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路径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路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路径研究

摘要: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质量的高度重视。现阶段,“00后”后作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他们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压力大、心理困扰和问题较多[1]。对此,为了校园的安全、和谐与稳定,探索适合“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很有必要。本文将从高校“00后”心理育人取得的实效、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提出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00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现阶段,人才培养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培养现阶段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全心理育人”,十分有必要探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现状、进展如何等问题。近年来,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高校里“0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譬如他们的家庭教育模式、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看待世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主要是问题导向和病理模式,非常不利于现阶段“00后”的全面发展。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若“00后”大学生只是单纯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是难以适应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于是,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以及配备了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等。据调查了解,部分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育理论还停留在提高心理素质、优化心理品质的“育心”层面,难以深入到“育人”的境界;第二,对“心理健康教育”和“立德树人”的关系还没有界定清楚,存在模糊边缘化的现象;第三,工作趋于形式化、表面化、单一化;第四,部分教育工作者责任感不强、育人意识淡薄的现象;第五,心理育人的方式方法多样灵活,但不够系统;第六,管理体系不够健全,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第七,过于注重个人的发展,忽略了社会层面需要的属性。总的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进步,其地位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高校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虽然高校心育工作的开展对“00后”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相比之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状况来讲,尽管在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活动安排等各个方面都更加完善,但是实际育人效果最终还是未令人满意,心理育人工作的实效性还有待加强。

二、现阶段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现实难题及成因

分析心理育人的现实难题及成因,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研究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关键。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发现,大部分“00后”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建设、活动开展、课堂教学、咨询服务以及预防干预等方面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但在“三全心理育人”方面还要进一步提升。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关系的模糊化。尽管教育部已经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归于德育范畴,但终究它们是不同学科,理应区别对待。而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基于本文探讨的问题,笔者主要倾向于两者“分则两输,合则双赢”的观点,这已有相应的实践成果,但在成果的背后也存在些许问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化”,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了思想政治教育。据调查,目前各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仍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这就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征被慢慢忽视,教师们容易把“00后”学生的各种问题,倾向归结是思想问题,而忽略了学生们潜在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的心理因素未得到有效的排除,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大的安全隐患。又如,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式方法和评价考核机制会受到思想政治学科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都比较传统、单一,考核机制也只注重成绩,从而忽略掉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达不到育人的实质目的。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相互结合时吸取了对方的优点。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谈心谈话模式,大部分是借鉴了心理咨询模式,于是才有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倾听、共情等方法。又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育教师对学生们进行评价、干预和引导,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收和引进等。但这个过程却表现出了两者或多或少在相互转换的影子,学科界限原本不是很清晰,现如今则更加模糊了。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合理,但是教学模式单一,活动形式多样,但成效不高。在对“00后”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在课程教学方式上仍然延续了思想政治教育填鸭式般的灌输模式,这种一对多的教学方式,在某种层面可以进行理论教学,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实践辅导,忽略了心理问题的研讨分析和积极情绪的感受体验,大部分“00后”学生希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能够多一些互动环节或者心理测试,这样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兴趣参与度。此外,小部分“00后”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不具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经验,最终导致教学课程不够有吸引力、理论联系实际不强,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多、内容丰富,但缺乏持久性、针对性,只是零散的时间段开展一些活动,例如比较大型的心理活动有“5.25”“11.25”心理健康月等,此外断断续续的会有某些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成长微课、心理沙龙、游戏等,活动过于公式化、套路化、大众化,没有围绕对“00后”大学生的个体心理需求进行相应的思维训练、心理训练、心理矫正等,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有一个长效机制、应有针对性、持续性、新颖性,才能更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心育平台建设范围广,但体系建设不完善、咨询服务实效不理想。就目前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有网络“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等,各高校都在努力创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虽有一定的突破,但各平台功能不齐全、内容形式单一,甚至有些板块内容基本没有及时更新。大部分的“00后”学生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有待优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尤其是在线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咨询需求,个别学生建议推出24小时热线服务。此外,预警体系虽比较完善,从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分层级进行预防、筛查、研判,建立起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安全防护网。但对于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和之前有过心理危机的学生,没有做好动态的研判,治疗追踪,同时,危机干预与处理机制还未完善,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干预,危机学生就会重新发生心理危机,那么前面的工作都将前功尽弃。

(四)心理育人尚未形成合力,“全员”育人意识薄弱。据调查,在各高校现如今承担心理育人的主要部门是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各学院辅导员等,这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是远远不能保证心育成效的,因为差距实在是过大,育人的力量非常有限。例如,目前各高校的心理育人课程和心理健康活动基本只针对大一低年级开放,大二、大三、大四却几乎没有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动态监测不够,关注不够。另外,在家庭方面,现如今“00后”学生家长一般只关注学生的学业、生活、就业等问题,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基本上不关注甚至有的直接忽视掉,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非常大的作用[3]。最后,在社会方面,现阶段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却仅仅只停留在表面,而没有发动社会力量与高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现阶段高校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对策及建议

当前,要实现“三全心理育人”的终极目标,就要不断完善心育各平台、健全心育相关机制、整合心育师资力量、优化心育咨询服务、夯实心育理论基础,充分挖掘影响心理育人的各个要素,才能科学有效地实现其心理育人功能,达到提升心育质量的目的。

(一)尊重德育和心育,找准二者的契合点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德育的背景下提出的,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无论是在学科类别、理论根基还是方法途径以及工作目标上都存在着差异。例如,“0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在成长中会出现抑郁、强迫、焦虑等现象,这看似是“心理”的问题,但背后或许是隐藏的理想信念不坚定、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团结协作意识欠缺等思想问题,如果只是想当然,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去解决问题,也是很困难的。所以,需要把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找准它们二者的契合点,才能实现它们在理念、方法、目标、载体上的结合,充分发挥二者优势互补的功能。

(二)加强课程建设,持续打造品牌活动

为了更加有效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建议尝试搭建“慕课、翻转课堂和体验式”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例如,可以将传统的理论知识学习通过短而精、非常有画面感的慕课,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又如,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学”,再由授课教师来发挥“导”的作用,多互动或者答疑解惑,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线下线上、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切实形成“三全育人”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新格局。为了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心理育人的效果,建议持续打造有品牌的主题活动,广泛宣传自尊自信、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正向理念和健康意识心理文化氛围,创新活动形式,可以将阅读、观影、摄影、宣讲、唱歌等纳入到活动中来,同时促进其与假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有机融合,通过志愿服务提升心理育人成效。

(三)完善心育平台,健全心育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应完善心理健康服务建设,为“00后”大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心理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平台应积极加强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育人模式。近年来,各高校都已突破线上线下的心育模式,各板块内容需更加丰富,形式需更加新颖,尽可能贴近“0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自己,只有及时追踪和跟进学生心理健康动态,才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充分发挥心理育人的主阵地作用。

(四)整合心育师资力量,优化心育咨询服务

关注“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一支稳定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师资队伍。在学校层面,学校应按需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心理健康中心服务老师,辅导员老师保证数量上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再定期组织开展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提升专业知识能力,确保各个渠道畅通,环环教学和服务相扣。在家庭方面,家长要注重心理健康意识,多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状态,倾听子女的心理需求,及时给予积极回应。在社会方面,应加强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宽容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其减轻巨大的心理压力,舆论压力,使其在失败后也能看到积极的曙光。三者结合,多管齐下,形成合力,从而构建出由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组成的全方位心理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凯乐.“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科技风,2019(1):17.

[2]赵会利.“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1):37-38.[3]张豫.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公关世界,2021(4):146-147.

作者:张魏霞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