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不孕症患者心理健康及自我效能感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不孕症患者心理健康及自我效能感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不孕症患者心理健康及自我效能感研究

摘要:综述我国女性不孕症患者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自我能感研究现况及不足,进一步探讨心理健康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联,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研制并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充分挖掘患者自身潜能,改善心境状况,提高其应激水平、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

关键词:不孕症;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综述文献

1不孕症患者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1.1心理健康现状

在我国,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往往把不孕不育归咎于女方,使患者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羞愧感、恐怖及低自尊感状态中[4],最终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不利于疾病治疗。有学者[5]对1000例不孕症女性患者和1000例健康已婚女性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评价他们入院前和入院后2周的心理健康状态,结果不孕组各项症状评分无论是入院时还是入院后均高于健康组,其中441例患者达到病例性精神状态。可见,我国不孕症女性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偏低。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女性不孕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不仅导致女性不孕症患者人际关系敏感及社会关系紧张,可影响夫妻感情和性生活和谐,还会影响内分泌和性激素分泌功能[6],最终导致久治不孕而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1.2影响因素

1.2.1社会人口学因素年龄、职业、文化水平、不孕年限及家庭婚姻关系等被认为是影响我国不孕症女性患者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贺海莲[7]等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对100例不孕症患者调查发现,影响焦虑、抑郁等得分的因素是年龄、职业、文化水平、不孕年限及家庭社会关系等。可见,能够影响不孕症患者情绪的因素也影响其心理健康。1.2.2疾病及治疗的原因病程漫长、病情反复、手术的侵入性导致患者过多的隐私暴露、药物治疗带来的痛苦和副作用、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失败及高昂的治疗费用等众多因素,无形中使患者饱受着身体的疼痛和内心的煎熬,长久压抑的情绪得不到有效的宣泄,患者最终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徐桂华[8]等对12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质性研究发现,经历过多次治疗与失败的患者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尽管内心充满着愤怒,但又不得不继续反复寻医治疗,最终产生强迫就医行为。1.2.3传统生育观念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及养儿防老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孕妇女内心充满着负罪、内疚、无用及受歧视感。长此以往,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整日忧心忡忡,势必影响其心理健康。有学者[9]对比研究、分析不孕症妇女与正常育龄妇女的生育观念和心理状况发现,两组人群的生育观念看法差异不显著,但不孕症组人群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更容易忧伤和烦恼。1.2.4患者的压力应对不孕作为生活中一件非常有压力的应激事件,性格外向的患者能够正视,能主动寻求帮助,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对治疗结果能坦然面对,并能很好地应对不孕带来的各种压力。反之,性格内向的患者,面对不孕多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回避不孕事实,不主动了解疾病知识及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日积月累心病由生。有研究发现,不孕症妇女抑郁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消极应对是其伴发抑郁的预测因素[10,11]。可见,积极应对有利于减轻不孕症妇女的抑郁等不良情绪,而消极应对则不利于患者的心理健康。

2不孕症患者自我效能感概念、研究现况及不足

2.1自我效能感概念

自我效能感(Perceivedselfefficacyorsenseofselfefficacy)由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于1977首次提出,是自我管理中最核心的概念。随着研究的深入,该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初步形成理论框架,系指人们对其组织或实施达到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信念[12]。自我效能感通过选择、认知、动机和情绪反应四个过程影响主体行动的选择、目标的设置、行为的努力程度和持久性,以及主体在面临紧张事件时的应激状态和焦虑抑郁程度[13]。班杜拉研究发现,通过以下四种途径传递效能信息来促成和影响主体的效能水平:(1)主体的亲身经历;(2)借鉴他人经验;(3)语言说服;(4)生理和情绪反应。目前该概念已被引入护理专业,并在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得到快速发展,现已扩展到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等领域,开辟了护理科研新思路。

2.2研究现况

2.2.1文献分析目前,自我效能感在我国不孕症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不孕症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报道较少。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不孕症”和“自我效能感”为检索词,检索2008~2018年的相关文献包括硕士论文、综述,排除译文及重复发表的文章后,最终纳入10篇,其中2008年2篇、2012年1篇、2014年2篇(综述1篇、硕士毕业论文1篇)、2015年1篇、2016年2篇、2017年2篇,2018年0篇。4篇探讨不孕症患者心理状况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占40%、仅1篇研究不孕症的相关量表(研究普适性量表),3篇关于不孕症自我效能感干预占30%。从以上数字变化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在我国护理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较少,且从发表的文献看,均是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作为测评工具对患者进行自我效能感水平评估,在提高不孕症自我效能感水平方面的研究鲜见。2.2.2影响因素分析(1)人口社会学因素:年龄、职业、文化水平、不孕年限及居住地被认为是影响不孕症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基本因素。由于性别差异及面对不孕症时心理承受能力,女性往往表现出较低的应激能力。有学者对135例不孕症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进行调查发现,30岁以上患者自我效能感得分明显低于30岁以下的患者;拥有大专学历的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于仅有高中学历的患者;有固定职业的患者自我效能感测评得分明显高于无业患者[14]。通常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大,女性的生育能力逐渐下降,年龄越大越不容易受孕,患者的自信心越低;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不孕症治疗的相关知识,更能正视不孕症事实,心态更加平和;在职患者拥有固定收入,经济独立,在家庭、社会有一定地位,有能力支付治疗费用和自信心更强;也有报道[15]:相对城市,农村医疗条件差,延长了农村患者的治疗周期,高昂的治疗费用对经济状况差的患者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患者更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而降低其自我效能感。(2)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指客观、实际及可见的支持,也指个体受尊重、被支持及理解的情感体验,还包括个体利用他人支持和帮助的程度,即支持利用度[16,17]。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维护个体的身心健康,个体能更有效应对应激和压力。自我效能感的实质是人们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目标任务时的能力和信心的自我评价,而信心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自身及他人的鼓励、帮助密切相关。闵丽华等[18]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35例不孕症女性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社会总支持、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与自我效能感相关性得分分别为0.61分、0.55分、0.29分、0.57分。这表明:不孕症患者作为一组特殊的群体,得到了比正常人更多的关爱。对中国育龄妇女来说,不孕症是一件对他人难以启齿的事,在被问及生育问题时,倾向于采取回避方式,不愿提及此事,自我封闭、社交孤立,当遇到问题时不主动寻求帮助,造成自我效能感下降。有报道[19]:患者所能领悟到的社会情感支持越多越能减轻其对治疗的恐惧,对治疗结局所抱希望越高,越能提高其自我效能感。(3)疾病及治疗情况:不孕症病因复杂,病程长、病情反复及治疗费用高,且部分检查、治疗具有损伤性并需反复出入于医院等原因,患者不仅在躯体上忍受着药物和治疗带来的痛苦,在心理上还需承受检查结果和治疗失败的压力[20],往往身心疲惫,导致患者自我效能感降低。2.2.3干预方法目前,提高我国不孕症女性患者自我效能感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医院心理干预、患者自身情绪调节、家庭社会支持。医院实施健康教育和希望疗法进行心理干预、充分发挥家庭社会支持作用、患者自身情绪调节及辅以成功受孕案例经验传授来帮助患者增强治疗信心,进而提高不孕症患者自我效能感。

2.3研究的不足

2.3.1测评工具从发表的文献看,均是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作为测评工具对患者进行自我效能感水平评估。尽管该量表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适合大多群体,但由于不孕症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群体,每个不孕症患者都有着不同的就医经历及个性特征,加之现有对不孕症患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地点及不孕人群主要集中在不孕门诊、医学生殖中心,且受传统文化、患病情况、经济状况、疾病相关知识了解情况及文化水平等差异影响,许多不孕症患者并未到医院治疗,所以普适性量表不能充分反映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故缺乏针对性。2.3.2影响因素缺乏多因素综合研究。研究应深入到婚姻、家庭、社区、工作环境,并涉及到患者的个性特征、自尊程度、应对方式、语言沟通、社会支持及经济状况等方面对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有学者[21,22]调查发现,不孕症女性患者感知到的家庭支持和与丈夫关系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生育相关各方面压力,进而影响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也有调查显示[23,24],与医生沟通良好、有能力承担治疗费用、对时间和情感的选择和控制能力强的不孕症患者表现出高自我效能感。2.3.3干预措施在干预措施方面,局限于医院单方面发挥主体作用,缺乏医患、护患之间的互动及患者的主动参与,且无系统的团体心理辅导和有效的信息支持,未将患者的婚姻、家庭、工作环境、个性特征及应对方式等因素考虑进去,同时综合多种途径给予干预及针对性心理干预欠缺。医护人员应重视对不孕患者的心理疏导与药物治疗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及加强性知识的指导[25],并充分调动患者自身潜能,加强医患、护患间的互动,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态度,教会患者减压的方法。

3心理健康与自我效能感的关联

班杜拉认为,情绪反应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自我效能感可反映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在压力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间发挥中介效应作用,可抑制负性情绪产生[26]。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能调整自身情绪应对压力和提高人际关系质量及主观幸福感。反之,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悲观及沮丧等负性情绪,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研究发现[27],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高正相关,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拥有积极的心里品质,心里更健康,心里健康的人,自我效能感更高。也有研究表明[28],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呈负相关,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可见,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心理越健康的人,自我效能感越高。心理及情绪反应是影响患者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体的心里健康与自身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文华等[29]对不同自我效能感水平下不孕症妇女心里状态调查发现,拥有高水平自我效能感的不孕症患者在强迫、躯体化、人际及抑郁等因子得分低于低自我效能感组。可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使个体有效应对压力、提高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曾丹[30]等采用希望疗法研究对不孕症患者人工授精结局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果提高了患者自我效能感,改善了获婴比。

4小结

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我国不孕症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该理论为护患双方的行为认识和剖析拓展了新的视野,并为指导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带来了新的研究理念,但与国外许多国家相比,在课题研究的数量、深度及广度上仍有一定差距。在多数研究中主要采用中文版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尚未形成针对不孕症不同领域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专用不孕症自我效能感测评量表。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及护理研究的深入,如何将自我效能感理论研究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不孕症领域的实践研究,并研制出符合我国不孕症女性患者特点的专用不孕症自我效能感测评量表及制定有针对性的提高自我效能感措施,为临床对症治疗和护理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69.

作者:何燕 李勇兰 韩露 杨英梅 单位: 贵阳中医学院 贵州省人民医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