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优化单亲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优化单亲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优化单亲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空乏无力的。随着贫困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单亲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日趋凸显,因此,要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必须把握单亲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的特殊规律,在实践中优化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单亲贫困生心理健康;人文关怀

关注单亲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高校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对于优化贫困生资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单亲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心理弱势群体,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大,近年来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因此,关注单亲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据了解,单亲贫困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小城镇,有的来自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由于家庭有着不可逆转的变故,经济状况更是雪上加霜。特殊的家庭背景使这些单亲贫困生承载着更多的或父或母的期望,过早地背负起生活责任的重担。高昂的学费、激烈的竞争、就业的压力给单亲贫困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单亲贫困生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超过20%的单亲贫困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要在实践中优化贫困生资助工作、促进单亲贫困生在心理上脱困,有必要对单亲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深入了解。

一、优化单亲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必要性

贫困生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具有更加特殊的情况,他们因为家庭的变故,只靠父亲或母亲其中一方供给学费和生活费,如果父亲或母亲丧失了劳动能力,单亲贫困生就失去了全部依靠,生活、学习难上加难。高校在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过程中注重优化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题中之义。优化单亲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根本任务是解决长期困扰单亲贫困生成长、成才的心理问题,消除影响其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的心理因素,使其与家庭生活条件好的大学生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远远落后于现实需求,高校易发、多发的单亲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极少受到关注。因此,必须通过动态考察的办法了解单亲贫困生的心理状况,采取深入的方式摸清单亲贫困生以及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有意识地观察他们的生活和消费状况,做到心理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单亲贫困生尽快放下心理包袱,实现健康成长。

二、单亲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特征

“人的生活环境决定人的思想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关注单亲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高校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在民办高校,单亲贫困生心理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民办高校学生贫富差距悬殊,给单亲贫困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优化单亲贫困生心理状况的任务更为艰巨。据了解,与家庭生活宽裕的学生相比,单亲贫困生最突出特点是小群体意识浓厚。单亲贫困生从小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当中,长期的生存危机与孤独感,使单亲贫困生走入大学校园开始独立生活后特别渴望安全感和依靠感,因此产生了小群体意识,对身边的同学特别是室友产生了心理依赖,所以单亲贫困生往往在宿舍“画地为牢”“抱团取暖”,这必然束缚他们的思维空间和横向开拓能力,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仇富心理严重是单亲贫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在生活水平差异显著的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多数学生的每月生活费在1200元左右,一些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每月生活费能达到2000元甚至更多,而单亲贫困生的每月生活费仅有700元左右。在巨大的贫富落差面前,有的单亲贫困生能够理性地面对,认识到当前的贫困是暂时的,坚信凭着自己不懈努力和真才实学总有脱贫致富的一天;有的单亲贫困生能够坦然面对、量力而行,不与别人攀比;但是有的单亲贫困生意志脆弱,经不起艰苦生活的考验,在高消费的诱惑下心理失衡。自尊心与自卑感交织是单亲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突出特点。当前,大学生之间的生活水平差异显著,由于贫富差距的悬殊,导致了大学生在生活消费上互相攀比,这种现象加剧了单亲贫困生的自卑心理,表现得敏感多疑、易受暗示、沉默寡言。据了解,单亲贫困生虽然生活贫苦,但是他们当中多数人自尊心强,在学习中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害怕被别人瞧不起;但是由于单亲且家境贫寒的特殊状况使这些单亲贫困生具有较强的自卑感,特别在意同学、老师和身边的人对自己的态度,甚至老师和同学无意间开玩笑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变化,使他们感到这是在议论、讥讽自己。正因为如此,单亲贫困生在勤工助学的选择上都愿意选择家教等体面的兼职,不屑于从事帮厨、推销、打扫教室卫生等体力劳动。不少贫困生宁可打工维持生计也不愿意申请助学金,原因在于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单亲的家庭情况,无形之中为自己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单亲贫困生或多或少都有爱慕虚荣的心理,单亲贫困生多数羞于言贫和惧怕别人瞧不起,不愿被贴上贫困的标签,不愿让同学、老师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为了让同学瞧得起,维护自己的“尊严”,不惜四处借钱摆阔:买高档平板电脑、买苹果智能手机、吃穿讲名牌,在聚会时大把花钱强装“老大”,这种自欺欺人的文饰心理虽然满足了自己一时的虚荣心,但却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一旦事后平静下来,往往会导致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三、优化单亲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优化单亲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满足其多方面的精神、心理和情感需要,高校要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工作来解决,不仅要通过心理辅导改善其心理状况,而且要通过思想上的励志教育,使单亲贫困生能正确认识自己,以奋发有为的态度经受住考验、克服困难,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需要高校在教育咨询体系、教育引导措施、家校合作、教育环境的优化等多个方面加以改进,不断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改进贫困生资助工作方式方法,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首先,高校要从学情实际出发,下大力气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单亲贫困生能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后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促进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优化单亲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带着对学生深厚的感情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关注单亲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唯有如此,才能优化单亲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使单亲贫困生实现心理脱困的目标。在优化单亲贫困生心理状况过程中,高校要特别注重家校结合,在与家庭联系的基础上摸清单亲贫困生的实际家庭生活状况,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破校园界限,把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延伸到家庭中去,使单亲贫困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处境,并树立或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其次,高校要做到经济资助与学生本人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注重对单亲贫困生进行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教育,激励他们奋发成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在开展贫困生资助过程中将社会支持与贫困生对社会的回报有效结合起来,与长春欧亚集团合作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遴选多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单亲贫困生采取工读结合的方式完成学业,不仅帮助单亲贫困生实现了经济上的脱贫,更实现了精神上的励志,促使单亲贫困生较快地融入社会。高校要满足单亲贫困生的经济需要,加大勤工助学的力度,使之能够通过诚实劳动解决生活困难。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始终注重勤工助学与成才有效结合,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遴选品学兼优的单亲贫困生到教学单位、机关职能处室担任助教、助研、助管职务,“让贫困生参加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提高贫困生的劳动价值,使贫困生通过自身努力将社会、学校的关爱转变为成长成才的动力,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除此之外,高校要教育单亲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使之理解家庭、理解社会、理解学校,“把有限的生活费花到该花的地方——首先解决自身的温饱,不必追求时尚,不要与别人攀比吃穿,时刻牢记贫困是暂时的,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总有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的那一天”。再次,优化单亲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关键在于育人环境的好坏,高校要下大力气改善整体育人环境,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要在班集体建设中狠下功夫,增强基层党团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互助活动为单亲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单亲贫困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深切地体会到社会的支持,培养起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总之,高校在优化单亲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过程中,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单亲贫困生的心理特点,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要求,使单亲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使单亲贫困生及早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文娟,仲晨星.略论传媒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为例[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2,(03).

[2]魏娇.民办高校增强学生资助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对策[J].学理论,2014,(36).

[3]张钊,赵贵臣,仲晨星.关于城市困难职工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J].理论观察,2014,(11).

[4]廖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2.

[5]王祖侠,郑燕.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与健康教育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

[6]刘仙菊.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2).

作者:王一卓 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