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校园贷下大学生消费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校园贷下大学生消费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校园贷下大学生消费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大量的网络借贷平台兴起。部分网络借贷平台以在校大学生为借贷对象,通过虚假宣传、降低门槛、隐瞒费用、裸贷等方式诱导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借贷,以获得高额利息、违约金、管理费为目的。大学生无力偿还高额贷款,网贷平台暴力催收,引发的问题比比皆是,甚至出现大学生因无力还贷而自杀的现象。本文就校园贷危机下大学生消费心理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消费心理健康教育作了初步探析。

关键词校园贷大学生消费心理

1大学生校园贷乱象禁而不止

2016年以来,校园贷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乱象频发。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2016年8月,银监会亦明确提出整改校园贷问题。2017年6月,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全面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尽管监管层的明令禁止,“校园贷”依然禁而不止。通过百度百科查询发现,2017年校园贷新闻报道大事件共计5件。2018年,截止到8月,校园贷新闻报道大事件共计3件。校园贷乱象主要表现如下:(1)过度诱导,收费不透明,致使大学生非理性或被引诱借款。一些校园贷以低利率吸引大学生,但暗藏高管理费、高违约金等费用。例如“名校贷”收取逾期未还金额的0.5%/天,“爱又米”收取逾期未还金额的1%/天,少数校园贷平台收取贷款金额的7%至8%作为违约金。学生被低息诱惑,忽视其他高额费用,从而坠入陷阱。(2)降低放贷门槛,简化放贷手续,方便大学生办理。大多数校园贷放贷手续非常简便,大学生只需在网贷平台提供身份证、学生证等基本信息,就能完成贷款手续,甚至是否大学生本人办理都不需要核实,让有需要的大学生易于接受。(3)催收手段野蛮,很多带有人身威胁性质,甚至丧失道德底线。催收还有可能危及网贷学生家人,导致大学生及其家人陷入还款危机。

2校园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1)校园贷违规经营平台众多。各种校园贷平台层出不穷。截至2017年6月,全国共有62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校园贷业务,其中开展校园贷业务的平台有31家。同期,在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背景下,全国共有59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但部分平台依然“顶风作案”,禁而不止。(2)大学生陷入校园贷危机救济渠道少。大学生遭遇了校园贷危机后,不能通过正当便捷的渠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大学生遭遇校园贷陷阱后,面临暴力催账、隐私要挟等危机,无法通过影响面较小的投诉方式维护利益。而向公安机关报警,大学生普遍认为影响面大,且因自己有一定的过错而不愿采用此种方式实现救济。大学生往往只能自力救济,救济不成功,则产生危机。(3)大学生消费心理有偏差,虚荣爱攀比,信用意识薄弱。在诸多校园贷中,所贷款项多用于购买高级电子产品奢侈品。这些产品本不属于大部分学生的消费范畴,但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通过贷款的方式获得产品或金钱,满足了自己的物质欲望后,又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从而陷入还贷危机。

3校园贷危机下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探析

3.1超前消费心理

超前消费是指脱离自己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的盲目消费行为,它以追求享乐为目的,以消费高级商品为特点,是一种不顾自身能力和家庭收入的多少而盲目攀比、不计后果的消费方式。它是享乐主义心理作祟,是崇尚物质主义的心理表现。大学生处于成长的青年时期,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热情,在全球化的今天,超前消费、享乐主义盛行,容易受到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不顾自身条件,追求与经济状况不符合的物质。各类校园贷平台通过虚假宣传,利用大学生超前消费心理,提供贷款让大学生进行超前消费,从而陷入还贷危机。

3.2炫耀性消费心理

炫耀性消费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消费心理。大学生交往的同类人群非常多,室友、班级同学、年级同学,他们的消费心理往往相互影响。当今大学生都是被家长独宠长大的一代,家长往往愿意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更是在吃穿用度方面都是高档次高水平,甚至会炫耀自己的物质条件。而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若虚荣心增强,当他们没办法提供充足的资金去购买满足虚荣心的产品的时候,校园贷的出现,解决了他们的困扰,致使这部分学生最终选择了贷款消费这种模式,但又因资金短缺逾期还贷或陷入高利陷阱,从而引发还贷危机。

3.3从众消费心理

从众是指个人没有自己的固定判断或独立倾向,潜意识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②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从众倾向或从众行为。大学生消费从众,大到手机、电脑,小到穿着打扮,大学生们喜欢追赶社会上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求得社会认同,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获得安全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大学生群体经济状况各异,部分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学生,若从众追求品质生活,比如看其他同学都用iPhone,自己也要用一学期的生活费去购买一部最新款的iPhone,则极为容易陷入经济危机。同时某些知名电商旗下推行的网络贷款产品,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部分同学基于对网站的信任尝试网贷,尝试成功后,会让他们开始传播使用这些类似网络贷款平台的好处,就会让大学生产生盲目性,进行类推,以为网贷平台都是安全便捷的,从而陷入非正规网贷平台的陷阱,产生校园贷危机。

3.4赌徒心理

部分大学生通过校园贷参与赌博。赌博的心态一开始是想以小博大,具有投机心理。一旦赢了就有了贪婪心理,还想继续赢下去;一旦输了,产生侥幸心理,妄图再把输掉的赢回来。投机、贪婪和侥幸是产生赌徒心理的根源。赌博是可以带来一些利益的获取,这样就使得赌徒心理有了生长的环境。这种心理的肆意增长,可以让人丧失理智。新闻报道中因校园贷产生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多数都是通过校园贷进入赌博的泥潭,从而无法自拔,越陷越深,最后因为高额的贷款而走上绝路。

4校园贷危机下加强大学生消费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4.1加强外部教育,营造健康的消费心理环境

(1)思想政治教育层面:首先要加大对校园贷不利后果的宣传。以重庆某高校为例,该校给每一位大学生提供一份校园贷陷阱宣传单兼保证书,要求每一位同学阅读到位并签字保证,确保学生不因为无知而陷入校园贷陷阱。其次,要加大对大学生的财商教育,树立正确的理财观、消费观。统一进行财商知识培训,让其明白校园贷的利弊和潜在的风险,以及个人征信丧失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同时,提高校园贷维权意识,大学生当在校园贷中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当找到合理的救济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2)转变大学生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的消费观、价值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各高校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价值观教育活动,提倡节约,反对攀比,理性消费。同时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化于大学生内心,自觉形成风清气正的价值观。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社会风气。(3)大力开展校园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校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非常重要。学校可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生活动,充实大学生课余生活,减少学生上网时间,宣传正能量。

4.2完善自我,建立心理平衡,树立健康的消费心理观

(1)建立健康的心理平衡模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了来自不同地区、环境的同学,学生之间个体差异较大,尤其是在消费水平方面。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如果产生攀比的心理,更容易选择校园贷,通过贷款获得金钱进行消费或者直接获得超出自己经济实力的高档物品,寻求在物质上的平衡和他人的认可。这是一种相对畸形的心理表现,是心理不平衡的表现,要通过教育来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认知,建立起新的合理认知,让他们认识到纯粹的物质并不能带来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应当从学习、兴趣爱好、个人品行等方面获得自信,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建立起健康的心理平衡模式。(2)树立“适应性”消费观。大学生要理性消费,消费应当与大学生本身的经济状况和喜好相适应。大学生要摒弃“贵的就是好的”的观点,树立“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的观点,不盲从、不攀比、不炫耀。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勤工俭学,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物质,培养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成静敏.网贷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亚太教育,2016(24).

[2]顾海亮.杜绝“校园贷”陷阱构建高校和谐校园[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9).

[3]梦琪.校园贷:畸形的消费杀手[J].齐鲁周刊,2016(13).

作者:苟晓丽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