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考(7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考(7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考(7篇)

第一篇: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摘要】本文在阐述和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一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计划;加强高校心理健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强化与学习。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存在问题;加强途径

当今时代新形势的主要特点围绕着“知识经济”的主题在发展,大学生在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中已经开始受到来自社会、家庭、事业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心理专业认为,个人的适度的压力可以让人时刻保持竞争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换言之,不当的心理压力则会对事情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为了帮助大学生能够以更加健全的人格在毕业后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浪潮中去,高校需要更加重视寻找到高效科学的途径来帮助大学生加强心理素质建设。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进行一切教育的基础

当前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大学教育实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年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虽然每年大学为社会发展输送的毕业人才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但是据可靠研究表明,大学生因为心理素质欠佳而导致事业失意,严重的还会导致诸如轻生一类悲剧的发生,这些都是大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好地转变心理预期,实现与社会发展接轨的表现。因此,在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意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纳入学生整体素质评价体系中。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发展是适应新时展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社会全面发展、吸收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

2、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完善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

心理健康作为个体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正如我们日常所熟知的“木桶理论”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体发展而言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而这个木板的高度就已经决定了个体的发展能力和前景。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今后步入社会完成心理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助于大学生以更加积极和健康的心态去看待人生当中的挫折,从心理层面帮助机体获得健康的发展,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增强心理健康就与是提高政治觉悟的有效途径

政治素养在心理情感因素上来看是大学生思想情感升华的主要体现,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建设。虽然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并且国家的主要发展重点也集中在经济建设上,但是,在这个充斥着多元文化的世界里,一个人的政治素养就代表了对于国家的认识高度,同时也是心理素质得到加强的深刻体现。由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提高、互相促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由经验型走向科学型。

二、新形势下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高校对于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传统的高校教育的教育形式一般集中在对专业课的教学上,其主要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足发展。随着我国对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新的“十三五规划”也对我国未来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崭新的部署,以督促高校可以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中找到适合大学生发展的途径,帮助他们建设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十字型”人才。然而有些高校在新形势下制定教学规划时仍旧以教授专业课程为主,而对于学生在其余领域的教学发展则不管不顾。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虽然有很多高校响应国家号召建立起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来;更不用提有些高校仍旧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旧是一片空白。因此,我国高等学校作为国家教育的主要力量,社会人才的集中输送地,有必要在新形势下树立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日后的发展“保驾护航”。

2、心理素质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的高校中,阻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心理专业教师的团队假设不够到位,教师自身缺乏更为专业的教学素质指导;二是教师对于自身专业的理论学习不够,只是依靠着过时的知识“吃老本”并不能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足发展。另外,在心理健康的学科专业建设中,离不开校方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方面需要校方增设该专业课程,扩充教师团队狮子队伍,为教师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发展道路。

3、大学生对于加强自身心理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有所欠缺

在我国,心理学专业的兴起和发扬光大大要追溯到十年前,直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开始,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学”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自然而然的我国高校做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开始开设相关的心理研究课程,为我国的心理学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在诸如“马加爵”“某高校投毒案”等高校惨案发生后,校园心理素质教育就已经不单单是校方的责任和义务了,更多的应该是依靠还在“象牙塔”内的高校学生的积极适应和改变,逐步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建设,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为将来实现与社会的征程对接而迈出坚实的一步。

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

新形势下对于大学生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于高校在该方面的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1、高校需要进一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计划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工程,要想保证这一世纪工程的实施,需要校方团结各方力量来进行综合部署。首先,高校需要对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度做一个科学的评估,在掌握了基本情况后,结合国家推出的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来进一步修改已经制定的发展计划,以求找到一条具有自己发展特色的道路。其次,校方需要构建起基本的心理健康组织管理机构,在形成严密的运行网络的基础上,充分保障本校健康教育的实施和推广。再次,高校需要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来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积极与社会组织和机构相联系,为学生实现最终于与社会的对接提供实习锻炼机会,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作为学校,不仅需要掌握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和根本目标,更重要的是充分与社会进行连接,及早为学生创造融入社会的环境,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实现心理教育的全面加强,以帮助学生锻炼坚强的人格,完善个人的全面发展。

2、加强高校心理健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新形势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主要依托学校的行政管理,而心理教育专业教师则是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和“领头羊”。因此,从事心理专业教育的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地完善自身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结合遇到的实际案例来共同帮助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用心去走进学生的情感生活,做到“想学生之所想,及学生之所及”,让学生无时无刻感受到专业教师对自身的重视程度。

3、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强化与学习

大学生既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对象又是主要的参与者,只有对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现状进行深刻剖析才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建树。例如,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中,可以从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始,辅以举办心理卫生讲座、开展心理训练等“趣味性”活动。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心理课程产生兴趣,更能帮助他们掌握具体的心理舒缓和调节的方法。因此,通过这些举措来让学生积极投身到心理课程中,促使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负责,有助于学生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新世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合格人才,以适应未来变化多端的发展和变化。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落实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提出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在新时期下对我国大学生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着重点主要集中在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传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虽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寻找新的突破口,但是仍旧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引起心理教育专业教师的注意。在世界经济时代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只有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犀利素质教育,才能够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便帮助他们在未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泳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04)39-42.

[2]张金彦,王进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12(09)35-38.

[3]李佳国.当代文化变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成都:西南财经出版社,2014(01)105-108.

[4]靳诺,刘贵芹.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9)35-39.

作者:许瀚心 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第二篇: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考

摘要辅导员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一。笔者从学生工作经历中,选取一则心理辅导类案例,通过发现、了解、干预、关怀等,稳定学生情绪,帮助学生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可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始终树立“学生中心”理念。同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怀学生,营造良好氛围;正确引导学生,恢复学生心理平衡。

关键词学生;学生中心;心理健康工作

1案例介绍

2015级新生,男生,性格内向,心理防御强,进取意识弱,人际关系一般。父母忙于小生意,关心度不够。2015年中秋,助班告知某学生通过QQ向她发出离校、逃课等信号,本人立即向助班及室友了解该生的相关情况。第一时间与该生取得联系,进行初步谈话,他明确表示中秋过后会正常来校。当他回校后,以心理知识讲座为契机,单独与该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但由于他抗拒心理特别强,抱着应付的心情来面对此次谈话,并未获得预想中的结果。为进一步了解该生情况及确保他的人身安全,及时告知家长,让家长参与其中,发挥班干部、室友等朋辈作用,时刻关注学生心理状况。面对这种状况,一方面深层次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寻找机会开导,学生抗拒心理明显减弱,逐步向我敞开心扉。经过多次谈话,发现其所表达的离校、逃课等字眼都是夸大之词。且多次表示期望自己是透明人,不愿与人交流;自信心不够,不相信能够突破自我,发展意愿不足。通过干预与关怀,该生逐步调整心理状态,与同学关系越来越融洽,但需帮助他树立信心,制定学习目标,人生方向。

1.1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当得知学生居住在亲戚家,中秋过后便会归校,悬着的那颗心瞬间落地。在与学生取得联系,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同时,立即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学生基本情况。

1.2与家长取得联系,加强家长的干预与关怀

及时与家长联系,告知情况与结果,尽可能了解该生及其家庭关系的相关信息。鼓励家长加强对学生的干预与关怀,缓解学生压力,放松学生心情。

1.3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学生情绪稳定后,结合家长及室友等提供的情况,分析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向专业心理咨询专家请教,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启发劝导学生。

1.4充分发挥班干部、室友等朋辈的作用

为强化家长悉心照顾与辅导员谈心辅导的效果,需充分发挥班干部、室友、好友等朋辈作用,关怀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带给学生集体温暖,给予学生力量与信心。

2案例分析

本案例属于心理辅导类,是由于心理调适不当所导致的学业、生活、情感等方面失衡。①该生性格内向,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强,生活热情不够,不乐于与人打交道。当别人关注他时,总是试图找借口推脱,如离校、逃课等口头语。针对这种情况,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积极引导该生积极健康向上,提升自信心,丰富校园生活,确定学习目标,调整学生心态,对生活恢复信心,使其尽快达到平衡状态;二是告知学生谨慎使用类似离校等字眼,批评教育学生该类行为,提醒他需要对言语与行为负责,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2.1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辅导员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责。大部分学生心理问题都是长时间积累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辅导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学生的点点滴滴,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情况特殊的学生及时进行沟通与引导。辅导员始终做好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日常工作中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关键时刻让学生相信老师,敞开心扉。

2.2关怀学生,营造良好氛围

与家长建立联系,一方面,对家长负责,关心学生。家庭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家长能够给予学生成长的温暖与动力。另一方面,在于获知学生以往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加深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制定针对性的帮扶计划。密切联系学生的室友、同学等,因为学生往往在同龄朋友面前表现出最真实的自己,这是能够及早了解该生实际状况的重要保障。因而,将“爱心、耐心、责任心”贯穿学生事务中,建立360度防护网,营造良好的关怀氛围。

2.3正确引导学生,恢复学生心理平衡

当稳定学生情绪后,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干预,引导学生回归真实校园生活。与学生多次进行谈话,安抚情绪与批评教育相结合,让他意识到“谎话”的严重性;转移学生注意力,减轻学生心理失衡;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充实学生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学生空闲时间。风波过后,放手让学生处理生活与学习关系,逐步建立稳健的心理状态。还需关注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加强后续跟踪。

3分析与启示

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着学生健康成长、关系着学校稳定安全,因而辅导员必须为学生考虑,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自我调整、适应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1将“学生中心”理念始终贯穿学生事务中

辅导员在“生活育人”的同时,更要注重“心理育人”。学生所产生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辅导员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把学生工作做好。环境变化、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等因素引起的学生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情感的交流和有效的沟通加以缓解、解决。②在进行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将“耐心、细心、爱心”贯穿到实际问题中,加强情感交流跟沟通。同时,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保持一定的敏锐性,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尤其关注情况特殊的学生。针对情况特殊的同学,在确定学生情绪下,尽早与家长联系,告知学生实际情况的同时,尽可能了解相关情况。学生回归正常生活的过程是循环反复的,将耐心与关怀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往往可以达到巩固和强化效果。面对学生复杂多变的状况,高效率、高质量地履行辅导员职责,不仅要具备思想政治理论、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还要具备临场应变能力、识别能力、沟通能力等。

3.2拓宽心理健康工作途径

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日趋“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出现了“多样性、复杂性、创造性”等特点。[3]为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健全大学生人格,辅导员要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以第二课堂为辅助,贯穿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充实校园生活。(1)建立健全学校危机预警机制,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跟踪及处理。学校注重对辅导员进行相关心理问题的培训,如总结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个别心理辅导,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有效开展教育和辅导。开展全面心理普查,未雨绸缪,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作用。针对心理疾病加以治疗,将情况严重的学生转介至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避免产生恶性结果。在心理健康工作中,辅导员丰富心理干预方法,前移心理干预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案例剖析与讲解,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对于新生来讲,入学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适应性教育。从新生进校开始,及时开展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使新进大学生对常规心理障碍有一定的认识,传播化解心理困境方法,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加快转变学生角色,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减少闲暇时间,充实校园生活。引导学生树立大学阶段目标和学期目标,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丰富校园生活,锻炼能力,强身健体,制定职业发展方向,找到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3)根据不同情境,制定多样化方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运用传统说教方法的同时,穿插其他专业方法,促使学生自我思考、自我修复。如谈话法,这是运用于学生日常事务的一种基本方法,其核心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通过谈话法,可了解基本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拉近师生间距离。成功的师生谈话,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间的平等人格。谈话前,事先了解相关情况,做好充分准备,以倾听为主的方式寻找契合点,层层深入,营造谈话氛围,争取学生信任,寻找学生心理症结,引导学生。(4)加强家校间与师生间联系,发挥学生自主性与积极性,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建立健全学生干部舆情搜集机制,充分利用资源,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动态信息,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培训助班、班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应充分发挥助班、班干部的作用,随时掌握同学的情况,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防止因延误时机而导致不良后果。

4总结

辅导员应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均衡地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增强心理素质的愿望,帮助大学生挖掘个体心理潜能。[4]总结整理各类学生案例,为后续学生问题提供经验,做好危机预警,处理好学生实际问题。

注释

①沈威,范伟杰.高校学生工作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技巧[J].高校辅导员,2014,6(3):40-44.

②高治军.辅导员工作100个怎么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12.

参考文献

[1]沈威,范伟杰.高校学生工作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技巧[J].高校辅导员,2014,6(3):40-44.

[2]高治军.辅导员工作100个怎么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12.

[3]文粉娟.管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探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9(6):47-50.

[4]冯刚.辅导员工作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5.

作者:杨燕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机制分析

摘要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综述法等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分析,并对体育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体育教学常规职能外,还承担着重要的心理教育职能,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方位的健康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体育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传统项目,在心理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教育优势,促进二者的融合,对于扩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融合机制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文化、高素质等特征,大学生年龄普遍在18~23岁,属于青春发育后期,身体各部分机能成长状态基本稳定,身体健康素质水平普遍较高。相比于身体健康,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素质仍有待加强。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代表,有义务努力提高自身心理教育水平,实际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体育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传统项目,在心理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教育优势,促进二者的融合,对于扩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内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现状分析

就当前国内高校体育教育而言,尚未形成有效的心理健康融合机制,仍习惯于利用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开展教学,侧重于对于学生圣体素质的提升,客观上对于教学的统一性、结果导向性、技术达标、以及竞技达标要求较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缺乏有效的关注,多停留在认识发展的初级阶段。总的来说,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主要以学生身体健康教育为主,侧重于运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以及学生竞技成绩的达标考察,在心理教育方面,内容缺失较为严重。现代社会对于健康的定义,是一种立体的三维定义,除身体健康、无疾病影响外,还需满足心理状态、社会适应力等要求,才能称为健康状态。体育教育在当代高校中,仍被普遍认为是促进学生身体活动的教育手段,教学评价方式也仅参考学生身体素质达标情况,过于追求体育教学的成绩提升,相对忽略了对其教育性,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关注。同时,传统高校体育教育对于学生教学主体地位,也缺乏有效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限制了学生社会综合能力的提升。此外,当代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关注重点,多以运动的竞技性为主,对于体育教学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多与体育竞技有关,如如何消除赛前紧张情绪等。综上所述,当代高校体育教育,相对缺乏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较为匮乏、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较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水平的提升。

2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分析

2.1排解心理压力及延缓衰老作用分析

随着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当代大学生群体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并影响了自身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学生的个体行为。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0%的学生表示,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心理放松,心理压力在运动中不断排解,并重新获得前进的动力;约有65%的学生认为,保持长期规律的运动习惯,不仅可以缓解心理压力,还可以有效延缓心理衰老,强化个体的精神世界。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能量被快速损耗,身体各项生理机能为满足个体运动需求,会逐渐上升并根据个体的运动状态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这一过程可以看做心理释放过程,个体压力得到有效的释放,就会感到放松,同时超越身体极限,也会不断强化个体意志,给予其更坚定的意志和更强大的动力。此外,在一定量的运动锻炼后,人体会分泌“内啡肽”这种物质会使人感到愉悦。

2.2促进社会能力发展及协调人际关系作用分析

社会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两种能力,与人交流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以及相应的人际交往意识。多数体育运动需要与队员及对手进行交流,客观要求个体关注团队合作意识,通过与队友不断的沟通交流,达到最终的团队获胜目的,提高团队成绩。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约有60%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协调作用;约有55%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对于提高社会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在大学环境中,人与人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自身的交际圈子,以篮球运动为例,在大学篮球场中,相互不认识的人以篮球为纽带,临时决定进行友好的互动切磋,是很平常的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处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能力的提升。这种能力的提升更多表现为意识层面的提升,体育运动交际仅能视作为社会交际的简化缩影,但具有这种经历和意识,当学生步入社会时,就可以快速地习惯并融入社会环境中。

2.3磨练意志及培养自信作用分析

每一项体育运动,不论技巧简单或复杂,均具备一定的难度和强度,在不断挑战超越自己的过程中,学生个体的意志和自信均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依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约有70%的学生认为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得到了自信心的增强;约有65%的学生认同参与体育运动可以磨炼自身意志。无论是建立自信心还是磨炼意志,均是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只有这样形成的自信和意志,才能经受住事实的考验。就体育运动而言,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由定制运动目标,以篮球运动为例,每掌握一种技巧、每一次比赛对抗、每一次成功的进球,均会使人感受到付出的回报和能力的肯定,并且比赛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无数的实例表明,只有坚持到最后,你才能最终确定比赛结果,这对学生的意志力是极大的锻炼,这也是体育精神的现实表现。

2.4促进学生个体心理调节作用分析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消极情绪,只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消极情绪调节技巧,及时进行排解就不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式;约有5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每一种体育运动都有其参与目标,例如跑步运动是为了更快、篮球是为了得分等,这些目标虽然片面,但是当运动者集中注意参与到运动中时,就可以忘记心理的消极情绪,并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评价和重新认识,在发泄消极情绪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认识。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学生可进一步控制自己的实际需要,促进自我个性成熟发展。

2.5心理健康促进作用分析

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0%的学生认可体育运动对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心理健康状态涉及内容较多,不能仅使用简单定义去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体育运动及体育运动精神同样是多元化的,2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对于如何建立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机制,发挥体育教育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仍需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

3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3.1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融合,既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体育教育内容完善的主观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扩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背景下,强调教育的全面性,提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发展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是指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出发,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水平;高校体育教育具体是指,通过科学有效地体育教育活动,传授学生基础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以及相应的体育运动技巧,促进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提升,并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教育的教育过程。两种教育工作均以学生作为主体,目的均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应充分重视自身心理教育作用,积极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2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体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并不存在专业差异,面向全体大学生群体教学,并且大学体育教师平均素质水平、心理教育水平,相对符合开展心理教育要求;体育教育本身即存在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有助于心理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体育教育及心理教育,均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且两者的活动相辅相成。因此,高校促进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4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4.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各高校管理层,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内涵,才能有效落实各项心理教育措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4.2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大学学习生活是多数学生最后的学生生活,大学可以看做是社会的简化缩影,这一时期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生环境与之间接受的存在巨大差异,学生逐渐成为生活的主人并开始尝试主导个人生活走向,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步入最后的调整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面临心理卫生、学业、就业、个人问题等多方面复杂的生活问题生活压力剧增,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于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性健康等方面内容。针对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高校在制定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应组织进行广泛的学生心理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4.3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4.4保持高校体育教育原有特点

高校体育教学经过多年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的融合,应注意保持体育教学原有特点。高校应认识到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关系,并非从属关系,并不是要将体育课程改为心理健康课程,而是要把握尺度,促进2者的协调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为紧密的内在联系,2者的教育主体和教育目标相近,促进2者的有效融合,可有效扩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煦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师(下旬),2012(01):148

〔2〕杨芳.中小学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考试周刊,2011(13):171-172

〔3〕刘艳丽.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初探〔J〕.科教文汇,2014(16):112

〔4〕朱林凯.体育课中融入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05):105-108

〔5〕梁云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内涵、意义和途径〔C〕.//上海市虹口区科学技术协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56.

作者:王建伟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体育部

第四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民办高校大学生因心理障碍、精神问题等原因休学、退学甚至伤己伤人的案例时有发生,烟台南山学院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者约占8%,且该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力推进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摆在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1.1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明确。在民办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中,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思政教育的倾向,认为只要道理讲到、方向坚持好就算完成工作任务了。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明显不同。首先,思政工作的基础是马列主义和毛邓思想,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心理学理论。其次,思政工作的目的是规范学生行为,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后,思政工作由多人参与,具有公开、约束、管制等特点,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对一”,有保密性原则。

1.2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得不到保障。多数民办高校都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或师资,但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相应的保障条件较差。一是领导体制缺乏,比如烟台南山学院2011年以下发文件方式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但因各种原因,该领导小组一直有名无实;二是经费缺乏,民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一直投入较少,心理咨询室简陋,有的至今没有购买心理测量软件。三是师资力量缺乏,教育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5000,而部分民办高校专职心理教师只有1-2名,兼职教师只能起到思政教育的作用。四是机构归属不清。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归属社科部、学生处、其他二级学院等,老师们也经历了从教师编到行政编、辅导员编再到教师编的历程,这给大家的工作量统计、考核评估、职称晋升等都带来了不便。

1.3学生自身存在不足。一是学生自我认知较差,而维权意识强烈。民校学生常有低人一等的落差,对前途没有憧憬,陷入整日郁郁寡欢的状态,这同时导致学生们的维权意识强烈,“一言不合”就投诉、上告。二是学习适应不良。民校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迟到、旷课、混学分,得过且过,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长期处于被动的消极体验中不能自拔。三是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目前,“95”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许多学生家庭环境优越,父母对子女溺爱,造成孩子依赖性强,心理断乳期延长,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

2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2.1校领导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规划和指导。工作中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点认识。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知识教育,更是理念教育,是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信念和态度,因此其教育方法和手段不能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和发展为宗旨,最终达到维护和提升全体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因此,应当采取教育为主、治疗为辅的工作模式。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或者几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任务,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之中。

2.2努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首先,要完善管理体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直接受学校党委领导,由各部门主要领导组成,负责指导和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二是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设置,由持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教师构成,负责全面部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三是积极发挥学工人员和学生骨干的作用,成立学院和班级心理健康服务队,以便及时发现共性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异常个案。其次,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投入,加强硬件建设。经费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举步艰难的“瓶颈”问题,必要的投入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前提和保证。民办高校可按照《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积极创造条件,拨付一定专款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应有的软硬件建设、教师培训以及购买书籍、宣传品等的经费,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有效地发展。最后,要建设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要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并积极开展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该项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对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逐步摸索专、兼职心理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建立一支既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又精通心理健康教育业务的工作队伍。

2.3创建和谐校园,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首先,民办高校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让学生明确心理健康概念,增强心理健康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次,要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充分依托民办院校办学特色,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成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以学生心理需要为切入点,具有针对性、教育性和可行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最后,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特征是使学生“自助”,自己能提升自己。对于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一些共性的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可以上必修课;针对部分学生特有的一些问题,可以采取开设小学分课程或专题讲座的形式。课程的讲授要结合时代特点,贴近学生实际,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银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张增如.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新生性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探讨[D].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作者:宋理玲 单位:烟台南山学院

第五篇:情绪管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的意义

摘要:识别、承认、接纳、理解和用各种手段处理情绪及感受,是处理自己情绪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察言观色,表达出对对方情绪的理解,是处理他人情绪的秘诀。

关键词:情商;情绪管理;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发展,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和职业咨询的工作范畴变得更加明晰。危机干预主要是在人的本能层面工作,心理咨询主要在情绪层面进行干预,职业咨询主要是在来访者的理性层面工作。情绪管理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反复的学习和践行中逐渐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情绪管理和疏导的方法和途径。

一、关于情商和情绪管理

人们常把影响人成功的因素分为智商、情商、挫商等,换句话说就是成不成功和人聪不聪明、会不会管理情绪、是否有着极强的抗打击等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情商就是本文要探讨的情绪管理。在探讨情绪管理之前,先简单了解什么是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体验表现为喜欢、愤怒、哀伤、恐惧、厌恶、惊讶等情绪,情绪能够在人的外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比情绪还深入与丰富的是人的感受、感觉,会通过外在情绪表达出来。情绪是股巨大的能量,是人生命和活力的展现。关于情绪管理方面的论述,在心理学发展的一百多年来,对此论述不胜枚举。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戈尔曼(Goleman)提出了情绪智力概念,情绪智力就是情商。戈尔曼把情绪智力分为五个方面:认识、管理、激励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认识、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从情商的定义来看,情绪管理涉及到管理自己情绪和影响他人情绪两个方面,一个人想要高情商处理问题,必须兼顾管理自己情绪和他人情绪两个方面,其中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关键,只有体验过并很好地处理过自己的情绪,才能识别理解他人情绪,进而对人际间情绪进行管理。

二、情绪管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情绪管理对所有人都很重要,因为积极愉悦的情绪和个人幸福感紧密相连。幸福感是一种心理感受,没有积极愉悦的情绪感受,幸福感就无从谈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想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情绪管理和沟通能力是无法达成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青年早期的人生阶段,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至关重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如果能很好地识别和管理学生情绪,将对大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有利于识别需要帮助的学生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1],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大学生能否在大多数情况下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富有年轻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对生活充满希望,憧憬未来,善于调控情绪,能克制并采用合理的方式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情绪表达能兼顾自身需求和社会要求,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及时调整,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年轻大学生正面临学业、友情、爱情、职业选择等挑战,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面对变化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帮大学生顺利度过人生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负面情绪和感受是心理健康工作的起点,积极、正向、愉悦、平静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归宿点,尽管中间要经历曲折的努力才能达成。所以学生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工作切入点。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感受能极好地促进师生感情

因为情绪和感受、感觉紧密相连,丰富的感受、感觉最终都要通过情绪得以展现,但感受、感觉远比情绪表达要复杂更接近心灵深处,管理情绪,必须要关注感受、感觉,所以下文中笔者有时会将情绪和感受、感觉联合起来应用,以强调情绪和感受、感觉关系之密切。情绪和感受、感觉是最贴近人心灵的部分,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关心和关注特别容易温暖学生,走进学生心灵、获得学生信任,进而亲其师信其道,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学生因为与教师建立了关系,收获了更好的成长和支持资源,更有利于积极健康地度过大学生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三)教授学生情绪管理的知识和技巧能切实

促进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提高每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写出上完课的感受和收获是这门课结课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让学生反馈教学,以便于教师在教学方面做出适当地调整。很多学生在作业里反映,自己收获最大的是情绪管理章节的学习,通过学习让自己能够更加理解自己,知道了如何管理自己情绪,如何理解、管理他人的情绪。

三、情绪管理的应用

情绪管理的学习过程是尝试用理性的手段和方法处理感性的情绪和感受、感觉,情绪管理学习的过程既是语言传达描述的理性过程,也是体验、理解的感性过程。

(一)如何管理自己情绪

如果想要游刃有余地管理人际间的情绪,前提是能够比较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能够让自己至少处于比较平静的情绪状态,让内心有空间去管理他人的情绪。你在管理自己情绪的过程中,知道了当自己情绪来的时候,需要被怎么对待,然后推己及人,尝试把最好的情绪处理方式用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习情绪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白,情绪管理不是对情绪的控制和打压。虽然情绪有正面和负面之分,但所有的情绪都有意义和价值,无所谓好坏,情绪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管理它。管理正面情绪时,如果希望它更持久些时,可以让正面情绪来得更缓慢些,这样它持续的时间会更长久一些,因为情绪是流动的,正面情绪会来也会走,负面情绪也是如此。本文主要探讨管理负面情绪的方法和步骤。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常用以下几个步骤:

1.识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情绪章节,请学生分享此时此刻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是什么。在此过程有的学生情绪是正向的,有的学生情绪是负向的;有的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有的学生说自己虽然有情绪和感受、感觉,但不知道怎么表达;还有少部分学生说自己没有情绪和感受、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回答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去体验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并尝试识别它们的过程。识别情绪和感受感觉的过程心理学叫觉察,当一个人觉察到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并且识别出来了,他心里就有了初步的空间和安全感去管理它。这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情绪管理就无从谈起。

2.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当学生说出了他们的情绪和感受、感觉时,教师会模拟一种情境来强化承认和接纳情绪和感受、感觉这个过程。教师将讲桌猛地一拍,学生为此震惊,然后教师用一种不屑的、高亢而严厉地语气说:“你怎么能有这种感觉呢?你应该这样反应……”说完之后,让学生谈谈感受。学生反映教师的话让他们非常愤怒和不爽,仔细体验那份愤怒和不爽,最终感觉是老师很霸道,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被否定和不被允许让人十分愤怒。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就是不评价自己此刻的情绪和感觉、感受,允许情绪和感受、感觉自由流经自己,自己可以好奇这份情绪和感受、感觉从哪里来的,但不能不允许它的存在。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在情绪管理中十分重要,没有承认和接纳,就没有自己和负面情绪的和解,不能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解,它就有着极大的力量影响人的工作和生活。很多人知道如何管理情绪的方法和步骤,但是总是做不到,很多时候就是卡到了接纳这一关。能够面对和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因为很负面情绪是社会文化所不允许的,承认它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够好,会伴随无能和耻辱感。但是只有承认和接纳它,和它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它才愿意被你管理,包括对无能和耻辱感的承认和接纳。

3.理解自己负面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当情绪被觉察、承认、允许和接纳之后,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理解足够充分了,人与负面情绪的和解才真正达成。当足够理解自己负面情绪的时候,满分10的负面情绪,到此时可能就会消解了4-6分。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就是站在自己的人性的立场上为自己的情绪辩护,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一份负面情绪,寻找到负面情绪背后的积极正向的力量,进而将负面情绪转化为一股温柔和谐的力量。你最终会发现,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与积极正向的情绪相连接。曾经有一位男性来访者非常愤怒,因为关系比较好的女孩重新回到了她前男友的怀抱。咨询师在处理这份愤怒之前,曾问来访者是否喜欢那个女孩,来访者坚定地说不喜欢。于是咨询师没有就来访者喜欢不喜欢那个女孩进行探讨,而是紧盯着来访者那份愤怒进行充分地理解。来访者愤怒的理由是他认为女孩男友很垃圾、是人渣,配不上那个女孩子,自己曾经把他们拆散过,没有想到他们又在一起了。来访者对女孩男友很愤怒,对女孩也很愤怒。咨询师让来访者充分表达自己为什么这么愤怒,为自己的愤怒需找价值和理由。最后来访者自然说到了自己平时和女孩无话不谈,感情很好,女孩前男友的介入抢走了这份美好,咨询进行到这个时候来访者就温柔地承认了自己原来是喜欢这个女孩子的,对女孩有多喜欢,就会对她回到前男友怀抱有多愤怒。原来愤怒的后面是因为喜欢这种美好的情感,刹那间来访者整个人就放松了下来。接下来与愤怒伴随的无能感、无价值感、被抛弃和背叛的感觉都得到了温柔的接纳与和解。再比如,生活中严重的职业倦怠背后总有一个温柔美好的声音在呼唤:要对自己好点,要在乎自己的感受,要爱自己和家人更多。

4.用各种手段处理自己负面的情绪和感受、感觉情绪作为一股能量不会消失,但可以转化。当前面三步都做好了之后,接下来就轮到大家常见的情绪处理的方法了。比如宣泄放松法、调整认知法、转移法、呼吸放松和催眠法、沙盘疗法等等。宣泄放松法就是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说出来、哭出来、喊出来、吼出来、骂出来、唱出来、写出来、打出来、跑出来,总之这类方法都是将负面情绪这股能量变成动能释放宣泄掉,让情绪从体内出来、流走。上例中,当达成理解之后,咨询师让男性来访者把这份愤怒骂出来,问来访者骂什么最舒服?来访者说“贱人”,咨询师就让来访者够味地骂了两句,如果觉得愤怒释放还不够,可以找个无人的山顶骂个痛快,然后该做什么做什么去。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还有宣泄人,如果学生需要可以用“打出来”的方式来释放情绪。宣泄情绪过程中要保证合适的场合与情境,保证自身安全,不伤害他人利益,不起现实的冲突。调整认知法认为影响一个人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们对这个事情的看法。调整认知法能够把情绪处理上升到理性层面,获得不同的收获。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换个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再换另一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再换第三、第四个角度看同一个问题,总有一个角度和解释能够让来访者的负面情绪得到安抚,并获得理性的升华。当抑郁、悲伤等负面情绪来临时,用自己喜欢的人和事转移当下的注意力,做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找自己喜欢的人聊聊天,或许心情就会豁然开朗,不好的感觉就离自己远去了。当焦虑紧张时,甚至是愤怒时,呼吸放松和催眠法都不失为一种好的情绪处理办法。咨询室中曾有一些善良到有些懦弱的老好人型的来访者,被人欺负之后有很多愤怒,但是自己无法接受比较激烈的释放方式,连骂人都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不是好人了,情绪不能够释放。咨询师在呼吸放松之后利用催眠帮他处理愤怒情绪,来访者在咨询师的催眠中到地球的当下、过去和未来、人类的当下、过去和未来、他自己的当下、过去和未来神游了一遭,在博大精深的宇宙里,在人生命的长河里,此时愤怒的事件和情绪都显得那么渺小,来访者的愤怒被温和地稀释了。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拥有一万多件沙具,四个沙盘,设施齐全,对一些愿意在沙的世界中认识自己、疗愈自己的来访者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一个舒缓自己负面情绪和感受、感觉的一个平台。总之在管理自己负面情绪和感受的过程当中,除了第四步的情绪处理技术和技巧之外,前面的对负面情绪的认识、接纳、理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好了前面三步,第四步负面情绪的处理就显得事半功倍,效果明显,而且来访者可以习得负面情绪处理的办法,受用终身。

(二)如何管理他人情绪

相比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管理他人情绪会相对简单些,只要做好倾听和理解就够了。倾听和理解他人情绪是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普通人想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两个基本功必须学习,学得越好,应用起来效果越好。1.管理他人情绪从倾听开始如果生活中有一个人,他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倾听你,他应该被好好珍惜和对待。他一定是获得了你的信任且给了你的负面情绪以空间,让你的负面情绪流经他。生活中擅长聆听的人,无论他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都给人安全感比较足,人缘都不会太差。如果想要支持他人,就从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开始。倾听是有技巧的。倾听的时候要放下你手头的事情,要专注地听;听的过程中,不打断,不岔开话题说自己;要用“嗯”“哦”“是吗”这样语气词呼应对方诉说的进度,告诉对方你在认真地听。一般有这么认真的倾听态度,对方就会感觉到你很重视他,愿意把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你们的信任关系就会进了一步,对方的情绪也得到了部分宣泄。生活中能够做到倾听他人就很不容易,能够做到理解共情会更难一点。2.理解他人情绪高情商处理他人情绪的秘诀是———先处情绪需求,再进行理性沟通[2]。接下来的论述都在这个秘诀的前提下进行的,人们对人类大脑构造研究发现,人类的感性情绪比理性情绪跑得快,所以感性情绪需要优先处理。杏仁核是人脑的情绪管理中枢,大脑皮层是理性中枢。当我们的大脑接受外界刺激时,大脑中的视丘会把这些信息用两条送出。一条直接到达掌管情绪记忆的杏仁核,一条则是先送往理性中枢的大脑皮层后,再传到杏仁核。直接通往情绪中枢杏仁核的道路简单而狭窄,运载量低而时速快,大脑所收到的刺激中,只有不到10%的信息往那送,然而时速超快,通常只有千分之十秒左右。也就是说我们碰到紧急情况时,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就对支离破碎的不完整信息作出情绪反应。比如你看到路边一根S形草绳,来不及仔细分辨,就反射性地逃开了,这就是直通杏仁核道路的作用,目的是让人遇到危险就快速躲避,以确保自身安全,等看清楚时就来不及了。然而,生活中很多事情,尤其是人际关系相处中,无关生死,需要我们慢下来,等90%的信息通过大脑皮层做处理,慢工出细活,出来的信息就精准多了[3]。因为感性情绪比理性情绪跑的快,所以处理他人情绪的时候,先处理感性情绪,再进行理性沟通,效果会事半功倍。具体如何理解他人情绪,一个是察言观色,一个是把对方的感受说出来。察言观色的目的是试图通过对方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调、语气、语速等特征来识别他人的情绪,当你识别出对方的情绪,并且能够把对方的感受说出来,对方就会觉得你是特别理解自己的人。理解在人际交往中非常珍贵,我们常说“理解万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说的就是被理解后的感受。台湾的张怡筠是第一位以中文写作情商专业书籍的心理学博士,她曾在《爱情其实很简单》这本书中,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家的电脑已经旧了,想来该换台新的了,于是凭着自己对于电脑丰富的经验及了解,你上街径自订了台新的,因为你觉得这个型号运用了最新科技,价钱也合理,更何况今天是促销活动最后一天,不立刻买就亏大了。回家后,你兴高采烈地告诉太太:“我已经订了台新电脑。”太太听了,脸色一沉,问道:“原来的电脑有什么不好?干吗要换?”这时候,EQ高手的你,会怎么回答呢?对以上这个例子,丈夫可以说很多理由,但是最好的回答是先对太太“脸色一沉”做出回应,因为太太感性情绪在前面,需要得到呼应。当丈夫对太太脸色一沉做出回应时,可能会说“你不高兴了?”太太会觉得自己的情绪被人尊重了,被人理解了,就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丈夫买这台电脑是没有和自己商量,剥夺了自己的知情权,自己为此不高兴。当太太情绪得到表达和舒缓时,令丈夫兴高采烈的理由就能很好地被太太接受了。当情绪被处理的时候,理性的解释就能被接受。在这个例子中,丈夫要呼应太太的情绪,必须放下兴高采烈的情绪,调整到平静情绪去关照太太的情绪。如果丈夫不是一个管理自己情绪的高手,会觉得太太脸色一沉是给自己的兴高采烈情绪上泼了一瓢冷水,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一场夫妻战争。情绪管理的能力不会自然而然形成,高情商处理问题的能力需要人们在生活中不断训练。高情商处理问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可以先从对自己比较重要的人身上开始,比如夫妻间、重要客户之间,因为倘若你不能很好处理对方的情绪需求,就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因为重视,学习起来动力会更足一些。当学会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尝试在人际交往中应用倾听、理解的对方情绪的方法与人交往,就会逐渐成为一个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高手。

[参考文献]

[1]徐瑛.成长从心开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107.

[2]张怡筠.爱情其实很简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24.

[3]张怡筠.工作其实很简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62-63.

作者:李景菊 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

摘要:社会和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心理健康发展是大学生成才成人的关键。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对家庭教育认知的缺乏、重视物质需求忽视精神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农村生源大学生在社会适应性、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应该从源头———家庭教育中寻找根源。

关键词:农村生源大学生;家庭教育方式;心理健康;人生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一生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个体早期的影响对其以后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不当的家庭教育教养方式是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国外学者对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四种神经症患者的早期经历与家庭关系进行调查发现,这四种神经症患者的父母与正常个体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者较多的过分保护。很多大学生入校以后难以与他人相处,主要原因是在儿童早期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农村生源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留守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父母情感支持、教育投入的缺失,容易造成农村生源大学生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出现胆怯、内向、逃避或偏执、冷漠等现象,一旦早期形成的这些品质使他们在大学阶段无法适应校园生活,他们便会出现心理困扰,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即使在父母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农村生源大学生,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教育处于缺失或不当状态,比如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专制型的,则子女会消极、懦弱和不知所措;父母之间经常出现意见分歧或互相拆台,则子女会表现出圆滑、讨好、投机、说谎等不良行为,这也会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本研究分析当代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尝试解释这些问题对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方面是农村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足,对教育的作用和教育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方式认识较为滞后,导致了农村家庭的学生心理上对教育的茫然;另一方面,农村家庭中父母的需求层次由于受到现实因素的制约,农业生产和进城务工只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因此对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意识较差,导致农村生源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无法认识到自我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从而导致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如一味追求高消费、盲目地将爱情作为人生追求。

一、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对家庭教育认知的茫然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其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心智的培养起到奠基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忽视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不重视对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个体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出现心理困扰。我国在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鼓励青年发展学业,增长才干,但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因素,农村青年的求学就学环境并不好。因此在农村生源大学生家长中,中学未毕业就去城市务工者居多,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未能对教育产生全面、客观的认识,包括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有偏差、对教育生产的智力转化为生产力的认识有误区等方面。

(一)对于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有偏差中国当代教育学家邓佐君在其《家庭教育学》一书中提到: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塑造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在社会中从事简单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第一批人获得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而当时公有制体制下的国家工作人员收入无法得到显著改善,群众中流传着“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的言论,导致“读书无用论”一时的盛行。现阶段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父辈赞同此观点,经常对子女灌输“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家庭教育的感染性特点表明,孩子从出生到进入大学,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中的,家长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相处中,通过言传身教、为人处世、情感交流等方式,能够无形之中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们,尤其是对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学业兴趣、热情与意志等方面造成影响。即使农村学生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一旦他们在校园环境中出现困难或阻碍,在学业方面出现压力,在就业和未来发展方面遇到挫折,便会受“读书无用论”观点的影响,学业的兴趣与热情降低,学习过程中意志力减弱,从而产生学业困扰,危害心理健康。

(二)教育产生的智力转化为生产力认识的滞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因此,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是实现加快生产力、将智力转化成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高校毕业生很难一毕业就找到令自身或家庭满意的工作。因此,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书中自有黄金屋”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寄予子女较高期望的父母,发现教育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为求职就业的能力,无法帮助家庭摆脱贫困时,便会对子女的教育失去信心,减少教育投入和情感支持。其次,父辈在相对较为封闭、信息落后的农村现实环境中,无法为后代的教育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更无法认识到将智力因素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对子女的就业等方面能给予的建议和支持少之又少,这无形中给农村生源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压力和负担。另外,农村生源大学生自身为走出封闭的生活和环境,努力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命运,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自身的价值,无法将学校所学转化为生产力,谋求发展和创造财富,这也让农村生源地的学生产生对未来的焦虑和对家庭的无力感。

二、重视物质需求的满足,忽视精神需求重要性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需求有五个层次,从低层到高层分别是:生存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爱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一般情况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需求的层次是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才能激发更高层次的需求。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等进程的加速,一方面,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至城镇,其父母与子女便被留在农村或被带至城镇生活、学习;另一方面,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由于农村生产力低下,主要依靠务农或散工等形式赚取金钱,为保障生活来源,常常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家庭更重视物质需求,忽略了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精神关怀和支持,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务工人员常年工作在外,无法了解子女对爱、温暖的需求;二是父母自身缺乏精神需求,无法指导和监督子女精神世界的构建。

(一)农村务工人员常年工作在外,无法满足子女对爱、温暖的需求农村子女的成绩下降、失学率上升并非子女个人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比如教育资源的缺乏、教育手段的落后等,其中就包括对子女的教育关注与情感支持的缺失。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家庭,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与子女成长有关的人或事的沟通较少,通常只关心教育的结果而忽视子女所需要的关怀、学习上的指导和兴趣上的支持,这些是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所缺乏的,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里提到的安全需求和情感、归属的需求。安全需求和情感、归属需求未被满足,个体常常会感到自卑、胆怯,缺乏感知爱和给予爱的能力,影响情绪控制、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等。在大学阶段,适度表达情绪、适应并融入集体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培养团队协作等均是大学生需要培养和锻炼的能力,这些能力的缺乏将会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带来困扰。

(二)农村家庭父母精神生活匮乏,无法指导和监督子女精神生活的构建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与帮扶,农民的经济负担减轻,但是精神文明的发展步伐依然较慢,无法匹配物质文明的发展。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但是现阶段农民的业余生活并不丰富。据相关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家长对各种新鲜事物缺乏适应能力,接受能力较差。因此,农村家庭在对子女精神文化生活构建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监督。电脑、智能手机等网络终端设备是时展的产物,是传播文明、提升生活和工作效率的工具。由于大学生活学习环境宽松,很多大学生沉迷在虚拟的世界里,影响生活和学习,沉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之一。调查显示,农村生源的学生对网络的痴迷程度较高,网络消遣方式主要是网络游戏和聊天互动,其中以男学生为主。由于农村生源大学生在早期的精神生活中未培养起较多的兴趣与爱好,进入大学后,难以找到合适的方式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也很有少机会在才艺和爱好上得到更多的发展,因此对培养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有一定影响。农村生源的学生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早期家庭教育便开始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精神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导致大学生活中形成了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和不适应时展需要的心理活动。在大学生活中,需要学校、家庭和个体共同努力,为农村生源大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03.

[2]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

[3]苏蔚连.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才智,2016(13):42.

[4]裴源冶.价值观变迁视角下的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6(12):251.

[5]窦晓峰.农村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文学教育(上),2016(1):141.

[6]吴华倩.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义务教育决策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6.

[7]胡军.浅谈农村家庭德育教育的现状及策略[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2.

[8]吴华倩.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义务教育决策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6.

[9]陈德和.要重视农村的家庭教育[N].农民日报,2016-07-13(003).

作者:马欢欢 李静一 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七篇:寝室环境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寝室是高职大学生休主要的活动场所,因此,寝室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尤其是人际关系如何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因此,随着一些校园危机事件的出现,高职大学寝室环境越来越受到大学生以及高校管理者的关注。

关键词:寝室环境;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扩招,使得高职大学生生源质量存在下降的趋势,高等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精英教育,逐渐在转化为大众教育。在这样的一种局面下一些问题逐渐凸显,高职院校的学生呈现的问题和本科院校相似,例如有的学生缺乏奋斗目标,与此同时,他学习自主性、主动性也相应的欠缺。上课迟到和考试作弊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良好的意志品质尤其是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不能很好的处等等这就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目标明确,符合当代高职大学生学生的特点与要求。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大体可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大学生生理方面、情绪方面、自我认知不客观、自我期望不合理、自我评价失调等也就是即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及校园等,校园环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宿舍”,宿舍又叫寝室,是大学生的两种普遍叫法,对大学生来说,“宿舍”还是“寝室”指的是同一个实体,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1寝室环境

寝室做为高职大学生生活的空间,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同时也是学生集体交流思想,展示真实自我的地方,因此寝室对高职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心理健康的水平等都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可以说高职大学生寝室在三年的大学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和谐的寝室环境对高职大学生来说影响重,大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寝室环境分为自认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可以说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1.1寝室的自然环境

寝室的自然环境是指寝室的设施、大小、布局、卫生、美化等因素综合而成的客观物质环境,也就是寝室中侧重物质层面的属于硬件,包括寝室的设施、摆放、环境卫生、舍内设计等。

1.2寝室的人文环境

寝室的人文环境是指寝室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氛围以及寝室文化等等,侧重意识层面,例如寝室成员的学习、生活方式以及各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等。1)寝室成员的性格状况:性格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不同的性格类型对寝室的人文环境表现出不同的应对和反应状态;2)寝室成员的人生观对其他人也会有影响,不同的人生观呈现不同的应对生活和学习的方式,积极的人生观与消极的人生观对成员带来的变化是不同的,这寝室的气氛以及寝室文化等有重要的影响;3)寝室成员的价值观状况:不同的价值观使得人对自身以及外界的需求不同,满足需求的行为方式也会有所差异,这对宿舍的人际关系和谐程度以及宿舍氛围等等也有很大影响。

2大学寝室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次研究针对三所高职院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有效率为95%,通过问卷分析看出寝室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是单一的。

2.1寝室环境的积极影响

2.1.1促进形成良好学风寝室环境能促进学风建设主要在于对学风具有引领,指导,也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第一,寝室成员在学习方面的风气对其他寝室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行为等具有指导作用。对学习社会经验起促进作用,因为宿舍的每个成员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掌握着不同的社会经验,通过宿舍成员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促进彼此社会经验的学习;第二,示范激励作用。优良的,具有示范性的寝室环境对积极向上的学风的形成有促进以及保证的作用,对深化知识起启迪作用:宿舍成员通过交流与沟通可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能在交流的时候得到强化。2.2.2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职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寝室作为大学生除了教室以外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对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一个干净、文明的寝室环境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自然环境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不是独立其作用的,客观环境与主观认识相互作用,因此,自然环境也会影响学生的情感、学习效率。例如,当寝室里有成员的情绪、情感有一定的波动和起伏时,寝室其他成员能够很积极敏感的觉察并及时开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了高职大学生的情绪。寝室是大学生的第二家庭,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寝室成员的集合体,因此,它的格局、装饰风格、干净与否等必然成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重要载体。其次,寝室成员之间的交往的程度,互动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本寝室成员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群体在行为方面具有一定的从众和模仿,当本寝室的同学具有坚强的意志时,能对寝室其他同学起到榜样的作用,同时,寝室同学积极能够的行为陶冶彼此的性格,锻炼意志,同时寝室成员间的相互学习,相互监督能让彼此形成良好的品德与修养,通过问卷分析显示不同的宿舍环境、宿舍文化塑造出高职大学生不同的品德,并对其成长起导向的作用。

2.2寝室环境的负面影响

2.2.1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寝室空间大小或者寝室是否干净,布局是否合理,同样寝室所住成员数量都直接影响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喜欢空间较大的寝室。2.2.2寝室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宿舍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的扩展或者说延伸,由于寝室成员来自不同的家庭、知识结构有差异,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同及对社会刺激的接受程度,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方法等等都步一样,寝室成员的差异容易造成寝室成员态度不一致,关系的不和谐,寝室氛围不友好。问卷调查显示:面对不和谐,不友好经常有矛盾的寝室氛围,寝室成员大多数都不想回寝室,有的还会想尽一切办法逃离寝室,甚至直接要求调换寝室或搬出寝室。2.2.3寝室环境中缺少有效制度大学生的寝室与校园环境相比相对封闭,具有私密性,所以大学生的生活更容易偏离学校有效制度的约束,因此,寝室环境也更多体现出无约束和无规定。

3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

3.1重视寝室自然环境的建设,进行人性化服务

高职院校在自然环境的建设上可以借鉴目前的成熟经验,从每个学院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有效的、人性化的寝室服务。例如,在寝室装修方面,不一定一直是白色,可以对墙进行暖色调的粉刷,同学们温馨的不一样刺激,给同学们一种温暖,一种愉悦感与归属觉,在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环境中,同学们不仅感到舒适,可以缓解学习的压力,情绪的低落,使得同学们喜欢寝室,愿意回寝室。当然寝室的每个成员都应该有作为寝室的“主人翁”的态度,爱护寝室环境,美化寝室环境。此外,在寝室的配置方面,增加相关配套设施,比如阅览室、活动室等。这些设施不但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减少一些学生当下的现象,例如有些学生下课后就回到寝室玩手机,打游戏,上网,彼此之间很少交流。设施的完善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轻松的生活环境,也增进同学之间的互动。友好和谐的寝室氛围,极大促进同学们心理的健康发展。问卷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对寝室的重视程度要比男大学生高,更在乎寝室的温馨程度而宿舍矛盾对她们的影响也更大。

3.2重视大学宿舍人文环境的建设

3.2.1尊重自己与他人,理解和宽容,以诚待人建立良好寝室人际关系大学对高职大学生来说是新的开始,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大学生心理发展逐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更独立,更在乎自己的形象。在此阶段寝室关系的不和谐,寝室氛围的不友好,人际关系不协调,使得他们更不愿意向别人打开自己心灵的大门,甚至有同学会紧锁心门,独来独往。3.2.2打造优秀的寝室文化,陶冶大学生的情操积极健康的寝室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积极的影响,另外,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还可以扩展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有些高职院校尝试给予学生自主装饰寝室的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对寝室进行装饰,让他们在学校生活中主动的去营造良好的寝室氛围,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另外,在寝室环境建设方面还可以建立有效、可行的寝室制度。

参考文献:

[1]张锦华,陈承.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高教高职研究,2010年10月号上旬刊.

[2]杜君.关于大学生寝室软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月第30卷第一期(上).

[3]李江丹,张欣.寝室环境对大学生心理潜在影响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11期总第265期.

[4]彭春雷,陈士福,张传新.优化宿舍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岱宗学刊,2007年12月第11卷第4期.

[5]大学宿舍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道客巴巴网.

[6]张妍萃.大学生宿舍气氛调查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作者:台凤霞 单位: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