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为了解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态,笔者通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性水平,呈现出群体性的差异特征。
关键词:心理健康;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
引言
从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的家庭逐渐向4+2+1模式发展。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充分地享受着长辈对他们的爱护,甚至是溺爱,以至于社会各界急呼独生子女的“教育危机”。与此同时,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非独生子女在独生子女的主流浪潮中,被迫边缘化。笔者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问题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抽象结论概括,以期为后续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陕西西安某高校2008级全部自愿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的大学一年级学生3856名。其中男生2111人,女生1745人;家庭所在地城市438人,中小城市657人,城镇619人,农村2091人;理工科3396人,文史类457人;本科3628人,专科227人;汉族3700人,其他民族110人;平均年龄18.9岁。
1.2研究工具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统一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CSPA)》的四个量表。①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包括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会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共12个维度,共计104道题,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状况越差。②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包括9个分量表,分别为学习、生活、发展、社交、家庭、正性、负性、生活事件、生活琐事。共85道题,采用7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应激程度越高。③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包括人际关系、学习、校园生活、择业、情绪、自我共6个适应量表和1个满意度量表,共计60道题,采用5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适应程度越高。④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包括活跃、率直、自信、严谨、成就取向、重情、随和共7个分量表。共计68道题,采用5级评分,分数越高代表该人格特征越明显。
1.3实测过程
采取团体施测(每教室30—60被试,一名经培训的主试),被试基本资料和回答均填涂答题卡完成。测评结果使用欧码A50型光标阅读机读卡录入。
1.4数据分析与统计
采用SPSS15.0进行数据的分析与统计。
2结果
在量表回收过程中,每个量表的独生子女情况数据均有缺失,具体数据见各表格。
2.1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差异性比较
与独生子女状况进行差异性比较时发现,非独生子女在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会退缩、性心理障碍、强迫、依赖、精神病倾向因子上的差异性达到(p<0.001)的差异性水平;在偏执因子上达到(p<0.05)的差异性水平。具体各分量表的对比状况见图1。
2.2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差异性比较
非独生子女在学习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适应量表总分和其他各因子上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具体数据见表1。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满意度因子,以及总分上二者表现出(p<0.001)的差异性水平;在学习适应、择业适应因子达到(p<0.05)的差异性水平。
2.3人格量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性比较
独生子女在活跃、利他、随和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01),非独生子女在严谨、重情、坚韧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p<0.001、0.01、0.05)。具体数据见表2。
3讨论
3.1对当代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辩证认识
本次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较好。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各分量表得分均低于独生子女,在大多数的因子上达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水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应激量表的总分和各因子上显著高于常模水平(p<0.05,0.001),且非独生子女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p<0.001)。
3.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适应能力分析
适应量表的结果显示,非独生子女在学习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p<0.05),在人际关系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等的得分显著低于独生子女。由于缺少兄弟姐妹,独生子女更乐于向外发展兴趣爱好和人际关系。而非独生子女更注重自我提升,以获得家庭社会认同支持。
3.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分析
人格量表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在活跃、利他、随和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01),非独生子女在严谨、重情、坚韧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p<0.001、0.01、0.05)。在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更随和、大方;非独生子女则表现得更加认真,看重感情,在遇到困难时,也更努力执着。
4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良好,两相对比,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更优;第二,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有待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更能适应大学生活;第三,大学新生整体上表现出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抗压能力强。
参考文献:
[1]张录全,肖建伟.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
[2]司秀玲.大学新生的角色适应与心理健康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4).
[3]周红梅.独生子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
[4]徐金.近5年来我国大学新生scl-90的元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08(5).
作者:杨天姿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