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探讨医学影像存在的问题及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设备与人员的不平衡
三级甲等医院高速螺旋CT,大场强MRI,各类彩色多普勒超声设备均已成为常规配置。就设备投入和规模来看,不同区域间的医院已经拉近了距离。但另一方面,相关从业人员的水平、能力并未缩短差距。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设备利用率不平衡,临床服务效能不平衡,患者得到的服务也不平衡。所以,医学影像要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就要将重心放在学科建设上,放在人才培养上,内外兼修,正本清源,均衡放展。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与网络技术,加强业务帮建和交流。也有人建议,建立多中心的影像数据库,实现适时在线服务与区域内的资源共享[5]。这里,有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和大家分享,2012年4月,位于陕北的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三级甲等)、延安市洛川县医院(二级甲等)、洛川县槐柏镇中心卫生院,建立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远程PACS系统。三地所有数据适时上传系统服务器实行统一管理。在“云”端下,所有终端完全数据开放。在实地测试中,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因规模限制,不设诊断人员),对一位当地村民拍摄DR胸片。由位于县医院放射科值班人员进行诊断,发现左上肺异常高密度影,不能排除活动性结核灶。线上发出会诊要求。位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影像医师,立即调阅患者影像,确定系机化性病灶。该村民留在当地观察治疗,无需转诊。在15分钟内完成诊断与会诊过程。云计算使得大型数据的传输与管理,更为便捷,使医学设备与人员不平衡现状的改善成为可能。
2质量与标准的不平衡
与其他临床学科不同,医学影像的设备研发集中于几家全球性的供应商,由于多年来激烈的竞争态势,其质量的进步日新月异。但同时,由于设备技术标准并非来自于统一的行业协会,加之它们的技术路线有同质性,又有差异性。以MRI为例,GE、SIEMENS、PHILIPS等公司的设备都会有一套标准命名。同样的自旋回波序列,名称就有三个。当然,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应当一分为二,公司间的竞争存在双刃剑效应,即:一方面,各公司间的竞争及必要的商业保护,可以不断提升诊断设备的性能,有助于疾病的准确、有效诊断和预后评价;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可能会给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有时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某分会场举行学术报告,听者要搞清楚,是关于频谱CT内容(GE设备),还是于双能CT内容(SIE-MENS设备),选听和自身设备相同的学术内容,可能才有收获。这也成为近年来学术会议的一大特色。技术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是保持两者间的平衡。另外,中华放射学会等行业组织在这一方面,也可以做一些指南性的引导和规范。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不利影响。使医学影像学术研究尽可能回归学术本体范畴内。当然,从业人员,也要努力了解不同设备的技术本质和技术特色。实际上,许多医院的设备引进,走的也是多品牌策略,以加强技术的互补性。
3诊断与治疗发展的不平衡
在诊断方面,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推出和涌现,显示出相当的活力。以PET-CT、能谱CT、功能MRI为代表一批新技术,将医学影像的临床应用推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医学影像作为一种可靠工具,也日益成为临床研究的颇具活力的平台。同时,由于缺乏重视和引导,在影像治疗方面的推进工作,仍然相当滞后。一些有特色的业务服务,如影像引导下活检与治疗技术,未得到有效的普及。131I放射治疗,经济、便捷、费用低,是美国的甲状腺疾病治疗的主流技术,在我国推广之路却举步维艰。这种现状与当前公立制医院的生存现状存在直接的关系,由于公共投入的不足,各级医院的运行压力迫使其在考核专业中,将经济效益摆在了头等位置,造成了学科建设中的马太效应。纠正这一现象的根本就是要寄望于公立制医院改革的持续深入,要不断增加对前沿性技术的扶持和倾斜,适度增加投入。有条件的医院,特别是正在由临床型向临床科研型转化的医院,可以建立新技术基金,以科研带动临床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通过促进学科间的交流和互动,释放内在的创新潜力。比如,针对甲状腺疾病治疗的“三架马车”,即药物、手术及内放射治疗,可以组建联合性的诊疗中心,将这三种方法进行科学整合,由权威专家对患者进行客观评估,选择合理的治疗措施。跨学科临床医疗整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它能给患者提供最优质、高效和集约化的服务,体现了对患者的最大尊重。总之,以上问题的形成和存在,既有系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只有正视其存在,用科学的态度和辩证的眼光看待和分析,由易到难,把握平衡,标本兼治,多管齐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作者:李延静 高慧 闫伟 单位:人民解放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