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索(8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索(8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索(8篇)

第一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增加,关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则显得迫切而又重要。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优化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现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而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系统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其心理健康情况更应得到重视。由于民办高校其发展历史较短,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等方面尚未成熟,投入的资金、场地、人员还有体制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比较缓慢,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与优化,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同时,此项工作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是教育界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学校因素

1.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滞后。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仍处于摸索和积累阶段。对于大部分民办高校而言,招生和教学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观念的落后决定了这些高校不会倾注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2.民办高校心理健康保障机制不健全。我国民办高校普遍缺少对大学生心理恢复与矫正方面的意识,也欠缺这方面的保障措施。高校心理健康保障机制不健全容易加大学生发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的几率。3.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亟待完善。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专业化、常态化的队伍。但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依然存在着人员不足、专业薄弱、培训欠缺、实践缺乏等情况。

(二)环境因素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经历了紧张的高中生活,面对全新的大学环境,学习和生活方式都和中学期间有明显区别,需要较长时间去适应这种生活。一方面,高中时期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大学生活既要重视学习各学科知识,还要让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大学生感受到较大压力。此外,如今我国的大部分“90后”大学生均为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从小娇生惯养,而大学是全新的相对独立的环境,学生的顾虑较多,既要学会独立自主生活和学习,还需要学会集体生活中和别人如何相处。假设自己适应力不强,社群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往往会难以适应大学生活,会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家庭因素

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来讲,家庭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明显。一是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心理是有影响的,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更重视孩子的心理状况,常常会和子女沟通,发现并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二是就家庭氛围而言,家庭教育过于严格,往往会导致子女缺乏自信心,做事的时候也缺乏魄力;对子女的过度溺爱会导致子女自私、不懂合作,考虑问题不顾及他人感受。三是家庭关系是否和谐也很重要,父母经常闹矛盾或离婚均会让大学生缺乏安全感,有可能导致大学生抑郁,情绪不稳定。四是和家庭经济基础有很大关系,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要通过申请助学贷款、助学金或勤工俭学岗位支持学业的完成,如果高校资助工作做的不到位,大学生也会有心理负担。

(四)自身因素

1.民办高校大学生自卑感高。民办高校有许多大学生入校时就把自己定义为高考的失败者,总觉得自己不如公办院校的学生,从而逐渐形成了心理上的压力。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阻碍了其心智的健康发展,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疾病。2.民办高校大学生压力大。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入校时普遍存在缺乏学习动机、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方法不得当等现象,这些现象增加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其次,民办高校大学生需要提供高昂的学费,因此家庭负担重更易形成压力。最后,民办高校大学生所面对的就业压力较大,这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二、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优化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民办高校应完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为大学生配备更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他们提供常态、及时和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吸纳心理学专业人才进入心理健康师资队伍,让他们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要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性,打造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并将其纳入学校人才管理的具体工作中。要对心理健康师资队伍进行常态化的专业培训,以增强其专业能力。除专业人员外,从事学生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也要不断学习心理咨询手段以及心理学知识,以便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还可以通过报考心理咨询师证书,学习心理相关知识,以提高心理咨询的技术。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民办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远远跟不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师资队伍的缺乏和教学观念的落后,并没有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所以,民办高校应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改革力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如果和谐融洽,学生也会形成积极良好的心态。在如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学校要想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工作,首先,一定要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建立完善的教育环境。例如,学校可以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踊跃参与,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还能够通过与同学的交流缓解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其次,学校还要推动文明班集体和宿舍文化的塑造,鼓励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融洽相处,为大学生创建和谐友爱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总而言之,加强和优化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这是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上民办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变化飞速,本文做出的有关研究可能存在些许不足之处。因此,希望教育界的其他学者和专家持续关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项重要的课题,积极探寻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为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少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李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2.

[3]申小莹,董雪.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05,(05):420-423.

[4]薛敏.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文学教育,2016,(06):147.

[5]王陈,蔡宏标,钟秋亮.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7,(09).

作者:刘洋 单位: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12项一般健康问卷》对2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大学生人际关系水平从总体上看状况比较良好,在性别(t=6.063,P<0.05)、出生类型(t=6.282,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上看状况比较良好,在出生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9,P<0.05);③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r=0.531,P<0.05),能够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R2=0.304,P<0.01)。由此,大学生人际关系显著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大学生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其身心发展的各方面都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而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作为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两个领域,更是具有重大的作用。然而伴随着人们交际圈的扩大,人际交往的困扰也必然是越来越多,同时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人一时无法适应,以及无法正确对待挫折和逆境,不能够正确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造成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宋振韶和金盛华[1]的研究表明了人际关系虽然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其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安莉娟和王欣[2]对石家庄9所大学中的5414名进行了研究调查,发现心理健康有问题所占的比重为29.18%,排在前几位的有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问题。李丽等[3]对贵州师范大学的363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问题、敏感、强迫以及焦虑等。李全彩[4]通过探讨并分析了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和障碍的形成原因,得出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第一大问题的结论。朱君等[5]认为人际关系的困扰在大学生日常的心理问题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并得出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够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结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手机在大学校园的普及,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呈现出了新的一些特点,对心理健康可能会产生新的影响,这需要我们重新进行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50份,除去无效问卷35份,有效问卷215份,问卷回收率86.0%。男生102名,女生113名,独生子女86名,非独生子女129名。

1.2方法:

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它具有条目少,应答方便的特点,所以非常适合测量心理健康状况,该问卷包括12个项目,并且采用4级评分制,得分在12~48分之间,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差,超过27分为心理状况欠佳。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由郑日昌等编制。该量表共包含28个项目,采用2级评分制,得分在0~28之间,0~8分说明与朋友相处的困扰较少。9~14分说明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人缘一般。15~28分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扰较严重。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际关系分数和心理健康分数的总体趋势:

人际关系分数和心理健康分数的具体得分状况:人际关系得分0~8分(88名),人际关系得分9~14分(73名),人际关系得分15~28分(54名);心理健康得分0~27分(210名),心理健康得分27~48分(5名)。人际关系得分(11±5)分。总体上描述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得分趋势,虽然有一些极端的得分,但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还是比较好的。

2.2人际关系分数和心理健康分数的性别差异:

见表1。表明男性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得分成绩与女大学生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人际关系分数和心理健康分数是否独生子女差异:见表2。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成绩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人际关系分数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2,P<0.05)。2.4人际关系分数和心理健康分数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得出人际关系分数和心理健康分数呈正相关(r=0.531,P<0.05)。以人际关系为自变量,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别为b=0.429,t=9.649(P<0.05),R=0.552,R2=0.304,F=93.102(P<0.05),得出人际关系可以正向预测心理健康,解释率高达30.4%。

3讨论

3.1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总体趋势:

通过本研究可得,人际关系困扰较少的有88名,存在一定人际困扰的有73名,困扰较严重的有54名,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有210名。虽然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方面仍存在困扰,但是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总体良好。出现这样趋势的原因有这几点,首先,各大高等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并且定期举办心理讲座、心理沙龙等活动,这不仅有助于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大学生作为一个身心比较成熟的群体,也已经意识到了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性,所以他们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并且能够主动地去解决自己在人际和心理上遇到的困扰和问题,保证良好的人际关系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最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深,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深,全社会的关注及重视有益于保证良好的人际关系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3.2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在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3,P<0.05),相较于女性大学生,男性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人际关系困扰。在当今社会,男性往往比女性要面临更多的社会交际活动,拥有更大的人际交往圈,社交频率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困扰的增加。并且男女的不同性格也会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男性的性格相对女性来说比较内敛沉默,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地位,必然会出现较多的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在不同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9,P<0.05),男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总体上低于女性大学生。产生这种差异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期望是不同的,传统的观点认为男性应该勇敢、坚强、有责任心。这种角色期待使得男性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往往选择压抑自己、默默承受,而不是及时进行合理的宣泄,长期积压必然会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而女性大学生往往更愿意向他人倾诉以及寻求帮助,这样有利于宣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3.3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出生类型差异:

在人际关系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2,P<0.05),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即是说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方面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困扰,独生子女往往容易受到来自家庭和长辈更多的溺爱,这种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使其在成年后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等,这种性格特点很难被周围的人所接受,这就限制了本人的交往能力。而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则正好相反,从小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有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并且能够更好地锻炼了他的交际能力和技巧。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同,但是这并不直接决定心理健康水平的好坏。

3.4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研究得出人际关系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r=0.531)。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人际关系为自变量,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人际关系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心理健康,解释率高达30.4%。并且在许多心理健康的量表中,人际关系的好坏都作为其中的一个维度,用来对心理健康进行测验。所以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水平,那么就有相对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定期举行一些关于良好人际关系技巧的讲座活动,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其次,各大高校的辅导员老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学生们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与交往。最后,大学生自身应敢于交往并乐于交往,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概念,掌握交往技巧,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这样就能够保证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水平,从而保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论:

①大学生人际关系水平从总体上看状况比较良好,在性别、出生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上看状况比较良好,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性别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测其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宋振韶,金盛华.青少年社会交往: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述要[J].心理科学,2001,24(6):713-716.

[2]安莉娟,王欣.石家庄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亲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6):522-523.

[3]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4):91-94.

[4]李全彩.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47-48.

[5]朱君,赵雯,刘增训,等.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4):265-267.

作者:朱舒翼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高校一些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高校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献日益增多,但因心理健康影响学业的同学大有人在。归其原因,大部分研究都停留在在理论层面,研究大学生心理异常问题较多,深入大学生群体,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应对性措施的较少。本文通过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观察、访谈、跟踪结合文献资料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探讨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应对措施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适应良好。[1]与之对应的心理不健康即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生活中的压力、挫折、刺激等产生的内心冲突,这种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以上得不到缓解,甚至会因为相似、相关联的初始刺激引起类似的不良或痛苦情绪,但个体能够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希望有所改变。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都属于一种心理正常的现象,都能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冲突与变化。本课题侧重于研究相对不健康的群体,以期当代大学生有更好的心理状态,达到自我的完善。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大学生适应心理问题

1、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尽管各高校在学生入学后开展了各种入学教育以及如何度过大学生活的相关讲座,但大学期间课程设置和上课形式与高中阶段的巨大区别使得大部分同学抱有好奇心的同时也难以适应,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都多多少少遇到过各种入学后不适应的问题,表现在盲目不知为何而学,生活失去了目标,不知学习的意义何在,不求上进,学习生活缺乏主动性,得过且过;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同学沟通交往;生活不能自理;恋家等。有的同学可以通过干其他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慢慢适应。但有个别同学不能调节好情绪,郁郁寡欢,甚至有放弃大学学习的念头。2、大学生活适应问题绝大部分同学的入学适应问题在一到两个月将会得到改善,在第一学期结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融入大学的集体生活中,生在大学,乐在大学,学习之余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与目标,追求进步。但是也有极少数同学,一直难以适应大学生活,有和同学们交流的需求却不知如何与同学沟通,感到孤独寂寞,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长期适应不了4人、6人的集体生活,睡眠质量差,生理需要得不到解决;疑心过重,别人无意间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都会被误认为针对自己,找不到归属感;学习没有追求,碌碌无为,生活没有阳光,没办法自我实现。

(二)人际关系问题

1、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一个人成功百分之二十来自于专业知识,百分之八十来自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和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宿舍人际关系是他们人际关系中的重中之重。宿舍就像一个小家庭,而这个小家庭之间的成员并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靠的是每个成员的爱心、关心以及宿舍这个小集体一个个共同的小目标维系起来的。有的宿舍中成员如同姐妹、如同兄弟;也有的宿舍成员三两成群,各自又形成小团体。而也有的宿舍各自为阵,互不关心。而无论是哪一种宿舍,被孤立的成员,或者是因宿舍人际关系淡漠而感到孤独的人员都更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2、家庭人际关系问题家庭人际关系紧张在大一同学身上表现的较多,刚入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在十八九岁的年龄,少数还没有度过青春期的叛逆阶段,身体的变化影响着心理的成熟,这部分同学遇事情容易冲动,不愿与父母沟通,甚至看不惯父母的行为,鄙视父母,不理解父母的艰辛,不感恩父母的付出,严重者视父母为仇人。也有些同学家庭思想观念传统,有着重男轻女的现象,甚至有些家庭还有暴力行为,这些家庭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使得孩子与家庭人际关系紧张。这种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影响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情感问题

1、友情情感问题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情感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是人能正常生活的必备要素。作为一种群居动物,每个人不论他的种族、背景、家庭条件、社会地位如何,他都需要朋友的陪伴。而当前有很多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是不知如何结交朋友,不知如何与朋友相处,大学生处在成年早期,处在亲密对孤立的两种状态中,情感关系处理的好便获得亲密感,反之则会有孤独感,内心特别渴望有自己的知心好友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却不知如何与她人交流,不愿主动与人沟通。严重者感到孤独,被隔绝,情感上没有依托,学习上效率低下,生活中感觉不幸福甚至极力摆脱这种感觉。2、恋爱情感问题恋爱是大部分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恋爱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若没有正确的恋爱观,这种情感将失去它本有的色彩。有些学生因为排解寂寞而恋爱;有些因为从众而恋爱;还有些学生在恋爱这种美好的事情上面走入死胡同,因为追求不到而进行威胁恐吓;还有些同学无法忍受失去这段美好的情感而郁郁寡欢,甚至轻生。

(四)学业压力问题

1、考试压力大部分同学都会因考试带来的压力在考试前和考试中表现出紧张、焦虑的状态,适当的紧张焦虑对考试是有所帮助的,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最终取得好的结果,但是过度的紧张和焦虑会使得学习工作无法正常进行,长期的焦虑状态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影响生理、心理的健康。在一些重大的考试前,有部分同学处于长时间的焦虑状态中,担心自己考试时会出现一些意外状况,害怕自己发挥的不好,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认为努力也没有用,过于注重结果,因此会出现夜不能寐、饭不能进的情况,消极低落,甚至抑郁。2、理想抱负压力有部分大学生因为家庭、自身等各种原因特别好强,有着极强的进取心,中学时代一直是班级中的佼佼者,来到大学后,各种人才的涌现,给本是耀眼珍珠的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无论是课程学习还是课外实践处处争强好胜,过于好强的心理让这些同学挫折承受能力太差,面临失败不能坦然接受,情绪波动大,有时甚至会伤及无辜。这部分同学容忍不了身边更优秀的人,当现实打破理想时,这部分同学变得敏感脆弱多疑。在理想抱负与现实的矛盾中无法调节,否定自己。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正常的心理活动必须具备正常的生理基础和遗传素质。[2]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一般父母存在先天精神问题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患心理和精神上的疾病。

(二)环境因素

在环境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家庭环境有着首要的影响作用,一个健康的家庭将成就一个健康的孩子,相反一个不健康的家庭也会造就一个不健康的孩子,孩子童年所接触的事情对成年乃至一生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儿时身边亲人朋友的世界观、价值观影响孩子的观察力、判断力以及对孩子后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所影响。单亲家庭、不和谐的家庭往往孩子更容易有心理问题。另外,大学生处于大学阶段学校的环境、人际关系、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心理也有着重要影响,进入大学后依赖性和独立性的反差和矛盾造成了大学生对以往生活方式的迷恋,对新生活感到迷茫。摆脱了高考的指挥棒,学习生活失去了目标。此时,学校良好的精神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循循善诱的教师可以使学生身心愉快、舒畅,从而促进学习。然而,现在学校学风不浓,教师投入学生的时间相对较少,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处在冷漠、疏远的人际关系中,心情不愉快,与人交往处于紧张状态,有时还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有损身心健康。此外,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过度承载与心理素质形成反差。虽然国家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但所有的大学生都经过了万人过独木桥的高考,应试教育使得进入大学的他们比较失落与茫然,到了大学,他们反而不知道如何学习,学习为了什么,大学生的培养要求全面发展,而高考的指挥棒使得大学生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环境,心理承受力低,适应不了大学生活。

三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多管齐下,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测试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情况

所有的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于个别心理疑似不健康的同学再次甄别,建立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档案。对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由心理测试中心专业人员进行疏导;对于存在心理异常的同学,及时给予甄别,并联系辅导员建议家长带其到专门医院进行治疗;对每年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对比研究,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展趋势;同时,心理测试中心人员对每次的大学生的心理咨询进行跟踪,对比研究,了解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研究预防、疏导的方式。

2、开设心理相关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而今心理学课程开设主要针对以后从事师范专业的学生,部分以选修课形式开设,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由选择。而今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心理不健康也将影响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学校可以通过普遍开设心理学课程的方式使得学生自我完善。通过教学使得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有所了解,并对心理健康、不健康及心理异常有一定的甄别能力,及时为自己排忧解难,找到适合自己的疏导愤怒、紧张、焦虑的方式。同时,还能为其他同学排忧解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及时的判别同学们的心理状况,把存在心理问题、心理异常的同学反映到学校,防患于未然,不至于造成不良后果。

3、通过讲座、沙龙等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将有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刚入大学时,部分学生将会面临大学生活适应问题;在即将毕业时,有面临着考试与就业的压力问题;在每年的春季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部分同学因为好强、因为人际关系紧张、因为学习压力大等面临着各样的问题。讲座、沙龙等可以在这样阶段进行,及时进行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防患于未然。

(二)辅导员专项进行心理健康引导

1、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辅导员不仅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还是为学生排忧解难的知心朋友,是大学中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学生最愿意与之分享喜怒哀乐的良师益友。所以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辅导员起到关键的作用。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习,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在辅导员招聘时可以对辅导员的专业进行心理学方面的相关要求,在辅导员入职后辅导员培训中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学习。后期定期由心理健康方面专家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传授。

2、开展各种主题班会、个别谈心谈话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主题班会的设置中,辅导员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突出问题安排不同的心理主题班会,这要求辅导员对学生有着一定的了解与研究,深入学生课堂,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内心,通过班级同学的日常生活表现以及心理委员提供的信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于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进行单独的谈心谈话教育,心理问题学生一般都比较敏感,辅导员在心理辅导中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如果问题难以解决或者上升到心理异常等病态心理可以交由心理咨询中心或者建议到专业的医院进行疏导、治疗。

(三)加强高校心理服务机构作用

1、学校内部建立多级心理服务机构

学校内部至下而上建立多级心理服务机构。班级内设立心理委员与学生进行经常性沟通,为同学们排忧解难,及时发现身边的存在心理问题学生,并向辅导员、老师反映。各位辅导员作为同学们的心理辅导员要通过亲身走入学生学习、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获得第一手资料,根据自己心理学专业相关知识对同学们心理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各学院设立自己的心理咨询室随时接待心理咨询的学生,并做好保密工作,同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问题讲座;学校需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进行疏导。

2、加强学校心理服务机构的联系

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专业人员可以总结学校心理不健康与心理异常同学的案例,进行对比、总结、研究,定期为心理服务机构人员做讲座,对可控制的心理问题同学早发现、早疏导;心理辅导员定期与各班心理委员沟通,了解班级同学心理状况,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同学给予关注,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难以疏导的同学交由心理咨询室解决,对于部分心理异常有一定精神问题的同学与家长沟通,并建议到专业医院进行详细检查治疗。

(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1、加强校园精神环境建设。

作为高校应强烈体现厚德尚能、博学创新、尊师重道、敬业贡献、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在校园中体现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学生、讲文明、讲正气、讲贡献的精神风貌,为形成良好心理环境提供精神支撑。

2、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

人际关系和谐是建立良好心理环境的重要方面。高校领导层、领导班子人际关系和谐,这对学校人际关系和谐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工关系的和谐对良好校园心理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师生关系的和谐对教师有效教学、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学校和谐的人际关系,需建立科学的人际关系互动制度,形成健康、和谐、民主、开明、开放的人际关系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哲,贾楠.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9):5.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381.

[3]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7(4).

[4]张跃民.大学生常见心理异常问题及原因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9(3).

作者:陈娜 单位:皖西学院

第四篇:健美操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摘要:健美操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以有氧练习为主,以健、力、美为特征的,集健身与娱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该项目与传统的体育运动有所不同,传统项目主要以增强体质为目的,而健美操运动不仅有健身作用,也有愉悦身心,缓解精神紧张的作用。当前,高校健美操横跨体育、艺术、教育三大领域,它在全国各高校都有开展,在所有女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中,健美操运动以其强劲、雄浑的力度、新颖别致的动作及优美和谐的音乐成为女大学生较喜爱的运动之一,因此本文就健美操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健美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1、前言

“健康”一词的概念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有了新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因此,在今天,人们不仅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更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身心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23.5%的大学生患心理疾病,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比率明显上升。而占学生总数近一半的女大学生群体备受人们的关注,女大学生呈现的心理问题也比较多。健美操正是以健身、健美、健心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艺术创作为手段,融体操、舞蹈和音乐为一体的,具有轻松、奔放、洒脱特色的体育项目,同时,在健美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体能和情绪还能表现得生动、具体、鲜明,因此,健美操具有其它学科和项目不可替代的优势,深受女大学生的喜爱。本文以健美操为切入点,探讨健美操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健美操课程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选取云南师范大学,随机抽取选修健美操课程的300名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和学校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了相关研究健美操运动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问卷调查法。随机向选修健美操课程的300名女大学生,进行发放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81份,回收率为95.7%,有效问卷268份,有效率为93%。(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回收的问卷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并运用Excel和统计学SPSS原理进行处理和简单描述性的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问题及产生原因

(1)现代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问题。现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事业发展的接班人和创造者,而在校大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自杀、跳楼、退学、走上犯罪道路”等事件,所以高校阶段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由表1可知,女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根本没出现过心理健康问题的有167人,占调查总数的61.6%;有时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有33人,占调查总数的12.5%;有轻微心理问题的有42人,占调查总数的15.8%;经常会出现心理问题的有26人,占调查总数的10.1%。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度紧张,暴躁;过于自卑感;缺乏自我评价和自信;性格内向;缺乏人际交往;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意志不坚强,易产生挫折等等。(2)女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刚从中学阶段进入大学,面对学习、生活、环境、同学之间不适应等方面形成很大心理压力。教师上课方式的改变和学生的自学能力弱等原因导致学生担心课程考试不合格、要重修等问题。因此学生往往出现精神过度紧张,心理暴躁等现象。另一方面是大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饮食和生活习惯方式不一致,性格迥异、个人的爱好不同,都会影响人际关系交往。而当今在校大多数大学生都是“九零”后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她们攀比心、虚荣心以及好胜心都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也很少关心别人和尊重他人,易于出现妒忌心眼,这都大大影响了与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和人际关系,往往导致孤独、烦躁、抑郁等症状,甚至危害到自身的心理健康。

3.2、女大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热爱程度与学习目的

(1)女大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学习目的。健美操不仅具有健身减肥、提高心肺功能的效果,而且具有锻炼身体协调能力和柔韧性,形成良好、健康向上的姿态功效。通过长时间的健美操锻炼可纠正“含胸、驼背”的不良体态。由于跳健美操的正确姿势是保持挺胸、抬头、立腰、身体正直,在平时可表现出一种高雅的气质,给人一种“健康活力、精力旺盛、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现代女大学生选择运动项目都是比较时尚,新颖,运动强度小,避免阳光直射的。而健美操正是符合她们这一要求的运动项目。由表3可知,女大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目的,最多的是塑造健美体形,占总数的35.4%;其次是娱乐身心、缓解精神压力,分别占总数的29.4%、26.2%;选择增强体质的人数最少,只占总数的9.0%。从中体现出女大学生有爱美的观念,她们是想通过长时间的健美操练习来燃烧体内多余脂肪,塑造理想的体型,符合时代的发展。减少心理压力,适当放松自己。(2)女大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热爱程度。健美操是一项具有新兴时尚、充满活力、热情奔放、娱乐身心;有动感潮流、振奋人心的音乐伴奏,展现出青春、动感、健康活力、具有高度艺术性展现自我表现力的体育项目。由于它的动作难易度容易控制,音乐的快慢任意选择,因此,任何年龄段和不同性别人群都可以从健美操锻炼中感受到运动乐趣。若经常多人聚集一起伴随动感音乐跳起来,可达到忘掉烦恼和压抑,使心理压力完全释放出来,心情也得到舒畅起来的效果。这样既可以起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又可以缓解精神和心理压力的作用。为此,健美操很适合现代高校女大学生锻炼的项目,又符合女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由表2可知,女大学生对健美操运动非常热爱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40.9%;选择热爱的占总人数的29.0%;而女大学生对健美操运动选择一般程度的占总人数20.8%、冷淡程度的占总人数的9.3%。从中体现出女大学生对参加健美操运动是十分向往的。由调查统计得知,大多数女大学生都是想通过健美操锻炼来缓解精神和学习压力,调节情绪,使身心愉悦。

3.3、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1)健美操运动可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当今很多女大学生面临着种种心理问题,由于面对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各种压力,易于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健美操是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良药,它是通过强劲节奏的音乐,热情奔放的姿态动作,使人陶醉于优美震撼的旋律中。它可让运动者把积累在体内的烦恼宣泄出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她们忘却焦虑等不良情绪,使参与者沉浸在训练的乐趣之中,使人具有更强的活力和良好的心态,促进心理健康。(2)健美操运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健美操课程的学习中,扩大了同学们的社会交往层面,提高了她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把女大学生从学习的单一环节中解脱出来,从而为她们的大学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大家一起锻炼,共同欢乐,互相鼓励,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获得一份精神的享受,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由表4可知女大学生认为健美操锻炼有助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数最多,占总数的54.8%;认为一般的占总数的29.4%;认为没有的占总数的15.8%。(3)健美操运动有助于磨练女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增进心理健康。健美操是一项有氧运动,要有足够的运动负荷和时间,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种意志的考验。它在缓解女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培养顽强的意志等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女大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敢于直视困难,同时也应主动去克服自卑和畏惧等心理问题,尽情去享受健美操运动所带来的美感,从而达到缓解压力、拥有更强的活力和最佳的心态的效果,因此在解决日后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便游刃有余了。(4)健美操运动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增强健康体魄。健美操是在伴随着鲜明节奏感和韵律清晰的音乐下进行,使锻炼者跳跃起来时动作充满青春活力。多人聚在一起跳跃起来的锻炼,共同欢乐,互相鼓励,使人在锻炼中享受快乐,娱乐身心与缓解精神压力两不误。女大学生选择参加健美操锻炼来增强健康体魄,是因为健美操锻炼很容易达到30分钟以上,锻炼过程中可使呼吸加深,提高心肺功能,还可提高身体机能。而且健美操正是全身参与锻炼的运动,可促进肠胃的蠕动,增强消化机能。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健美操是一项充满活力、时尚的体育运动,具有很高锻炼价值。女大学生经过健美操课程的学习和锻炼,对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健美操是一项健身效果较强的运动,大多数女大学生对健美操运动是非常热爱的,而她们学习健美操目的是塑造健美体形,符合女大学生身心发展;(3)长期坚持健美操锻炼,不但可调节情绪,还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得到有效改善;(4)通过健美操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培养活泼开朗性格、提高审美能力,还能磨炼顽强意志。

4.2、建议

(1)在普通高校中,应为女大学生广泛开展健美操运动项目,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其中,共同寻找运动的快乐;(2)各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营造活泼放松的健美操锻炼气氛,定期举行各类的健美操比赛,激发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运动,使健美操能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得到延续和普及,有利于女大学参加健美操运动并促进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3)教师应重视健美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专业技术和良好心理品质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参考文献:

[1]朱风书,颜军,许克云等.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6).

[2]罗跃平.论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0(9).

[3]马晓琛.浅谈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现代交际月刊,2013(2).

作者:居婷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生

第五篇:舞动治疗与传统团体辅导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对比

摘要:本文分析了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与传统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中的优势,着重探析了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与传统团体辅导的作用,并探索了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与传统团体辅导的实施策略,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犯罪、道德问题等事件的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来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则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再加上,当今素质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高校除各专业教学外,还必须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此,高校必须从本校学生实际心理健康状况出发,通过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学体系,引入以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以及传统团体辅导为代表的先进心理辅导方式,并借助其各自优势作用的发挥来改善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相关概念简述

1.1舞动治疗团体辅导

舞动治疗团体辅导通过采用舞蹈动作来调节心理情绪,促进个人认知以及个体身体与社会整合的治疗方法。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不同于舞蹈表演也不同于健身舞蹈。舞蹈治疗团体辅导倾向于创造性艺术表达,要求团体成员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缓和感情冲突、净化情绪,进而通过舞蹈与身体的协调来感受精神美感。同时,团体成员沉迷于舞蹈动作,享受舞蹈美的过程会使团体成员的精神得到极大的满足,达到治疗效果。舞动治疗主要分为支持性舞动治疗、内省舞动治疗、心理分析舞动治疗。

1.2传统团体辅导

与舞动团体辅导鲜明的舞蹈特色不同,传统团体辅导类型多样化,主要以团体之间的咨询、商议或是小组化的辅导等形式来开展。传统团体辅导一般是在一定情境的创设下而开展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辅导活动,对于心理问题的预防以及治疗都有着很好的功效。在实施方面,传统团体辅导一般都是在问题的导向下,通过信任氛围的创设,来组织团体成员一起来对问题的解决之道进行倾听和探讨,并在这一过程当中对成员的内在潜能进行充分的挖掘。从技术方面来讲,“解析”、“澄清”、“角色扮演”、“反映”这四种在传统团体辅导中的应用率最高。

2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与传统团体辅导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各自的优势分析

2.1舞动治疗团体辅导的优势作用

2.1.1舞动治疗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身的作用首先,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以舞蹈动作为切入点来进行治疗,符合人类的自然本性。团体成员在舞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自由的身体舞动,来达到回归自然的状态,进而在舞动的过程中释放压力、缓解情绪;其次,不同风格的舞蹈动作可以帮助团体成员放松身体,进而获取身体的刺激和启发,达到治疗效果;最后,增强身体动力。舞动治疗团体辅导能够使辅导人员通过对学生舞蹈动作的分析,来探究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发现团体成员的心理问题,进而根据成员的心理问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同时,舞动能够增强身体动力,加强人的身体感受,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2.1.2舞动治疗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接纳层面的作用首先,促进学生个体与辅导团体之间目标的一致性。每一舞动治疗团体依据其心理辅导重点不同,都有其独特的行为准则及辅导计划,且每一名学生参与团体接受心理辅导的目标具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都是为了改善自身某一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断完善自我而来;其次,在交际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心理换位思考的习惯。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使团体成员可以在舞动的过程中,互相就各自的舞动情况以及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而分析结果的产生就必须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对方舞动情况的不断观察和欣赏来做为分析的基础,以提出具有一定见解的结论。而这一过程需要团体成员进行心理换位,能够站在对方情绪、心理角度来对其表现出的舞蹈姿态进行解析;最后,虽然舞动治疗团体辅导采用舞动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是并没有要求成员的舞蹈基础,成员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和竞争关系,这对其和谐辅导氛围的营造是极为有利的。2.1.3舞动治疗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活感受的作用首先,提升自我价值感。通过舞动治疗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伴随着大学生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明显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同感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这对其在生活当中自身价值观的树立是极为有帮助的;其次,舞动治疗团体辅导坚持人本主体精神,以学生为本开展心理辅导,使心理辅导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其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最后,促进身心平衡。舞动治疗团体辅导能够在乐舞结合的过程中增强舞动治疗团体辅导的艺术性,引导团体成员体会不同风格的舞蹈动作,探索舞蹈动作中的对立与统一,促进身心平衡发展。

2.2传统团体辅导的作用

2.2.1传统团体辅导有助于团体交流的开展传统团体辅导的主要形式决定了其对于加强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具有一定的效用,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团体成员可以以其他成员为镜子来进行自我评价,了解他人的境遇也明确自己的处境,弱化团体成员的自卑感,为团体成员提供一个参照物,使团体成员之间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共同进步。并且传统团体辅导模拟训练活动的开展,能够增强团体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另外,团体成员之间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共同点较多,这对于拉近其相互之间的距离使十分有益的。2.2.2传统团体辅导有助于心理教育向社会的延伸传统团体辅导凭借其自身特性,在促进心理教育由课堂向社会的延伸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传统团体辅导通过模拟社会现实,可以极大的增强辅导环境与现实生活的相似性,以此来为团体成员创设一个仿真的环境,在达到锻炼学生对心理辅导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团体辅导的实效性目的的同时,促进心理辅导效果的巩固;其次,在开放、自由的状态下,传统团体辅导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由课堂向真实社会的延伸。从而改变单一化的知识传授式的心理教育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向着娱乐化、社交化、游戏化的形式发展,以此来对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予以丰富和完善。2.2.3传统团体辅导有助于加强成员的自我认知传统团体辅导能够帮助团体成员找到归属感,增强成员之间的平等性,使成员被团体所接纳,进而使团体成员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也是对其他团体成员接纳的表现,团体成员在互相接纳,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加强自我认知。减少对自己的怀疑和否认,在获取他人尊重的基础上,发现自身的优点,减少自身的自卑和焦虑,能够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另外,传统的团体辅导能够使学生正确对待现状中的自我与理想自我,实现主体自我与客观自我的统一,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并努力克服,进而加强自我认知。

3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与传统团体辅导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实践对比

3.1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与传统团体辅导的共同特点

与个别辅导相比,首先,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与传统团体辅导都重视团体动力,两者都是以团队为主要的活动单元,要求把学习者放在团队的背景下进行帮助,在团队氛围中学习者容易产生共情,进而减少了心理防卫状态,打开了自己,同时得到了来自成员的支持,、帮助,使成员感到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其次,舞动治疗团体辅导和传统团体辅导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世界,提升了治疗效果同时有利于成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两种方式都将团体设计成一个小小的社会,通过团体成员间的沟通、交流、接纳,觉察到一个全新的我,此外,通过观察其他成员的反馈,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到更行之有效的的社会技巧。再次,舞动治疗团体辅导和传统团体辅导注重分享与深化,在辅导结束后,我们通常会进行交流和分享过程,这是对我们自我和他人系统的认知,发现没有引起我们注意的行为和看法,全面的看待辅导效果。

3.2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与传统团体辅导的实践对比

传统团体辅导这种方式虽说得到大力追捧,但它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的沟通,这就需要一些无意识层面的技术来加以互补。动作具有象征功能,因此可以表达潜意识过程的迹象。舞动治疗辅导就是运用舞蹈或动作过程以促进个体情绪、身体、认知和社会整合的心理疗法”,是一种建立在成员无意识上的疗法,能提升成员的认知移情、行为移情、自我表达能力;何瑾等人发现,舞蹈治疗作为医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相交叉的产物,弥补了传统谈话治疗的不足,因此,舞动治疗团体辅导可以弥补传统团体辅导技术上的一些不足。通过上述对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与传统团体辅导双方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所展现出的优势作用分析,我们头脑中关于二者各自的特点逐渐明朗化,我们结合其特点总结出两者的实践对比。3.2.1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不采用过多具体的言语指导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与传统团体辅导都必须有一个需要具备管理能力、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引导者,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在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中引导者不再像传统团体辅导那样有过多的指令。舞动治疗的神秘之处在于它引导人们使用身体开启感官觉知而不是简单的口头语言表达,引导者在这个过程中更象是一个“创意推手”的角色,引导者只是根据学习的主题提供一个可自由发挥的指导,让学习者用自发性身体活动或以舞蹈动作来进行身心探索,激发创意,帮助他们自己打开感官觉知,形成全新的我。3.2.2舞动治疗团体辅导需要更多地调动身体机能,舞动过程中的动作、节奏、旋律等需要更多感觉器官和肢体的配合。伴随着音乐我们需要启动我们的听觉器官,感知我们周围的一切需要启动我们的视觉器官,自由舞动需要运用我们的大脑和肢体等。因此,我们要格外关注“倾听”学习者的的感受,每一个学生肌肉、骨骼的生理状态和心理水平都是不同的,有些学习者的身体是处于一种自我保护状态,因此,引导者应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要调整我们的辅导方案,不能强行按照我们预想的方案走。3.2.3舞动治疗团体辅导需要引导者拥有更全面的知识体系舞动治疗团体辅导是运用一种多学科的治疗方式,一个优秀的舞动治疗团体辅导老师不仅要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还要对舞蹈艺术和医学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这就要求辅导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在实践经验中提升自己的敏锐程度,并且不断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培训,丰富自身心理辅导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峰,吕瑶.论团体干预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修正中的作用与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

[2]陈洁,刘铁桥,郑敏婕,陈冲,焦彬,李凌江.自尊、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的关系及对抑郁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2010(06).

[3]曹文雯,吴继霞.舞蹈心理治疗法——更适合东方人的心理疗法[J].社会心理科学,2010(Z1).

[4]郭玉铸,王帅.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以辅导员运用团体辅导改善学生人际关系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5]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J].中国临床心理学,2010(03).

[6]Schmais,1985;Stanton-Jones,1992.[7]张雯.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院,2007.

[8]何瑾,樊富珉,刘海骅.舞动团体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J].中国临床心理学,2015,23(03):560-563.

[9]林霖.走近“艺术治疗”[J].上海艺术家,2015(01):78-79.

作者:轩希 陈瀛 李琳 单位: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第六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创建高校精神校园分析

[摘要]文章采用案例分析、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的方法,用SPSS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BC学院大学生在特困补助金评审案例中所产生的情绪宣泄问题,研究结论为:大学生对涉及经济利益分配方面的问题较为敏感,大部分学生能够以理性平和的态度看待奖、助学金分配方面的问题,但也有个别不正常的现象,这表明大学生的心身状态仍处于待成熟期,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总体表现为欠缺人际交往方法或技巧。因此,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应侧重纠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着力加强年轻人正性品质的引导和人性方面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努力营造高尚的校园文化,创建高校精神校园。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情绪宣泄;心理韧性;案例分析

一、引言

基于前期文献检索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方式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热议的话题。已有的研究集中探讨了大学生的自尊心、自我效能、求助、忍耐、情绪情感等与心理健康之间联系问题。近些年的研究更加客观、具体,如探讨大学新生的环境适应问题,临毕业前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压力问题,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校园犯罪个案研究,较突出的如云南马加爵案、贵州龙仕绪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上述研究无论是在方法还是在形式方面大多是采用问卷调查式的分析,采用具体实例分析的偏少,将案例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更为少见;同时,实证性、定量化的研究成果多止于对预期结论的验证,在验证结论之外同时再对实际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的偏少。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遴选出BC学院大学生校园生活中的奖助学金分配案例来展开研究,针对案例凸现的情绪宣泄和心理韧性问题做深入细致的讨论,选取主观幸福感量表(郑雪编制)和心理韧性量表(胡月琴,甘怡群编制)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同时辅以访谈形式加以研究讨论。

(一)奖助学金分配问题

1.案例背景:

BC学院某系特困补助金评审,学生Y,学生QY和Q家境相当,同时申请学校的困难学生补助,经过全系公开投票选出包括Y在内的数名学生获得助学金,而Q没能入选。Q对此结果表示不满,认为Y只是凭着有人缘,单看评选条件并不比自己好,比如自己成绩好于Y,而且Y有手机而自己没有。在经过老师作思想疏导工作后,Q表示不再闹情绪。然而,在Y用助学金为外省打工的弟弟添置了一个交话费赠送的手机后,Q借无人在寝室的机会偷走Y的两千元钱扔到垃圾桶里,后被清洁工捡到上交使得事件曝光。

2.案例分析

从本案例可以看出,Q不仅对Y获得助学金愤愤不平,更重要的是对同学们的选择愤愤不平,这种不平是有正当理由的,这种合理性未得到认可的不平之气使他的行为出现异常。Q做出了与他的认知准则相悖的偷窃行为,但他的正义感让他丢弃偷来的钱而不是据为己有。然而Q的认知方式是有问题的,其正义观念在此已经发生了变形。可见,大学生的情绪广泛地影响着其认知、判断和社会行为,情绪控制不当甚至会扭曲他们的正性品质,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理性判断,应当注意观察并分析特定事件与个体特点之间的交互作用,注意发掘群体支持和人际协助,监控实行的过程,及时转变大学生的错误认知方式,适时调节引发的负面情绪,最终扭转其不良决策。

(二)大学生学校适应性

调研研究对象为BC学院共700名大学生。采用团体测试法,在安静的教室中进行测试,主试介绍问卷的内容、测试流程及注意事项等,并在测试过程中进行项目或指导语的解释工作,全程时间约为25min。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深入考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适应相关性问题。关键因子包括:生活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学校喜欢、学校回避。通过统计结果中的违纪因子、神经症因子、同学关系因子以得出心理健康总分。从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学校适应的生活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和总分呈负相关,但在心理健康的亲子关系因子上与学校适应的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以及人际适应维度上无相关性。BC学院的学生总体来说同伴关系较好,没有表现出排斥或是被歧视的现象,学习和生活总体来说没有太大的压力。从神经症因子获得低分值的结果可以认为,大学生自卑、焦虑、孤独、低安全感以及抑郁等消极情绪并不显见,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和较融洽的同伴关系均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校适应。值得注意的是,在亲子关系因子上的统计结果显示其与学校适应总分不存在相关性,这与传统认知不太相符。通过后续的访谈调查推断,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的家长正值中年期各种事务或工作繁忙,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短或谈心的机会较少有关,亲子关系类型单一;同时,大学生普遍有自立的观念意识,自己管自己、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待人处事的态度很明显,这样的心态会促使学生不把在校的麻烦和问题向家长倾诉。结合上述案例进一步讨论,Q在主观意志上表现出积极心理品质,但他对自己的消极情感缺乏认知,对情绪控制不当,即使决策失误也堂而皇之、不觉得后悔。通过对这起事件及当事人的深入了解发现,Q在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方面均显得欠缺。其主要心理症结表现在对大学生活总体评价不高方面,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不佳,对同伴要求苛刻,对现实期望过高等。Q不能够站在Y的立场考虑其重视亲情的心理,表现出其思想简单的特点,由于不懂得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情况,导致Q在攻击别人时不顾忌后果,也不能抑制自己的冲动。其自我归因已经偏离正轨,其心理韧性的回复也已经扭曲变形。心理韧性也叫心理弹性,是一种个体改变自身以适应多变环境的行为货币和从压力情境中恢复的能力。它意味着个体面对逆境、创伤、生活重大压力和挫折时的良好调试和适应能力。在大学期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此产生“SATS”之类的情绪,即压力(Stress)、愤怒(Anger)、麻烦(Troublesome)、忧伤(Sorrow)等,有研究表明:情绪宣泄需要科学的指导,正确的发泄才能够缓解压力,错误的发泄可能引起更多社会问题。各类学生群体的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暗合了张晓红(2014)所作的相关研究结果,即心理韧性对应对方式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不同类别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自我效能感差异并不明显,在面临困难和苦恼时能够进行较好的调试,总体复原能力较好。反观案例,Q在心底里是不知错、不认错的大学生,可见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知识的完善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认为对Q应给予更多的交流和关怀,因为Q嫉妒Y“人缘好,说明Q是很渴望和需要同伴友爱的。老师的帮扶工作宜侧重引导Q如何对他人表示理解和宽容,尽力解除其敌意倾向和防范心理,避免对世界、对别人的看法发生扭曲。

三、结论

本研究所选取的BC学院的案例具有相对独特性,但其反映的大学生奖助学金分配问题则具有普遍性,并且由此产生的青年学生对公平正义等问题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处于大学时期的年轻学子的人际关系还不够成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还不理想,比较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加强高校校园精神的培育,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塑造学校精神是营造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教育工作者宜谨慎处理“待成年人”在大学阶段遭遇到的利益分配问题,一方面要注重公开公平性地评选操作,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私下的访谈、沟通,同时采用有益的群体活动来引导青年学生的扶弱济贫的情操,加强对平和善良的心地的培养。同时,本研究仅对一个学习阶段的某一类关系进行了案例分析和调查,还显得不够全面,未来的研究还可加强对大学生求学期间各阶段贯穿性的解读,针对性、实用性和完整性等可望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2]冯旭平,陈林.分析专升本大学生思想现状探索思想教育工作原则[J].中国冶金教育,2007(4):64-66.

[3]华声在线.校园投毒事件回顾[EB/OL].

[4]胡月琴,甘怡群.表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8):902-912.

[5]李萍,孙宏伟,庄娜.大学生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5):518-519.

[6]钟毅平,陈海洪.心理距离对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13(1):43-46.

作者:朱文俊 李晓燕 刘欣 单位:蚌埠学院外国语学院,蚌埠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

第七篇: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生各类负性生活事件,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危害,进而影响到言行举止各个方面。本文首先分别从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生活情感几点分析了这些负性生活事件及其影响,然后给出了应对之策。

【关键词】负性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大学生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成长期,与社会接触较少,生活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相对降低,一旦遇到挫折,极易陷入消极低靡状态。思想不够成熟,加上周围环境影响,极易产生困惑和矛盾。生活变化无常,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负性生活事件,若不能勇敢积极地面对,势必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进而波及言行举止,不利于学生成长。因此,应科学分析负性生活事件及其影响,明确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负性生活事件分类及影响

1.1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校园,意味着正迈向现实社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成长环境、兴趣爱好、思考方式各方面都存在有很大差异,能否和谐相处,建立起愉快轻松的氛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影响。以出生农村的学生为例,初次来到城市,面对各种繁华,容易产生心理自卑感,不敢和其他人主动交往,担心受到歧视。所以性格较为内向,遇到集体活动总想推辞,或者对自己要求较高,一旦在公众面前做的不好,心理阴影便久久不能挥散。长期如此,很容易变得孤僻抑郁,心中矛盾无处宣泄,对身心危害极大。宿舍和班级是大学生的两个重要活动场所,正值青春年少,围绕某个问题和室友、同学产生认识上的矛盾,本是寻常现象,但学生的情绪会产生极大的波动,由此可能会埋下“仇恨”的种子。

1.2学业压力

对大学生而言,学业占据首位,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很多学生对成绩依然非常重视,将其看作是评价自身能力的主要指标。而且,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竞争尤其激烈,在校学生的学习负担更重。随着社会对毕业生求职要求的不断提升,使得在校生开始焦虑,情绪不稳,有些因为压力巨大而精神崩溃,产生消极避世心理,不敢正面迎接现实。有些学生则满腹牢骚,经常抱怨社会不公。能够继续坚持学业的同学,可能会因为某次考试不理想,或者错失了奖学金而对自己产生怀疑,失败后伤心难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另外,部分家庭对孩子予以众望,过高的期许使得学生肩上担子加重,如果学习方法不正确,或者其他因素,极易变得紧张,甚至出现精神恍惚的症状。

1.3生活情感

人是情感动物,人类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着重大影响。不少学生远离家乡,面对新环境一时无法适应,常会感觉到孤独,难以融入新的集体。或因天灾或因人祸造成的亲友逝世,是大学生最难以接受的事情,在这段时间内,他们的心灵遭到重大打击,无心其他事务,往往因过度悲伤而损耗精力,失去了大学生应有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在和异性交往中,也经常会出现各类问题,一旦分手,或者随着矛盾积深,爆发的后果可能会很严重。部分学生在恋爱失败后,性情大变,或自卑,或恐惧,或偏执,甚至不乏做出危险举动的案例。

1.4其他方面

学习压力过大,平时缺乏锻炼,极易威胁到身体健康。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联系紧密,相互影响,身体素质变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也会随之而变。比如,在生病期间胡思乱想,可能会产生绝望心理。某些学生身体患有残疾,在同学面前自卑,平时很少出去主动交往,久而久之,身心俱疲。生活中难免被误解,有些同学觉得委屈,有些同学则变得暴躁,由于方面情绪无法及时宣泄,或者宣泄方式不合理,可能会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在参加实践活动中,与社会人士接触,极易产生挫败感,对于外人的表演很容易接受,但面对批评和建议,却往往不能容忍。

2负性生活事件的应对之策

2.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处于由校园进入社会的阶段,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对其日后成长至关重要。高校应意识到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及其在各方面产生的作用,把心理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增设心理课程,宣传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或者开设心理交流讨论课,为学生宣泄心理压力提供平台。

2.2拓展心理援助方法

国内多数高校都设立有心理咨询室,专门负责学生的心理指导和疑难问答。这种方式很有效,心理咨询师和学生直接接触,更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问题所在,值得推广。除此外,还应拓展其他渠道,比如举办心理辅导系列讲座,或者鼓励学生参加到心理教师培训的实践活动中来,深入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班级可利用班会或其他集体活动时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

2.3充分利用各种力量

对大部分高校而言,心理教师的数量极其有限,优秀者可能更少,面对全体学生,不可能每一个人都顾及。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其他力量,加强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在此方面的培训,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共同努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等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率较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极大,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抑郁、自卑、恐惧等负面心理,进而影响自身成长,甚至会对外界构成威胁。所以,各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方力量,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罗晴.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2,24(04):112-113

[2]邓冰,黄列玉,王加好.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09):1144

[3]马军,阳剑兰,王国平.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负性生活事件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03):121-122

作者:刘怡宏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第八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相关人员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在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过程中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员的广泛关注。就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的构建而言,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仍存在部分问题制约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稳定发展,难以积极有效的提升高校大学生心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的实效性。基于此,本文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为主要出发点,从自主预防和协同预防两方面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的发展策略进行重点探讨,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机制;构建策略

0.前言

近年来,高校校园大学生自杀事件、他杀事件、暴力事件等屡见不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不尽人意,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则会对大学生、社会、家庭等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的基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推动与促进作用。因此,采取何种积极有效的路径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机制,成为相关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1.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学生在于他人相处过程中拥有健康的行为特征、稳定的情绪走向、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则是学生的行为指标、心理动态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中,学术上被称为心理亚健康或者心理不健康[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各大高校逐渐进入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性时期,在这一发展进程之中,部分大学生对自我角色的转型认识不足,难以积极有效的对自我进行精准定位,在家长、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的期望之下,学生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此外,部分大学生由原先的优等生转换为普通生,心理落差大,进而导致情绪消极、自信心不足等现象,长此以往,则会演变成心理健康问题。第二、关系处理、生活态度等方面认知不足。在大学受教育阶段,部分大学生难以与周围人群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群体认同感较差,进而产生人际关系淡漠的情况。在多元文化理念的影响之下,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攀比思想、享乐主义的影响,生活学习态度存在偏差,无法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对生活学习等失去信心,导致负面情绪的滋生,进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同时,部分家庭优越的大学生,在挫折和困境之中以一种消极懈怠的态度应对问题,意志力不坚定,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第三,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当前大学生所处外部环境瞬息万变,而大学生极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难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缓解自身的负面情绪,会导致不良风气的滋生,同时容易出现叛逆、反社会、敌对等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时甚至危害大学生生命健康[2]。

1.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解决当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而在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的过程中,首要问题则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要从外部因素和大学生自我因素两方面入手,实现归因分析,以便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机制。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由直接关系。大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归属感逐渐强化,但是由于大学环境的变化、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在于他人交往过程中,难以积极有效的掌握两者的交往尺度,主要表现为处理能力、人际关系保持能力等方面较差。同时,在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之下,绝大多数难以有效处理各方问题之间的矛盾,极易导致心理失衡问题的产生,现实和理想之间学生难以积极有效调节,两者的差距问题进一步致使大学生负面情绪的产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产生。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外部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三个层面。第一,社会因素,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性时期,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不良思想进入校园,并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加之社会问题、生活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康将势必会受到波及,极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3]。第二,家庭因素。良好的家庭是高校大学生形成稳定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就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而言,存在诸多不良因素制约学生心理健康的长远化发展。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部分家长盲目追求学生的分数,对学生施加过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加之部分家长对学生过于宠溺、不合理的教育模式,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之下,学生不免会存有抵触、叛逆的心理。第三,学校因素。根据相关阶段,大学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爆发的多发阶段,绝大多数大学生由于所处环境、状态、角色的转换会难以对自我进行精准定位,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情况,同时,部分高校由于缺乏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难以积极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其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4]。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的策略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构建机制,是一个整体性的环节,要从学生自身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入手,构建全面化、综合化的预防体系,以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指导。

2.1自主预防体系构建机制

2.1.1大学生要客观认识自我高校大学生要客观认识自我,对自我发展进行精准定位。在大学学习生活过程中,大学身要对自我进行科学化、客观化和公正化的评估,正确认识自我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自我发展的不足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整,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自我价值的延伸和扩展。同时,高校大学生要从自我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克服并改进妄自菲薄的心态,正确认识和积极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对自我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分析与客观公正的评估,尽可能的接纳自我。此外,大学生要正确处理现实中我和理想中我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自主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的确立奠定基础。2.1.2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三观,为自我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的稳定发展奠定重要的价值理念基础。在学习环境、角色定位的转换过程中,大学生要适当的释放自我压力,切勿给自己太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大学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加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效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对自我的学习生活、娱乐生活进行合理安排,及时缓解负面情绪。同时,大学生要创建自我教育模式,培养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进而提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2.1.3大学生要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大学生要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高校学习生活之中获得自我的认同感与满足感,在于他人交往过程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和质量。人际交往关系是大学生与他人拉近心理距离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关系的初始阶段,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要准确把握人际交往的时机和尺度,学会感恩、克制和尊重,进一步促进人际交往关系的有效建立。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善于从他人的有点出发,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获得他人的认同感,进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5]。2.1.4大学生要重视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大学生要重视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采取适当的方法对自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在新的时展形式之下,高校大学生要全面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论学习,构建完整的理论知识脉络,并不断指导自身的实践行为,对自我的心理健康现状、实践行为进行科学化的评估。同时,高校大学生要积极参与以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公益活动等,在提升自我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对自我进行科学教育。

2.2协同预防体系构建机制

2.2.1社会方面社会要从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为主要出发点,构建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外部保障。首先,社会要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宣传,鼓励全社会关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给予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营造健康和谐的外部环境[6]。其次,社会相关管理部门要整治网络环境,着重治理网吧环境,对不良信息的传播、消极资讯的传递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管。最后,加强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衔接,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2.2.2家庭方面要重视家庭环境方面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在家庭环境建设过程中,家人要给予高校大学生最为真切的关心,以亲情为主要衔接点,与高校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内部沟通交流机制,家长要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情绪及行为上的变化,并尽心及时的疏导,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以民主平等的亲情关系进行和谐沟通,此外,家长要在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配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奠定重要基础,进而实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的有序开展。2.2.3高校方面高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者和教育者,要将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教化作用,不断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构建机制的实效性。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合理制定各项教育方略,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其次,高校要坚持发展性和预防性相符的原则,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兼顾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更好的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服务。最后,建设一批高素质的综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为体系辅助性人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

3.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攻坚阶段,素质教育发展进程逐渐深化,高校在注重提升大学生教学质量的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给予高度关注,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探讨,并构建有针对性的预防机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全民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景,闫翔.构建农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实证研究———以某农业大学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9:968-972.

[2]冯刚.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深入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7:4-7.

[3]黄智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对策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4,06:124-126.

[4]王群,刁静,林磊.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2:88-92.

[5]刘雨芙,吴长旻.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2:144-146.

[6]冯刚.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深入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7:4-7.

作者:许静静 单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