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建构全员重视、多方配合的课程建设模式;设置专业与教学相结合的课程管理部门;建立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培训与培养模式相结合提升师资水平等策略的提出,将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
1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面临的困境
1.1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管是心理中心的硬件设施,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相对于其他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而言,重视程度仍不足,表现为高校管理者和大学生群体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都不够。管理者不重视所以就不愿去监督、管理和考评,致使高校中看似很多部门都在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但没有一个部门愿意主动负责、统筹协调该项工作。大学生的不重视表现在不仅不愿参加各种心理教育活动,而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能逃则逃,致使课堂教学效果普遍较差。
1.2管理机构不合理
各高校不管是公共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有专门化的教学管理部门,除教务处统筹管理外,还有二级学院的专业管理,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例外。大部分院校会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划分在学生处或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课程管理人员一般不具备教学管理的知识与经验,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缺少专业化的课程监管与督导,任课教师之间缺少教研和交流,教学内容随意设置,教学质量与效果监管的缺失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呈现散沙状态。
1.3课程设置不科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经历从无到有,从选修到必修的过程,虽然课程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课程体系尚不完善。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集中表现为开课时间短,班级人数多,教学效果差。众所周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工作是长期而漫长的过程,虽然各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只在大一年级开设一学期,缺乏完整课程体系的支撑。授课方式多为合班,每节心理课的班容量都在百人以上,班级人数众多,教学效果很差,学生很难从课程中得到专业化的心理成长与心灵滋养。
1.4师资专业化程度低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高校中作为一年级必修课开设,看似与思政课程处于同等地位,但思政课程有马列学院或公共课教学部门的专业师资承担教学任务,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却不具备这样的师资条件。大部分院校解决心理健康课程师资的模式是要求辅导员承担课程教学任务,而绝大多数辅导员并不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甚至不具备教师教学背景,师资专业化程度过低成为导致课程教学效果差的关键性因素。
2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路径
2.1建构全员重视、多方配合的课程建设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获得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变高校现有的课程建设模式,全面提升管理者对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视程度,建构全员重视、多方配合的课程建设模式。高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课程足够重视必然会设法解决面临的问题,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加强课程监管,优化师资队伍等。管理者对课程的认知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倾向,管理者重视之下实施的长期化、常态化、多样化的课程策略定会渗入学生内心,激发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树立心理健康的理念。
2.2设置专业与教学结合的课程管理部门,实现科学监管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要持续健康发展,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部门是关键。由于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要求课程管理者不仅要懂教学,最好还要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才能更好地管理课程教学,同时实现对课程教学的监督与管理。在高校现行的制度体系内,设置有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可将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纳入专业教学管理体系。对于没有设置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可将课程的监管责任设置在公共课教学部内,和思政课程一样纳入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这两种方式既不影响高校原有的教学管理设置,同时把大学生心理课程的教学纳入了高校教学的监管体系。
2.3建立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实现终身培养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是长期的工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从单一课程向多元化课程体系转变。建立起“必选与选修结合,大课与小课结合,课程与讲座结合”的课程体系。必选与选修结合,指在大一开设必修课基础上,后续为有兴趣或心理需求的同学开设与心理相关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体化需要;大课与小课结合,指在大班授课的基础上,为学生增加小班授课,强化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课程与专业讲座结合,指在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程基础上,结合学生需求及热门话题开设专题化心理讲座,如情绪管理、恋爱心理等讲座以激发学生对心理课程的兴趣。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将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4改革课程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开课至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一直紧随时代,以求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但长期以来,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课堂上做知识性传授,对学生个性化心理需求关注不够,致使大学生感觉从心理课程中获益不大。面对以“00后”为主体的教学对象,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维定势,调整授课方式,将启发式、研究式、发现式、合作式、探索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应用于课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拓展课堂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师在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紧密结合当下大学生关心与关注的问题,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是个体成功与成才的关键,从而更加关注自我心理健康。
2.5培训与培养相结合,提升课程师资水平
师资水平的提升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发展的瓶颈是师资问题,管理者可采用培训与培养结合的模式,提升课程师资水平。培训,即将现有的教师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选派适合教师岗位需求的辅导员参加长期或短期的专业培训,提升其心理学专业素养和教师教学技能,更好地完成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任务。培养,即直接引进心理学相关专业毕业生,按照专业教师培养要求将其培养成合格的心理健康课程的专业师资。培训与培养相结合,既有利于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又能借力于外部资源,两者结合将有助于提升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整体师资水平,助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更关系到国家的希望与未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载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高校给予更多重视与关注将是其真正起到实效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马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4):161-162.
[2]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0年建立历程与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16(11):87-91.
[3]丁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93-96.
作者:柳艳艳 单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