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与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与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与改革

摘要:本文探讨了信息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以发展的观念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最后提出了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在观念和方法上进行改革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信息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变革与挑战

首先,信息大爆炸促成了教育对象的迅速成长。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大多刚刚开始接触计算机;而2000年以后,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能熟练的掌握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手段。2007年,“饭否”上线,这一中文版的Twitter标志着web2.0时代在中国的发端,而大学生们也通过这类软件的教育,尤其是后继者新浪微博,广泛参与到了内容创作与评论吐槽的互联网狂欢中。2013年,中国正式迈入4G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使我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拍、发微信、看直播、上抖音,几乎每个大学生的日常都会有这么几块。在海量信息的狂轰滥炸中,十几年间,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年龄在迅速成长,世界观、价值观在持续变化。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却没有变,即传递信息、教授知识、促成大学生心理与社会和谐统一,核心内容就是正确价值观的传递。其次,信息技术造成的过度感官刺激,容易导致教育对象沉溺于虚拟世界,逃避现实,严重的则会导致精神疾病。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杨首度提出“网瘾”概念。2013年,北京陶然团队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被美国精神病协会纳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国际医学界认可的疾病诊断标准。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范畴。而大学生正是上述行为或疾病的高发人群。第三,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的地位与权威不断被削弱。佘双好教授在2016年探讨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时谈到,在中国,教育的角色是不平等的,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教育的过程具有价值导向性,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资源的可获取性变得更加便利,而自媒体的发展使得每一个个体都拥有了发声的可能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主导性地位是在不断削弱的。那么,如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保证教师的价值导向性得以贯彻,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三。

二、信息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遇与发展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这里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扩展,不仅限于罹患心理疾病学生的心理咨询方面,而且延伸到了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和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等各个领域。二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我们的教育视角从疾病视角扩展到了发展视角,教育对象从少数罹患心理疾病的学生扩展到了全体学生。内容、视角与教育对象的扩展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引入信息技术成为必然,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也是一种发展的机遇。以往面对面、一对一的辅导方式,有了即时通讯软件的支持则可以变为远程辅导、视频辅导、团体辅导,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幅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电子档案、云技术为数据与病历的管理和调用提供了方便。在线心理测评系统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学生信息的收集与问题筛查的速度。第二,面对自身地位的不断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更坚定地把握住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力量。既然不能抵挡多重价值观的侵袭,那么对主流价值观的倡导和宣传就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网络、新媒体宣传阵地必须占领,要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就必须将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更新潮、更接地气的内容赢得大学生的喜爱。微博、微信、Qzone、快手、抖音,只要内容、价值观正确,形式都不是问题。第三,以发展观为主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协调互动,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强调心理、社会和道德的全面发展,那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式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必然不能适合社会的需求。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热心和关注,而网络是当今社会获取社会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利用网络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投身社会事务中实践自己的价值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三、信息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方法的革故与鼎新

信息时代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观念方面的革新主要有两点:其一,地面课程网络化,网络游戏地面化。将部分地面课程转化为网络课程、微课、慕课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为大学生设计有趣新鲜的团体活动则能够成为将学生们从网络游戏的世界中拉出来的有力推手。其二,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咨询师不能被动的等待学生来访,而应更加主动的出击,去帮助学生,并和他们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不同于普通医患或师生的全新关系。在上述理念指导下,我们可从四个方面来改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尝试进行翻转课堂,一方面录制微课、慕课,以碎片化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点打散,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在地面课程中地面课程中引入互联网技术,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平台激发学生讨论现实问题的兴趣,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第二,增设网络测评,建立电子心理档案。在心理测评部分引入互联网技术,让学生更加方便地参与测评,也有利于学生心理档案的完善和管理。第三,组织班级建立自己的心理健康微博,一方面可以及时推送相关心理健康小知识、班级心理健康活动预告,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学生留言,对自己的心理困惑和班级心理建设畅所欲言,宣泄情绪、获得支持。第四,发挥自媒体的效能,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健康。开通网络咨询或者网络预约功能也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羞怯心理和畏难情绪,促成求助行为。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说,每个学生都有可能通过自媒体相关的心理动态,关注这些心理动态有助于了解学生即时的心理状况,排查心理高危人群,起到危机预警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佘双好.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生成与发展.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16(7):27-31.

[2]佟月华.美国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的新发展.济南大学学报[J].2004(6):79-83.

[3]陆建兰,李宪伦.网络话语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新模式探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15(1):69-71.

作者:李晓夏 单位: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