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消极影响。在新媒体时代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一是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二是重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三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四是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是新媒体技术的忠实追随者和活跃使用者。传统的媒体技术已经不能够顺应时展的潮流,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让学生教育也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1]

1新媒体及其传播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通信、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出现的新媒体形式,包括4G网络、微博、博客、微信、QQ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信息传播的巨大变革,改变和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表现和行为方式。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显著的特点。

1.1传播的即时性

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层层筛选、严格把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信息传递的时间,降低信息的时效性。新媒体的出现则有效避免传统媒体这一缺陷,简化传播流程,实现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使信息迅速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在新媒体链条中,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源头,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随着4G网络的普及,大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等移动客户端查看各种信息,同时可以新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1.2信息的全球性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采用二元对立形式,由信息发出端和信息接收端组成。在传播过程中要经过意见领袖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有选择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反观新媒体,依托4G网络信息传播不再受空间地域限制,通过移动终端,不管信息者身在何处,不管与信息接收者相隔多远,双方都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与接收。新媒体环境下全球信息实现资源的流动与共享。

1.3模式的互动性

传统媒体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无权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反馈。新媒体则打破这种单向传播的模式,给予大学生信息选择和反馈的权利,实现发散式的双向互动。新媒体模式下,大学生不再被动地接收信息,还可以制造和传播信息。大学生通过甄别和筛选、传播信息,在信息接收时也更加侧重信息的反馈,通过讨论不断调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传播的交互性颠覆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提升大学生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服务的个性化

点对面的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不能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而新媒体则挺有了这一功能。新媒体双向交流的传播模式使大学生选择具有个性化的信息内容成为现实,基于web2.0的信息技术平台,每个人都有一个终端,如IP地址、手机号码、微信号、邮箱账号、QQ号等,传播者可以按照信息内容及面向的人群对信息进行分类,并针对性地发送到每个地址中,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同时,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相关信息的定制和检索,自由地选择信息的接收时间、地址和形式。

2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新媒体正以其迅速、便捷、海量信息等优势满足大学生对于追求个性的心理诉求。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干扰。新媒体在给大学生提供信息选择空间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健康。[2]

2.1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2.1.1满足大学生对自由、平等、个性的追求“00后”大学生是个性张扬的一代,他们对于自由、平等、个性有着强烈的诉求,新媒体充分迎合了大学生的这一心理诉求。在新媒体中,每一位大学生既是信息的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还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利用新媒体平台,大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信息的与传播,甚至是接收信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信息评价、信息判断、观点表达。在进行信息表达过程中,网络用语使用的高频率体现大学生对于个性的彰显,如“累觉不爱”“不明觉历”“狗带”等。

2.1.2拓宽大学生的交际圈当前微信、QQ、微博等通讯软件颇受大学生的喜爱,利用通讯软件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大学生利用通讯软件认识新朋友,互相沟通,建立新的友谊,巩固已有的交际关系。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使远在天涯,也能了解对方的生活状态,甚至通过视频聊天功能看到想要见到的人。即时通讯软件拓展了大学生的交际范围,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交际渠道。

2.1.3缓解大学生的压力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压力,如适应性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压力、恋爱压力等,而新媒体的出现则为大学生缓解压力提供了新渠道。微信、QQ、微博等多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情感表达、交流思想、获得社会支持从而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新媒体为大学生课外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如音乐、视频、网上阅读、网上购物、新闻、游戏等,为大学生释放压力提供了窗口。新媒体的便捷性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大学生可以零阻碍地参与或传播他们喜欢的任何娱乐方式。

2.2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2.2.1信息的复杂性导致认知偏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播、获取、共享信息,有效增强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但是大学生心智尚不成熟,面对新媒体中错综复杂的信息,少数同学一时难以辨别真伪出现认知偏差,容易在网络上发表不恰当言论或是做出不恰当行为。网络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信息复杂性增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

2.2.2依赖网络导致人际交往能力受损新媒体的普及,使大学生的情感表达得到满足,但是少数大学生由于过于依赖网络,而对其在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学习等产生了一定影响。长此以往可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更加习惯于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或者是沟通软件进行沟通,而不擅长以面对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不利于开朗、乐观性格的塑造与培养,容易出现内向、不善表达等问题。[3]

3新媒体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路径

3.1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新媒体改变了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单一的状况,教育者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4]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完善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覆盖,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心理健康教育App、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等,全方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包括学习、人格、情绪、自我评价、网络依赖、求职迷茫、人际困难、恋爱心理等常识与技巧,[5]传递健康理念,营造关注自我心理健康的氛围。在完善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下,学生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专业翔实的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与心理教师实现实时互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如网上匿名咨询、在线心理测评、心理求助等,一方面能够缓解学生面对心理教师的压力,表达出自己目前的真实状态与想法,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推动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

3.2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高校需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收集他们的心理数据,建立一个强大的心理健康网络档案,[6]逐步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一支梯度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队伍应包括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四个环节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学校环节负责校园健康文化氛围营造,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当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紧急启动危机事件处理预案,协调各部门处理问题。心理咨询中心牵头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学院心理辅导员定期开展交流学习及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培训,帮助有心理困难的学生摆脱困扰,认识和悦纳自己,对于心理异常学生学院及时转诊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学院心理辅导员负责组织开展院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5.25心理健康教育月”系列活动、班级心理团体辅导、个体心理辅导等,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建档、约谈、跟踪,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心理委员是班级同学心理状态的信息收集员,组织班级团辅活动,发现心理和情绪异常的同学及时联系辅导员和班主任。

3.3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

辅导员要主动适应新媒体的变化发展,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当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力量是来自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他们较少受过专业训练,具备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方法比较有限,学生心理约谈效果并不好。因此,高校要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的培训与辅导,进行心理学相关基础理论学习,进行心理咨询技巧培训,夯实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中提升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在理论与技巧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辅导员对新媒体的运用能力,提升辅导员的新媒体素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新载体。

3.4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大学生除了接受传统的面对面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外,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网络教育中主动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使用心理测试系统,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掌握自我调适方法,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和提升自我治愈能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为大学生提供多种途径的指导,但是很难准确评估和判断咨询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不能替代传统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大学生面临心理困扰时也要主动请求心理老师面对面的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崔静怡,樊玉华,靳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2):158-159.

[2]姚瑶.新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4):44-46.

[3]薛林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2):81-82.

[4]王征,陈晓萍.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8):85.

[5]刘路,张远芝,何国珍,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路径[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1(1):84-88.

[6]陈文君.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现代化,2018,5(17):161-162,176.

作者:蔡文文 单位:扬州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