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提高辅导员辅导能力的心理健康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提高辅导员辅导能力的心理健康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提高辅导员辅导能力的心理健康论文

一、我国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薄弱之处

历经30年的风雨变迁,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府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探索出很多种适合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模式,但因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中仍有很多薄弱之处有待改善和提高

(一)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多数未切实有效的发挥其功能心理疾病有特殊的特点,比较具有隐蔽性并且需要求助者自身配合,经常采取心理测验等方法发现心理缺陷从而进行干预、调节、矫正等,很多学生认为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是非常难于接受的事情,甚至把心理畸形,心理缺陷等同于精神病或者是疯子。从而导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难于开展相关工作。

(二)传统教育中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环节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一般只重视考试科目,心理健康课程经常被当成自习课等,导致很多孩子心理或多或少的在成长中产生了错位或者畸形,家长或者教师则把此类症状归结为学生性格内向等。有很多学生是到了大学才开始真正接触到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的,当求助的大学生第一次迈进心理咨询中心的大门才了解到困扰自己多年的心结是如何形成的,并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慢慢的矫正和恢复。但也有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要去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因此这心结可能会伴随其成长,也可能会影响到其未来发展。

(三)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欠缺专业能力

在国内高校中有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作岗位,我们称之为思想政治辅导员,辅导员是大学生离开家进入高校所接触的一线教育人员,他们的基本素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今后大学生活中的发展和成长,因此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不容忽视。国内一部分高校意识到了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专门为辅导员开展各类心理健康工作培训,培训确实对辅导员今后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这些培训往往不足以训练出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即使通过短暂的培训后还是难于分辨出学生是否在心理方面有错位,这正是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能力的挑战。

二、高校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及途径

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国家的责任,要真正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家庭、自身五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辅导员在就业领域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在就业中体现的焦虑不安、怀才不遇、过度攀比、急功近利等心理问题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因此,辅导员要身兼二职,他们既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又是学生心理问题的疏通者。辅导员要注意到学生在就业中的以下几个问题:

1.攀比型强迫症

很多大学生都有职业攀比心理,在就业面试之前,学生常常会询问其他同学找到了什么样的工作,用他人的签约标准来衡量自己,这种攀比心理普遍存在,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每个人的自身条件、职业取向、对某种工作的认可程度都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条件选择合适的单位,跳出相互攀比的怪圈,这对人生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正面影响。一些学生讲“荣誉”,觉得在大学校园里我的成绩比别人优秀,荣誉比别人多,在学生会头衔比别人大,在就业过程中自然要找到比别人更好的位置。殊不知,用人单位并不是以一个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好坏或学生干部职位的高低来衡量人才的,这些热衷于攀比的学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自恋自赏”的孤单和寂寞。还有的毕业生看到别的学生签约到了好单位,往往因为心理不平衡而给自己定下一个更高的标准,即要求更高的月薪、更高的工作条件、更高的社会地位。这种脱离自身条件、抹杀了兴趣与特长的做法,最终只会害了自己。也有的毕业生明明有了适合他的就业单位,或者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但由于别的学生签到了他认为比自己好的单位,心理不平衡,单方面毁掉了本来适合他的单位,在茫茫人海中再次寻找工作,这种心态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相当不利,也会加大学生就业型强迫症的深化。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仔细区分这几种心理强迫型疾病,对症下药,快速有效的医治好学生的心理疾病。

2.急功近利综合症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学生择业时过分看重经济收入、政治前途、功利名声等因素,一心只想在理想的大城市、国家政府机关、国有大型企业或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活和工作,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或转专业学习。大城市的确就业机会多、就业信息广,就业平台大,但是不一定所有的毕业生都适合在大城市生存。大城市的人才竞争压力大,就业群体复杂,就业不稳定性大,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反而会不利于自身的发展,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但俗话也说“大树底下不长草”。面对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大学毕业生,辅导员要告诫学生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要“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能鼠目寸光。

3.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型

有些毕业生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是热门专业,学习成绩又名列前茅,骄傲自满,大有“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感觉,看不上这个职位,瞧不起那个职位,第一天签约第二天就毁约,在用人单位心中缺乏良好稳定的信誉;也有的学生已经和好几个单位有就业意向,但犹豫不决不肯签约,浪费了大量现成的就业资源。也有毕业生妄自菲薄,对工作期望值过高,因而在现实的择业过程中处处碰壁,产生怀才不遇之感,抱怨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抱怨社会上没有伯乐,整天怨天尤人,怨声载道,使自己身心愈加疲惫。因此,辅导员教师要通过访谈、第二课堂活动、影片观摩等形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重新评价自己,走出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的心理怪圈。

(二)心理健康工作中心与辅导员相互配合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目的是使大学生心理疾病和心理疏导专门化、专业化、正规化,是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诊治自己的心理疾病,把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消灭在萌芽中。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有心理学专业的硕士、博士或神经科专门医生负责,条件不允许的学校可以定期外聘神经科大夫坐诊。同时,要切实将工作深入到基层中去,与辅导员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工作,并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有关心理健康的部分给予个案指导,每个专业的情况均有差异,因此学院内设立心理健康工作部门,例如学生会心理健康部、心灵委员等等,由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人员对其培训,深入群体从而得到反馈。辅导员通过参与相关心理培训、以及考取心理咨询师等方式提高自身心理健康专业技能,参与到心理咨询中心的实际工作中去。

(三)高校重视提高辅导员的心理治疗能力和心理疏导技巧

高校开展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高校教学的中流砥柱,是科研的探索者、引导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素质要求极高,建设一支专业化,规模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需要在科研、实践、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都齐抓共管,共同和谐发展,缺一不可。辅导员大学里不可缺少的必要因子,在大学管理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辅导员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不仅让学生难以接受他的管理和建议,更让辅导员承担着很大的工作压力。辅导员既要管理学生,又要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兼顾两者、融入创新理念。十八大以后,高校学生工作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辅导员已经成为被注入全新活力的主力军,辅导员有了创新的思想,管理能力大为增加,工作进展大为顺利,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水平也日新月异。学生也不会对辅导员的心理沟通和心理疏导感到不满和反感。首先,辅导员需要强化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有些辅导员缺少职业道德素养,在心理疏导中随意泄露学生的隐私,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对辅导员的强烈不满,也会使其他学生对此辅导员有强烈的戒备心和抵触情绪。其次,要拓展辅导员心理辅导或心理工作的场地和媒介。进入21世纪,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已经不再局限在办公桌前,辅导员们开始把自己的工作拓展到学生寝室、广大校园、咖啡厅甚至是虚拟的网络世界,多方面去探求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多种有效的途径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对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有力疏导。网络可以避免人与人的直接接触,给学生留下很大的隐蔽和私人空间,通过网络平台,辅导员能够了解到一些原先不能了解的学生心理动态和心理动向,更加利于那些由于心理障碍不能与辅导员沟通或不方便与辅导员沟通的学生。从高校学生自身身心发展出发,上诉这些问题并非空穴来风,这些问题是高校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虽然部分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甚至已经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尤其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避免主观臆断,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严重的伤害。

三、结语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学生这五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高校的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能更好的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倡导并积极实现大学生积极、乐观、全面、和谐的发展。

作者:钟瑷琳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