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武术课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武术课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武术课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三维体育观在现实生活中备受重视,人们已从单纯的生物学体育观转向了对心理体育观和社会体育观的关注。大学生是国家储备人才的重要对象,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良好的发展。武术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高校武术课程中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对高校武术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武术课程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

1注重武术课程隐性因素和显性因素交互式影响,重点培养武术精神文化

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也称潜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即hiddencurriculum、latentcurriculum或implicitcurriculum),隐性课程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然而,“隐性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杰克逊(P.W.Jackson)的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inclassroom)一书中,他分析了教室中的团体生活,报偿体系和权威结构等特征,认为这些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气氛,从而构成了潜在课程。潜在课程由规则、法规和常规构成,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并揭示学校是如何潜在地传递和强化各种态度和行为的。美国教育家高尔顿从隐性课程的实践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物质和社会环境无意传递给学生的非学术性结果。其认为体育隐性课程是在实施中无意传授给学生的一些经验。马丁教授从对隐性课程空间角度入手,认为:“隐蔽课程是学校内或者学校外的教育环境中,产生的某些结果或副产品,特别是那些学生已经学到,但未公开宣称为有意产生的学习巧态。”我国《教育大辞典》对隐性谏程的定义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习经验。体育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体育课程。武术课程中同样包含显性和隐性两种因素,虽然作为显性因素的武术炫酷动作,对学生的冲击力比较直接。而属于隐性因素的武术文化,往往对学生的影响较为深远。武术文化属于武术课程中的隐性因素,武术精神文化是武术文化的核心。1974年,国际体育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指出武术文化是“广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武术精神文化指武术运动中坚持的某种信念、思维、心理和行为态度共同构成的一种精神文化氛围,体现武术运动的文化积淀和风气。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将“更高、更快、更强”,“贵在参与”定为当时的体育精神,但人们更关注的是前者,挑战人体生理极限,追求卓越运动成绩。随着时代的发展,运动精神文化不断丰富,后期的人文奥运精神,关注人体生理状态和自尊等,结合早期的体育精神成为新时期的体育精神文化标志。高校武术精神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依托,以教师、学生为参与主体,以多种运动方式锻炼身体,有特定信念、精神目标追求等作为主要内容进行的。高校武术精神文化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各个高校有自己特色的武术运动,而武术运动中自身的特点包含的武术精神不同,每种运动项目都不是单纯的存在,体现的武术文化精神是多元性的,同时,每个运动项目有又其侧重的武术精神。例如竞技类武术项目表现的精神文化主要是竞争,显示个人运动能力和技巧。传统类武术项目则主要体现追求民族特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然而,所有武术运动项目共同的精神文化都在追求公正、公平,走向更好的发展道路。武术知识和技能是武术课程的显性因素,武术课程中对学生的最低要求是对显性因素的要求,即懂得基本的运动常识,掌握一种运动技能。武术课程中的隐性因素,一般难以掌握。高校武术教师逐渐重视武术课程中的隐性因素,不仅对武术课程的进展有利,而且可以拉近师生的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然而,又由于武术课程中干预学生心理的隐性因素众多,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明确地将隐性因素显性化。例如,武术课程中,将武术精神文化转化成具体目标,明确指示学生在游戏环节设置上希望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不惧怕身体疲劳等。而对于显性因素则要硬性要求完成某个技术动作。二者的相互融合,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达成既定目标,教师则适时观察学生的状态变化,揣摩学生心理,关注学生需求。

2注重主导与主体因素的互动性,武术课程设计融入心理健康知识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写道: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纲要》提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武术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从上述文字中看出,我们对体育的要求不只停留在身体上的教育,也要渗透到心理方面的教育。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高校武术改革的推动,高校武术课程中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教学手段的人性化、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及腾出课堂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积极主动性等。高校武术教师已经开始从注重学生生理健康转向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同时,关于武术课程与大学生健康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高校武术教师运用最多的是通过运动强度,刺激心理变化,或者开展游戏活动,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心理状况。武术运动源于游戏,武术游戏是武术教学的重要辅助内容,其竞技性、公正性、趣味性正符合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一般性游可以起到集中注意力、提高兴奋性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引起学生注意力方面发挥作用;运动技术游戏化是武术教材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武术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武术教学与训练将武术游戏作为重要辅助内容,其对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和掌握知识技能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与训练中适当地穿插进行武术游戏,无论从心理学、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或教育学方面而言都有积极的作用。并且,通过武术游戏,不仅能促进教学与训练任务的完成,还能培养学生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及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参与的武术游戏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动地转化角色,规范自己的行为模式,同时,教育学生同伴之间的协作,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因此,武术游戏可以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懂得协调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掌握互相帮助、配合、尊重、忍耐、服从等人际交往的心理准则与社会情感,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与共同的归宿感。有研究论证班集体活动,对大学生班级环境及自杀意念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系统地将心理健康知识更好的融入到武术游戏或者武术教学之中,丰富武术学科架构,增强教师学科知识,改善武术课程设置,同时,能丰富武术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武术教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水平。武术教学中注重主导与主体因素的互动性,武术课程设计融入心理健康知识不仅有利于武术课程的开展、开发及发展,而且有利于武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为武术发展提供富足的驱动力。

3注重培养武术练习者系统科学的运动习惯

研究表明,系统的武术锻炼在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均能给人带来健康的影响。而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正在成为21世纪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20世纪70年代初,贝塔朗菲提出系统科学问题,建构了系统科学体系,并且提出定律“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最早提出系统学,构建了“三个层次一座桥梁”的学科体系即工程技术层次;技术科学层次;基础科学层次,这三个层次都受哲学的指导。系统科学内容上可以从系统学,系统科学理论、系统哲学、系统科学方法(论)和系统科学应用五个方面进行归类分析。系统科学要求把现有按纵向划分的学科沟通连缀起来,作为重新统一的科学系统,使新型科学成为多维网络结构组织的系统,属于跨科学问。作为方法的系统科学应该在两个方面实现其功能:一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获取知识的方法。武术运动的功能,二者兼备。武术谚语“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能很好地诠释其两方面的功能。筋骨的锻炼能解决人体健康的问题,修身养性的练习则提示人们注重锻炼的方式及方法。而且,武术运动中的攻防技击性,还可以让遇到危险的人,学会一些应对技巧。练习武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及健康问题。许多文献资料证实了系统科学的运动习惯,有助于持续维持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关于武术运动的健康及修身养性的功能,大量文献资料均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武术虽然具有强大的功能和显著的成效,然而,并不是简单的涉猎,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练习,所能够实现的。因而,高校武术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不仅要教学生练习武术,还要传授练习的方式、方法指导武术练习者。一方面培养武术练习者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教授武术练习者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同时,以武德约束练习者的行为,因此,武术除了具有运动训练中普遍存在着的物化训练,即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技能等专业训练,同时重视人本意识的培养,即运动员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规范指引人生的导向作用。

4小结

在现代三维体育观的背景下,高校武术课程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武术课程不仅仅是为了体能达标,追求武术成绩的单方面需求,同时,武术课程的设置、开展要注重多元化,除去关注大学生的身体机能状况,还要注意大学生心理需求。研究武术课程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助于大学武术课程更好的实施和发展。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研究高校武术课程中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传承武术精神文化,传播武术知识技能。(2)武术课程设计理念融入心理健康知识等教育内容。(3)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武术学习和武术运动。

参考文献:

[1]杜高山.休闲时代下的体育审美初探[J].体育学刊,2015(2):23-27.

[2]赵姗姗.“李小龙武术精神”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分析[J].中华武术研究,2011(3):44-46.

[3]邵路才,金玉忠,马强,张淑敏.武术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6(4):358-360.

[4]毛伟伟,吴永萍.高校武术教学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教学,2016.

[5]罗明刚,李海涛.论武术运动对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中华武术•研究,2015(4):24-26.

[7]董刚.武术参与对普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苏州:苏州大学,2010.

[8]吕中凡,于洪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体育锻炼的心理干预效果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6):47-49

作者:王欢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