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媒体融合下的医学科技期刊转型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媒体融合下的医学科技期刊转型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媒体融合下的医学科技期刊转型发展

[摘要]媒体融合背景下医学科技期刊急需具体的转型发展举措,以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实践情况为例,介绍其借助融媒体出版深化发展的现状及经验。具体来说,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借助集群化发展模式提升内容质量,逐步实现包含预出版功能在内的网络出版、移动客户端出版及微信服务等多种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提示融媒体出版在医学期刊界的发展前景广阔,结合集群化建设成效初显。

[关键词]医学科技期刊;媒体融合;融媒体出版;集群化发展

1983年,“媒体融合”的概念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是指各种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近年来,媒体融合已成为新闻出版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和研究热点,其内涵也随之不断充实衍生。媒体融合并非多种数字化出版的简单罗列,而是传统出版与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出版的深度结合及交织共存,其存在于编辑出版的全流程中,是出版思维与理念的更新[2]。目前来说,科普大众及新兴媒体领域,融媒体出版已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但对于科技期刊,特别是科技期刊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期刊,传统出版向融媒体出版转型尚处于尝试阶段。故本文以医学领域期刊航母——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融媒体出版实践为例,探讨新形势下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具体实践方案及思路,以供广大科技期刊社借鉴参考。

一、发挥期刊集群化发展优势,完善期刊内容建设

无论信息传播载体、传播方式如何变更,内容建设始终是期刊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期刊发展应始终坚持以内容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把提供优质内容作为融合发展的立足点,加强优质内容的创造能力及整合能力,实施精品期刊战略,发挥内容生产优势及传播公信力优势。目前而言,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呈现出小而弱的特点,单打独斗的办刊模式导致资源分散,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大量优质稿源外流,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要求迫在眉睫。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国激光杂志社及卓众出版社等期刊社顺应发展要求,在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做出了积极探索。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为例,其汇聚三大系列、146本专业期刊,覆盖医学各领域,以统一的发展战略、资源配置及共享、集中的职能管理,实现了质量监管、发展策划、推广营销的统一管理,并且借助集约化的群体效应,提升了期刊品牌价值,扩宽了融资渠道,强化了期刊竞争力、话语权[3]。然而,不同期刊发展轨迹及现状不同,集群化发展也可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如沈阳农业大学尝试的小规模“集约化”经营模式,其在实行主办单位统一管理期刊、编辑与经营分离的集约化运作模式下,成功扩大了旗下6种刊物的发行量及广告收入,并在资金积累的基础上实施了数字出版,为媒介融合出版奠定了基础[4]。又如中国知网首页呈现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就是通过网络技术形成的一种虚拟期刊集团,其不影响期刊社实体的组织架构及人员关系,但借助网络联盟形式实现了期刊内容、资源的整合,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集群化发展的目标[5]。

二、重视网络在新形势下促进期刊发展的积极作用

网络是传统出版向新媒体、融媒体出版转型过程中最先出现的一种形式。据《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4)》介绍,2013年中国科协1056种期刊中有812种建设了网站,占总数的76.9%;分别有91.9%、83.2%和81.8%的期刊在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全文上网[6]。中华医学会杂志社2014年上线中华医学网,定位为基于数据实现科技期刊论文的集群化平台,是杂志社数字出版转型过程的重要支撑性平台之一。该网站近期将推出新版本3.0,囊括杂志社旗下143本精品医学期刊,892424篇专业论文,207597张图表,可全面高效提供国内专业医学信息资源检索。网站同时汇集医学视频、会议、继续教育等内容,以及针对作者、专家、编辑等多角色的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旨在打造成为全方位的学术交流平台。与传统网络平台不同,该新版平台的一大亮点在于其付费阅读服务。即进入付费阅读内容后,读者可以先试读文献部分内容,如果有兴趣继续阅读,可以通过三种模式进行浏览:(1)单篇付费模式。根据文献的页码数进行定价。消息类和述评类文献免费阅读。(2)单期付费模式。价格一般较纸质版期刊有明显优势。(3)读者俱乐部会员模式:通过购买会员卡的方式成为杂志社读者俱乐部会员,选择感兴趣的1种专科杂志作为订阅期刊,存续期内免费阅读。3种不同方式,灵活多变,方便读者选择,也有助于期刊社脱离大型数据库实现自主经济运营。预出版是新版平台即将推出的另一项重要服务内容,是为部分极具创新性、科研/临床价值极高的论文开通的“绿色通道”。预出版的文献在确定发表后无须等待确定发表卷期数,将直接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在网站,一般可比印刷版提前3~6个月,可有效缩短发表时滞,为明确科研成果、促进学术资源更快传播赢得先机。预出版的推出建立在XML排版系统之上。XML即可扩展标记语言,是一种用于标记电子文件使其具有结构性的标记语言。XML排版系统将重塑期刊的加工排版流程,简化XML数据的生成,实现一次加工,多次,即通过结构化加工后,可提取出一篇文章各个部分(如题目、作者信息、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供多种传播渠道使用(如电脑、手机终端等)[7]。预出版服务在国际科技期刊中应用已较成熟,如Science期刊的Express,Sping期刊的OnlineFirst等,且越来越多的期刊预出版时标注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便于检索及快速定位。国内DOI编码方式与国际通用方式存在区别,包含杂志期数、文献序列号等信息,故预出版时暂不能提供DOI这一身份标识,与正式出版尚有区别。

三、发挥移动终端出版及多媒体栏目在融媒体出版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和4G网络的构建,移动终端在信息传播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碎片化阅读成为大家获取资讯的重要方式。2012年至2013年我国移动APP用户量就提高了39.4%[8]。在这种形势下,科技期刊社也积极开发APP,尝试拓宽传播渠道。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开发的APP“菁医汇”,融合了旗下94本期刊内容资源,以及数量丰富、按学科分类的视频、图书资料,多学科共识及指南,继续教育培训信息,在充分利用学术期刊集群式建设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新媒体的出版价值。用户体验方面,“菁医汇”不仅提供格式统一的网页版全文,还同时提供分辨率极高的PDF格式全文,使用者可根据个人习惯或偏好选择,阅读体验极佳。同时,“菁医汇”提供强大的分享功能,使用者可以将感兴趣的文献一键分享至微信、微博平台或QQ、邮箱等多平台,便于交流。此外,“菁医汇”文献的参考文献添加了DOI链接,使用者可以通过点击链接阅读参考文献摘要/全文(取决于来源数据库),为使用者扩展阅读、追踪文献提供了极大便利,成为该APP一大亮点。当然,“菁医汇”与国内大部分学术期刊APP相似,仍然存在不少可改进之处,如:(1)界面的友好性及美观度有待提高。“菁医汇”的页面布局略显单调,颜色搭配欠缺美感且字体设置单一,不提供调节选项。(2)部分期刊需要订阅后浏览,开放性欠佳。(3)APP视频、指南等栏目维护力度不够,更新不及时,不能给使用者提供最新的信息资源。手术、临床查房等视频资料直观性强,受欢迎程度高,也是最能体现新媒体特色和优势的一项内容,APP应充分发挥平台特点,加大多媒体资料的投放。(4)栏目设置有待完善。相比之下,国际知名医学期刊的多媒体栏目内容就丰富许多,例如NEJM将对某文章作者的采访音频作为该文章的附件上传[9],JAMA则在杂志的播客上用音频将文章念给读者听[10]。这些栏目的设置可使读者更生动、更直观地获取信息,同时提高阅读的趣味性。国内期刊社多媒体出版过程中可积极尝试,如果技术或人员配置上存在难度可考虑与专业多媒体制作公司合作,期刊社提供素材,公司负责制作。围绕这个问题,国内学者吉海涛等[5]曾设想建立学术期刊新媒体产业联盟,由学术期刊社作为内容提供方,与技术提供方(如知网、万方等大型数据库)和网络运营商组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以应对媒体融合对于期刊的冲击,并谋求进一步的发展。总之,APP应用是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产物,各行业都在积极通过这项应用扩大影响、加强用户黏度,科技期刊也不甘落后。虽然相对其他应用型APP而言,科技期刊类APP总体发展水平仍不够高,但是随着大家对数字化出版和新媒体技术重视程度的提高,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挖掘,APP在融媒体出版中的作用定将更加凸显。

四、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对扩大科技期刊影响力的作用

微信近年来已成为国内移动终端用户应用最广泛的一个社交平台,不仅具备朋友间联络的即时通讯功能,还承担了各类信息、资讯的传播、扩散功能。微信平台应用于科技期刊,不但可改变传统的期刊宣传模式,强化品牌效应,还能加强读者、编者、作者间的沟通及互动[11]。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现已开设“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读者俱乐部”(下文简称“俱乐部”)、“中华医学网”“菁医汇”以及“***科空间系列”(如神经科空间微信公众号,提供该领域中华系列杂志文献资源)等多个微信公众号。上述公众号除了定期推送高质量的专业文献、会议培训信息及医学新动态,还具备各自不同的功能特点。其中,“俱乐部”侧重提高用户黏性,通过会员注册及会员权益吸引、凝聚更多关注杂志社的用户,同时提供便捷的纸质版期刊及优秀医学图书的线上购买及支付途径,以及其他一系列新型服务方式。“中华医学网”服务重点为稿件查询,进入公众号后选择“投稿查询”,输入医学会的账号密码即可跳转至稿件处理系统,查询出该账号下所有稿件的处理状态及进程。“菁医汇”以提供大量电子书及视频资源、视频直播服务为特色。工作人员将各学科空间里高阅读量文献精选汇编成精要(如神经科精要),以电子书形式出售,购买方便,价格优惠,帮助用户轻松掌握学科进展。视频资源以会议视频、规范化培训教程、指南解读及巡讲等内容为主,更新及时,点击量较大,例如今年4月初直播的“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指南与进展巡讲(神经外科重症管理)”获得点击量5768次;8月5日直播的“基层医师规范化培训暨青年医师成才计划项目——普通外科手术规范化培训”获得点击量2493次,均取得较好反响,为医务工作者及时、快捷获取医教研资讯创造了条件。

五、结语

科技期刊作为科技工作者获取信息、交流学术的重要平台,在促进科技创新、学术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媒体融合、云出版及移动阅读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期刊社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转型,树立深度融合发展理念并且贯穿出版流程始终,在完善XML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期刊网站、移动终端等平台作用,丰富期刊多媒体展现形式,增强期刊显示度;同时通过预出版等形式加速信息传播力度,扩大影响力。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实践经验证明,融媒体出版在医学期刊界的发展前景广阔,结合集群化建设成效初显。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全媒体出版方案,对于医学期刊在新形势下实现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出版人才培育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郭毅,于翠玲.国外媒体融合及其相关概念研究[J].现代出版,2013(1):16-21.

[2]王福军,冷怀明,郭建秀,等.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路径[J].编辑学报,2016,28(1):11-14.

[3]樊雅梦,刘国正.学术期刊融合发展与集约化经营——媒体融合下的学术期刊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4):340-343.

[4]赛树奇.“同宗”期刊小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实践与探索[J].出版发行研究,2013(9):93-94.

[5]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等.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60-64.

[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4)[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7]崔轶,包雅琳,姜永茂.媒介融合背景下医学科技期刊的全媒体出版方案实践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6):521-525.

[8]甘岗.期刊也能玩转微信5.0[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9-12(012).

[9]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网站[EB/OL].

[10]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站[EB/OL].

[11]吴荆棘,王朝阳.出版业微信营销研究[J].中国出版,2013(4):15-18.

作者:张玲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辑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