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实施有效的教育刻不容缓。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的通知中也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遇到的问题
1.高校重视程度加强,但发展不平衡。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对学校新的生活、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他们渴望与人交往而又潜意识地封闭自我、迫切想独立但又克服不了依赖心理、思维活跃但又会出现认识偏激、崇尚理想主义但与现实又格格不入的心理特点;再加上来自生活、学习、交友、恋爱、就业创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本就脆弱的心理不堪重负,种种心理问题不期而至。从2000年开始,我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重视,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各高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然滞后于形势的快速发展,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不容乐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狭窄。大学生面临的压力问题多种多样,单一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宣传教育效力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更满足不了日益出现的新问题。现代社会,网络普及、移动电视、数字电视、大数据、屏读,海量信息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如何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是一个急待研究的新课题。
3.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教师师资匮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新媒体素养。由于师资的匮乏,大学心理健康课程不能按标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能很好开展,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严重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转介治疗等,致使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出,学生管理工作一度让领导者焦头烂额。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新媒体的融合
1.新媒体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融合。由于师资的缺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校的开设也是参差不齐,有开设的,没有开设的,开成选修课只一部分学生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不出它应有的作用。新媒体时代来临,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日渐兴起,云平台、蓝墨云班课、智慧课堂、校园网、新闻媒体、电视栏目等,由于新媒体的出现,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与老师的平等交互也更方便。教师可将已准备好的课程或心理测评、典型心理案例、心理相关资料在网络平台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完成任务,这样,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大拓宽了课堂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的革新,师资匮乏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2.网络新媒体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潜移默化滋养大学生学养和心灵的第二课堂。高校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建设校园自身的网络新媒体,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建设,在建设中提升;结合不同时期的网络信息热点,开展网络热点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邀请社会上的心理学专家,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和科学性等。同时,高校定期开展网络法制管理教育,制定与大学生网络行为相关的网络行为准则,也可以使他们在接触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做网络信息的正确参与者和合法传播者。
3.新媒体与心理咨询的融合。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咨询双方可以通过面谈、网络和电话等手段向来访者提供心理救助和咨询帮助。由于高校中心理咨询老师缺乏,心理咨询不能惠及每位有心理咨询需要的同学,一些新的媒体介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咨询的效率,扩大了咨询的范围。比如:智能心理设备的出现、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搭建、新媒体时代的朋辈互助心理体系的建立等,大大提升了心理咨询的范围、广度和效率。
三、新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1.增强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鉴别和调适能力,及时抵制一些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新媒体时代,带给人们的是海量的网络信息、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大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意识的能力如不及时加强,面对低俗、消极网络信息、不良媒体文化的入侵,很可能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高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同时,一定要做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监督,及时抵制一些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养,优化他们的心理品质,增强他们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让新媒体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心理、人格、情感塑造的服务平台。
2.探寻教育新路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接触多元化的信息资源时,容易出现选择恐惧、认同感缺失、心理失衡等问题。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局限在社交网络上,沉溺在网络世界,害怕与人交往、不愿与人交往,使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较差,性格变得孤僻,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这种状况的出现,对高校探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路径提出了新的挑战。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要从他们所处的环境开始。班级、学校都要利用好新媒体,为学生建立一个安全、和谐、便于沟通和交流的良好环境。全社会也要规范媒体秩序,加强网络管理和引导,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一片阳光明媚的良好环境。
3.线上线下开展多种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和心理健康。新媒体时代,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观看专家讲座、优质课视频、心理电影、心理情景剧、举行心理沙龙、运用微信与QQ等网络平台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学习。线下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的积极因素,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进行适当的体育和文娱活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等,让新媒体成为大学生健康生活和学习的有效工具。
4.提升教师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增强教师的新媒体素养。新媒体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同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加强对其进行相关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增强其重视新媒体、主动运用新媒体的意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也要主动学习,从而以更广泛的知识储备、更灵活的传授形式、更便捷高效的方法使课堂更生动、内容更丰富,学生听课更有兴趣、效率更高。
作者:杨丽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