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略说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功能
一教人懂事,二教人做事,三教人做人,第一种是知识获得的层面,第二种是知识运用、能力锻造的层次,第三是人文内化、精神提升的境界。第三种功能也即人文教育,是三者中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受教育者只有不断接受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才能在成人的基础上成才。
二、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
1.从课程结构来看
在教学实践工作中,随意整合课程、压缩课时,甚至直接删减人文类课程。据调查,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的课时数大约占总学时的8%,而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多达20-25%,英、法、日为10-15%。课程设置失合理,课程体系欠完善。目前,医学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混乱,普遍存在重专业、重书本、重功利,轻人文、轻实践、轻素质现象。
2.从师资队伍构成上看
复合型教师力量不能满足人文教育需求。从医学专业教师角度看,一方面,职责定位不明确,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关注的是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承担的是“传道,授业”的单项教育职责,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另一方面,医学专业课教师缺乏人文素养,缺少临床经验和岗位体验,对岗位和职业的从业人员人文素养的要求把握不够。从人文教师角度看,人文学科师资队伍薄弱,并缺乏相应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工作实践体验,再加上很多人文教师在授课时采用满堂灌的单纯说教模式,人文教育被套上冰冷的外衣,炽热的情感和美的力量被封存冰冻,学生无法体会人文教育的温情与美感。
3.从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来看
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独占鳌头。长期以来,在初等教育应试目标的思维指导下,科学知识的教授在教育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加之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越来越注重将考试、拿证、毕业、就业作为学习的直接动力和终极目的,轻视、忽视、甚至排斥人文学科的学习。而高校更为学生的这种需要开辟“绿色通道”,大大挤压原有的人文教育课程,开办各种医师资格类培训教育,这种工具理性思维助长了大学教育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发展。综上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医学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严重影响未来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整体水平,因此,各高校必须下大功夫、做足功课,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
三、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对策
1.转变现有的教育观念
只有先“成人”,才能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真正具备人生体悟的能力和人道精神,才能是一个人性丰满的医务人。爱因斯坦说过: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医学高职院校,必须转变现有功利的职业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高技能医学人才。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做事”和“做人”的完美结合。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学会“做人”,必须依赖人文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医学院校,其教育首先是育“人”,其次才是职业技术。
2.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要增强实施人文教育的自觉性,拚弃传统狭隘的专业教育观和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专业教学和技能培养中渗透人文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思想政治理论作为人文社科的主打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改变过去单纯的满堂灌说教,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胆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社会实践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方法,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阐述,使学生的各种思想、观点、认识在交流中碰撞、提升,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思考精神。人文教育渗透在各门学科中,医学专业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精神。医学与人文科学的这种紧密关系,不仅对专业教师和人文社科教师提出道德情感上的职责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诉求,也对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要求:专业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社科类教师必须要具备深厚的医学人文知识。
作者:闫书华 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