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SPOC下的非医学专业急救培训混合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提要]加强高等院校大学生急救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更有助于进一步普及全民急救意识。与医学专业大学生相比,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缺乏医学背景知识,需要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更好的培训效果。构建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与小容量学生实体课堂教学(Classroom)结合的急救培训混合教学模式,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提高急救培训教学质量,改变教学结构,实现学生掌握高质量应急救护技能的学习目标。
[关键词]急救培训;混合教学模式;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
应急救护是指发生意外或急症时,在医护人员未到达前,第一“目击者”以一般公认的医学原则为基础,利用现场人力、物力对伤者施行的初步救助或救护。良好的应急救护能极大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伤者病死率[1]。许多发达国家急救知识普及率高于10%,而我国却低于1%,公众自救、互救意识仍较为薄弱。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虽然是高知识、高素质群体,但仍非常缺乏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发生意外时,可进行及时、有效的现场施救,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挽救生命,减少伤残[2-3]。因此,让急救培训走入课堂,不仅贴近大学生的需求,也是开展生命与安全思想教育的需要,对培养具有科学施救意识与勇气的高素质人才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培养具有生命关爱理念和专业急救技能的大学生,也有助于其毕业后在生活、工作中传播急救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急救意识的全民普及。因此,在非医学专业高校开设急救培训课程,普及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灾害逃生等急救知识与技能势在必行[4-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指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进入“互联网+”教育新时代的中国大学必须积极应变[6]。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的师生全覆盖,推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学全过程[7]。2018年6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高校要建设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等不同类型的“中国金课”,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要体现先进的教学模式[8]。本文基于中国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学需求,结合“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进步,针对目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自救、急救基础知识薄弱、技能低下的现状,探索建立适应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培训要求的混合教学模式,旨在改变急救培训教学结构、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高质量掌握急救技能的学习目标。
1急救培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医学背景知识缺乏影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培训效果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未学习过相应的医学科目,医学背景知识不足,对急救原理理解不到位,很容易造成急救操作不当,有可能加重患者伤情。例如,在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时,若不能将手掌掌根准确定位于胸骨下二分之一段,有可能因按压位置不准确,造成肋骨骨折、内脏出血等严重后果;在学习气道异物梗阻急救时,不清楚气道、食道生理解剖结构,很难理解海姆立克急救手法的基本原理,无法找准腹部冲击位置,有可能导致操作失误,贻误宝贵的抢救时机。针对此类情况,应考虑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普及急救相关生理知识、医学原理,加深对急救知识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急救要领。
1.2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及技能训练时间不足影响培训质量
急救培训属于实践类技能课程,教学过程包含教师讲解、操作演示、学生训练等。授课过程中,教师讲解涉及内容较多,包括生存链、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9]。如果讲解时间较长,学生很难长期集中注意力去详细理解知识细节和要点,后续操作实践有可能出现操作错误。同时,急救基础知识讲授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导致教师指导学生训练的时间减少。这种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效率较低,既淡化了学生急救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又不利于学生形成急救思维模式,而且学生操作训练时间大幅减少。缺乏有效的培训指导、操作技能训练时间不足,必然无法保证急救培训的质量。目前,诸多学者对急救培训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思考。例如,有学者提出对培训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建设[10];构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互联网+”心肺复苏培训方案[11];评价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生急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12-13]等。也有学者综述了多种急救培训课程教学方法,除传统课堂授课外,还包括网络授课、滚雪球式学习、自助观看视频、人工仿真、采用虚拟环境模拟训练场景等方法[14]。尽管各种方法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理论知识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但依旧存在无实践操作、无教师面对面指导、训练时间有限、难以保证培训质量等问题。如何在急救培训课程教学中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兼顾教学时间,切实提高学生急救实践能力,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2急救培训课程网络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数字化、网络化等学习方式越来越普及,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作为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开放课程模式,具有学习方式自由开放、教学资源丰富、学习成本较低等优势,受到了学习者的普遍欢迎,掀起了教学变革浪潮[15-16]。目前,部分网络平台已有急救培训等相关MOOC资源,为学生带来了学习便利和全新体验,但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不具备医学基础知识,可能会导致个性化学习深度不足,对急救知识要点理解存在片面之处。严格的高质量急救操作技术训练(如心肺复苏技术、止血、包扎等)是急救培训核心内容之一,然而MOOC资源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一对一的操作培训与指导,无法实现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致使学生学习质量无法保证,难以达到培养急救技能的核心学习目标。同时,网络教学方式有可能限制师生交流与互动,不能及时纠正学生操作错误,如胸外按压定位位置、按压深度与频率不正确等;不能促进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如心肺复苏术原理、体外自动除颤器原理与操作流程等,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在急救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急救培训MOOC学习成绩评定方式多为线上单元测试、课后作业、在课堂交流讨论等。这些方式虽能一定程度提升学生急救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但无法实际考核学生急救操作技能水平和评定操作技能培训效果。由于MOOC等网络教学资源在急救实践操作培训存在不足,因此从课程特点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促进急救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急救技能的训练,探索急救培训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尤为重要。目前,关于急救培训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极少,如何将急救培训建设成有深度的金课,是亟待开展的教学研究课题。
3基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
(SPOC)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培训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由于MOOC资源及传统课堂在急救培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探索将传统学习模式和线上学习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鉴于此,本文构建了全新的急救培训“MOOC+Class-room”教学模式(Classroom表示小容量学生实体课堂教学),即在线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深度学习和教学模式[17-18],可极大提高成果导向教育(OBE)教学质量。该课程模式中,教师提出学习计划,学生按计划学习线上内容。学生课前自主线上学习易于理解的基础知识,教师的课堂理论授课时间适当减少,从而可以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心肺复苏术、创伤救护等个性化技能训练中。与此同时,学生可以集中精力观察教师操作,理解规范操作要领(如心肺复苏术中胸外按压、口对口吹气、开放气道等技术动作),由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本文构建的基于SPOC的急救培训混合教学模式技术路线见图1,具体分述如下。
3.1急救培训课程线上教学设计
3.1.1SPOC平台内容设置利用已有的MOOC资源(自行建立的资源或网络精品MOOC资源等),设计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培训课程紧密相关的线上学习知识要点视频。结合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专业背景,选择大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线上MOOC内容。每章节后设置在线微作业、在线测试、课程相关话题讨论等模块,结合视频观看在线统计功能等,明确成绩评定成分权重与评定方法,并将以上要求传至资源平台。根据专业急救机构培训内容和考核要点设置在线测试内容,如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HA)相关指南设置心肺复苏术测试内容等。
3.1.2学生自主学习与测验首先,学生完成注册,注册时提供自己的专业背景介绍、先修课程等信息,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便于针对性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其次,学生完成在线选课后,登陆SPOC平台学习,在教师设定时间内完成学习和相关测试。
3.1.3师生交流与反馈教师可在SPOC课堂讨论区,针对测试中错误率较高的问题发起讨论,也可针对潜在的知识难点发起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正确理解知识点。学生可在讨论区未能理解的知识点、测试疑问等,教师在线解释与答疑。学生也可将未能解决的问题带至课堂,与教师和其他同学面对面讨论。
3.2急救培训课程线下教学设计
3.2.1知识要点和难点的讲授针对知识要点,如胸外按压位置、按压深度及频率,开放气道的方法,口对口人工吹气的要求等,可结合解剖学、生理学知识进行精讲,同时进行操作演示。针对学生线上学习反馈的疑难问题,进行归类讲解,确保学生正确理解知识要点。
3.2.2操作训练示范与讨论教师依据教学进度,在课堂内设置训练题目,布置操作内容,如以2人为单位进行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气道异物梗阻等急救技能训练。教师严格观察每位同学的每项操作,记录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等,再次进行讲解与示范,随后进行一对一操作训练指导。
3.2.3课堂评价与考核考核可分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技能训练效果2个部分。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可采用与SPOC绑定的“慕课堂”等相关软件,随堂测试学生对线上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随时监测学生学习效果。就错误率较高的问题也可以测试问卷,发现学生认为的难点问题,及时进行课堂精讲。考核技能训练效果时,可以以小组形式,展示各项技能的操作过程,学生间互相评价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操作质量和训练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实时纠正操作中的不规范及错误之处。最后,教师与红十字会专业培训督导人员对学生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操作合格者,可颁发红十字救护员证。
3.3优化与完善基于SPOC的急救培训混合教学模式
在线上与线下教学基础上,全面总结学生专业背景、先修课程、学习需求,使用SPOC平台的熟练程度,结合各类数据分析结果,对知识背景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实现分层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结合学生完成线上作业的质量、线上测试的成绩、参与讨论的效果、自主观看视频等的次数及频率等数据,完善SPOC平台对教学的支持功能,同时再次优化线上线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提升急救培训课前教学准备、课上训练、课后知识巩固等环节的效果,最终驱动教学方法的改进,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小结
急救培训在部分非医学综合院校属于通识课程,而通识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主要载体,也是综合院校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人格素质的综合培养,达到教育目标。本文探索基于SPOC的急救培训课程深度学习和教学新模式,既符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的理念,也是对教育部2018年底提出的各高校消灭水课、建设金课相关号召和要求的思考与响应。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急救培训课程教学新模式有助于改变教学结构、提升教学质量、达到学生掌握高质量应急救护技能的学习目标,也为建设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培训金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作者:李玉娟 高天欣 李勤 王睿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