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学人才培养下的循证教学设计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医学人才培养下的循证教学设计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医学人才培养下的循证教学设计实践

[提要]新时代担当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面对医学教育新目标与人才培养新要求,《病理学》课程教学涉及临床病例较多,血栓形成又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病理过程的实际,在血栓形成章节教学设计中引入循证教学理念。以血栓形成发病特征及病因学为切入点,结合“肺动脉栓塞”真实尸检病例,引导学生在寻找“血栓形成”证据链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从形象到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临床与病理相联系的能力和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实现《病理学》课程教学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向培养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转变。

[关键词]人才培养;循证教学;教学设计;病理学

人才培养关乎国家发展和安全,既是现代大学的初衷,也是其最根本的职责和任务[1]。新时代医学教育的要求和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争创“双一流”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新的教学改革无论是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应进行积极的探索,以适应新时代、新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2]。《病理学》既是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相关教学工作也面临重大挑战[3]。为了尽早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目标,改变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模式,做好课程教学设计,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利用好教学新手段,都是《病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剑桥大学教育学教授DAVIDHARGREAVES于1996年首次提出循证教学理念,认为教师也应该像医生一样,基于证据进行教学决策和实施教学行为[4]。面对医学教学新目标与人才培养新要求,和《病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临床病例较多的实际,近年来基于问题学习(PBL)教学法及循证医学(EBM)理念的应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5]。血栓栓塞性疾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而血栓形成是其病理基础。基于循证教学的血栓形成教学设计及实施,旨在激发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1循证教学主导思想

以提升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理论实践与创新意识,构建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训练三个层面的核心素质培训体系,实现学生在校期间基础医学理论、临床医学实践、医学人文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锻炼四个方面的融会贯通。

2血栓形成教学设计

2.1三维目标

依据本校2016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病理学》教学大纲确定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基本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其机制,理解血栓形成过程。能力目标:掌握血液循环与血栓形成的关系,建立形象到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素质目标:培养临床病例联系思维和知识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将其应用于学习和工作中的专业素养。

2.2学情分析

课程教学对象为二年级第4学期的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学等相关基础医学知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血栓形成条件及其过程的直观展现、归纳与总结、连环设问的方法,以启发式和分析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通过整合已掌握的基础医学理论与病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通过基础医学理论与生活、临床工作实际的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临床课程学习,临床见习、实习做好准备,并以此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实现从医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转变。

2.3教材分析

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教材相比,第八版教材在血栓形成的机制部分进行了补充,知识拓展到临床预防性用药,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观察、把握疾病整体。整个章节编排合理,实用性、可读性、条理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2.4教学内容重组整合

本章节的难点在于血栓形成的机制,内容复杂、抽象。根据具体情况,将血栓形成对机体产生的影响相关内容提前讲解,穿插于“血栓形成条件及其机制”中。将《解剖学》《生理学》中的相关内容与本章节内容有机结合,并延伸至生活、临床工作中血栓形成的普遍性及预防措施,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和直观,有助于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和理解知识内容,从基础到临床,融会贯通。

2.5难点分析

血栓形成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病理过程,因此学生既需要掌握旧知识(血液循环的生理功能及意义),又需要将其与新知识(血栓形成病理机制)前后串联,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并通过讲解血栓形成在生活中已广泛存在的现实,引出血栓形成预防策略相关知识。学生对已学习的血液生理相关知识或多或少所有遗忘,导致新知识学习困难和掌握程度偏低,在血栓形成条件和机制知识点的学习中表现更为明显。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应对措施如下:(1)通过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使血栓形成与生活、临床紧密联系,相互对应,环环相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寻找答案;(2)板书配合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课件,将抽象内容直观化,使之易于理解;(3)采用互动提问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难点内容;(4)启发学生归纳并理解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其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思考在生活和临床工作中如何预防血栓形成,引出下一章节重点内容,即:血栓形成结局-栓塞与梗死,为课后的主动预习提供思路。

2.6授课思路

以“肺动脉栓塞”真实尸检病例为主线,紧紧围绕并穿插“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其机制”与“血液循环解剖及其生理功能”两部分内容,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将抽象、难点内容直观、简单化,使学生更易理解和记忆。

2.7教学手段

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直观、生动、内容丰富的优势,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充分、有效地展示病例教学内容。

2.8教学模式

采用“问题导入-启发思考-理论分析-联系实际”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临床病例-肺动脉栓塞,挖掘本质-血液循环解剖形态与生理功能,透过本质-血栓形成条件,推导临床联系-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及其预防。通过提问加强师生互动,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2.9教学风格

运用科学、严谨的语言,结合形象、生动的导课,贯穿教学主线的设问和简洁直观的总结,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注意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注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搭建新旧知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桥梁。

3教学具体实施过程

3.1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种情况,某人身体表现无异常,但早晨醒来出现半身麻木、说话言语不清等情况,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某位老人接受了下肢骨折手术治疗,康复效果很好,但出院前一日午饭后如厕,突发胸痛气短,跌倒并昏迷,专家会诊考虑为术后“肺动脉栓塞”。引出问题:什么是血栓形成?血栓是如何形成的(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章节的学习。

3.2新知落实

设问(启发互动法):生理情况下,为什么心血管内不形成血栓?利用生理学和物理学知识解释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血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血管损伤后如何止血?自然过渡到血栓形成是机体凝血系统与抗凝血系统功能动态失衡所致。讲授血栓形成的条件之一:血管内膜损伤。拓展知识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因血管内膜病变、损伤,容易发生血小板聚集,临床上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旨在抗血小板聚集。

3.3专业素养教育

用数据说事实,培养预防意识。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均可能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且该疾病更“青睐”不爱运动的人群。有研究报道[6-7],每静坐1h,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10%;静坐超过90min,膝关节血液循环量降低50%。仔细回想一下,你的日常都是怎么度过的?每天的工作、学习8h时间,都在干什么?听课、听下节课、开会、接着开下个会、刷屏、继续刷屏……,8h约等于5.33个90min。你还可能长途趁机、乘车;回到住所,窝在沙发里、躺在床铺上……。静坐的时间是不是远多于运动的时间?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是不是增加了很多?不管是坚定职业理想,还是做好科研启发,只要在学生心中埋下种子,教师的作用就达到了。

3.4知识能力检测

(真实病例)77岁的张教授走路时不慎跌倒,造成左下肢股骨颈骨折,卧床休息数月。某日,张教授在家人按摩患侧腿部时,突然出现胸闷、气急,经抢救无效死亡。最初,医生认为张教授死于心肌梗死,但尸体解剖发现,张教授是因肺动脉栓塞去世的,而贻害肺的栓子来源于下肢骨折加长期卧床形成的深静脉血栓。大家分析一下,张教授血栓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循证得到答案:张教授这个病例中,3个条件都存在。做归纳小结:心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原因。动脉血栓形成以内皮损伤为主要条件;静脉血栓形成以血流状态改变为主要条件;血液凝固性增高则为共同条件。

4教学评估

4.1教学反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最好的老师!依据以往教学经验,结合集体备课时对历届授课效果的反映,本次授课实施过程中,以真实病例为“引子”,将生疑、质疑、解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推理事实,寻找“血栓形成”的证据链,强化了“用事实说话”的思维理念,逐步养成“有据可依”的严谨态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导地位得以凸显[8]。课中设计的“无言良师”,使学生心生敬畏,专业“思政教育”进课堂也得以体现。考虑到尸检图片可能会让部分学生不适,经特殊处理,课堂上未发生异常情况。充分利用智慧教室和“互联网+”优质资源,利用在线测试,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以传统教学板书作为补充,力求教育教学基本功夯实到位。

4.2学生反馈

(1)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前期所学《解剖学》《生理学》知识,结合老师生动的举例,学习起来轻松易懂;(2)课前发放的“学案”和课堂上的“在线测试”很好地督促了我们的学习;(3)对尸检病例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向这位“无言良师”致敬!

4.3教师评价

尸检病例的教学设计,使授课形式生动、直观的同时,注重了学生循证思维的培养;利用互联网数据信息,阐明“血栓形成”的常见性与好发人群,借此进行预防血栓形成的宣讲与临床防治血栓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教育元素很自然地切入课堂中,教书育人效果显著[9]。

5小结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几十年来,我国逐步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新时代医学教育的要求和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不仅是知识、经验、技能的传授,也是文化认同的塑造、价值追求的引导。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10]。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重大。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立足知识传授,紧贴实际,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医学专业综合素质为中心,遵循教书和育人的统一。教师也应对循证教学证据进行搜集、分析、整理和归类,扎根式推进循证教学实践,从立体化、开放化和多样化的角度深化循证教学理论研究[11],力求培养更多的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仁山.“双一流”建设与新时代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29(6):50-55.

[2]滕万庆,任正义,肖刚.新技术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21(1):57-59.

[3]步宏,李一雷.病理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于丹,王哲,王莹,等.PBL教学法结合循证医学教育理念在中医院校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3):464-466.

[6]田晨阳.崴脚而已,怎会令她香消玉殒[N].健康报,2018-6-20(4)[2019-10-27].

[7]仇玉青,尹琳.静脉血栓栓塞并非老人“专利”[N].健康报,2016-10-13(4)[2019-10-27].

[8]魏荣霞.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成果导向教育观念的差异[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3):50-52.

[9]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育,2017,39(10):4-7.

[10]王海洲.重塑大学教学生态焕发课堂生命活力[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8,2(31):93-96.

[11]崔友兴.循证教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1):82-90.

作者:贺岭风 景丽 常越 曹相玫 董剑达 柳勇 郭凤英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