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院管理下的优化医学基础课程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医学基础课程是我国医学类院校教学的重点,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基础课程涵盖内容繁杂、概念抽象、理论性强,为学生全面运用及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带来巨大难题。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高校越来越重视医学基础课程改革,致力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吸收医学基础知识,完善医学理论体系。然而,优化医学基础课程不仅需要教师努力,更需要院校的配合,通过学院管理角度来优化现有医学基础课程。对此,基于学院管理视角,探究医学院校基础课程优化意义,探析医学院校学院管理范畴,提出具体优化医学基础课程路径。
【关键词】学院管理;医学基础课程;高校教学;有效路径
为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对优秀医学人才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医学类高校不断响应新课改号召,深层次实施教学改革工作。在教学探索中,医学类院校纷纷从内容、手段、方法等层面进行摸索,逐步摸索出综合教学纲要及综合课程设置的线索,从而构建出医学类院校基础课程框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出现新趋势,这便要求我国医学类院校改革传统医学基础课程框架,转变教学观念,由学院管理视角出发,制定出优化医学基础课程的有效路径。
一、优化医学基础课程的意义及内涵
医学教育新目标及新发展的提出,要求医学类院校更新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因此,院校应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及学生学习规律,切合现代社会经济市场发展需求。在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层面上,应将纵向型模式转变为横向交叉型模式,有效删减重复内容,提升课程授课针对性,给予高校学生更多课业支配时间。更能使学生同时接触不同医学专业、不同医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对整体课程做出大体了解,进而体会到医学课程的重要性。例如,通过设置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理学等课程,能使学生对专业方向及学习属性进行深入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此外,以学院管理角度促成医学基础课程优化,能够有效赋予学院管理教育教学属性,从而使高校教学工作形成全维度、全方位的教学体系,进而使医学类高校学院管理成为支持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平台,从体制管理层面推动着我国医学类高校教学质量及效率提升,为我国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医学人才。
二、我国高等医学类院校学院管理范畴
学院管理是我国高校核心部分,与教学管理及安全管理具有同等管理作用,是促进高校全面发展的重要推手。学院管理内容涉及高校管理诸多方面,如基本制度管理、领导管理机制、考核管理机制、监督管理机制、教师聘任机制以及招生与人才培养机制。因此,学院管理在高校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维系高校教学秩序与各项教学工作的枢纽,更把控着高校各项方针措施的制定与运行,推动着高校教育工作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管理中,我国高校仅仅将学院管理作为行政执行工具,在职能发挥上更倾向于制度维持与教学环境控制,无法有效为高校教师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和教学环境,更无法从深层次及内在结构层面提升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学习水平。特别在医学基础课程设置方向,仅仅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将基础课程进行纵向排列,并未结合学生学习及认知视角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导致学生难以从错综复杂的课程体系中厘清学习思路,构建医学学习体系,甚至出现基础课程内容重复、专业课程缺失等问题出现,极大限制我国医学生培养体系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带来较大影响。
三、基于学院管理的基础课程优化策略
1.整合医学基础课程。课程设置是医学类院校学院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首要任务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达到优化医学基础课程的目的。首先应结合医学生专业特点,侧重基础知识的全面性及系统性,对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整合。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病理学是研究常见疾病病因、病症及机体在应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代谢、功能与形态的科学;药理学是研究人体机体与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科学。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应将医学基础课程进行系统整合,使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有全面认识。在整合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课程与课程、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传统纵向课程结构转变为与横向课程结合的结构体系。纵向课程结构,即根据专业教学方向,将每个课程模块进行纵向拓展,譬如在学习心脏理论基础知识时,可延伸到心脏传导性、节律性、收缩性、兴奋性,使课程结构深入,继而引导学生学习心电图,并能有效根据心电图判断心脏病理及生理状态。而横向课程结构指以课程内容宽度进行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生所学专业为核心,将与专业具有相关性的其他学科知识纳入课程设置中,进而使学生对知识体系有更全面的了解。
2.整合基础教学内容。在整合医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院校应结合各专业教学特点及教学倾向,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将病理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及免疫学等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从而使专业性知识得到有效融合及吸收,避免重复性课程知识问题的出现。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课程内容整合并非形式上的内容归纳,而是依托医学类院校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增添新内容、新知识、新方法,要求医学生掌握与所学专业紧密相关的知识点,而将与专业关联性差的内容进行调整,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理解其他相关知识内容。此外,院校应制定相应的学院管理制度,将教师医学基础课程内容的整合成效,以及医学类院校教师教学质量纳入教师评定层面,从而激发教师主观能动性,提升医学基础课程内容融合质量,进而提升医学类院校整体教学水平,促进院校长远发展。
3.发挥学院管理优势。学院管理是基于行政层面,对高校教学制度、教学体系、教学改革等活动进行管理,保障了医学类院校拥有合理、健康的教学环境及教学秩序。在医学基础课程优化工作上,院校应积极发挥学院管理优势,利用行政手段与制度措施规范高效教师课程优化工作。首先应建立监督制度。在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基础教学内容整合中,院校应严格监督医学类基础课程设置及内容整合情况,及时规范教师工作流程,并通过“参与式考察”模式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定,从而对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有效调整,使课程设置更契合专业实际需求。其次,设定评价体系。医学类院校应设定针对医学基础课程的评价体系。对教师课程设置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全面考核,从而甄选出优秀课程设置方案。医学类院校专业众多,课程设置复杂,院校通常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专业教师实际教学经验,实施课程设置及内容整合,因此,不同学院、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会存在较大差异性,然而课程设置中心思想却具有较高的统一性。因此,通过评价体系,筛选优秀课程设置方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综上所述,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类院校教学基础,是学生掌握复杂医学知识的前提,因此合理而科学地设置医学基础课程,能够促进高校学生医学理论知识的吸收,提高医学类院校教学质量。然而在课程设置及内容整合中,院校应积极发挥学院管理优势,通过制度手段监督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工作,评价教师课程设置工作质量,进而使学院管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宁伟,李宏伟,俞淑芳.医学基础课程在高专药学专业教学中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7,(02):158+140.
[2]丁晓慧,全景梁,解辉,江敏,丛敬,王忠华,邢海会.医学基础课程整合的探索和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7,(12):132.
作者:肖楚丽 单位:邵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