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措施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对残疾人接受教育、工作等权利保障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能够进入大学校园学习。受躯体因素的影响,残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较为特殊的经历,使得其对健康的渴望远远超过其他群体,因此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选择报考医学专业。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怀。
关键词:医学院校;残疾学生;心理健康
1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整体情况
由于残疾学生特殊的成长经历和对健康的渴望,他们希望通过医院专业课程学习来提高自身及他人的健康水平。虽然部分医学专业由于临床操作的需要,会在招生时对残疾学生进行限制,但医学专业仍然是残疾学生报考的主要专业之一。很多残疾大学生因生理缺陷和家庭贫困,出现了敏感、自卑、缺乏自信心等问题,严重者甚至成为生理、心理“双困生”。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的主要残疾形式包括肢体残疾、小儿麻痹后遗症、脊柱弯曲、身体瘫痪、腿脚不便及视力衰弱等。虽然绝大部分残疾大学生可以在学校提供的便利条件的保障下完成学业,在同伴的帮扶下保证生活自理,但相比其他学生,残疾大学生因为自身原因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到其心理健康水平,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分析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易发心理问题,不仅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完善人格,也是培养身心健康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环节。
2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主要心理困惑
2.1渴望被接纳与自我封闭的矛盾心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当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都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需求,而且成为占优势的需要。”残疾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一样渴望拥有稳定的社会支持,以此减轻内心的孤独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环境,应对挫折。但是受限于身体状况和人际交往中的失败经历,在敏感多疑以及自卑心态的影响下,残疾大学生在遇到伤害或者预感可能遭受伤害时,往往选择自我封闭,逃避学校和班级的活动,惧怕竞争,内心常有遭受歧视与不公正对待之感,这种心态会影响到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
2.2极度消极的抑郁心理
生理自我作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影响到个体自信心的建立与发展。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疾病,也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因此,生理缺陷一方面能够推动个体朝着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方向积极进取;另一方面生理缺陷带来的自卑导致个体遇事容易过度放大自身不足,过低评价自我形象、能力以及品质,忽略自身优势[4]。自卑犹如双刃剑,残疾大学生因周围人的无意举动、言行受到伤害时,因为自尊心很强,内心容易感受到偏见和歧视,长此以往会诱发抑郁心理,逐渐对生活失去兴趣,以消极态度应对外界,整日无精打采,难以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
2.3过分寻求认可的偏激心理
残疾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学业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未来就业压力等时,容易寄希望于取得更优秀的成绩来获得认可,以弥补生理缺陷。他们坚信唯有不懈努力才可以改变人生,将周遭的嘲笑甚至歧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是一种“升华”的心理防御机制。但长此以往容易将个人置于自己营造的精神世界中,因自我要求过高而积压大量负性情绪不能及时疏解,演化为自负与自卑并存的矛盾心理。尤其是进入大学后,成绩不再是评价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落差感导致部分残疾大学生采用“外归因”的心理认知模式来评价现状,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其他人,这也会加剧其寻求认可的偏激心理。
2.4“就业难”背景下的焦虑心理
当前环境下,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残疾人来说更是如此。2009年5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联合《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各级残联及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把促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首位,尽快摸清底数、重点研究、提出对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规范就业服务,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创造条件。虽然国家在政策层面对残疾人的就业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部分医疗操作需要较好的身体条件,有些用人单位存有顾虑,实际招录过程中依旧存在不公平现象。就业困难容易引起残疾大学生对专业选择的后悔心理,而急于就业则会产生焦虑心理。不良心态与自卑心理相互作用,更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2.5渴望爱却又不敢爱的矛盾心理
残疾大学生情感丰富,心思细腻,向往美好生活,渴望体验爱情,收获幸福。生理缺陷造成了残疾大学生特有的一种自卑形式———“性自卑”,即在恋爱中或追求爱情中存有渴求与回避的矛盾心理。这种渴望爱却又不敢爱的矛盾心理会带来内心冲突,进一步加剧了自卑心理。虽然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消除人际交往、寻求认可中的自卑心态,但是很难消除爱情中的自卑心态,如果被拒绝或者失恋,造成的冲击往往更为强烈,严重者会一蹶不振,诱发心理障碍甚至极端恶性行为。
3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心理干预方式
3.1加强对残疾学生的引导
自我封闭、退缩是残疾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面对内心情绪的波动、情感的变化以及消极的体验,他们常常选择逃避、否认和压抑的应对方式,长此以往会影响身心健康。所以,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采取团体训练,鼓励参与集体活动、融入团队等方式,帮助残疾大学生融入集体。对于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要积极引导,做好心理咨询的评估、指导工作,必要时可以寻求教学督导的帮助。
3.2建立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心理档案
目前,我国高校在新生入学之时都会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医学院校可以此为契机,结合测评结果,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约谈,系统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心理档案。对于存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个体咨询;对于存有心理障碍或者疑似精神障碍的学生,要密切关注并做好及时转介与定期干预工作。要重视对心理档案的保密和完善,对于高危人群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
3.3成立残疾人学联组织,发挥朋辈互助作用
残疾人学联组织的成立,可以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平等交流、相互支持的平台,可以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组织成员年龄相近、境遇相似,通过平等无约束的对话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残疾大学生面对人际交往、学习压力、挫折应对、情感问题等时,出于多种因素考虑,可能不会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专任教师也很难及时了解其心理动态,而同辈人之间的倾听、共情、相互支持可以有效帮助其及时宣泄负性情绪。此外,残疾人学联组织通过开展活动,积极宣传,可以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残疾大学生这个群体只是生理不同于其他大学生,但并非“特殊群体”,应该被平等对待。
3.4不断完善生活设施
完善生活设施可以解决残疾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不便,有效提升生活质量,缓解心理压力,同时也体现了对残疾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设置低楼层寝室、专用马桶、无障碍台阶等能大大方便残疾大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其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人际互动中获得积极反馈,形成健康人格。目前,我国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步入高校接受正规教育,而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渐显现出很多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高等院校的职责不仅是加强对学生的智育,更应该加强德育。针对残疾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残疾学生的潜能,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吴心灵,罗世华,陶莹莹.医科院校残疾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1-12.
[2]邬平川.残疾儿童随班就读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3]韩宇.美国五所大学图书馆残疾读者服务介绍与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7(2):68-71.
[4]赵聂.试论消除残疾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几种渠道[J].教育与职业,2009(5):100-101.
作者:李晓娟 薄赛楠 高凌宇 范志光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