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7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为了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自卑心理及其与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关系,我们对全国7省市14所高职院校1.49万名学生和468名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一部分高职生确实存在着自卑心理特点,自卑人数随着年级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评价较高,与学生的较低评价存在着较大反差。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对症下药,有助于缓解或消除高职生的自卑心理,提高其心理健康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卑心理;职教特色
一、引言
《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在过去5年中,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已取得成效,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逐年提高,高职毕业生在待遇与素质上都获得了持续提升。[1]然而,我们认为,对此的评价除了要关注高职院校学生(以下简称高职生)的“硬实力”外,更应关注他们的“软实力”,如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职业价值观念等。有研究者指出,由于高职的学历层次低于本科,因此,在高职生身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2][3][4],这无疑会对高职生的择业、就业、创业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产生不良影响。为了解高职生自卑心理现状,我们对全国7省市14所高职院校1.49万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考察自卑是否是他们的一个普遍心理特点。如果这种现象确实存在,那么,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症下药”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还考察了468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并将其与高职生的认知与评价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如何通过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来缓解或消除高职生自卑心理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研究方法
我们课题组于2016年10—12月采用自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教师问卷)》,对华北地区(北京、河北)、华中地区(河南、湖南)、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和少数民族地区(云南)等7省市的14所高职院校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学生问卷14877份,教师问卷468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共24道题目,其中,7题考察高职生的自卑心理状况,2题考察高职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认知与评价;《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教师问卷)》共50道题目,其中,9题考察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认知与评价。我们将这18题抽选出来,对高职生的自卑心理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高职生自卑心理特点分析
1.高职生入学动机由于高职教育学历层次低于本科教育,因此,很多人将高职教育视为“二等教育”,认为学生选择去高职院校读书多是出于分数较低的无奈。在调查中,我们首先对学生选择高职院校就读的动机进行了考察,78.2%的学生表示选择高职院校的动机是“高考成绩上不了本科,只好上高职”,21.8%的学生表示“高考成绩能上本科,但还是选择了高职院校”。这表明,在高职院校中,虽然并不是所有学生的高考成绩都没有达到本科分数线,但大部分学生确是由于无法进入本科院校而选择了高职院校。2.高职生自卑心理及年级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是由于高考成绩较低才选择接受高职教育,这可能是高职生产生自卑心理的现实基础。关于高职生自卑心理的调查结果发现,11.2%的高职生认为相比于普通全日制本科生,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31.0%的高职生认为一般,57.8%的高职生并没有这种感受。显然,存在自卑心理的高职生所占比例较少,并没有达到“普遍存在”的程度。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存在自卑心理的高职生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一年级的自卑人数比例为10.2%,二年级的自卑人数比例为14.1%,三年级的自卑人数比例为14.4%;一、二、三年级认为自己并不低于本科生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8.6%、56.2%、53.6%,呈逐渐下降趋势(图1)。另外,研究者认为,群体认同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5]群体认同的缺失会导致自卑感的产生。[6]因此,我们也对高职生的群体认同水平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34.2%的学生对高职生的认同水平较高,63.0%的学生认同水平一般,2.8%的学生认同水平较低。总体上看,高职生的群体认同水平较低,这可能对他们的自卑心理产生了消极影响。换言之,高职生自卑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可能与所处环境有一定关系。3.高职生对职业教育和自身就业的信心及年级发展趋势高职生自卑人数比例随着年级升高呈逐渐增加趋势,这一方面可能与环境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高职生对职业教育和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较低有关。为此,我们考察了高职生对职业教育的信心以及知觉到的在未来就业中的竞争力。结果表明,79.1%的学生认为,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会越来越重要,3.0%的学生认为不会,17.9%的学生对此表示“不知道”。一、二、三年级认为职业教育会越来越重要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0.4%、75.0%和76.1%,认为职业教育不会越来越重要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5%、4.4%、4.9%。总体上看,二、三年级的学生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信心低于一年级学生。在对就业竞争力的评价上,60.2%的高职生认为和本科生相比,自己在未来的就业中是有竞争力的,30.7%的高职生认为差不多,9.1%的高职生认为没有竞争力。在年级发展趋势上,认为在未来的就业中有竞争力的人数百分比从一年级的62.1%,下降到二年级的56.4%,再下降到三年级的50.5%,而认为在未来的就业中没有竞争力的人数百分比从一年级的8.2%,增加到二年级的11.3%,再增加到三年级的12.3%。也就是说,在接受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没有由于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对职业教育和自身就业产生信心,反而越来越不看好职业教育和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现象。4.高职生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评价及年级发展趋势高职生对职业教育和自身发展的信心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存在着一定问题。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的特色性不强可能是影响高职教育地位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7]因此,我们也考察了高职生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职教特色的认知与评价。结果表明,70.3%的高职生认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8.6%的高职生认为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21.1%的高职生表示“不知道”。与对职业教育和自身发展信心的结果相一致,高职生对教育教学的评价在年级发展趋势上同样存在着越来越差的倾向。一、二、三年级认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数百分比分别为70.4%、70.3%、68.9%,认为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数百分比分别为8.1%、9.5%、11.5%。另外,在问及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否与本科教育雷同时,20.9%的高职生认为是雷同的,25.8%的高职生对此持否认观点,53.3%的高职生表示“不知道”。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职教特色:教师与学生的认知与评价
在调查中,我们还考察了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认知与评价,并将其与学生的认知与评价进行对比,以探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满足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认知与评价调查结果表明,51.6%的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制度对高职学生具有针对性,70.4%的教师认为自己任教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68.8%教师认为自己任教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特点(表1)。在课程内容方面,82.9%的教师认为自己任教的心理健康课程中包含了创业心理的相关内容,90.0%的教师认为自己任教的心理健康课程中包含了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表2)。在教材方面,84.9%的教师表示自己使用的心理健康教材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专门编写的,73.1%的教师认为使用的心理健康教材体现了职业教育特点(表3)。总体上看,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评价处于较高水平。2.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评价的差异显然,上面的调查结果很难对高职生的自卑心理随年级升高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如果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其职业教育属性予以了充分重视,并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了职教特色,那么,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人数比例应该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少。我们设想,这可能是由于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评价与学生所感受到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所导致的,即教师的评价并不能够代表学生的真实感受。因此,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例,为教师和学生设置了两道相似的题目,以考察师生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评价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在心理健康课程是否符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上,82.5%的教师选择“是”,但只有56.8%的学生选择“是”。在心理健康课程是否符合高职学生的心理需要上,80.8%的教师选择“是”,但只有57.2%的学生选择“是”(表4)。这一结果表明,教师和学生在认知上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评价要远高于学生的评价,这可能就是高职生自卑心理随年级升高而更加严重的原因之一。
四、分析与讨论
自卑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时也会对个体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在人们看来,高职生由于学历层次低于本科生,可能会产生更多的自卑体验。因此,我们围绕自卑心理对14912名高职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大约十分之一的高职生存在着明显的自卑心理,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普遍。但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存在自卑心理的人数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呈增加趋势。与此类似,高职生对职业教育和自身就业的信心,以及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职教特色的认知与评价,都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这表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并没有体现出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没有使学生感到通过学习增加了就业时的竞争力,也没有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获得更充足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欠缺之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深刻认识到,提升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除了需要政策引导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外,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应通过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特色和内涵发展,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研究者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落后于市场需求,课程内容囿于学科式思维,这将使毕业生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8]也有研究者指出,一些高职院校或者片面重视技能训练而忽略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或者对学生进行压缩版的学科教育,这都会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9]这些现象的存在其实都是高职教育职教特色不强的表现。调查结果发现,8.6%的高职生认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20.9%的高职生认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与本科教育相雷同,这提示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将提升教育教学的职教特色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更需要增强其职教特色,提供与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认为,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求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具有高职特色,不应与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雷同。然而调查结果却表明,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为自己任教的课程已经很好地适应了高职教育,但学生对这一点却并不“买账”,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评价并没有达到教师所知觉的水平。这表明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感受。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缓解高职生的自卑心理、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调查结果同样反映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不足之处。这提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从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换句话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与专业教育一样,突出职教特色,顺应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把握学生的职业心理、就业心理、创业心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意识。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上的差异在本质上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服务意识”的缺失,教师只是从“授道者”的角色出发对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而没有以“服务者”的身份去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在未来的工作中,高职院校应努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转型[10],而这需要高职院校学生、教师、管理者的共同努力。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自己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积极表达心理健康方面的意见与诉求,自下而上地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教师应增多与学生的沟通机会,听取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感受与建议,努力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提供与他们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心理健康服务。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则应进一步增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管力度,提高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实行科学的考核办法,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考核时将学生的评价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从制度上保证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有序推进。实际上,自卑心理虽然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但与此同时也是学生获得进步的动力来源。正如阿德勒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1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高职生身上可能存在的自卑心理,注意引导学生将自卑情感向积极方面转化,使之成为推动自身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达到“知耻而后勇”的实际效果;防止学生自卑情感的进一步泛化,导致其对自我的全面否定,甚至形成“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可以说,高职生的自卑心理既有可能是他们追求进步的出发点,也有可能是他们放弃努力的堕落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职教特色,提供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帮助高职生缓解或消除自卑,建立自信,走向更为成功、健康、幸福的明天。五、调研结论一是一部分高职生确实存在着自卑心理特点。自卑人数比例随着年级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自我感觉并不低于本科生的人数随着年级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群体认同水平较低。二是高职生对职业教育和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较低。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信心随年级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对未来就业中缺乏竞争力的人数随着年级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评价在年级发展趋势上同样存在着越来越差的倾向。三是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评价较高,与学生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教师的评价并不能够代表学生的真实心理感受。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对症下药,有助于缓解或消除高职生的自卑心理,提高其心理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刘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制度形成历程与发展状况——《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5-10.
[2]应金萍,徐竞,庄朝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趋势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0,(15):67-73.
[3]孙温平.高职院校学生自卑心理调查与干预策略研究——以某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62-65.
[4]武艳.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S4):157-159.
[5]王勍,俞国良.群体认同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调节变量与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8):1300-1308.
[6]管健.社会认同复杂性与认同管理策略探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6-102.
[7]王浩,俞国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0-14.
[8]贺耀敏,丁建石.职业教育十大热点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99-116.
[9]郑月波.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与提升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5,(24):107-110.
[10]俞国良,侯瑞鹤.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5,36,(8):125-132.
[11]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黄光国,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45-63.
作者:俞国良 王浩 赵凤青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第三篇:良愿前置教育理论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摘要:良愿前置作为当前教育活动中的有效思想理论之一,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有着相当深厚的应用价值。文章基于此,首先概述了良愿前置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然后从三个层面探讨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包括自卑心理比较严重、道德修养有所欠缺、负面情绪相当普遍,最后,就如何运用良愿前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发掘学生良愿、强化良愿前置、引导愿行合一等。
关键词:良愿前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受外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并不容乐观。良愿前置教育理论缘起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理论资源,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完善有着相当深厚的应用价值。文章基于此,就良愿前置教育理论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良愿前置概述
(一)良愿前置的内涵
在探讨良愿前置教育理论之前,有必要对良愿前置的内涵做一个深入的分析。良愿前置来源于陆九渊、王阳明等心学大师的思想。所谓“愿”,指的就是意愿,具体而言,便是愿望和心愿,是人努力的方向,良愿顾名思义,则是良好的意愿。因为,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意愿有良、恶以及普通之分,只有良愿才能对人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恶愿不仅没有推动作用,甚至会对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良愿前置,则指根据人内心意愿的分布情形,采用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措施,将良愿引导至学生所有意愿的最前端,从而使学生根据良愿做出相应的行为,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二)良愿前置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心理健康健康教育是高职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形并不容乐观,良愿前置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理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相当积极的价值。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良愿前置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排名最靠前的良愿通常也就是学生日后的奋斗方向,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找准学习目标,减缓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焦虑情形;其次,良愿前置将良好的意愿摆放到了学生所有意愿中的最前端,而良好的意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带来正面反馈作用,有助于矫正学生中存在的负面情绪。
二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自卑心理比较严重
高职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青春期既是最具活力的时期,也是最为敏感的时期,自卑心理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就以我们学校而言,受专业因素的影响(我们学校师范类专业居多,尤其是学前教育),我们学校招收的女学生比较多,女孩子相比于男孩子而言,心理更为细腻,也更多愁善感,自卑心理也就更加严重。首先,一些学生对自己身为高职学生的身份感到自卑,因为高职学生大都学习成绩一般,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入学成绩较低,这一点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其次,除了学习成绩以外,家庭环境、身材外貌等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一些家境普通或者说长相一般的学生通常更容易自卑。
(二)道德修养有所欠缺
高职学生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乃至日常行为习惯中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为人处世中的自我中心主义,不考虑其他人的内心感受,又如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不文明行为等。当然,这些现象也存在于普通高中生、大学生群体中,只是在高职学生群体中间更为普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可以归因于以下两点:首先,当前的教育体制虽然倡导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并举,但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智育占据了核心地位,德育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影响了最终的德育效果;其次,高职学生很多来自农村,父母常年在打工,自小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长大。祖辈受文化水平、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局限,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关注不多,进而导致了其道德修养有所欠缺。
(三)负面情绪相当普遍
人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只要调节得当或者说有合理的宣泄渠道,就不会对生活产生过多的不良影响。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负面情绪相当普遍,广泛存在于从刚入校到即将毕业的学生之中,并且,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有效地疏导和宣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高职学生面临着毕业的就业问题,目前工作形势比较严峻,很多学生担心毕业之后就“失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焦虑现象比较突出,这在高年级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除了就业问题以外,情感因素也是导致高职学生负面情绪激增的重要因素,青春期的高职学生难免会产生早恋等现象,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决也会导致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
三基于良愿前置教育理论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良愿前置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理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深厚的应用价值,对此,教师需要从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好良愿前置教育理论的应用工作:
(一)发掘学生良愿
意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人所共有。每个人内心都有不少意愿,并构成一个整体,这些意愿大致可以划分为良愿、恶愿以及介于良、恶之间的普通意愿。不同的人受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性格禀赋等因素的影响,意愿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异性,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意愿体系中先后序列有所不同。举例而言,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受到外部教育因素的影响,知、情、意不断地调整、改变,意愿排序当然也会随之改变。良愿指良好意愿,在所有意愿中对人的正面价值最高,良愿前置因而也就极为必要。就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教师在践行良愿前置教育理论之前,需要对高职学生的意愿体系以及内部意愿之间的排序关系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否则心理健康教育便会走向盲目性、低效性。具体到发掘手段而言,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结合日常观察的方式来进行,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尤其注意学生学习中所流露出来的良愿因素,将之记录下来,另一方面还要借助于专业的问题调查让学生自己说出心中的良愿。
(二)强化良愿前置
高职学生受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内心的意愿体系及不同意愿的排序方式并不相同,或者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具体而言,其意愿体系主要包括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里面,良愿因素在学生的意愿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排序靠前,普通意愿以及恶愿排序靠后,学生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第二种情形则恰恰与之相反,恶愿在前,良愿在后,学生整体呈现出消极的态势。对此,教师在良愿前置教育理论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形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对第一种情形而言,学生自我已经将良愿放在前面,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其将这种意愿排序坚持下去,并最终使良愿固定为学生的奋斗目标或者说发展方向。对第二种情形而言,教师则要深入地介入到学生内心世界中,采取有效地外部影响,使之将良愿前置,比如学生如果在学习中表露出对音乐创作的兴趣,教师就可以将之作为学生的发展方向,并不断地渗透给学生,引导其矢志不渝的追求。当然,为了更好地实现良愿前置的目标,学校要充分发动社会、家庭的教育作用,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
(三)引导愿行合一
良愿前置教育理论起源于宋代心学家陆九渊,具体来源则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心物理论。学校从王阳明的思想中发掘出“良愿前置,自强不息”的教育口号,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良愿前置教育理论可以概括为“信良愿、置良愿、行良愿”三点内容,其中“信良愿”是前提,“置良愿”是手段,“行良愿”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基于良愿前置教育理论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要发掘学生的良愿并将之前置化,还要引导学生将良愿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愿行合一。首先,教师要经常性地开展反思教育,引导学生就自身的意愿体系及良愿在意愿体系中的具体位置做出反思,强化学生对自身意愿体系的认知,避免学生在成长发展中出现盲目性;其次,教师要开展实践教育,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多元的平台。从良愿到良行,中间有一个过渡阶段,学校以及家庭、社会需要在学生过渡时期发挥好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实现“愿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目标。
四结语
良愿前置指将学生内心深处的积极意愿调整到学生所有意愿之前,从而引导学生成长、发展的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对此,教师需要从发掘良愿、良愿前置以及愿行合一三个角度出发,采取好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1] 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2):444-446.
[2] 史余强,许乃跃,徐龙.高师生良愿前置教育的实效性对策[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6,15(01):31-33.
[3] 史余强.基于心物论的良愿前置教育初探[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5,3(25):1-3.
[4] 史余强.取用王阳明心学之精华促进当代大学生优秀品德之生成——以宿迁高等师范学校“良愿前置教育”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6(5):44-45.
作者:王晓艳 单位: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
【摘要】在快速发展的高职高专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革新,学生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思想政治的教育,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要先了解人的心理状态、需要层次、性格特点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给予有效的应对策略,培养出高技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针对这一现状,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依据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特点分析学生不同层次需要下应提供的教育环境,提出若干具有心理教育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以保障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教育;高职
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多年以“包保驱动”为学生管理模式,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学生成才教育。“包保驱动”机制是任务落实机制、质量保障机制、鼓励激励机制,实时过程中不单注重教学质量,更注重学生生活、学习上的心理变化,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日常的“包保”工作中,为我院学生思想教育、课程教育提供了有利帮助。
1.高职高专院校现状及分析
近几年,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数据统计2000年,我国共设立高职高专院校442所;2002年,增长到767所,在校生370万;2004年底,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1047所,其中职业技术学院872所,在校生增长至596万;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不含军事类院校和港澳台地区高校)有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院校,总计达到2552所,其中含1336所高职高专院校。
2.当前高职学生心理需要的调查——以吉林省某校高职学生为例
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学习自觉性稍差,但情感较丰富,在情绪推动下出现心理问题的机率较高,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情绪波动大,对未来没有信心。有研究结果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矛盾主要表现在孤独感与渴望交往的矛盾、自信又缺乏自信的矛盾、理智与情绪化之间的矛盾,不同矛盾引起的心理冲突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及疏导方法。根据本人工作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反应出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具有以下特点:
2.1心理上想咨询疏导情绪,行动上拒绝走进咨询室。近83.7%的学生表示时常会出现由压力、人际关系、就业等环境因素造成的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变化,更有高达85.3%的高职学生不愿意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走出困境,也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看到自己走进学校的咨询室。
2.2心理需求诉求多样。每一个心理困扰的形成都不是单一因素的影响,在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职学生的心理呈现出多样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要达到学生心理上的满足,从而表现出行为上的认可。
3.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下高职学生管理模式探索
3.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模式的联动机制。各级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多隶属于学生工作处,进一步方便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的建设,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全方位管理。一是将心理卫生与学生管理绑定教育,学生的心理安全与人身安全、素质教育同等重要,对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视应不亚于对该生旷课、挂科的考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联合学生工作者将学生心理动态的考察摆在重要的位置。二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抗压能力培养相关课程。三是增强学生干部心理卫生的筛查能力,同时定期开展心理委员学习交流会,讲解分析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方法,保障出现应激行为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
3.2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完善学生管理。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一级需要即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也是最基本的需要;二级需要即安全需求(Safetyneeds),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家庭安全等;三级需要即爱和归属的需要(Loveandbelonging),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的需要;四级需要即尊重(Esteem),包括内部的自我尊重和外部他人尊重;五级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有价值人才能快乐。首先完善资助体系,满足学生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保障校园安全,满足学生安全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要营造一个和谐、文明、安全的校园环境,时常开展安全教育,一方面人身安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关爱同学”的人际交往模式,另一方面集中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第三提供健康互动平台,帮助学生满足社会需要,没有个人组成的群体,只有群体中的个人。第四赞美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体会尊重别人和获得尊重的快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综上所述,在快速发展的高职高专教育中,学生的管理模式的创新也越来越严峻,心理健康疏导是学生感兴趣、好接受并且有切实意义的管理方法,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要先了解人的心理状态、需要层次、性格特点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给予有效的应对策略,培养出高技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文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选择[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5).
[2]胡月香.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0(29).
[3]张涵义.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前沿,2007(01).
[4]张国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社会心理科学,2005(02).
[5]王振洪.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
作者:周小琳
第五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
[摘要]目的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有效的建议。方法随机抽取某高职院校学生300名,对所选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问卷调查,并将统计所得结果与常模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效的建议。结果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精神病性、恐怖、焦虑、抑郁与强迫方面得分显著高于青年常模,对高职院校学生实施正确、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结论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影像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建议措施,有助于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到今后的工作、生活中。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影响因素;有效措施
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主要因素,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步入发展高速时期,全国高职院校数量迅速增加,面对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解,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像因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1]。为了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解,该文对某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并与常模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抽取某高职院校学生300名作为研究对象,学生年龄均在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51±1.37)岁。同时随机选取常模学生300名,学生年龄在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48±1.26)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价值。
1.2方法
对所选取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并应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所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SCL-90共有项目90个,能够反映被测试人员一周以来的心理健康情况,调查问卷共包含9个因子,分别为精神病性、偏执、恐怖、敌对、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躯体化。该设计量表有较好的效度与信度,计分根据评价等级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一般符合、比较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别计5分、4分、3分、2分、1分,正性项目进行反向计分,分数越低表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1.3统计方法
将此次研究两组学生统计所得数据资料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高职院校学生在精神病性、恐怖、焦虑、抑郁、强迫迹象得分均显著高于青年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为了能够有效的改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3.1开展心理健康工程
以大学生为中心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与咨询中心,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邀请著名心理专家开展现场心理咨询活动,简历“心理健康状况咨询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辅导”的选修课,对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并安排值班老师,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3.2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生理角度进行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多在18~23岁之间,生理与心理上容易出现落差,容易产生心理冲突。从社会角度进行分析,经济的改革带来了就业制度的变化,这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机遇。学生毕业后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工作,但是这需要学生在学校有计划、系统的规划。在该过程中心理教育非常非常重要。首先应为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讲解,通过案例分析、开展讨论、举办知识讲座来提高学生认识。高职院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能够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心理素质:①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自信心,首先要学好文化知识,其次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培养,逐步提升自我综合素质。②自我评价。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心理调适的基础。面对就业,高职院校学生应当客观分析就业环境,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明确自身能力,切实了解所学与所求专业间存在的相关性。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价,才能在择业时明确自身位置,找到适宜的工作岗位。③心理承受力。在择业与工作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应当冷静面对。由于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打击与考验,固然挫折不是令人愉悦的事情,但是能给人提供锻炼的机会,只有将挫折看做前进的动力,才能从挫折中总结经验,不断向前。
3.3强化心理咨询工作
为了让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与功能,促进心理咨询工作健康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点。①做好新生心理普查:新生入校后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②转变心理咨询观念:心理咨询不能停留在学生上门咨询,这样只能解决极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应深入学生,主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③从日常学习、工作入手,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是健康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不会遇到心理问题,故应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资源,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2]。
3.4着手建立心理健康网络防护体系
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网络防护体系,首先应培养心理健康援助力量,借助培养力量发现周围学生心理状况,并帮助这些学生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根据所学心理健康、卫生知识,为学生提供帮助;其次学生辅导员应学习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才能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应设立专门的咨询机构,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水平,强化设施建设,让学生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帮助,才能有效地预防、应对突发事件。
3.5注重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变和高等教育制度的转变,大学生就业从“统招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方式、职业取向以及择业观念发生转变。这一变化在带给学生就业机遇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面对就业压力,部分学生存在沮丧、烦躁、紧张、焦虑、信心不足等情绪[3]。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助于学生度过择业期,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非常重要[4]。首先应强化学生择业的自主意识,正确面对就业压力;其次应帮助学生树立长远意识,选择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将职业发展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将人生价值融入到工作中。综上所述,通过此次研究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转变、教育制度改革的影响下,就业压力较大,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了能够改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强化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蔡晓艳.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2.
[2]张兵,谢德光,谢玉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8-32.
[3]白莲莲,段薇薇,樊巧云.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干预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6(2):68-71.
[4]杨金莲.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73-75,79.
作者:张晓云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第六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
【摘要】本研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高职学生的进行人文关怀和教育、提升其问能解决能力、完善其人格特质等干预措施。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状况;影响因素;干预措施
1.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
1.1客观因素。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大学生的常模水平,其心理健康水平分别受年级、性别、出生地、家庭经济状况、是否独生等因素影响[1]。高职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高职女生,大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大一、大三年级,对比高职毕业生与高职新生研究发现,高职毕业生有中等以上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要大于高职新生,主要体现在躯体化、抑郁和偏执方面。城乡差异方面,农村生源的高职学生要比城镇高职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农村生源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生源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中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明显,其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2%,贫困高职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家庭经济普通及以上的毕业生,其中“特别困难”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且女性、经管类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男生、其他专业学生[2]。不同专业中,文科、工科专业高职毕业生显著差于理科毕业生,冷门专业毕业生显著低于热门专业及普通专业。独生子女也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因素,独生子女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上得分均低于非独生子女。
1.2主观因素。高职学生由于其人格特质、归因方式、应对方式、自尊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也会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研究表明,高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与神经质、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显著相关;当面临负性事件时高外倾的高职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对看待问题、更有信心调节好消极情绪,而低外倾性的高职学生倾向于悲观看待问题、夸大负性事件的危害、对情绪调节失去信心。不同的归因风格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影响,外控型归因方式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内控型归因方式的学生。在应对方式方面,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如:求助和解决问题)比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如:幻想和自责)的高职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求助和问题解决等积极应对方式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正确处理应激事件、维护心理健康,而过多采用幻想和自责的消极方式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损害。目前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不够,致使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某种程度的自卑心理,导致其自尊水平降低。研究表明自尊与个体抑郁成显著负相关,高职学生自尊水平越低,其抑郁水平、强迫状症水平、人际关系敏感水平、焦虑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程度越低。
2.干预措施
2.1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人文关怀。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多方面、多层次使用不同策略来进行辅导。高职新生初到学校后,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可开展一些活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认识和结交新朋友,减轻他们孤单和想家的心理,尽快融入新环境。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可以开展一些就业讲座,校方可多举办宣讲会、校园招聘会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对于一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要帮助其对贫困形成的正确认识、纠正其自卑心理,并提供相关勤工俭学岗位,让其自食其力、发掘其自身价值。
2.2重视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明显不足,有的学校虽设立的心理咨询机构,但并未切实的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对学生的辅导与咨询就更少;还有不少学校连咨询机构都未设立,就更谈不上对学生进生心理辅导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并尝试开发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综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3提升高职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高职学生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由于其之前形成的不良归因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导致其无法有效摆脱负性生活事件对其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呈现实例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归因方式和应对方式对事件的影响,并由之带来的情绪变化,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和使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来处理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负性生活事件,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应对各类负性事件的能力。
2.4健全和完善高职学生的人格特质。健康人格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石,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人格尚处于形成的初始阶段,有较大的可塑性。学校可多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和讲座,成立一些兴趣和互助小组,通过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自信、乐观开朗、独立宜人等良好的人格品质,完善其人格。
2.5设立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体系。心理援助体系可以帮助有心理危机的学生从绝境中摆脱出来,还能对遭受情绪困扰的学生进行疏导与帮助。对于每个高职院校来说,必要的援助体系是不可缺少的。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等人员和机构需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学校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中心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援助体系。
参考文献:
[1]丁莹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的调查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4):18-20.
[2]甘良梅.高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南京某高职院校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42-44.
作者:翁美绦
第七篇: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思考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突起,应把高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重视其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本文从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有效解决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1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例如,邱开金[1]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20%的高职学生进行综合书面调查,结果表明:高职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有“先天不足”的因素,如主体的学习期望与现实矛盾大,角色认同度低,学习能动性差,厌学情绪大;就读职业院校是“无奈选择”,对完成学业信心不足,成才期望值低;学生间整体人际关系环境一般、相处有困难,师生沟通的障碍较大;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道德感和正义感,但易感情用事、理智驾驭能力弱;高职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爱面子和自尊心太强。2005年以来,边文颖[2]先后对三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从测试结果看,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高职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均分高于全国青年常模水平,尤其在抑郁、强迫症、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缺乏安全感等方面,高职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大学生。综上说明我国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其心理健康教育急需加强。
2高职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2.1高职生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我国高职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既有与其他同龄青年相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又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高职生心理发展的相对迟缓性、矛盾性、自闭性和不稳定性[3]。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社会认同感较差,致使学生成就感差,心理压力大,常有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又由于高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后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产生适应问题,内心的焦虑、茫然、困惑、忧愁若得不到及时释放,便会产生心理问题。
2.2高职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在校高职生多是90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总的来看,他们的心态积极乐观,但也不乏有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有研究表明,高职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习和生活目标不明;自信心和成就感不足;学习动力和进取心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够等。高职大一新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适应环境方面的困惑,并伴有学习、专业和人际交往等问题;大二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发展定位、专业技能方面的困惑,并伴有学习目标和动力、恋爱等问题;大三学生心里问题主要是就业择业和顶岗实习方面的困惑,并伴有未来发展和岗位适应等问题。可见,高职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的,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2.2.1高考失利,信心受挫在高职非大学的传统思想下,高考的挫败感,导致学生校级颓废,甚至出现厌学情绪。主要表现为: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上课不认真、说话、玩手机、玩游戏、睡觉;课下沉溺于网络、宅在宿舍;应付作业、考试挂科。原因是进入高职院校是大部分学生的无奈选择,表现为明显的挫折感。有的抱着混文凭的心态进入学校读书;有的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缺乏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基础较差,在繁重学业压力下,学生的挫折感增强,导致厌学,焦虑症等心理问题。
2.2.2角色认同失衡,环境适应障碍从个体发展顺序来说,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到成人的过渡阶段,三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将是他们逐渐走向自觉自主、独立成熟的重要转折期。这就要求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实现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化[4]。面对挫折,许多高职生抗挫能力差,缺乏思想准备,对自我认识不足,缺乏信心。在适应环境、人际交往、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出现心理危机。有的学生由于第一次离开父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生活陷入混乱状态,出现烦躁、迷茫、无助、焦虑、恐惧等心理,如若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纠正,则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2.2.3人际关系敏感,出现认知障碍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交往对象,尤其是90后独生子女,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生活、为人处世、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认识和评价别人的过程中难免带有主观偏向,从而导致与老师和学生交往困难、人际关系不和谐。同时,面对来自不同地域、民族、家庭的同学,由于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有差异,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出现障碍。此外,有些独生子女性格孤僻,当他们有困惑或心理不平衡时,不愿与人交流,将烦恼和压力沉积于心底,内心的孤独感越积越深,甚至形成多疑、偏执、自卑、自闭等不良心理问题。
2.2.4恋爱困惑,情感问题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爱情”是一个敏感而神圣的话题。产生恋爱的愿望和行为是正常而普遍的现象,然而如果在恋爱和交友问题上处理不当则会导致情感危机,并影响身心健康。正由于爱情的美好令人神往,常有学生因为自己没有恋人而自卑或找不到理想中的恋人而痛苦;也有学生因恋人不爱自己而抑郁,因为没有形成完善的、正确的恋爱观,在恋爱和感情问题上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调控能力,一旦失恋则心灰意冷、痛不欲生,形成严重的恋爱心理问题。
2.2.5学习、生活压力重重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不断扩大的高职教育规模,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有名无实,导致相当数量的高职生在面对激烈的求职竞争缺乏过硬的技能,因而造成部分高职生缺乏自信,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担忧,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高职学校的课程考试、考级、考证等诸多压力也导致许多高职生常感到紧张焦虑,个别学生由于不堪重压甚至染上网络成瘾、抽烟酗酒、吸毒的恶习,产生严重心理疾患。
3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
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诸多工作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我们须强化职业责任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善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构建以预防为主,辅导与咨询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1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除开设专业类课程外,还应以公共选修课、网络通识课等形式积极开设《普通心理学》、《大学生身心保健》等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向学生传输相关知识,增强学生自我测评、调节和保健的意识,促进学生对心理现象、认知结构和健康立新品质的构建,帮助学生掌握常用心理保健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学校还应根据各年级、层级高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如大学生心理卫生、大学生行为指导。
3.2建好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高职院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利用网络平台针对全体学生开展普查,对有心理健康隐患的同学提供进一步的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健康活动中心、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松弛、宣泄、交流和了解心理知识的场所和渠道;通过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报、心理咨询信箱等形式,对少数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惑、苦恼、挫折等问题而产生焦虑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指导和咨询。
3.3利用好朋辈群体资源开展情感的心理疏导
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加强师生和同学间的情感渗透的健康教育才能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应该把自己的爱融入工作中,融入师生关系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人。另外,加强学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积极健康的同学关系。在每个班级设立2名心理健康委员(男女生各1人),帮助和指导各类特殊学生。
3.4建立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主动干预机制
高职生正值心理成熟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和压力很容易导致内心矛盾,出现不良心理状况。加之自身知识的局限和考试的压力,个别学生对自身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所顾虑和隐瞒而不主动求助。因此在全体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早期普查和筛查,及时发现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通过主动预约咨询的方式主动提供帮助,防患于未然是十分必要的。
3.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轻松良好的氛围
校园是高职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社会文化环境的缩影,轻松、和谐、友爱的校园文化就成了影响高职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的学校,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较高,适应性较强,学习积极性较高,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对较高,违纪现象较少,极端事件发生少。对一所大学来说,建设具有特色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2):444-446.
[2]边文颖.关于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49-52.
[3]杨玉红.浅谈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思路[J].中国科技信息,2009,(8):265-266.
[4]赵逸群.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68:-70.
作者:呼小洲 李影 王静 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