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糖尿病病患心理干预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文作者:衣丽丽、周晨虹 单位: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糖尿病不仅仅是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同时它也是一种慢性的心理性疾病。由于该疾病具有慢性、终身性特点,导致病人在患病后情绪低落、消沉,失去自信。这些心理情绪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不理想,甚至引起血糖升高。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影响,以期为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临床资料
1.1对象及分组
2010年3—9月,选择我院内分泌科就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病人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为50~75岁,平均63岁。选择标准:①病人的诊断符合1999年WHO提出的诊断标准;②2型糖尿病确诊≥3个月;③病人不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及其他内分泌性疾病。60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试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饮食控制、降糖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而试验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每周2次的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由获得2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专业医护人员执行,每次30min。内容包括:认真倾听病人患病后的不良感受,体验病人的情绪和情感,并取得其信任与合作,从而发现问题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糖尿病病人介绍相关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给予病人心理上的疏导、安慰、理解和支持,并指导病人进行放松训练、音乐训练等,以减轻或消除病人的负性情绪。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测定病人空腹血糖值及餐后2h血糖值。
1.3治疗结果
试验组病人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分别为(9.2±3.3)、(5.8±2.7)mmol/L,对照组病人分别为(8.9±2.9)、(8.6±2.7)mmol/L,实验组干预前后餐后2h血糖值分别为(13.6±4.1)、(7.7±3.2)mmol/L,对照组分别为(13.2±3.5)、(12.8±3.2)mmol/L,试验组病人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下降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3.994、6.107,P<0.05)。
2讨论
临床上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两种。其中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群体之大多数[1]。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规律的过程,包括药物降糖治疗、体育锻炼、饮食治疗及常规护理等在内的一系列治疗手段。糖尿病虽然可防可治,然而由于该疾病患病时间较长、治疗费用高、甚至容易产生并发症,导致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压力较大,易出现不良心理反应,这些不良心理反应对病人血糖控制极为不利。
心理干预是应用心理学相关知识,通过医护人员进行的心理疏导,以增强病人对精神应激的防御能力和心理平衡调节的能力,帮助病人控制不良情绪,重建心理平衡[2],其可以消除病人对疾病产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体验,纠正其患病后出现的心理偏差。其中,放松训练纠正病人错误认知及不良行为,音乐疗法使病人身体及精神放松,消除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另外,心理干预有利于增加病人在认知、情绪、态度以及行为活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3],帮助其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因此,在对2型糖尿病病人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对其血糖控制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本文结果表明,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状况。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掌握足够医学知识同时,能够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对病人心理干预重视程度,积极地实施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从而促进糖尿病病人的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