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课时少、内容陈旧、实验器材不足、教学模式单一及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化实验内容、融合多种教学模式、完善考核机制等措施,并在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进行尝试。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方式及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实验内容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院校开设的一门医学基础必修课,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涉及生物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知识[1]。由于其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学生普遍感到难学。作为一门前沿学科,医学免疫学的很多理论与技术被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2-3],故学好医学免疫学对医学生以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至关重要。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4]。医学免疫学实验是学完相关理论知识后的初步实践,在学生对理论知识与技术进一步理解以及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因此,如何提高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就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建议,旨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效果。
1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时少
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实验课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与技术的理解及掌握,但是,普通医学院校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时相对较少。如我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医学免疫学总学时为52学时(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12学时),护理专业本科的医学免疫学总学时为34学时(理论课10学时+实验课4学时)。实验课每次4学时,即临床医学专业有3次实验课,护理专业只有1次实验课。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了解免疫学技术,不得不在一次实验课上,安排3~4个实验项目。由于实验内容多、时间紧,所以课堂上教师没有时间提问,学生不理解实验原理,只是按步骤操作,导致实验教学效果不佳,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1.2内容陈旧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临床免疫学技术不断进步,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免疫学技术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医学免疫学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经典的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抗链O实验),沉淀反应(肥达试验、单向免疫扩散和双向免疫扩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斑点金免疫层析法测HCG,人淋巴细胞的分离,经典实验偏多,涉及最新免疫学技术的实验偏少,且实验项目固定,很少更新。由于教师每年重复讲授相同的实验内容,难免缺乏教学热情,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而教师的教学热情又来自学生课上反应[6],学生没有积极性,自然不会与教师互动,教师的教学热情更低,学生也就更加没有学习积极性,如此恶性循环,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1.3实验器材不足
有些医学免疫学实验用到的试剂(如ELISA试剂盒、抗体等)比较昂贵,常常不能保证每人一套,而是每组(6~9人)一套,加上实验设备有限,所以每组中只有1~2名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其他学生只能围观。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就是个别同学的事,加之学习积极性本来就不高,便干脆放弃参与实验的机会,玩手机、走神、课后抄实验报告成为常态。
1.4教学模式单一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一直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正确的实验结果按部就班地呈现给学生,然后学生按照步骤一步一步操作。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认为参与实验也只是机械操作,便不会主动思考,即使实验结束后得到了错误的结果,为了交一份“完美”的实验报告,也不会主动分析导致错误结果的原因,而是把课堂上教师讲的正确结果写在实验报告中。
1.5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学生抱着“玩”的心态对待实验课,认为期末考试考的是理论知识,很少涉及实验内容。实验成绩的评定依据是实验报告,不管是否参与实验,只要写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就能得到满分。这种考核方法既不能拉开学生成绩,又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真实水平,也无法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
2建议
2.1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课时有限,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即课前预习,课上讲授、实验操作。对一些比较难的实验项目,课前安排学生查资料、预习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7],通过教师讲解解决问题。如果教师讲解后还有不懂的,可以与同学讨论。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项目,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上组织学生上讲台讲解,其他学生补充,发现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提高学生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增加师生互动机会
21世纪是信息时代,“00后”已成为高校的主要群体,他们对手机、电脑有着特殊的亲近感[8]。任课教师建立微信群或QQ群,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针对课前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课后仍然不懂的问题与教师随时交流,也可与同学讨论[9]。针对比较难的实验项目,教师提前把相关实验原理的动画、实验操作视频发到群里,方便学生观看,以便课上更好地开展实验。通过网络平台增加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3优化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作为医学免疫学经典实验,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又可以提高学生操作技能[10]。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前沿学科,免疫学技术发展很快,教师必须认识到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最新免疫学技术的重要性。医学免疫学实验应该尽量减少经典实验项目,增加涉及先进免疫学技术的实验内容,如流式细胞术、化学发光、免疫印迹实验等,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11]。这些新的实验内容能够激发教师教学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4融合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才是现代教学的主流[12-13]。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项目(如ABO血型鉴定),采取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安排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教师通过问卷星等软件设置8~10道关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题目,课前发给学生,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10分钟左右)完成,教师结合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实验设备及材料不足或比较难的实验项目(如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比例),可提前播放实验微视频,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流式细胞术的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对于应用性比较强的实验(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结核抗体),可利用乙肝病例导入实验内容[14],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师生共同思考、解决问题。教师不可将正确实验结果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对实验结果错误的学生,引导其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指导,如果学生能找到原因,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2.5完善考核机制,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要想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就要采取有效的考核方法;要想提高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我们将实验成绩占医学免疫学总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实验成绩)的比例由原先的10%提升到20%,将以实验报告(10%)为考核依据转变为实验报告占5%、课堂表现占5%、形成性评价(课前小测试)占5%、操作考核(实验课结束后安排一次操作考核)占5%[15]。此外,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中增加实验技术与实验操作相关内容,以考查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
3初步尝试
我们在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进行了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1、2班共65人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3、4班共66人采用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模式,4个班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师相同,具有可比性。
3.1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3、4班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往年同专业学生。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上,基本没有学生玩手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主动提问,实验报告书写认真规范,大多数人能得到正确结果且描述准确,部分学生即使没有得到正确结果,也能如实写实验报告,对导致错误结果的原因做出详细分析。
3.2考试成绩明显提高
3、4班医学免疫学期末成绩为80分及以上的学生占22.73%,明显高于1、2班(13.85%),不及格率(9.09%)高于1、2班(29.23%),见图1、2。
4结语
教育工作者要紧跟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不断探索更加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的知识储备、专业素养与实验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关系[16]。学院应该创造机会,鼓励教师去知名院校、医院及科研院所进修学习,把最新、最先进的技术传授给学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郝广萍 宋善友 车昌燕 游荷花 梁小婷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