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学教育应用论文(7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医学教育应用论文(7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医学教育应用论文(7篇)

第一篇:人文医学教育整合资源分析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无论在教学机构、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在学科、课程建设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绩令人鼓舞。近期,《医学与哲学》杂志又在调研与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发表了《人文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纲要》、《加强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标志着我国人文医学教育又开启了新的征程,前景令人期待。在充分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人文医学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特别是教育教学资源分散,缺乏顶层设计与有效整合的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教育教学机构分散。调查显示,一些高校没有设置独立的人文医学教学机构,许多高校的教学机构分散在人文学院、社会科学部、思政部、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医学院等。

分散的教学机构不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是师资队伍分散。教学机构的分散带来了师资分布在不同的教学机构,不利于课程教学的优化与整合。从调查结果看,师资数量并不少,但真正专门从事人文医学教学与研究的专职教师比例并不高,许多教师是“兼职”的,如许多高校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课程,甚至医学伦理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是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兼任的,还有些课程是医学专业课教师、学校管理者兼任的。调查显示,人文医学师资学历背景单一、有医学背景的少、过多的“兼职”教师对于人文医学教育的专业化、职业化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三是课程体系的分散,缺少整体规划。由于各医学院校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对人文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相同、人文医学教学基础与条件也各异,开出的必修选修课程、课时数也是五花八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除了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相对比较成熟之外,其他几门人文医学核心课程没有落地生根。另外,人文医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以上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人文医学工作者的呼吁、需要人文医学教学工作者的人文自信与自强,更需要高等医学院校、医院管理者的人文自觉。

积极整合资源、汇聚各方力量,协同推动人文医学教育再上新台阶。首先,学校管理层要提高对人文医学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从顶层设计上合理整合教育资源,保障相关教学机构合理设置。一是成立独立的人文医学教学机构,整合全校人文医学教学资源,对学校的人文医学教育教学、学科建设进行统一管理,这是人文医学教学机构的理想状态。从实践效果看,成立全校性人文医学教学机构的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得较好,成效也相对显著。二是教学资源分散在各二级教学单位的高校,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承担起协调与管理职责,各分散教学机构也应积极主动沟通与配合。以课程而非教研室为单元的课程管理方式,更有利于调动与整合各方资源,实现课程的最优化管理,值得人文医学教学借鉴与推广。其次,整合校内师资资源,形成人文医学教学合力。

目前承担人文医学教学任务的师资有三支力量:一是专业人文医学教师。他们大多既有与医学相关学历背景,又受过规范的人文训练,能够较好地开展人文医学教学与研究,是人文医学教育的中坚力量。二是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专业教师。由于专业人文医学教师的短缺,一些人文教师、医学专业课教师转向人文医学或者做兼职。人文教师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具有优势,但医学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难以深入到人文医学问题核心,课程教学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医学专业教师大多具有较丰富的医疗经验与临床人文体验,但如果缺少系统的人文训练,也难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积极创造条件,让人文教师多去学习一些医学知识,研究一些人文医学问题,让医学专业教师多去学习一些人文理论,掌握一些人文方法,才能培养一支合格的人文医学师资队伍。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许多高校人文医学教学机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合署,人文医学师资相对匮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然就成为人文医学师资的合理补充。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医学课相融通,一方面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也可以暂缓人文医学师资不足的问题。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医学具有各自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能互相取代。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毕竟是学生必修的学位课程,课时数又有保障,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相关人文医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医学人文课时相对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拓展了人文医学的教育空间。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兼顾人文医学课程,也必须弥补相关医学知识,提高人文医学研究与教学能力。最后,整合课程资源,突出特色,提高教学实效性。开全、开好人文医学课程,是培养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重要保障。但从调查结果看,现实并不令人满意。在医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压力比较大的背景下,一味地追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恐怕一时难以实现,而因校制宜、突出特色、提高人文医学教学的实效性可以成为当前人文医学教学的着力点与突破口。一是因校制宜。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类型不同,培养目标不一致,对于不同类型的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不能统一要求,而要因异制宜、分类分层。二是突出特色优势。

各高校由于基础条件不同,发展不均衡,可能在某一门或几门人文医学课程建设中成绩比较突出,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可以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三是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当前,人文医学教学的关键问题不在于课时多少,也不在于是否列入必修课,而在于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人文医学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了,学校对人文医学的认同度也会随之提升,人文医学教育中存在的其他问题也会随之迎刃而解。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于淡化学科体系知识,增强学生选择权与自主性,以问题为中心,推动人文医学与医疗实践的结合,将人文医学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

作者:张宗明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

第二篇:胆石症外科循证医学教育实践

肝胆疾病是外科带教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以往的带教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大部分学生未能主动在临床病例上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寻找答案。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肝胆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等是肝胆外科带教老师一直着力提高的问题。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临床医学理念,其核心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依据”[1]。从医学教育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教育观,是各大医学院校正在大力推广的一种教育模式[2]。今年来我们以胆石症的见习带教课为实验,在胆石症的带教中引入循证医学教育模式,探索循证医学教育模式在肝胆疾病临床见习带教中发挥的作用。

一、方法

(一)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我校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80名学生,将他们分为8个组,以组为单位轮流进入肝胆外科临床见习。单数组40名学生设为EBM组,双数组40名学生设为对照组。两组均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外科学》教材第7版,两组的教学总时数、大小课比例均相等,见习课带教老师无变动。

(二)研究方法。

1.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从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检查方法、治疗原则、手术方式等方面一一阐述,指导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训练。

2.EBM组。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研室的病案库资料及病区的典型病例,让学生完成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各个步骤,在临床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思维。*通讯作者

3.EBM教学实施步骤。教学准备:上课前再次向学生介绍查阅文献的具体步骤及各大常用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系统、完整又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要文献,掌握正确阅读和评价医学文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具体实施步骤:(1)带教教师提前将事先准备好既往的有关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典型病案或是病房正住院的典型病例介绍给学生,要求他们按照循证医学理念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训练。首先分析研究患者的病史、体征、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其中包括胆石症的病因、典型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手术方式及并发症、各种类型的胆石症在治疗原则上的不同点及其原因等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2)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料及网络各数据库收集与问题有关的各类资料,同时汇总整理,找出可以回答上述问题的目前最好的研究证据。(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查阅文献,同评价文献信息的真实性和临床价值,针对提出的问题给出具体的结论。(4)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病例讨论,点评和小结,针对所选病例及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一一总结,同时通过各类胆石症的图片、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等手术录像,部分学生直接观摩手术过程后后教学后确立最后的答案。

(三)教学效果评价。理论考试采用闭卷方式,以主观分析题为主,包括名词解释、论述题和病例分析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各类型胆石症概念、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等方便的把握情况,总分100分。临床技能考核通过平时成绩体现,包括病历书写能力、病例分析及课堂答题等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对EBM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循证医学理念指导的教学的评价。问卷内容包括循证医学教学是否能够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是否有利于临床技能的掌握、扩大视野、开拓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否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以及是否赞成该教学方式等问题。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病历书写、病例分析能力的比较。病例分析能力包括病史采集能力、病例特点归纳能力、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辅助检查结果分析能力和鉴别诊断的能力。EBM组得分(85.7±2.8)分,对照组得分(76.4±2.2)分,经t检验,两组成绩差异有显著性(P<0.01)。

(二)两组学生理论测试成绩比较。EMB组得分(90.4±6.8)分,对照组得分为(83.8+7.2)分,经t检验,两组成绩差异有显著性(P<0.01)。

(三)学生评价。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主观上对循证医学思维教学法的评价,结果显示90%的EBM组学生认为循证医学思维教学法能扩大视野、开拓思维、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以上对比结果显示:EBM组学生理论与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案分析能力、病历书写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EBM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EBM组学生分析能力强,知识面更广,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强,解决临床问题能力强,学生及教师满意度高。

三、讨论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接触临床工作的启蒙阶段,是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进行的初步实践,是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重要桥梁,通过深入的病房见习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大量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适应从理论学习向临床思维的转变[3]。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本科外科学授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肝胆外科临床见习带教的必讲专题[4]。目前,临床见习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显突出,以“教师为主、课堂教学为主、教材为辅”,主要表现为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强化学习和临床经验、惯性临床思维方式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及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的死记硬背来记住一些要点。通过以往的带教我们发现,就算经过大课授课、临床见习,甚至临床实习,部分学生仍然对胆石症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突出表现在几个问题上,如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原则、拔出T管的注意事项、肝外胆管结石的手术方式等。就算能够记住要点,学生的理解也不深刻,无法讲出其科学原因。而在临床实习的学生碰到真实的病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仍很欠缺,更不会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临床上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将基础知识和临床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一直是我们临床带教老师着力解决的问题。循证医学理念顺应了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为现行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应当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最好证据、评价和整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5]。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用循证医学的精髓,要求实验组学生从既往典型的或是正在治疗的真实病例出发,去发现问题,包括疾病的起因,典型的临床表现,明确需要借助的辅助检查,如何确定治疗方案的确定等。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去寻找证据,同时分析证据,以获得最佳的答案。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验组学生运用了诊断学课程所获得的问病查体技能、影像学课程学到的影像诊断知识、文献检索课程学到的文献检索技能等,将基础技能和临床技能结合一起,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课后的测试结果也真实地反应出实验组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带教组。运用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临床带教也对带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带教老师课前必须精心准备典型的病例,同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组织病例讨论、分析汇总学生所提交的资料。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要求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不只是传统的讲授和演示。这同时也对临床带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本实践我们发现,在教学改革中引进循证医学思维,深受学生的欢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循证医学注重医学生的能力培养,着眼于培养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循证医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求答案,提高了临床见习教学质量,有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者:林继宗1 孟丽丽2 陈署贤1 汤照峰1 凌云彪1 单位: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第三篇:医学教育虚拟教学联合PBL教学研究

虚拟现实是一种多通道的新型人机交互接口,人们可以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感和加速度等多种感觉通道感知计算机模拟的虚拟世界,可以通过移动、语音、表情、手势及视线等最自然的方式和虚拟世界交互,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1]。虚拟现实技术(VRT)是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接口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等交叉与综合的结果。目前,VRT已经逐渐应用于教育娱乐、科技研究、医学等行业中。VRT在医学的应用主要是医学教学、疾病诊断、手术模拟、康复医疗、远程医疗等方面,被统称为虚拟医学或仿真医学[2]。因为VRT较强的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等,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和领会所学的知识,利于提高学生在实验及实践中的动手能力,会是医学教育必不可缺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其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20世纪60年代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一种自主式学习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协作解决问题,学习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4]。目前,PBL教学模式在多家医学高等院校已试验施行,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得到了很好的效果,PBL教学方法已引起医学院校教师的高度关注[5]。

1虚拟实验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1.1虚拟课堂

在虚拟课堂中,利用虚拟技术建立的人体虚拟模型,同时借助于跟踪球、感觉手套等辅助工具,可以使学习者对体内的器官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使课堂更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生理学,VRT利用模拟技术合成的三维模型可以具有与真正人体相同的器官形态,如肾脏、肺脏、脾脏等,并拥有这些器官的一些特定功能,能可靠地表现出正常人体的功能及改变。另外在传统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因为供解剖的尸体来源缺乏等因素限制,教学效果有限,而在虚拟的解剖课程中,因为其独特的视觉特点,可以将体内的每个器官、血液系统、骨骼系统等的精细结构呈现在学生眼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6]。虚拟解剖课堂既可以有效地解决标本不足的问题,又可进行反复练习及评价学习效果。

1.2虚拟实验室

医学实验课是高等医药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重要衔接环节。但是目前医学高校实验资源不足,导致医学实验课效果欠佳,而虚拟实验室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虚拟实验室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采用VRT营造各种虚拟实验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中完成各种实验项目。模拟机能实验室使得很多在真实实验中无法开展而又很重要的实验得以实现,而随着实验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改进,有更好的应用前景[7]。诊断学虚拟实验室是基于虚拟患者为单位的虚拟单元,是实现虚拟教学的基础。整个系统以虚拟患者为基础,建立与多种疾病相关的模型。每个虚拟患者模型均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4个单元。对每一个虚拟患者来讲,学生可以与模型进行人机对话,模拟患者就诊的情况,进而初步完成问诊、视诊、触诊、叩诊及听诊等体格检查,并进行辅助检查,作出初步诊断[6]。诊断学虚拟实验室有效地缓解了目前医学生实践不足,可以反复进行训练的基础上,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3虚拟手术

传统教学的医学生进行手术训练时,因资源不足及外界条件所限制,多是几个学生共同在同一实验动物身上完成,每名学生所进行的手术不同,这样的方式不能使学生充分得到训练,而虚拟手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虚拟手术是指通过VRT,利用各种医学影像数据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虚拟环境,医生借助这个环境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手术计划及训练。

2虚拟教学与PBL教学联合的优势

医学是一门经验性科学,不仅需要传授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同时还需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的发展、更新学习不同疾病的新的指南,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要完美结合。传统教学在理论授课上存在枯燥、知识更新慢、师生缺少互动等缺陷。而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医学教育更能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医学教育中的PBL教学模式,以病例为背景,提出多个问题及知识点,并将临床理论基础知识、临床医学和伦理学等相关问题倒入到病例及问题中,针对每个问题,予以适当的提示,让学生查找文献、收集材料并集体探讨学习[8],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动性。PBL教学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医学理论知识,但其在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而虚拟教学可以弥补PBL这方面的不足。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理论认为,需要是主体在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由于某方面缺乏而引起的一种攫取状态,这种状态形成了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客观依据。马斯洛指出,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有助于更高层次需要的激发。医学教育应将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PBL教学模式中融入虚拟教学手段,如生理学、解剖学等虚拟人的特征设计(外形、动作、表情等)、声音效果的设计等插入至PBL教学模式中的特定病例讨论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诊断教学中特定疾病的模拟人设计,可以使学生更直接地面对疾病,且关于这种疾病采用PBL教学法中某个问题会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内心更渴望、更需要了解掌握有关这种疾病的知识,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的医学进展并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例如,在肿瘤化疗中经常会出现化疗抵抗,随着研究进展,目前发现exsomes小体通过多个方面参与化疗耐药的过程。一般情况下,癌症细胞如果出现上皮-间质转化可出现癌症细胞的化疗药物耐药[9]。肿瘤细胞来源的exsomes小体可以传递一些组织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从而诱导癌细胞出现上皮-间质转化,提高癌症细胞的化疗抵抗能力[9-10]。目前研究发现,exsomes小体作为载体,运载的蛋白质可以加速成纤维细胞生长,促进结缔组织的增生[11],这一过程成功地阻止了化疗药物的运输[12]。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演示,exsomes小体的这种载体的转运过程,让学生对这个复杂的过程可以更生动直观地进行观察。医学教育不仅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医学知识,更需要把这些医学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才能在将来临床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于患者,PBL教学可以就多种疾病提出问题,而虚拟实验可以为每一个问题创造多种不同的病例,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过程中,利用切身的实践来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经过反复实践,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疾病肺发病过程,激发对一些病因或发病机制不明疾病的研究兴趣,为将来的临床或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例如,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是2种临床症状相似但发病机制不同的疾病,二者的区别在于参与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炎症因子不同。可以利用虚拟实验演示这2种疾病发生过程的区别等,从而使学生通过对病因的比较、分析与抽象,明确2种疾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加深对这2种疾病的理解和认识。虚拟实验教学联合PBL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弥补了传统医学教育的缺陷,同时2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为医学教育提供新思路,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作者:冯敏1 李艳霞1 李春媛2 单位: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 2.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第四篇:高等医学教育技术改革分析

医学科学是一门十分严谨且复杂的学科,再加上其所面向对象的特殊性,使其教育教学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更加深刻地变革着医学教育理念,使得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逐步提升,让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才培养手段和路径更为多样化。

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述

教育的过程就是在产生信息后,通过教师的教学将有效信息进行挑选。转换和分配,然后由学习者对这些信息加以掌握和存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其知识结构单一,这并不能满足人们本身的网状认知结构的建立和要求,而现代教育技术则利用信息技术让学习者的思维更加扩散[1],学习方式更为多样,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并通过有效手段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这样的教育技术才能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符合现代教育认知规律,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而且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的融合了学习者的感知、认识、理解和运用能[2],通过音频、视频、文字和图片的展示,将书本中的知识更为形象、具体的展现在学习者面前,有利于学习者的理解,促进其大脑和思维的运转,帮助其构建认知结构和记忆网络,使其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除此之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还会对传统医学教育体制加以变革[3],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不仅会加强对医学教育的研究以及教学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还会更加重视教育教学的设计和落实,并以培养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为目标[4],更新发展医学教育的思想、理念和理论,使其医学教育的观念从根本上加以改变,确立和落实终身教育、学生主体等教育理念。

2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更多的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在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前提下,就能很大程度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医学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其跨越式的发展。淤新型医学教学结构的创建。医学服务于人,其研究是世界万物,针对的生命,这就要求其教育具有严谨性、科学性和复杂性,并且以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为教育核心。但是在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虽然也能够向学生传递医学知识和技能等,但是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学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5],不容易举一反三的主要原因。但是在新型医学教育结构中,遵循了教育改革中强调的野以学生为主体冶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主观能动性,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让课堂讲授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多维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和学习的角色,成为真正的信息加工主体和知识建构者,同时教师利用互联网搜索和整合众多优秀的医学教育资料,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进而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也有着非凡的意义。于高效医学管理体系的建立。想要进一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就还需要加快高效医学管理体系建立的步伐,在全面认识医学教育精英属性的基础上,促进医学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深入,以探寻符合并促进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新管理思路。这也就是有组织地对现代教育及时的高效合理利用进行探讨和倡导,使其与传统教育手段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好地整合,进而实现一个完善的现代信息建设和长效管理工作机构的建立,从而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教学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在该管理体系下,教师能够相关机构的培训中得到有效的技术指导,不断提升自身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使得医学教学中的教学手段更为多样,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盂立体化医学教学资源的构建。该种教学资源的构建需要以院校教学基础和信息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在满足构建条件后,该种教学资源能够为医学教学提供一种优质的整体教学方案,以满足实际的医学教育需求,并推动教学的改革。它虽然具有整体性,但是其中教学资源丰富灵活,涉及不同层次的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需求,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6]。而且这也是一种新的理念,通过数据库技术创建有利于教学资源管理的教学资源库,以学科、专业为应用对象创建教学资源网站。虽然在先进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立体化医学教学资源的构建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只要不算吸收接纳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推广并应用优秀的医学教育改革成果,就能在不断实践和摸索中总结经验,完善立体化医学教学资源。而且在医学教育中,往往会需要进行很多的医学实验,其中所涉及的实验动物、器材等都是较为昂贵的,这并不能无限制的供以学生使用,但是在该教学资源下,很多医学实验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模拟,进而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一个练习平台,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学实验中各方面情况和具体操作流程和步骤等。榆网络教学新模式的形成。网络教学新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基于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利用而构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可以让学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就能够学习到医学知识,无论是在预习、学习还是复习阶段,学生都能够温习、回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习的医学知识。这也是一种对现代信息技术和医学课程的整合,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医学教育改革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也能够通过自我学习,了解到世界前沿的医学知识。

3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在对高等院校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队伍规模和水平,更多的还会考虑学校的现代教育设备和技术的情况,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及其教育水平和效率等,这些都突显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才能让医学教育改革得到进一步的加快和深化。

作者:刘耕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

第五篇:医学教育慕课教学发展思考

1慕课简介

“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s)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1]。自2008年此概念首次被提出以来[2],“慕课”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发展。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资源化的教育手段来培养适应当前社会要求的医学人才已然成为了医学教育当前所面临的挑战。慕课具有大规模性,对学习者没有考试等准入门槛,使学生能够以兴趣作为导向,主动参加学习,大多数慕课经简单的注册过程,即可免费参加学习。慕课主要通过网络在线进行,学生不必受到固定或空间的限制,充分实现学习的灵活性。课程内容主要通过视频讲授,通过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平台支持,供全球众多学员学习。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慕课将课堂分为课前学习和课内互动两部分。学生可以将在课前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在课堂提出,从而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更为深入、有效。慕课通过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评价。学生不但可以即时收到评价信息,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互评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慕课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国不少医学院校都希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以实现传统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的转变。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多为“一刀切”的课程,其时间、场地的灵活性较低,学生多为被动的接纳知识,缺乏可选择性和积极性,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慕课”因其大规模、开放性、在线和共享性等特性,无疑成为了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新方向,为我国的医学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然而,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手段,其发展时间较短,且在医学教育的国际经验尚不充足,尤其我国是在2013年才正式引入慕课[3],尚处在萌芽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根据国内外现有文献及报道,阐述了慕课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并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分析慕课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影响及未来发展前景。

2国内外现状

2.1国外目前的实践经验

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地,应用于医学教育的慕课方法已经得到了初步进展。哈佛大学、杜克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均开设了别具特色的医学健康课程。截止2014年8月世界主要慕课课程提供网站Coursera、Udacity和Edx共开设了包括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统计学课程等医学相关课程共计99门[4]。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例,最早由分子生物学家HarryGoldberg教授和他的团队将录制的心血管生理学课堂教学录像放置在网上供医学生学习,现在该校在健康科学方面依然提供了很多综合性的学术课程,如彭博公共卫生学院,现在已有20万学生注册了其在线课程进行学习。欧洲也于2013年建立了线上学习“立方体学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于2013年首次推出的4门课程中有2门与健康有关。在美国,目前有为护理专业学士学位BSN配套的慕课课程,使其能够不用去学校就可完成护理专业课程学习并拿到学位[4]。但是目前现在国外几乎没有医学院校或预科项目提供慕课学分,只有少数被批准纳入继续教育CME的学分中,这就使得慕课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依旧较小,多作为传统医学教育的补充[5]。

2.2国内的引入和发展现状

自2013年中国开始融入慕课大潮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加盟加入了Edx,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加盟Coursera,并且国内中文慕课平台也继而出现。我国在201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牵头成立了包含182所高等医学院校的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并宣布将共同建设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这标志着全球首家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建设正式启动。截至2015年7月,其平台上已经推出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诊断学等共计7门基础和临床课程,但是可以看到,和公开课相比,慕课的听讲人数较少,讨论人数没有超过10人,并没有体现处慕课大规模和共享性的优点。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慕课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发展时间较短,普及面较窄,对医学相关知识有需求的人数还没有认识到其优越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慕课课程要求的质量高、互动性强,多样的考核方式使得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被吓退在门外,而是选择了公开课等较为轻松、入门级的课程。所以,目前慕课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3未来慕课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发展前景

3.1慕课发展要坚持政府、企业、与高校三位一体

在慕课建设上,国外的主要依托机构为大学财团或大学附属机构,多为非盈利性,但已开始与投资公司合作共同探索慕课的商业化运行模式。西方慕课的发展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成果,庞大的教育建设和推广对于高校来说是十分困难的。高校在慕课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是慕课内容和形式的研究开发与实施,但牵涉到推广、运行及商业化运行等就需要企业参与。目前我国已有的校企合作的企业方主要是互联网企业如百度、网易等,尚无医疗产业的相关企业的参与。而药物、试剂、以及医疗器械厂商等是很好的潜在投资者,能够为慕课等教育产业提供重要资金支持,成为未来慕课商业化运营的合作方之一。企业可以通过对于注册学员的大数据分析,寻觅潜在的、具备企业所需知识与素质的员工,实现教育与就业无缝对接。此外,高校和企业间需要一个有效的协调者——政府。政府作为第三方,对慕课的校企合作进行管理和促进,真正做到政府统筹、企业出资、高校出智。只有明确分工后,才能实现高效的配合,促进我国医学教育的慕课发展。

3.2慕课的发展要构建联盟发展

想要实现慕课的大规模和共享性,各个高校和平台间就要进行有效的联盟和合作,使得大量的学生可以从中受益。如上海已经组织30所高校进行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我国也于2014年成立了包含182所高等医学院校的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慕课联盟的建立有利于慕课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和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开发并共享慕课课程,以及互认学分等。联盟内互开慕课课程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约束性和组织性,并基于共同或相似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课程[6]。

3.3当前应作为传统教育模式的辅助手段进行补充和试运行

首先,由于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强,以师带徒等特点,单纯的慕课教育并不能达到我国对医学生的要求。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可以将相关的基础课程制作成慕课课程,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的知识巩固手段;临床医学教育阶段,可以将动手操作如手术过程等制作成慕课课程,在观看后同学们还可以在线上对操作者进行提问、进行深度交流,提高自身的临床能力;继续教育阶段,可以针对在职医疗工作者提供前沿、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其能够在工作之余继续学习,紧跟医学的发展。

4慕课给我国传统医学教育带来的挑战

4.1教学成本的负担

医学作为近几十年发展较为迅速的科学,其相关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快,而教材往往由于成本等原因再版速度较慢,多为3~5年一版,这就使得学生通过课本学习到的知识较为落伍。慕课教育作为线上教育,能够更加快速的将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等医学前沿知识进行广泛的传播,补充或纠正传统教育的不足。然而,与传统教育对教材淘汰和再版的成本不同,慕课教育对于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有较高的要求。硬件方面,由于慕课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网络在线”,所有的课程都需要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进行观看。这对于网络覆盖较好、且学校相关硬件设备配备较为完全的发达地区高校来说不难做到。然而对于不发达地区的高校来说,盲目地开展慕课教育可能会导致教育模式的混乱和教育资源的浪费。软件方面,良好的慕课平台需要高校积极开发有特色和高质量的线上课程,除了需要专业的师资力量外,还需要视频录制和制作等相关人员,这都会使得慕课的成本较高,加重学校的教学负担。此外,对于师资力量较弱的高校来说,可能会出现被少数高校垄断高等教育资源和教学“明星”等现象,使教育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对于要求慕课课程不断更新所产生的高成本,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强医学高校之间的联盟协作、共同建设慕课平台,产生成熟体系后通过较大的规模经济效应来降低边际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引入商业资本支持慕课平台的发展,通过适当的广告及人力招聘等,使得投资公司与慕课平台实现双赢,这种模式或许能够成为我国未来发展医学慕课教育的投资和运营模式。

4.2如何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慕课的课程质量保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质量,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质量的保证可以运用适当的课程评价手段,目前课程评价多采用学生听课后打分和评论的形式。此外,学生的出勤率与退课率也能间接的反应该课程的整体吸引力水平;学生评价方面,慕课较传统课堂有更多的评价手段:测验、考试、同伴互评等,但是这些手段并不能保证真实性,无法检测学生的诚信与否。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是在于自律,所以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提高其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才是保障学习效果的重点问题。对于医学教育来说,是否有学分或学位认证的医学相关课程,是能否激励学生认真完成课程学习的关键。国外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博格公共卫生学校就有相关的认证课程[7],而国内的医学高校目前开展类似课程的学校几乎没有。目前国际上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医生接受医学教育应该是一个终身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医学教育,即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即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在临床医院接受的专业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是在完成毕业后教育以后,为跟上医学学科的发展,继续学习掌握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终身学习过程[3]。对于基础医学教育,国内已有部分医学院校开设了如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在基础阶段的知识点相对固定,慕课课程的制作成本也相对较低,并且还可以应用“翻转课堂”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问题并与老师进行深度互动。对于毕业后教育,也就是以临床实践、患者临床治疗与管理等为主的专业化培训阶段,慕课可以采用手术视频录制、Flash等形式,让学生在临床实习过后能够进行巩固和更加深度的学习。当然,未来如何找到恰当的课程制作方法是我国医学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继续医学教育对象,虽然求知欲强、目标明确,但学习背景不同且可支配时间随机性强、碎片化特点明显、缺乏较长固定时间段用于专心学习,所以未来可以合理利用慕课开展针对医学继续教育进行培训和资格考核,并且给予相对应的资格认定或学历。综上所述,在不远的将来,慕课将成为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手段;而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慕课更适合作为辅助手段对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进行补充。

作者:霍达1,2 田园3 周涛1,2 李挺4 梁婧1,2 单位:1.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3.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4.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第六篇: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于1999年5月1日正式实施。医师法对建立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医师执业注册制度和考核培训制度做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这部法律规定所有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通过由卫生部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后才能成为医生。我国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为实践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两部分,实践技能考试的目的在于测试考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作为参加全国统一医学综合笔试的前提,而综合笔试旨在考核考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既能考查申请医师资格者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又能反映出医学教育质量与水平,进而促进教学改革。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表明我国执业医师的准入已走向制度化、国际化,同时也是保障医疗安全和医师权益的必要措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医师要达到执业的最基本要求提供了根本保证,也对口腔医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口腔医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得到正规的培养,在医学理论、临床技能操作、临床思维等方面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才有可能顺利通过考试,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口腔医学临床操作技能考试以“三站式”形式呈现,每一站重点考查的内容不同。传统的口腔医学临床技能操作培训分散在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各科目的实践教学和课间实习达到临床技能操作培训的作用,考核内容包含于所学科目考核中,而不是在教学计划中单独设置临床技能操作培训课程,也不单独对临床技能操作培训进行考核。在这种落后观念的影响下,就使得许多教师重视该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相信包括技能操作在内的所有知识都可以通过系统地讲授而使学生掌握和运用。然而,口腔医学知识实践性极强,因此教师通过讲解灌输使学生所学习和掌握的操作技能是有限的。在学生毕业前安排口腔医学临床技能操作考试,在考试前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口腔医学临床技能操作培训,通过考试检验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学习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信息综合在一起,实现学习学科知识向学习专业知识”的转化。虽然国内部分院校采用了技能操作考试,但由于受实践教学条件等的影响,对口腔医学临床技能操作考试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能够借鉴的文献很少,所以对口腔医学临床技能操作考试在口腔医学教育中应用的研究与推广意义重大。我国口腔专科医师数量较少,技能水平普遍偏低,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提高口腔专科医师的综合素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对此问题,笔者对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进行了细致研究,将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提高口腔专业储备人才的综合素质。口腔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临床科目,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科学性和极强的服务性,因此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应体现其独特的规律性。

1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我国口腔教育体系于1952年正式建立,口腔教育模式的建立使我国的口腔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培养了更多口腔专业人才[1-2]。尽管此种模式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进行改变,因此仍无法赶上社会的进步和科学发展的脚步。我国教育部对高校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为满足我国对口腔专业人才日益加大的需求量,适应全球口腔医学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水平,建立实践性教学体系成为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点。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指引下,口腔技能操作并未在教学计划中被单独设置课程进行培训,而是穿插到口腔医学各门专业课中。教师只重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仅仅通过课间实践或实习教学对临床技能操作进行蜻蜓点水般的培训,使得口腔技能操作的考核缺乏独立性,分值比重偏小,未能体现临床技能操作在口腔医学专业学习中的重要地位[3]。我们针对这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反思,认为此种固有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给培养服务社会型的高素质口腔人才带来了相当大的阻碍。为了改善这种教育现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对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形式[4-6]。

1.1PBL、CBL教学

LBL(LectureBasedLearning,LBL)是一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形式,此种课堂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被称为“填鸭式”课堂。这种教育模式带有中国传统教育色彩,学生的学习以记笔记、背书、背题的形式完成,期末通过试卷成绩评定学生是否掌握本专业的知识。LBL的优点是应试性强,能够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但针对口腔医学这种实践性极强的医学专业,LBL教学模式并不奏效,即使学生扎实掌握了专业的理论知识,也不一定具备准确全面分析疾病的能力,这就是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CBL(CaseBasedLearning,CBL)等教学方法便应运而生。根据调查显示,PBL、CBL等教学方法更符合口腔医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情,适合现代口腔医学教育,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7-8]。

1.2多媒体教学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将多媒体技术贯穿其中,合理有效地将口腔医学各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多种形式展现,将口腔技能操作学习细化为示教、练习、演示、再练习4个程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直观、形象、活泼的特点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青睐,不仅通过图示、影像等对口腔医学技能操作的相关重点理论知识进行了细致讲解,而且以演示的方式将临床实践过程对学生进行展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特别适用于低年级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使学生在初识口腔医学专业知识阶段对学习内容有形象且直观的了解,为后续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9]。CAI演示教学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启发性。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只有在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的前提下,才能开展实践操作,但对于实践教学而言,这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经过反复尝试来熟悉操作流程,以达到熟练程度。在练习打结或弯制卡环的教学中,因操作难度系数较大,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不能硬性要求学生一次性完成操作。结合现实教学情况,教师把技能学习按难易程度分为几个阶段,使学生在阶段性学习中掌握操作技能,通过各阶段的总结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经过反复练习后,已初步掌握了操作技能,教师可在最后阶段设置检验环节,随机抽取学生或分组进行实践演示,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并总结点评。通过自检和他检形式,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及时发现不规范操作,反思产生错误的原因,此时教师再次使用CAI演示操作要点,纠正错误操作,将完整的操作流程再次呈现给学生。CAI演示在总结教学阶段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夯实基础[10]。利用CAI多媒体操作演示与教师示教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操作技能教学的有效性与生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启发下,学习热情不断高涨,结合自主学习与教师辅导,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设立培训中心,加强系统培训

口腔医学专业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各级各类口腔医疗卫生工作的医学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大众。我校从开办口腔医学院至今,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借鉴其他口腔医学院的成功经验,已初步构建了我校自己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组织低年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现行的口腔教学体系是在参照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即课程结构以学科为基础的“老三段”(基础、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在大学一、二年级根本没有接触到口腔专业课程,学生不知道自己将在大学5年里学习什么、自己将来的工作要面临什么,更不知道为自己的工作做些什么准备。为了更早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更早地接触临床、接触患者,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我们利用每年的“爱牙日”、板报比赛等活动积极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组织低年级学生深入社区、学校、敬老院进行口腔健康检查、预防保健知识宣传与咨询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低年级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习的兴趣,为以后的实践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开展以仿真头模操作为主的综合实验训练。在大学三、四年级,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进入了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实践课程占了一定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时间。我们建立仿真头模教学实验室,仿真头模系统完全模拟临床,学生可以在仿真头模上进行牙体牙髓、牙周、口腔修复和口腔正畸、口腔颌面外科等各种口腔临床医学技能的临床前训练。学生在同一颗牙齿上既可以进行牙体洞型制备,又可以进行根管治疗,还可以进行桩冠的基牙制备、活动修复和固定桥的设计、取模、制作等,避免了教学内容重复,节约了教学成本,增强了教学效果。

(3)进行实习前口腔临床技能强化训练。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了4年的学习内容之后,将在第5学年进入临床实习。虽然实习期间学生要运用的技能在校时都进行了系统严格的训练,但由于课程设置顺序的需要,安排普遍靠前,学生接受训练后,离进入实习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期间由于来自其他课程的学习压力,不免有所遗忘,直接进入实习,可能会在面对患者时无所适从。为使学生尽快进入实习生的角色,在临床实习前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就非常必要。强化训练的具体内容应包括病史的采集、专业的基本操作、临床病例的分析,并根据操作的实际特点,经教师示范后反复操作及训练。参加强化训练的学生都要进行技能考核,考核的统一项目为口腔基本检查、无菌操作、口腔门诊病历的书写,开髓、取模、根管预备、口内局部注射麻醉等项目的操作以及各种病例分析[11]。这种实习前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对口腔的临床基本技能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对整个口腔科的实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能够使前期实验室的仿真头模教学和临床实际更好地衔接,更好地向实习阶段过渡,缩短了实习的适应期,提高了实践能力,使学生进入医院后能尽快适应医院的工作和学习。

(4)实行开放实验室制度。过去只有上实验课时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往往出现操作时间不够的现象。开放实验室后,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操作机会,开放的时间可以为课余或双休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操作项目,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们大力倡导并积极支持口腔教学实验室的开放,这种开放不仅可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可以大大地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提高投资效益,并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开展临床操作技能比赛。口腔医学临床操作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各种材料制作牙体和牙列缺损的各种修复体。修复体的制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举办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比赛,如弯制卡环、全口义齿排牙、洞型的制备等,并对作品进行展示,由专业人员对作品进行评比,并给予优秀的学生一定的奖励。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目前,素质化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对口腔医学专业的教育改革要求也是一样的,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口腔医学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若想充分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操作水平,就应该加强建设口腔医学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开放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自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调查研究,目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与山东大学医学院建立联合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开创了一种新型的临床实践模式。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在社会上招募标准化病人(StandardPatient,SP)志愿者,并对其进行培训考核,让每一名标准化病人扮演特定疾病病人,能够对医师的问诊做出实时反馈及评价。经过半年培训,目前已有54人考核合格,成功上岗,效果良好[12-13]。临床技能操作是口腔医学教育中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手段,它不仅是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一项创新举措,而且对提高口腔医学临床技能考试通过率起到了积极作用。口腔医学考试在临床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对口腔临床操作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对复杂工作的能力做出相对客观准确的评价,是打造合格医生不可或缺的前提标准[14]。近年来,一些学校已经将考试内容进行了部分改革,将毕业考试操作部分内容改为技能考试,并辅以相应软件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毕业前进行一次执业医师考试模拟训练,使学生对考试程序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临床操作技能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认清不足,找准薄弱环节,从相应的知识点入手加强训练,为教师的课后重点辅导提供有力依据,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15]。口腔医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这一重要属性也决定了口腔医学教育的关键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尚德志1 孙美娜1 赵秀1 王国利2 姜志清1 张霄华1 汪大鹏1 单位:1.沈阳医学院口腔医学院 2.沈阳医学院临床教学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