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思考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对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人民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1]。受疫情影响,高校学生在学业、就业、经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更为突出,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了解高校学生群体出现的不良现状,分析导致其产生的多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减少疫情给大学生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心理损伤成为高校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疫情防控;大学生;心理健康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基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高校仍沿用线上教学方式,未返校生延迟返校、居家学习,在校生非必要不外出、减少聚集等措施,以此保障校园稳定和师生健康[2]。对大学生而言,疫情使其无法正常开展课堂学习和线下活动,可能影响其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并加剧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针对疫情期间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现状以及不同年级学生心理不良的发展性问题等展开调研,通过量化分析,以期发现疫情期间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突出问题,帮助大学生更好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的学习与生活。

一、疫情下大学生群体心理现状

为更真切地了解高校学生群体受疫情影响的心理现状和原因,笔者运用调查问卷结合访谈的方式对某农林高校文科学院900多名学生开展线上调研。

(一)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部分学生基本信息,包含性别、年级等;第二部分了解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现状,包括由此产生的否认现实、焦虑、抑郁、恐惧、悲伤、失眠、头疼、行动力迟缓等表现[3];第三部分探究造成大学生群体心理现状原因,针对疫情下大学生群体在家庭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的变化及不同年级学生面临的突出发展性问题开展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线上问卷983份,最终收回问卷968份,有效率98.47%。其中大一学生参与率19.01%%,大二学生参与率24.48%,大三学生参与率28.62%,大四学生参与率27.89%;男生参与率34.09%,女生参与率65.91%。

(二)疫情下大学生心理整体状况

调研结果显示,疫情大背景下学生整体心理状况可控,情绪温和稳定,可以理性看待,很多学生还自发参与到学校或家乡所在地的抗疫志愿工作中。但经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部分学生仍会因担心身体健康、非必要不外出的管理模式以及来自学习、考研、出国、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而产生负面情绪[4]。有389名(40.19%)学生表示存在心理压力,其中出现焦虑感的学生最多,但大多数可通过自我调节或向亲友倾诉、参与集体活动等方式调节,有19名(1.96%)学生表示心理压力较大,需要求助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缓解。

(三)疫情下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调研结果显示,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压力出现或强化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焦虑(74.04%)、抑郁(46.27%)、恐惧(25.97%)、强迫(21.08%)、悲伤(14.40%),部分学生(9.25%)还引发生理和行为反应,出现肠胃不适、头痛、慢性疲劳或睡眠障碍等状况,出现活动力降低,情绪激动、易怒、容易与人争吵,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症状,但表示症状轻微且伴随疫情形势好转会缓解或消失。本文主要针对学生心理压力症状表现较多的焦虑、抑郁、恐惧展开分析。焦虑在当下出现是一种普遍现象,面对疫情,大学生往往因为缺乏心理准备和正确的应对措施而表现出紧张不安、烦躁,高度警觉和敏感、容易激动等症状。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节奏,部分同学隔离在家联想到返校后的补考、重修,毕业、就业、升学等事宜,多重因素导致学生出现焦虑心理,且以大四毕业生为主。抑郁本就是当前备受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当我们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或面临一些不如意的困境时感到暂时性的心情低落,这是正常的。但如果长时间无法摆脱,就有可能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现阶段,学生受疫情负面信息的影响及自身学业、升学、就业、情感方面的困扰,部分出现抑郁的心理状态。恐惧是一种基本的情绪状态,是对特定刺激事件采取逃避或自御的反应,部分同学本来就性格胆小、孤僻、敏感、脆弱、易多想、依赖性强,更容易受到疫情的影响惶恐不安,心理负担过重。周围同学打个喷嚏、受凉发烧,就担心自己被传染,忧心忡忡,无心正常学习生活。从调查统计结果看,女生的恐惧程度普遍比男生要高。

二、疫情下大学生心理现状原因探析

深入探究疫情下造成大学生群体心理不良的原因,有利于高校各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平稳应对疫情下的生活和学习。结合问卷调研结果,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主要为疫情下不同年级学生面临的突出的发展性问题及疫情对家庭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面临的最为突出的发展性问题开展的调研中,一二年级主要针对学生普遍面临的适应困难、学业不良现象,三年级围绕学生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与目标,迷茫与困惑,四年级重点关注学生考研、就业、毕业等事项。

(一)课程学习与考试

低年级同学因暂时失去升学压力,且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各类资格证书的备考中,因此对课程学习及考试成绩方面的担忧成为最主要的焦虑来源。此外,低年级同学对大学的课堂模式、学习模式特别是疫情下的线上授课存在较多不适应。调研显示,大一、大二年级有84名学生(19.96%)表示上网课期间,受到设备限制、学习氛围、教师讲授方式和内容的改变等,在知识吸收方面出现困难引发心理焦虑。

(二)职业规划与发展

大三年级处于大学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逐渐从丰富的课余生活中跳脱出来,思考自己的未来,考虑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调研显示,81.16%的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老师讲解、各类讲座等途径对自身专业发展与前景有一定了解;18.84%的学生表示疫情下对未来规划不明,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28.3%的学生由于对未来充满未知与迷茫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抑郁、失眠等症状。

(三)毕业升学与就业

大四学生处于大学生涯的重要节点,调研特别关注考研失利、考公失败、就业不顺、学业绩点不足、论文写作困难学生的心理。升学方面,近2/3的学生参加2022年度硕士研究生考试,其中仅有1/5左右的学生表示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7.95%的学生表示考试失利给自己造成较大心理影响。就业方面,至三月底,学院近八成毕业生未参加各类招考或招聘,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对线上招聘存在较多顾虑,对就业前景的预判较为悲观。毕业方面,近四成的毕业生表示与导师线上沟通效果有限,且居家自控能力不足,甚至至今没有头绪和方向。此外,在家庭经济方面,部分学生家长所在行业由于疫情无法正常复产复工,家庭收入受到影响,特别是本身家庭就比较困难的学生,78人(8.06%)表明受到较大影响,家庭暂时失去经济来源。人际关系方面,根据调研结果主要表现在对恋爱群体的影响上,部分正处于恋爱阶段的学生由于长时间未能见面,出现过度思念、影响正常生活,经常争执或吵架甚至分手的情况,有24名学生明确表明对自己造成较大影响。

三、疫情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学校各相关部门应通力协作,为学生建立不同程度的心理支持[5]。

(一)加大正向宣传引导,强化心理定势效应

大学生产生恐惧、强迫等心理问题很大程度是因为对事态没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信息透明度,有助于大学生减少恐慌情绪,树立信心。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和平台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学生全面正确的认识病毒的表现症状、发病机理、传播途径,以及党和政府采取严格措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加强学生对疫情的了解,提高防控意识及能力,学习抗疫志愿者事迹等,增强责任意识,强化使命担当。(二)构建心理干预体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心理干预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微视频等平台,营造线上线下相结合、图文声像相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开设线上心理讲座、心理主题班会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结合心理测验、心理游戏等活动,增强学生在重大突发事件条件下的心理反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全方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自信阳光的姿态面对生活,培养良好心态和情操[5]。此外,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定位,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心理筛查中发现的集中性、群体性问题,制定专项方案,通过建立心理健康科普小组等小型团体,以朋辈心理互助和教师心理辅导结合的方式开展[5]。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开设线上心理咨询,一对一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防疫知识普及

疫情的传播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的同时,势必导致人们生活卫生习惯的变革。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既与环境卫生状况密切相关,更与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卫生环境恶劣的地方更容易滋生藏匿病菌,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危害本人健康,也危害他人健康。高校可在学生中进行爱国卫生运动科普、卫生防疫知识宣传、开展卫生评比活动等,号召学生居家做好卫生清洁工作,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学生增强卫生意识,养成讲究个人卫生、注意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睡眠、坚持通风透光等良好生活习惯。从珍爱生命和自身健康出发,彻底铲除病菌滋生的土壤,阻断疾病传播渠道。

(四)举办“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云端校园生活

在保证线上教学稳步推进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文体活动,不仅寓教于乐,而且可以调动学生愉悦的精神状态,释放学习压力和外界刺激带来的精神负担。可依托团委、学生会、社团、班级等组织开展形式新颖、参与面广的各项活动,以丰富广大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以理性平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悟生命、感恩生活,提高心理健康综合素养。同时加强思想指引,锤炼意志品行,丰富居家生活,传递抗疫信念,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积极弘扬正能量,为坚决打赢抗“疫”战贡献青年力量。(五)聚焦学生发展问题,及时介入排忧解难学校各部门应针对疫情期间学生因家庭经济、人际关系、课程学习、毕业就业等方面凸显的问题给予相应帮助。

第一,坚决贯彻资助育人理念,针对家庭经济遭受创伤的学生,学校资助部门落实到人及时提供补助,并在后续的助学金评定、勤工俭学岗位的申请中予以关注。第二,积极开展疫情期间情感疏导和教育,加强家校联系,倡导营造轻松、快乐的家庭氛围;在做好疫情防护前提下,合理开展有利于同学交往的主题活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缓解恋爱困惑。第三,坚决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线上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督促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创新线上教学方法以加强学生适应性、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秘书、辅导员加强与专业教师的联系,了解学生网课学习中的困难并及时整合上报处理。第四,强化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通过专业强化教育、专业实习等形式,帮助学生加强专业认知,了解专业前景,同时邀请优秀校友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引导学生尽早接触专业领域,缓解职业迷茫。第五,开展毕业生心理专项教育,对考研不理想的学生,及时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并有针对性地给予调剂复试指导;积极通过毕业生就业群、学院官方微信、微博平台等为有意向就业学生针对性地推送专业相关岗位;组织召开大型的线上招聘会,积极发挥院校力量为毕业生寻找更多的就业方向。对学分、绩点尚未达到毕业要求的毕业生协助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与导师沟通协调,帮助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

总而言之,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构建有效的联动机制和沟通模式,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6]。

参考文献

[1]咸世昭.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与分析[J].运城学院学报,2021(6):77-80.

[2]石静,刘穿石.疫情背景下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1):164-167.

[3]冯晶晶,冯利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同阶段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与对策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2(1):39-42.

[4]王轲,王琪,刘碧波,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某高校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1):146-151.

[5]安静,施展,朱宣燏,等.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网络行为[J].黑龙江科学,2022(5):1-6.

[6]高芳芳.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21(3):119-124.

作者:王倩祯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