限,本身面对其他大量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医德教育的方法和路径,也没有办法对医德教育过程进行全流程的管理,最终导致医德教育常抓无效。再者,医德教育合力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针对性,这一思想落实在医学院校就是要将思政教育和医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要培养学生的医学道德和医学精神,要深入挖掘医学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但当前大部分医学院的思政教育没有与医德教育形成有效合力,故医德教育的实践效果欠佳。最后,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医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深知医术医技成绩的重要性,它是升学、求职、升职称的敲门砖,尽管这促进了医学生努力拓展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医学技能,但也导致医学生只重视医术医技的提高,忽视了自身医德的培养,对医德实践教育的参与度不高。这容易导致一些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更倾向于从个人的利益出发来考虑和处理与道德有关的问题。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医德教育提供新思路

2.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医德教育的内容指明方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内容上包括历史上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意识、民族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文化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政治上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了医德教育的内容,故我们应在具体医德教育实践内容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1)历史上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意识。伟大祖国是一个历史与政治范畴的概念,不仅包括历史上以中华文明凝聚起来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还包括当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所激发出来的爱国精神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它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要求。引导医学生了解各民族缔造伟大共同家园的历程,了解自秦汉以来历朝对“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明白中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开创的中国整体历史。因为认同所以热爱,热爱祖国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号上,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医学生热爱认同祖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地理,维护祖国的和平稳定,医疗体系是我国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毕业以后在自己岗位上精进医技和提高医德其实就是在为祖国的和平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2)民族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医学院学生,更要增强对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实体的认同,要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中华民族是作为国家大整合、民族大团结的代名词。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就是对中华民族作为国族的认同,承认自己的中华民族成员身份。同时还要承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引导医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处理好与其他民族学生的关系,彼此之间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3)文化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创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引导医学生处理好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使医学生学会尊重与理解、包容与欣赏每个民族的文化,学会用各民族文化不断滋养中华文化,同时用中华文化不断凝聚各民族的人民,为丰富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凝聚当代民族精神。(4)政治上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首要因素自然是也必然是政治因素,具体说就是引导医学生在政治上形成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意识。一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使之清楚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艰难困境中带领各族人民不畏艰难,最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成就,清楚在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为人民服务”为医学生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理念提供了典范。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沉着应对,正确判断疫情形势,及时部署各项工作,领导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的中国共产党杰出代表钟南山等为新冠肺炎的诊治和防控、疫苗的研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基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和中国当下国情的选择。引导医学生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尤其是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的成功实践过程中,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坚决遏制疫情的蔓延,尤其是医务人员,他们作为主力先锋军,在爱国情怀的感召下,纷纷签下请战书,用生命与疫情做斗争,成为最美的逆行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疆,什么是医者仁心。除此之外还有无数高风险区的人民本着不给国家添乱,不让疫情扩散的大无畏精神,毅然留守本地;无数热心的志愿者,冒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为武汉运送物资,为医务工作者送来了可口的饭菜。这些勇敢的人为大家舍小家,为大义舍自身,这一切的一切,无非只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不能让国家受难、让人们受苦,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塑造的政治环境中滋养出这些可爱的人们。社会是个大染缸,尽管目前我国社会风气整体良好,但贪污受贿、诚信缺失、收取回扣红包等不良风气仍时有发生,“利己主义”“金钱至上”的歪风邪气甚至得到了不少人的奉行,这或多或少多医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利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成长为医生后,未能从患者角度出发去履行自身的职责,甚至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说到底,还是未能将自身完全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未能意识到,在损害人们利益的同时,其实损害的还是自身的利益。医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良好风气的滋养,也需要学校正确的引导教育。故我们应在具体医德教育实践内容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在其成长过程中,反复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真谛,才能更好的激发出医者的大爱和仁心。

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医德教育的落实提供有效合力

笔者认为医德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实施主体力量薄弱、合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得到有效的改善。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推动下,当今各高校均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其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配备相对充沛,医学院可以借此有利条件与思政教师、学生辅导员、行政工作人员等相关的人员进行通力协作,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来提高医德教育水平。

3医学高校培养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3.1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

要改变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并开设相关的公共必修课程来着手。其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1)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基础。“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加强“五个认同”教育,直击学生的内心最深处,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和道德感悟,让他们产生生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促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价值观,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需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引。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要求,加强对医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强化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3.2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1)成立专业的研究中心。医学院应该尽可能快地成立专业的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中心,科学高效地对其相关理论知识、培育途径、方法策略等开展系统有效的实践研究。并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师、思政教师、学生辅导员、行政工作人员等相关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技能培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融入到医学院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同时通过研究中心助力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方式。比如采用“讲授”的方法,学生在学习后24小时的保持率仅有5%。而采用“向其他人请教或对所学的内容立即应用”的方式,学生在学习后24小时的保持率达90%。因此,学校和教师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时,不应再将学校内的纸质资料作为主要教学依据,应对教学资源进行相应的延伸。近年来,学生参与课程开发、角色塑造和积极互动等学习技术作为有价值的学习方法得到了支持,这些方法意外的获得了很高的学生满意度。学生更有可能在没有被认为具有权威地位的同龄人之间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此外,由于同班同学的培训水平和知识基础相近,同学们更了解自己教育中的知识差距和学习障碍。还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来,表达并相互讨论他们的观点;定期组织医学生观看“长津湖”“战狼”等优秀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学习趣味,让医学生从内心去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并把爱国主义情怀内化为自觉行为,自觉将自身与祖国融为一体,从而形成高尚的医德。(2)开设相关的公共课程。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一些高校并未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相关课程,非政史专业的学生,比如医学生就只能在思政课中获取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知识,学生被动应付式地学习,学生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没有被激发,没有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更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反复体会。医学院应该配备专业的教师,开设专门的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共课程,师生通过共同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来提高医德水平。(3)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把医学院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它们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采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课程思政”的试点,医学在专业课程教学之时,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要培养学生的医学道德和医学精神,要深入挖掘医学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合力。也就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知识内容,使课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关系,达到共同教育、共同进步的效果,真正实现医学院各类学科专业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教育任务。当然,开展“课程思政”需要加强医学院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间的联合备课,共同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1]代成书,欧阳明月.四川省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02):22-25.

[2]黄丹妮.就业视角下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2):192-193.

[3]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2000,(04):132-143.

[4]刘甘霖.试论新时代中国医德规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06):747-752+762.

[5]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堂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刘甘霖.试论新时代中国医德规范[J].学园,2020,33(06):747-752+762.

作者:杨柳婷 黄素宁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