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全面提高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既是全新育人环境下的认知,更是从全环节、全过程视角出发,积极引农村大学生形成健康认知、科学情感和正确行为的必然路径。目前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整体上处于平稳状态,但是由于农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加上家长普遍缺少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沟通技巧,直接影响了农村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将结合《心理健康辅导》一书,分析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为做好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重点把握的要点与实施路径,以期为当前全面做好农村大学生培养工作提供有效参考。由明宏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于2000年1月出版的《心理健康辅导》,主要从基础理论、个体辅导和团体训练等三个角度对心理健康辅导理论进行了系统化论述,其中所提出的心理健康辅导理论分析、实践方法和应用技术,对当前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该书还针对个体辅导和团体训练等实践应用进行了详细论述,为当前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提供可供遵循的参考方法。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理论扎实,视角独特
该书重视理论描述,通过对心理健康辅导涉及的各项理论进行详细论述,为读者提供了解决和认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独特视角。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集中表现为:其一,农村大学生具备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心理问题。农村大学生是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力量,其中存在大学生群体共有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互联网、新媒体不断普及,当代大学生群体接触到的信息知识更加全面、新颖,尤其在更加前卫、渴望新鲜等思维理念指引下,学生借助各类平台探寻新思维、新理念,容易被西方错误理念、价值观冲击,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当前大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获得的关注普遍较大,加上具备相对独立的成长空间,存在明显的自我现象。受互联网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偏向网络虚拟空间,缺少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表达、有效沟通的合理技巧,存在明显的现实感不足、抗挫折能力不佳等现实问题。在目前所开展的教育活动中,尚未对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完善、系统化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学生受成绩、考核等因素影响较大,缺少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疏导压力、释放困惑的良好空间,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在大学阶段,学校也仅以选修课、心理咨询室和成立心理健康协会等“非常态”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了学生心理矛盾的及时化解与有效释放。因此,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呈现出极强的复杂性与时代性特征,其中部分矛盾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亟待实时优化。比如,日常沟通技巧、正确合理的情绪诉求表达等。其二,农村大学生群体存在受地域属性、成长环境和教学理念的特殊问题。相对于城市大学生群体而言,农村大学生所具备的成长资源相对较少,加上对新事物、新热点问题缺乏良好的关注度与敏锐点,很难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寻找到良好的存在感与归属感,影响了农村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部分农村大学生由于个人存在“身份自卑”心理,将其个人界定为校内边缘群体,缺少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缺少良好的存在感。农村大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自身生活经济条件状况较差,并且缺乏良好的精神抗压能力和主动社交能力,存在错误的情绪情感,在面对和处理个人心理问题时,很难以正确态度及时化解,存在极大的教育隐患。其三,目前农村大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复杂思想环境,也对思想育人工作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挑战。尤其是当前农村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诉求与关注点,日益呈现多元、个性化的特征,学生的心理成长状况与多数高校所实施的规范统一心理健康教学要求之间存在“不匹配”问题。特别是多数高校未能针对农村大学生实际,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二、框架清晰,论述严谨
该书研究框架清晰,通过从基础理论、个体辅导和团体训练三个层次严谨论述了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策略,形成了清晰、完整的研究体系。在全面育人进程中,为做好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重点把握以下要点:首先,在全面提高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时,要坚持构建包含心理知识、反思倾诉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念等多项要素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多元育人要素全面、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全面成长之间实现有机融合和一体发展。要重视整合多种有利于农村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育人资源,通过构建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基础载体,以心理健康实践活动为补充,将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健康习惯的不同资源予以全面整合,持续完善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其次,综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宗同源、同根同脉等特征,要重视强化课程整合,通过补充、完善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思政+心理健康”的复合型教学体系,营造推动农村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最佳环境。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态性、持续性等视角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借助体育、劳动教育等多种实践性突出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真正在实践参与中,深化对思想问题的价值认识。设置包含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持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途径。此外,目前多数高校结合实际,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培养计划,通过开设公共必修课、兴趣选修课和辅修课程,尽最大可能地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深度覆盖。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隐蔽性”特征,使得整体考核难度较大,很难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考核与了解。同时,部分学生通常以被动参与、课程学习观视角来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有效推进。最后,面对农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时,需要融入农村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意识状况,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是一项动态性、持续性教学活动,其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不仅符合当前农村大学生全面培养的教学目标,也充分匹配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育人规律。关注心理健康是全新育人环境下农村大学生培养的必然要求。为充分满足农村大学生对人文精神、健康心理的多元需求,需要全面落实人文关怀理念,整合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体系,实现学生培养的理想成效。
三、研判实际,指导应用
该书以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实际为研究基础,汇总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详细要求,从多个视角提出了具体应用策略。为有效推进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遵循以下实施路径:第一,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重视发挥“互联网+”环境的多元优势,及时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构建智能化、立体化的心理教育体系,全面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在关注农村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下,要全面挖掘农村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求,综合时代环境,通过合理融入育人资源,持续推动高校教学体系与农村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积极精神之间实现精准融合。要高度重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载体优势,通过将高水平的心理教学课程“迁移”至互联网平台,使农村大学生借助互联网平台实时获取学习资源,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便捷性。通过借助互联网平台,营造互动性、沟通障碍少的“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持续完善、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考核体系与问题疏导价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全员化、广维度的一体覆盖,真正提升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二,在全面育人环境下,为实现农村大学生培养的最佳成效,需要充分立足农村大学生的精神实际,充分利用不同手段及平台,精准、客观收集农村大学生群体的学习诉求、成长需求和精神理念,综合了解农村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构建针对性强、实效性突出和及时处理的心理健康预警体系,快速疏导、有效化解农村大学生群体的消极情绪,使农村大学生真正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在农村大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需要做好精细化管理,精准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多元心理诉求,细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问题,积极凝聚多方优势力量。第三,内容丰富、形态立体的移动平台为当前持续优化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营造了动态化、创新化的全新环境,尤其是大量原本较难理解的心理学知识与技巧借助相关视频进行生动讲解,增强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与认同。因此,面对全新的“心理育人”环境,通过构建线上线下一体联动的心理健康教学体系,重点打破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界限,通过发挥在线心理咨询、实时心理辅导与匿名倾诉等多元优势,助力农村大学生真正形成健康心理。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对农村大学生的成长状况、心理变化进行全面收集,形成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轨迹图”,通过汇总分析关于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档案数据,及时研判农村大学生的成长问题,真正做好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该书为当前全面理解和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完善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有利于当前做好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与解答工作。新的育人环境对农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行为规范和健康心理培养,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培养要求,“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提高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实质上是心理育人的具体呈现,通过围绕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健康成长的育人目标,全面彰显新的时代育人指向,为农村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新的有效指引。因此,为实现心理健康教学的最佳应用效果,需要以全面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为基础,通过从农村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出发,通过开展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增强学生的真正获得感,提升其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认识,也为当前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良好的创新平台与空间。
作者:郝梅 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