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学生个体
中职学校的学生群体在早期的学校教育中,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尽如人意。这易导致他们在升学率至关重要的紧迫形势下,不被重视,甚至遭到同学和老师的忽视,因此自尊心受到打击,自卑感上升;另一方面,学习上的失败,使得他们在其它方面的长处也得不到认可,贴上了“笨蛋”、“调皮捣蛋”等坏学生的标签。进入中职学校后,这样负面消极的心态并没有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改善。由于原来基础不扎实,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新学校的课堂上仍然不能较好的汲取老师所讲授知识的精髓,学习落后,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破罐子破摔。长期在这种消极情绪的笼罩下,心理压力大,觉得身心疲惫,产生对学习及自身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放任不管的消极心理。
2.家庭的影响
“一些单亲、特困家庭和不和睦的家庭中的孩子心理普遍存在一定的阴影。有些家庭中存在严重的封建思想加之父母本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的学习更是漠不关心。”[1]有时候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性格偏激暴躁的父母就会对孩子动则打骂,过分苛责,认为他们没用,给自己丢了面子。这种做法不仅没有从情感上帮助学生减轻压力,给予学生鼓励和继续学习的动力,反而给学生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和无能的心理暗示。很多学生就是在父母长期的责骂和埋怨中对学习丧失兴趣,看不清楚自己的价值和前进的方向,盲目的混日子,导致学习效果越来越差,最终产生厌学,叛逆,不以为然的心理。
3.教师的影响
教师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向学生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以及人生的发展。“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是无形的教育力量。师生关系的性质不但直接地影响着教学效率,而且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智力发展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2]有的中职学校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学生。由于中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个别教师在长期面对他们后会慢慢失去耐心,会不停地抱怨,潜意识里也认为进入中等学校就读的学生就是人们口中说的“差生”,是无可救药的坏孩子。进而会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愿意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不能用一颗真诚平等的心与学生交流,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训斥,甚至是挖苦,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因而和学生之间产生很大的距离感和隔阂。在这样的情形下,往往会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变得封闭,情绪压抑,甚至不愿和老师沟通交流,产生的消极的回避态度,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4.社会偏见的影响
中职学校的学生部分是在小学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品德或行为上不尽如人意的学生。在当今这个崇尚高分和学历文凭的社会中,许多人都无法用正常平和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学生,都习惯与用带有偏见的有色眼镜去审视这些学生,因此他们就变成了大众眼中“不学无术”的坏典型,成为了老师口中没出息、扶不上墙的“稀泥巴”,成为了家长眼中不上进、丢脸面的“坏孩子”,而这对于他们的人格尊严是极大的伤害。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外界的眼光和评论会对他们脆弱的心灵造成难以补救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长时间处于被他人冷漠对待、瞧不起、鄙视的状态,听到的多是埋怨和苛责的声音,看到的也多是漠然和鄙夷的眼光,这些非善意的对待导致很多学生变得内向,自卑,不敢与人交流,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不明白自己究竟能做什么,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不愿意做任何的努力和尝试,从潜意识里自我否定,认为真实的自己就是别人眼中的天生的庸才。
二、目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学习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实情况是一些中职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合理安排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切实落实到必修课的教学工作中去。
1.地位尴尬,重视度不够
虽然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3]要求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很多时候,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很多学校并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到教学课程体系中,有些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度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2.师资薄弱,缺少专业性
有的学校虽然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师资匮乏。很多中职学校缺乏专业从事心理健康健康的教师。在现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师资队伍多由学校的行政人员、思想政治课教师乃至辅导员组成。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具有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习经验,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态度,缺乏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和经验。“即使有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也有一定得理论储备,但他们中得多数人尚未掌握专门的心理辅导技术”[4],“不懂得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知识机械地套用传统学习课程教学模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成为纯粹的心理学知识学习过程。”[5]这并不能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反而会因为不专业的教学而导致学生对此课程的轻视、厌倦和抵触。
3.形式呆板,教法缺灵活
目前在一些已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古板,不生动,缺少活力的问题。采用的教学方式多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辅以刻板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坐在座位上听,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课堂氛围沉闷压抑,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同时由于教师专业背景的缺乏,对于心理健康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局限于照本宣科,案例的讲解缺乏理论支持和现实分析,这样无法引起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由于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度不足,体验性不高,加之薄弱的基础理论知识,可能致使学生在独立处理一些自身心理危机时感到力不从心。
4.难以评价,考核方式陈旧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考核,一般采用的多是与普通文化课程相同的期末卷面考试成绩。这样的考核无法真正检验学生对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掌握程度,无法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无法充分了解学生对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无法让学生了解和重视自己的心理状况和特征以便更好地调整心态、完善自我。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全无体现。
三、关于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提高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所呈现出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依然是因为学校的不重视不作为所引起的。学校的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顺利开设的前提,学校应认真研读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文件,充分认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切实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以专门的学科形式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自信心,改善师生交往的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2.优化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引进
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来看,关键在于解决师资问题。首先,学校必须明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容不得马虎和敷衍,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因此,学校在缺乏专业教师的情况下,应首选那些教育观念新、态度积极、爱岗敬业、师生关系融洽、素质良好、自身心理健康的骨干教师来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任务。只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成功才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才能获得强有力的支持。”[7]其次,学校还可以吸收心理系专业的毕业生,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中等师范改制中大多数需改教其他专业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师到中职学校任教,充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职教师队伍。
3.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
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政策及财政许可范围内大胆实施教学改革,引进新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参加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正视现实、端正态度、克服自卑、自闭心理,明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意识。”[8]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分析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小组讨论,情境演绎的形式,一方面创造一个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课堂小游戏中也能理解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疏导方法,消除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惧怕厌倦心理。另一方面又能加强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生动形象的教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4.保证教学时间,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考核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教学要以必修课的形式安排进教学计划中,并保证一定量的课时。课程安排应使学生尽早接触心理健康教育为好,以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程及咨询机制,使有需要的学生能够尽早的接触到相关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接受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教学内容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进行选择和编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能听懂、易掌握、有共鸣,以教育和警示学生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和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丰富课程考核评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随堂测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问卷、课外作业和期末考试等进行综合评价。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必须要深刻理解和思考课堂教学内容,多了解关注最新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案例。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较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作者:戴李 冯兰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