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述(10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述(10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传统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以各类心理学理论为主,考核方法以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考勤来衡量,教学效果较差。随着时展,学生思想日益先进和多元化,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严峻挑战。本文以西安培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为例,就改革过程和出现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本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有所促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越来越大,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困扰和问题,那么如何调节众多大学生心理健康,使广大大学生们能够关注与重视心理健康,通过心理知识普及,提升他们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是各大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心理问题普遍化、大众化问题,各大高校重心也从个体咨询转向团体辅导和大面积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各大高校在举办各类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纷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讲得很累,课堂上却出现大多学生打瞌睡、玩手机、说话的情况。那么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真正使心理健康教育课深入学生心理,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和书面上,这是心理教育者的新课题。

一、西安培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变革情况

西安培华学院于2007年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24学时,均为课堂教学。因为开设较早,学生接受程度不高,所以开始作为选修课开设。2011年基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和国家以及省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学生对心理健康接受程度及学校重视程度也逐年提高,因此该课程更改为公共基础课、公共必选课。随着课程性质变化,学时也升为3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4,实践学时8。西安培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一开设,分本专科进行,每班教学人数为50-150人不等,多以100人左右为主。目前从2006年开始,近6万学生学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对该课程给予较高重视。该课程教学内容从开课之初的6大板块,到2015年由西安培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学生需求及日常工作情况设计12大板块,涉及心理与心理健康、生活管理、自我意识、情绪心理、人际交往、学习心理、人格心理、恋爱与性心理、网络心理、挫折应对与危机干预、生命教育、心理咨询等内容。为保障教学质量,西安培华学院从开始聘请一批有着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经验的专业老师来任教,不仅要专业而且要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更加专业且有着相应的心理咨询经验的老师,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受到学生的好评。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西安培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之初直到2016年上半年,教学方法还是主要以理论为主,虽然这些理论也是比较实用,但是纯理论教学使得课堂枯燥无味,学生普遍反映不爱听,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因此,西安培华学院从2016级学生开始,整体教学过程要求必须以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为主旨。授课内容全面实施把填鸭式教学变为体验式教学,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课堂上关注教师为主变为关注自己为主的新型模式。课堂注重学生互动、分小组案例讨论、学生分享,通过案例教学引出知识点,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师所讲内容。同时教学过程中加入适量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视频和电影分析、心理测验、行为训练等,切实将教学内容融于到案例和视频等载体中,利用这些载体使得课堂变活跃。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和理解性,使他们真正能够所学为所用,让大学生在各种教学方法过程中进行对比和提炼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能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实际能力,从而做到心理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在实行一年后,经过调查,75%同学反映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趣味性,视频、游戏、案例讨论等方法等让他们觉得很新颖,且通俗易懂,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课堂。

三、考核方式的改变

西安培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前都是以学生期末成绩和平时考勤来评价学生接受程度。这种传统考核模式使得课堂所学的内容无法得到真正应用和体现,学生是否心理健康程度有所提高,无从得知。因此,在2016年下半年,西安培华学院学生潜能发展中心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过程进行大幅度改革并立即开始实施。西安培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2016级学生开始,为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取消期末考试,全部改为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项目为:案例讨论、案例作业、学生听课状态、笔记、考勤五项内容,分数分别占比为:案例式互动及讨论30%,可根据通过参与案例讨论和分析观点赋分;案例作业30%,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分为纸质作业及行为作业等,纸质作业布置不少于三次,行为作业通过抽查赋分;学生听课状态15%,可通过课堂发言互动等表现赋分;笔记10%,通过纸质笔记赋分;考勤15%,要求老师点名考勤不少于3次。

四、过程性考核的利与弊

过程性考核的优势在于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学生可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得积分,老师也可以从多方面了解学生,评价学生,为客观评价打下良好基础,使课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时,学生参与程度空前高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很大程度提高,课堂异常活跃。这样也促进老师教学积极性,对师生都有促进作用,从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过程性考核的弊端则在于西安培华学院都是大班教学,每班人数在100人左右的居多,老师上课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需要不停记录每个环节和每个人表现,在记录的过程中,因为人数过多,寻找相应的学生就是时间浪费。这样使得老师有一种焦虑感,会不停提醒自己要及时记录学生情况。否则会影响学生成绩。这样老师注意力和学生的注意力都受到影响,最终会涉及到教学效果,教学期望之间会产生差异。

五、建议

根据西安培华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情况,笔者认为科学评价体系对于课程实施和目标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点无可非议。但要想真正实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衷,笔者建议:在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为国家、省教育部门、家庭和各大高校极力重视的情况下,均改为小班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目的和意义,所有教学教室改为翻转课堂形式,以便于小组讨论和团体活动进行,同时也能促进团队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斌,张舒熠.浅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J],文教资料,2012(30):189-189

[2]马桂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17):70-71

作者:吕改莲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第二篇: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获取资源既快捷又方便,但同时也带来很多弊端,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思想活跃,渴求知识,易接受新事物,但思想还不成熟,易受到不良思潮的诱惑。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报告,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着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而且还有增无减,国内外的研究也发现,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异常的高发人群,常表现为抑郁、焦虑、失眠、人际关系敏感以及沉迷网络和游戏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心理矛盾不断加剧,势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意外发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深思。何为心理健康呢?1946年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的状态,并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承担着教育功能的图书馆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引导大学生度过美好的学生时代,防患于未然,让他们健健康康度过一个丰富精采的大学生活。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网络的发展,是社会的进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网络的应用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表现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

1、积极影响:网络的知识丰富多彩,更新快,新颖,时效性强,大学生既从中学到知识,又开拓了视野;网络的虚拟和开放能使大学生隐藏真实身份,摆脱面对面交流中的许多顾虑和尴尬,畅所欲言,坦露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渲泄不良的情绪,还能缓解心理的压力,让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网络能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疏导,提高心理健康工作的预防能力。

2、消极影响:大学生求知欲强,但涉世浅,经验少,辩别能力差,看到新的东西就想了解,这样就会不知不觉地接受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对某些事物产生歧义;网络现成的信息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其惰性滋生,懒于实践,缺乏深入思考,阻碍了他们思维的深化,导致认知障碍;许多大学生上网主要是用来聊天、打游戏,看电影,网络的去抑制性满足了深藏在大学生内心的各种需要和愿望,网络成为他们的避难所,有些甚至于长期沉湎其中,脱离现实世界里真实的人际交往,导致消极避世,不善交际等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出现认知混乱、人格异化、心理变态、行为偏离,使身心受损。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适宜的阅读环境:图书馆宁静而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专注于学习的气氛,构筑了图书馆特有的氛围,优雅宁静的浓郁书香气息能让大学生心情舒畅,缓解紧张和疲劳,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促进身心健康。

2、丰富的文献资源:图书馆是知识的集散地,汇聚了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可以作为很好的心理健康治疗的资源,一本好书可以使他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净化心灵,丰富阅历,陶治情操,好书是他们的“精神食粮”,“良师益友”。

3、先进的技术设备:图书馆不仅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同样拥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可以利用网格技术检索到最新最全的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提供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4、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大学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机构,而大学图书馆的馆员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的,为大学生们推荐好书,引导他们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在与他们的交往、沟通中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举措

1、加强图书馆建设,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教育:注重环境建设,建立一个安静温馨适宜学习的环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想场所;注重馆藏建设,特别是心理疏导方面的文献,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自主教育的需求,阅读能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列第一位的是心理健康书籍,有72%的大学生通过读书来解决心理困扰,通过书籍来解决他们的困惑,这就是现在人们普遍采用的阅读疗法,阅读疗法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它也叫图书疗法,以文献为煤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通过对文献的学习,讨论和领悟,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分析,模仿学习,不断强化的心理过程,阅读经典著作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2、多渠道,多途径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馆不仅要通过推荐心理健康方面好书来开展阅读治疗,还要多方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将网络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如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聘请专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还要利用网络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平台,进行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式也多样,有指导型心理咨询,有自助和互助式心理咨询,也可以利用微信和QQ等联络方式,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还可以在网上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性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达到身心的满足。

3、加强图书馆员自身建设,提高馆员心理素质,从言行举止各方面以身作则,起榜样带头作用。作为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楷模,不仅要求自已具有健康的心理,还要有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结合网络现代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使心理健康教育具体且行之有效。馆员良好的人格魅力必然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在与学生交流中能起到示范作用。

4、有针对性的按年级分层次教育:一年级的新生,刚刚离开父母的呵护,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不免迷盲,无所适从,情绪波动比较大,又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社会阅历浅,极易受到各种不健康思潮的影响,所以大一的新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人群,多多关心他们,尽多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推荐心理辅导书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尽快地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大二大三的学生主要是学业,人际交往的困惑,爱情和生活上的烦恼,就尽量给他们提供人际交往,爱情方面的咨询,顺利度过大学时代;大四的学生面临就业和考研,压力相对也要大些,尽量给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及就业咨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评价自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合理调整就业目标。大学生涯是一生中最困惑,烦恼最多也是记忆最深刻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内心既敏感又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当遇到压力和挫折时,不能对他们及时进行疏导和关注,心理一旦承受不住,极易导致心理失衡,容易诱发精神疾病和产生偏激行为,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者:张萍 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师范学院图书馆

第三篇: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高校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越来越重要,而体育在学生学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体育项目也随之不断的发展,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球类项目以外,体育舞蹈也逐渐兴起。顾名思义,体育舞蹈就是融合了体育和艺术,聚集了健身与娱乐各自优势为一体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随着不断的实践,体育舞蹈项目发挥出的强身健体的优势已经引起广大群众的关注,在学生群体中特别受欢迎。本文主要从大学生的心理建设角度入手,简要介绍了体育舞蹈的概念与其内涵,分析了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舞蹈后会给身心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在体育舞蹈项目下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建议,希望能够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舞蹈;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概念;策略

1、体育舞动项目的相关概念

1.1、体育舞蹈的概念

一般而言,体育舞蹈又被大家称之为是国际标准交谊舞,也就是所谓的国标舞。通常来说,体育舞蹈指的是在古老的民间舞的基础上不断的融入新兴的事务而发展起来的。但是,传统的国标舞对舞者的要求极高,特别是在舞步以及舞姿上有严格的标准。为此,为了进一步降低学习的难度,在简化舞步与降低要求的基础上,就兴起另一种交际舞。这种交谊舞身上同样是具备着各种舞种的特有风格,但是在整体的舞步上较为随意,比较洒脱自如。

1.2、体育舞蹈的概念与内涵

体育舞蹈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较为特殊。它是由文艺范畴的舞蹈经过不断的演变与延伸而产生出来的,具备着文艺与体育的特点。体育舞蹈是一项以竞赛为目的,并且兼具着娱乐性、表演观赏性以及竞技性的体育舞蹈。体育舞蹈是一个大的范畴,包含着多种不同类型的舞蹈项目,像是比较有名的摩登舞、拉丁舞等都属于其舞蹈项目,体育舞蹈具有10个不同的舞种。体育舞蹈与一般的舞蹈相比,具有自身的特色。体育舞蹈的动作就具有讲究性,按照人体肌肉的活动形式来产生负荷,同时刺激着人的内脏器官,来增强消化、呼吸等的系统机能,进而能够满足肌肉负荷后的需要,来达到健身的目的。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多样化,而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科目与教学内容,以其独特的节奏性、规范性的舞姿吸引着同学,受到同学的大力欢迎。

2、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气质与风度,提高内在的自信心

风度与气质体现出一个人的素养高低,并且可以通过人的言语、举止以及行为等等来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人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与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风度与气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内在的自信心也会影响着人的心理状态,是否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这一点来看,学生通过舞蹈动作的训练,有利于树立自身的的形体,在行走的时候,能够不自觉的抬头挺胸,大步向前,而不是低头玩手机,含胸驼背的向前走。在长时间的形体训练中,身体的各项机制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不仅能够促进身体的发展,还能够修养内在气质,使得其外在美与内在美融为一体,进而养成一种高雅的气质与高尚的风度。从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来看,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之间的差距、读书的压力、生存的压力以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面临的种种问题,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甚至是养成自卑的心理,而这种心理的存在,只会进一步恶化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态度,对其今后的生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但是,在开展体育舞蹈课程之后,大学生经过长期的舞蹈训练,走出宿舍大门,有利于摆脱这种自卑的自我否定的状态,能够跟随着动人的音乐,翩翩起舞,旋转跳动,在音乐的海洋中,绽放自我,享受着舞蹈带来的乐趣。而在音乐、舞蹈融入后形成的氛围下,与舞伴之间天衣无缝的配合,身体的律动,精神上的升华,就会产生一种愉快欢乐的情绪,进而能够学会享受,忘却那些生活中的麻烦与琐事,工作上的紧张感以及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压力。可以说,体育舞蹈对大学生而言,是一项有效的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的手段。体育舞蹈强调的是舞伴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完成一支舞曲的过程中,舞伴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而在合作之后,无形中也会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与自信心,给生活带来增添许多美好的色彩。

2.2、体育舞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体育舞蹈虽然说是一项体育项目,但是同时它也是一项社交活动,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认识更多的朋友,在紧张的激烈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以借助于享受舞蹈文化的氛围方式,来与同学进行交际,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十分有趣又有益的体验。体育舞蹈能够缓解学生的紧张、焦虑、内心烦躁等等情绪,能够改善人际管理,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体育舞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这主要是体现在它能够增加大学生的交际手段与交际途径,能够获得一项认识更多朋友的机会,并且在于舞伴之间的配合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合作、忍让、鼓励、扶持等等,能够加深彼此之间的友谊。对大学生而言,这些东西,也是在毕业之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比如说学会相互合作、学会互相包含、学会相互信任、学会相互鼓励等等。

2.3、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人文素养

从当前来说,大学生的课时较少,上课的压力与高中相比较小,很多大学生在走向大学生活的时候,会选择在宿舍玩游戏、看电视剧,整天窝在宿舍里。而这样一种生活的状态,通常是因为大学生活较安逸舒适,再加上学生的兴趣过于狭隘造成的。而从这一点来看,体育舞蹈有助于改变现状,拓宽大学生兴趣养成的渠道,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体育舞蹈与一般的体育项目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娱乐价值,并且其表演的像是较生动,内容也多种多样,整体的表演氛围是十分美好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能够吸引他们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舞蹈的世界中,走出宿舍,花时间来接触与了解体育舞蹈项目,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体育舞蹈的兴趣爱好,充实自身的业务生活,从而使得自己的生活能够更加的丰富多彩,而不是整天的窝在宿舍中无所事事。要学好体育舞蹈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而大学生每次通过设定目标,每天练习一支舞曲,学习其中的舞步,当每次进步或者是达到目标之后,都会感受到一种付出努力之后的喜悦感与运动的快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精神享受。体育舞蹈同时也是一项高雅的艺术体育活动,学生在接触与练习舞蹈的过程中,就会有机会了解到更多的礼节,更加重视自身的仪表,潜移默化就能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在体育舞蹈中,看重的是一个人的仪态以及身体律动的美好,借助于动作与神态,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传达出一种向外。而在这样一种优雅的、积极的精神世界中,体育舞蹈将音乐、体育、舞蹈融合为一体,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精神面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4、有助于带给大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体育舞蹈是存在的客观事物,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说它能够满足人的健身、社交、娱乐等等需求,同时体育舞蹈也能够符合美学的要求,能够提升人的美感。有句古话是乐心内发,而这就话就很好的说明在人的心理需要下,创造了舞蹈,也可以说是舞蹈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既然舞蹈能够满足人的心理需要,那么舞蹈就一定能够带给人们一些内心体验,比如说喜悦、肯定、欢乐、赞善等等情绪。对于一些经常跳舞的人来说,非常的热爱舞蹈,对于舞蹈具有向往之情,其内心就能够经常的保持有这些良好的体验,并且较为开朗与乐观,能够使人们充满活力、朝气蓬勃,对事物都抱有积极的心态,不管是对于学习还是工作都能够保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亢奋的精神,并将其投入到生活中,就能够更好的面对生活中的困苦与难题。

3、提高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作用的建议

3.1、在选课内容设置上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

体育舞蹈既然是大学生体育选修课中的一项选择,在其选课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就应该要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其需求来合理的确定相应的学习内容。体育舞蹈一般来说,被分类为两大类,分别是社交舞与竞技性的体育舞蹈,而对于这两类舞蹈的要求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状况来有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进而来能够真正的发挥出体育舞蹈的作用,吸引学生的乐趣,能够积极的投身到体育舞蹈中,进而来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3.2、加强宣传的力度,提升大学生的体育舞蹈意识

要推动大学生的心理更加的健康积极,从体育舞蹈项目的角度来说,就需要学校能够从各个方面入手,加强队体育舞蹈宣传的力度,真提升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识程度,并积极的创造各项机会,使得大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平台接触到体育舞蹈。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个人空间课堂来进行教学,并且积极推广微课资源,通过这些方法来宣传体育舞蹈,或者是定期的举办全校性的体育舞蹈比赛,通过竞赛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主义,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借机推广体育舞蹈的价值,进而使得学生培养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

3.3、发挥社团的作用,为学习体育舞蹈提供更多的平台

在大学校园中,具有多种多样的社团,比如说网球社、书法社、吉他社等等。而大学生社团的形成,往往是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是追求为基础,学生自发的聚集在一起,自主并且是由目的的开展有关的活动。而体育舞蹈善于利用社团的方式,可以成立有关的舞蹈社,每周固定时间进行教学,并且可以请有关的教师进行教授,组织与带领学生进行练习。这样,能够吸引到一批热爱体育舞蹈的学生,并且将他们聚集起来,发挥社团的优势,来开展有关的体育舞蹈教学活动,这有助于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参与到体育舞蹈的活动中,进而来促进大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4、结束语

体育舞蹈与一般舞蹈相比,具有自身的特别之处,比如说在运动方式、运动量、文化内涵上都具有自身的优势所在,作为大学生的体育选修课的选择之一,是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而通过学习体育舞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能够自愿的走出宿舍,参与到更多的体育项目中,不仅能够通过运动,来强身健体,还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推动作用,在人际交往、为人处事上能够养成一种优雅的品格,能够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与美学鉴赏能力,进而能够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群群.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4(8X).

[2]王玉兰,韩清婉,董斌.浅谈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软件:电子版,2015(2).

[3]尤晓旭.浅谈析体育舞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J].卷宗,2016(10).

[4]范启慧.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之我见[J].引文版:社会科学,2015(4).

[5]张家银.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8).

作者:张悦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第四篇: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辅导分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社会、高校和大学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闻报道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就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而言,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人际关系困扰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主要的客观因素之一。本文从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特点和两者的关系出发,就如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进行了理论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辅导;关系;策略

前言

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社会活动的节奏越来越快,使得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正处在青年阶段的大学生群体,由于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逐渐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焦点。根据调查,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以及对社会适应障碍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问题,因此,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关系探究

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关系探究的思路首先要摸清两者各自的特点,通过两者特点的比对从而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有一个彻底的理解。首先,大学生人际关系,目前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结果来看,整体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究其原因与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但是由于大学生尚未接触社会,交际范围和交际方式的局限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严重的会出现人际困扰,造成人际困扰的主要原因很多,需要从家庭背景、性别、班级、学习状况和在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从总体来看,大学生一般是学习成绩较为优异的群体,其接受的知识和所具备的素养使得大学生思想较为开阔,这也决定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整体情况良好的重要方面,学习成绩优异的情况以及大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使得大学生极力表现自己,十分关注自身的形象。当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诸如孤独,不适应校园生活,自卑、等等导致了大学生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最后,结合以上对于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人际关系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两者在特点和原因的分析中相互关系,不能分割。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辅导和教育。

二、加强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辅导策略

根据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特点和关系研究结论,高校在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上要以教育为主,通过给予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育来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同时,对于有人际交往障碍和困扰的大学生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做到“防治结合”,另外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美好的校园交往氛围的校园文化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努力实现的方面。具体的策略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加大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引导

高校作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在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下,首先要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工作,注重给予人际交往的策略和技巧教育,通过开展相关的课程教育和举办相关的主题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品质。

(二)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机制

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监测机制,在各个组织和班级单位建立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监测机构,建立这种监测机制的目的在于能够及时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遇到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调查和及时辅导,避免因为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监测工作要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例如开展班级或者社团活动,使辅导员或者心理老师能够成为大学生的朋友,人际交往使通过人际信任实现的,因此,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需要老师放下身段,亦师亦友,用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另外,高校心理健康辅导还可以通过采用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培训工作,鼓励同龄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关心,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由于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因此有必要在宏观上为大学生创造人际交往的平台,通过环境影响的效应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熏陶学生的言行,这种良好的精神文明的环境能够对大学生顺利开展人际交往提供重要的支撑。和谐的校园文化以丰富的精神文化为核心,以必要的物质文化为支撑,把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特点和心理健康特点融入校园文化,例如校园风气、校园人文景观、班级或者社团规定等等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都能够提高大学生积极主动投身校园活动,扩大自身的交际圈,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

结语

在不断地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理论和实践中,关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把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整体特点和个体差异特点相结合起来,通过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分析综合找出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规律,然后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关系的探讨提高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科技社会的日新月异和不同年代的心理特点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急需考虑和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月琴,李海燕: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09):1401-1404.

[2]朱君,赵雯,刘增训,蔡兴芹: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04):265-267.

[3]牟晓洁,黄甦,易敏,魏纯: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特点及其对心理咨询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5):22-25.

[4]宗先波: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辅导[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5):42-44.

作者:高玉枝 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京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路径

摘要: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富裕和精神文明生活的多样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在接受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研究现今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现状,分析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利于我们今后应对学生各种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事件。文章主要通过对我系学生主要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的分析、我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已取得的成效、以及我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对症下药,提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路径的研究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育路径

一、现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现象及成因

1.难以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

每年9月,校园里又迎来了一批大一新生。大部分新生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前来报到,等家人离开学校后,要自己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这对某些新生来说可能是难适应的。这些人可能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因此常常想念家里的爸妈和朋友,导致不能及时地融入到新的集体中,从而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失落等心理问题。要是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地被解决,那么容易产生想退学的心理。

2.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目前,多数大学生过得是集体生活,但每个个体在成长经历、教育环境、性格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加之现代大学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前面临巨大学习压力,只专心苦研学习几乎没有接触过社会,人际交往技巧尤为欠缺。因此,许多大学生因为不知如何交往而产生自闭倾向,有学生为了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自己的原则而随波逐流,迷失自我。

3.难以调节心态面对学习压力

有些学生在小学、中学的时候可能是尖子生,但是来到了汇聚各种人才的大学后,他们一下子变成了普通生,这种“身份地位”的改变可能会让一些学生感到压抑。尤其外语系学生的专业课任务繁重、实践学习事情繁琐,这都需要他们赋之精力。我们都知道,大学是培养一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地方,学科的期末总成绩基本是结合平时的表现情况和试卷分数而得出,所以尽管大学生很努力地学习,但实践能力方面不强的话,最后得出的成绩可能也是不太完美的,这也容易让人产生消极情绪,渐渐感到抑郁和自卑。科目多和教学进度快使大学生的精神状态经常处于高度紧张当中,时间久了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和焦虑的心理问题。

4.过度依赖网络逃避现实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现实诸多不顺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无法自控而染上网瘾,长时间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逃避现实。这样久而久之,他们便会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认知脱节,会影响大学生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

二、我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回顾与总结

大学校园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更好地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高校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系列的工作成果,有效地减轻了学生在心理渐成熟期的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率。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开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来抓。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心理健康知识进课堂。各高校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保证足够学时、学分;国家应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途径、工作环境、工作机构等。各高校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有相应的课时和师资,可以分时段、分群体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高校各学科教师应普及最基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将其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2.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单是课内的理论

宣教是不够的,还要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高校应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来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辩论赛、野外实践教育活动、心理健康调查成果汇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报告会、观看心理电影、心理健康调节经验介绍、心理小游戏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鼓励大学生到社区、医院参观实践等,给他们提供机会学以致用,在实践活动中自知、自省、自育和互助。

3.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发挥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沟通作用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方式之一。各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完善硬件设施,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医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以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平时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检测,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对有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的学生及时进行救助、治疗或转介。同时可开展团体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心理咨询方式。网络咨询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心理咨询的“尴尬”,还可以保护同学的隐私,也为同学解决了心理上的困惑,是一种一举两得的有效咨询方式。

参考文献:

[1]朱春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析[M].黑龙江教育,2006.1:13-15

[2]马莹.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人民出版社,2008

[3]李争红.教育理论研究[J],2010.5277-278

[4]郭晓平.心理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与分析[J],2011.288-93

[5]朱翠英,胡义秋.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教育研[M].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黄李超 赵秋月 甘剑波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第六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原则与实施的具体方式,并对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十年来,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积极正面的影响。然而,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各方面的调查和了解,笔者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学方式和教学深度都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不符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一种能够遵循主体意识并将教学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动态反馈信息的教学模式,即体验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情况,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和发展带来促进因素,使得大学生心理素质有更加良好地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是以一种理论教学、密集知识点灌输的方式安排课程内容,学生对相关知识死记硬背应付老师,并没有真正的领悟。心理健康课程有别于其他的文化知识类课程,其在教学目的方面对实用性的强调程度是非常高的。学生必须将相关学科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但是由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局限性使得学生的心理体验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第二,在教授课程时仍然采用教师主体地位教授知识的形式,缺乏学生自主性和互动性,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导致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学生对教师教授的课程内容没有深刻的认识,学习之后没有办法将所学知识完成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第三,课程内容在设计上广泛涉猎但是并没有一个专项,没有对某一项问题进行更加细致的讨论。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也仅仅是学到了各个设计内容的皮毛,因而难以应用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而体验式教学对于心理健康课程在该方面的缺陷可以比较好的弥补起来。第四,在师资能力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授内容看似只是简单陈述心理事件,但其实其在心理学教育运用方面大有文章,教师对于专业内容领悟不到位容易导致其教授内容浮于表面。所以专业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争取进修学习的机会。另外,教师需要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了解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这样教师在讲授课程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对内容进行讲解。心理健康的专业教师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当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基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进行体验式教学的探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原则

体验式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架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去反思并总结出相应的调节情绪的方式并将此应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种体验式教学非常注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情境参与,学生的主动性能够被激发出来。我们在心理学课程教授时应该按照下列原则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一)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思维方式原则。传统教学中一般对于获取知识的一方主体地位比较重视。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由于其特殊性更应该强化这种主体地位意识。学生要在这种体验式教学的模式下发展自主思维的观念,主动的参与到各个设计环节中去,主动的反思和领悟心理学课程的精髓,并能够与老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和反馈。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学课程的应用中师生的互动性至关重要。体验式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营造一种轻松、宽松的氛围,学生在其中感受到理解和尊重,进而能尽情体验、领悟教学内容,最终掌握教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统一原则。相关的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体验方式设计必须建立在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准则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相关课程中的重点进行教学方式的设计,同时要注意这些教学重点能够高效的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运用具体情景编写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体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也要以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具体的能力为基础,不能超过这些范围。否则不仅教学课程难以进行,同时也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要时刻观察学生在体验式活动中的反应,防止学生出现偏离中心内容无关的探讨。学生的体验活动要紧紧跟随教学内容。

(三)学习过程反馈原则。反馈原则要求教师在体验式教学应用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动态反馈教学是体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相区别的一个特点,教师应时刻关注体验教学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及时掌握学生在接受相关课程后的动态,以便进一步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教师应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对每一个同学的反应要敏于观察。教师的反馈使学生及时掌握自己课程学习中的动态,了解自我的学习过程和状况,有利于学生根据学习程度调整学习方式,对学习过程有清醒的认识。教师的及时反馈鼓励学生加深对自己的体验和探索,提升了学生自我觉察的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具体实施方式

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以下五个阶段。

(一)导引。导引过程是作为情景体验活动的铺垫,是教师通过故事或案例的方式导入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本章的教学目标有一个粗略的了解。教师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简单介绍,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具体设置情境体验活动。教师必须将此作为课堂设计的重点。情景体验环节的相关内容最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相关,也便于学生去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效果都会显著的提高。具体的情境体验内容设置需要符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既要将课本中所教授的知识展开,又要将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这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验。

(三)实际体验。教师在课堂进入相关的情境体验过程中注意用合理的方式引起学生参与情境体验的兴趣,激起学生自主自愿参与相关体验。在具体体验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全员参与。在实际的体验阶段教师应掌握控制整体的体验过程,以免在体验中引起不必要的冲突而产生负面效果。

(四)总结情景体验活动的体会。在每一个体验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促使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体会。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讨论有助于共同寻找积极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心理技巧。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热烈讨论。体验式教学中对于分享环节非常重视,学生在完成情境体验后能否将所感所悟进一步升华主要依靠这一个环节的处理。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主题的讨论,避免体验式教学方式只是流于热闹的游戏表面,毫无思想上的提升。

(五)内化体验体会生活迁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完成在生活中的使用。教师要将体验活动进行总结,明确本次课所教授的内容,学习的心理知识和行为技巧,督促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中。教师可以将生活迁移作为作业,通过作业的形式使学生总结自己通过课堂所掌握的心理技巧如何运用于生活中的。

四、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课程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是五个过程的结合统一,分享环节是首当其冲的,因为通过分享能够使学生将自己的领悟和体会进一步的描述。但是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学生由于时间有限或者参与人数众多等原因没有机会分享,致使分享环节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普遍采取大班教学方式,学生人数甚至达到两百人左右,由于课程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分享环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教学慢慢变成了的热闹游戏,总体教学效果欠佳。课程教学流于表面形式。针对课程教学人数众多,分享环节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尽量减少心理健康课程上课人数,将两百人以上的大班分解成小班教学,班级人数控制在40人以下,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分享体验。

(二)着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中师资力量薄弱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项对于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要求较高的一项特殊课程。体验式教学方式则对相关心理学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尽管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协助者的角色,但是其功能和作用是非常主要和关键的。相比较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体验式教学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随机应变和临场反应能力。就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是非常缺乏专业的,经验丰富且能够临场应变的高素质教师人才。

(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验式教学效果评价构建统一的标准。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运用体验式教学研究项目整体的发展并不是很完善,相关的教学评价效果的研究也没有及时的建立。大部分学校在对心理健康教学课程的评价方面还是依靠课堂气氛和学生对课堂意见评估调查表来展开的。这样的评价方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有一些实证研究,采用问卷法对传统的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分析。主要采用SCL-90量表对学生参与体验式教学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完善关于体验式教学方式有效性的评价体系。教师在进行体验式教学时能够对教学效果得到及时的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银星严.高校心理课体验式教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5)

[2]黄永坚.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11(9)

[3]蓝强.对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

作者:刘鹏飞 单位: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第七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受到社会各领域的关注,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出现,使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迫在眉睫。对此,本文就当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构建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随着社会各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很多高校都纷纷采取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措施,而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则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构建过程中出现了教育实施难度大、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专业性不高、教育范围狭窄等问题,所以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措施。

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难度大

关于学生心理教育,我国教育部门早已经颁布了相关文件,并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件的颁布虽然使一些高校实现了心理课程的开设,也取得了相应效果,但因诸多不利因素(如传统教育模式因素、专业课程因素、学校及老师重视因素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难以长久的开展下去,甚至有的高校出现了虚设心理健康教育不良现象,即没有真正执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敷衍式的完成教学任务[1]。

1.2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专业性不高

据了解现在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都不是心理专业出身,多数是以前教育思想政治课的老师通过相关考试后转化而来,所以在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方面还很欠缺,所以导致这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任务式工作。

1.3心理健康教育范围狭窄

大学生心理问题一般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学习压力大及社会压力等造成,只是心理问题的程度不一样。对此,很多高校为节省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降低学校相关投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缩小,即只对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以实现其心理治疗,这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过于单一,不利于整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第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长效机制”是指专门为了每一职业的长期发展构建起来的一种长效性制度,具有持续性特征,这种机制构建在高校教育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故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是科学的、合理的、重要的和必要的。进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去看待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和持续性制订长远的心理教育目标;第二,要基于社会学角度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然后制定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第三,在制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长效机制时,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心理需求,并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制定出符合大学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第四,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长期性和动态性来实现,以此从根本上将大学生心理问题有效解决[2]。第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其一,扩宽心理健康教育范围。不仅仅对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对其他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二,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如心理课程的开设、专题报告的组织和讲座开展等,以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样化;其三,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根据大学生心理需求来设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如可以在每一门课程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其四,高校图书馆要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书籍的购买量,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引导;其五,要根据大学生常发生的学习问题、恋爱问题、社交问题和就业问题,构建针对性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3]。第三,提高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其一,利用多样化教育模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实现大学参与心理教育的积极性;其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以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如多媒体教学、音乐式教学等。例如,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心理专家、心理老师、心理相关书籍等),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然后由协会针对大学生常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如心理剧场活动、心理漫画竞赛活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月25日)等,以此来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3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凸显,使高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成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必经之路,已经引起社会及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但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长效机制构建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范围狭窄,心理老师专业性不强等问题,所以高校要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实际,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提高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以实现科学性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佘少华,李姜南.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1):34-36.

[2]张丹.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1,(8):190-192.

[3]董炯华.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2):83-85.

作者:阎文婕

第八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家庭因素的影响

摘要: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关人士做了许多研究,其中,家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研究目的就是分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随机抽样调查、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等方式确定了家庭因素之于大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因素

1前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多方面的影响,家庭作为影响因素之一,有必要对此进行一定的研究,本次研究目的就是调查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希望通过此次研究的相关结论能够让家长意识到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并积极构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留下保障。

2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心理健康具体概念:个人心理所具有的在正常情况下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良好人际关系、处事能力、个性、积极状态与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的心理特质结构。实际上,心理健康就是一种高效、持续、满足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对外界做出良好的反应,充分发挥自我的优势。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心理健康也是指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完整性、统一性。在研究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问题上,发现无论是家庭环境、背景、家庭成员素质,还是家长教育理念、方式,大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依据国内内外的研究,可以确定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1]。在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各大高校多是以补救为主,尚未重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也因此,难以真正地解决当代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就促使了更多的学者、专家进行此方面的研究,以期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提供借鉴,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3研究流程

3.1提出研究问题

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②父母教育方式、成人依恋和家庭功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测功能。③不同成人依恋个体中,其父母教育方式与家庭功能之间的差异。

3.2研究假设

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因素为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家庭系统运行情况等家庭功能。②不同程度的成人依恋,有着不同的父母教育方式、家庭功能。③父母教育方式、家人依恋关系与家庭功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预测功能。

3.3研究意义

①为高校建立一套完整、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借鉴。②促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③督促家长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为大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环境。

3.4研究方式

3.4.1研究对象随机抽样调查方式,研究对象为各等级院校中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其中文理科、性别、年级等抽选比例得当。一共抽选人数为1000人。3.4.2研究工具修订版成人依恋量表。多条目量表,共有三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有六个条目,三个分量分别是依赖、亲近、焦虑。该量表主要测的是成人依恋维度,再据此转化为成人依恋类型,主要有安全类型、回避类型、焦虑矛盾类型。安全类型表现为与别人接触十分容易、轻松、自在,不会担心自己被遗弃或是过分接近;回避型类型表现为与别人接近感觉不自在,想要远离;焦虑矛盾类型表现为经常杞人忧天,过分担心伴侣、家人不爱自己,抛弃自己。家庭功能评定量表。用于测定家庭系统各个方面的功能,重点在于研究家庭组织、互动、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该表有七个分量表,分别是解决问题、情感反应、角色扮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信息沟通与总功能。共有60个条目,均有四个选项:像我家、不像我家、很像我家与不完全像我家。具有分数恒定,分数越高,表明该家庭功能就越差。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共有66个条目,15个分量表,分别是辱骂、非特异性行为、偏爱被试、偏爱同胞、鼓励、归罪、行为取向、情感[2]。宽容、过保护、过干涉、拒绝、剥夺、惩罚、羞辱。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条目,涉及人的情感、感觉、思维、行为、生活习惯、饮食睡眠、家庭关系等多方面,测试10个因子,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敌对、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躯体化与其他。3.4.3测验以学校、班级作为一个单位进行,对所有主试进行培训,避免测试中不必要的干扰,在正式测试之前保证试卷的密封性,严禁泄题,采用匿名调查,消除学生不必要的干扰。3.4.4数据统计、记录收回问卷,进行数据的统计、记录。3.4.5结果与分析父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经过调查的数据显示分析,发现父母情感维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呈现负相关,父母惩罚、严厉、干涉、拒绝、否认与过度保护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呈正相关,父母的偏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仅存在两个维度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意义。成人依恋类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处于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大学生能够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接纳、支持、理解,所以该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处于不安全型的成人依恋关系对强迫、人际关系、精神病性、抑郁、偏执这五方面作用明显,极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况[3]。父母教育方式、成人依恋类型、家庭功能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依据所得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以症状自评量表的九个因子为因变量,以父母的教育方式、成人依恋、家庭功能各种因子为自变量。结果显示,家庭功能对症状自评量表的九个因子影响最大,成人依恋对强迫、抑郁、偏执、人际关系、精神病性具有显著影响。以上结果显示,家庭功能、成人依恋关系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预测功能。

4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家庭这一因素上存在很多的分因子,在研究中必须能够对此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促使更多的家长认识到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宋小玥.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D].浙江工商大学,2015.

[2]王晓磊.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115-116.

[3]李慧民,许波.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4):82-83,86.

作者:金锦花

第九篇: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伊犁州的高等院校有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例甚至占到了50%以上,多民族学生构成了相对多元的校园文化,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本文即结合伊犁州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探讨分析如何构建科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新疆伊犁州是其重要的自治州,伊犁州中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到其全州人口的一半以上,有大概250万人,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数逐渐上涨,就当前来看,伊犁州每年少数民族大学在校生的人数在2万人左右,这部分大学生也占到了伊犁州全部大学生的一半以上比例。与此同时,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开始受到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的关注。

1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伊犁州的高校中,有来自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俄罗斯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的学生。由于民族构成复杂,学生较多,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需要结合这些不同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引导教育。来自不同文化、民族群体的大学生聚集到大学中进行学习,难免会遇到一些适应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可能就会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问题,比如焦虑问题、自卑问题、抑郁问题等,有些问题不加以及时疏导的话还可以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特殊问题特殊对待。

2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都是自小在伊犁州长大,有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周围环境主要是本民族群体,上大学后需要直接面对一个多元开放的、多民族的生活环境,容易出现如下几方面的心理问题。

2.1文化障碍

伊犁州有多种不同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他们在进入大学后,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甚至宿舍中会形成一种自然的多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大学生顺利融入集体生活中之后,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则一般不会产生心理问题;但是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比如不同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可能不同,在宿舍进行群体生活时可能会产生矛盾,进而产生长期的焦虑、抑郁、狂躁的心理状态。

2.2角色冲突

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在当地高中都是班级中学习名列前茅的学生,但是到了大学的环境后,身边的同学来自各地,优秀的学生较多,少数民族的学生对自己的角色认知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可能产生自我怀疑、自卑的心理,需要在一定的心理健康辅导下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

2.3人际关系障碍

少数民族大学生到了大学环境中,以普通话和汉字交流为主,而且虽然少数民族学生整体占比较大,但是每个少数民族的学生比例和汉族学生的整体比例相比就较小,因此,少数民族的学生面临着较为复杂的人际交往环境,每个少数民族的大学生都可能产生人际关系障碍,尤其一些人数占比较少的少数民族学生更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与其他同学、老师的交流过程不顺畅,比如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较差,与其他民族的同学交流较少,又或者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会认为自己和他人的交流有障碍,便逐渐减少和其他民族学生的交流,以至于产生交往问题,形成心理上的封闭。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具有客观性,因此相关的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和心理健康教育。

3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伊犁州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不同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都比较敏感,伊犁州地区的高校应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商议制定出一套适合伊犁州本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并以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为辅助,共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为其以后走上社会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

3.1构建校园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校园内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应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从横向发展来看,学校应将心理健康调查、咨询、辅导、档案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串联在一起,确保以规范专业的态度对待每个需要心理帮助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做好相应的保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同时还可以在学校官方网站中专门开设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匿名在线进行心理咨询,避免了面对面咨询的尴尬,心理咨询师、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上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从纵向发展来看,可以形成从学校到学院再到班级的一体化建设,并应逐级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部门、配备相关的负责人员,在学校中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师,随时能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学院中的教师、辅导员等也应与班级中的班委多沟通,让班委承担起一定的监督管理的责任。

3.2加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伊犁州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应该愈加规范化,在上课时间、课时安排、课程设计方面都应该固定下来,形成传统,同时安排有专业资质的心理教师来上课,同时保证课时数,从而让伊犁州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一进大学时就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客观认识心理健康问题,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不害怕、不逃避,养成及时疏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另外,在伊犁州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缺乏符合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伊犁州高校可以形成合作,针对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情况来编写适合伊犁州多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3.3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

在伊犁州高等院校中实际上有着多元的民族文化,因此,在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尊重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展开民族团结、多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民族文化教育,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作为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重要一员的角色,正确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包容的文化心理,这样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和其他民族同学、教师接触时便能够更加自如,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3.4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建设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平台,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建设能够最大程度地吸纳学生,成为大学生的一个公共交往的平台,并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减少人际交往的恐惧,增强对其他民族、其他同学的认识和了解,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社团还可以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定期举办一些心理讲座、心理沙龙,由学生来进行主持和发言,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惠及每个少数民族大学生。综上所述,伊犁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当地教育部门、学校的重视,教育部门应监督鼓励学校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而学校应多调查研究本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落实好各项心理教育工作,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阿荣.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取向[J].民族教育研究,2010,(1):78-82.

[2]李丹,尧国靖.论团体心理咨询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巧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6):139-141,145.

[3]王美琐.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助体系建设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5,(3):154-156.

作者:古丽给娜•巴热提

第十篇:大学生自信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受到生活背景、学习成绩、个性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在互联网飞速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接受的文化日趋复杂,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其心理问题出现几率,影响到其良好人格的建立。通过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克服自卑心理、自私自利心理、嫉妒心理等心理问题,从而建立大学生自信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大学生;自信人格;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需要面对的诱惑逐渐增多,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扰的几率越来越高,严重阻碍着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加大对大学生人格建设的重视程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方式,引导大学生自信的面对生活。

一、影响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心理因素

困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问题包括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等,受到个性特征、社交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人格建立过程中,仍存在交往困难等多种问题,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分为以下几方面:

1.自卑心理

在大学生人格建立过程中,因自身家庭条件、生活环境、自身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条件较差的学生会出现自卑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不敢与他人交往、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甚至还会出现自闭的情况,其交往能力急剧下降,自卑心理的出现,不仅会直接阻碍大学生日常交际活动,还会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难度,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2.自私自利心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加,部分大学生为了赢得更大就业空间,通常会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带有较强的功利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自私心理。在实际人格建立过程中,自私通常都会引发心理问题,进而导致严重的交际困难。自私自利心理违背人格建立过程中的互助、诚信等原则,大学生有可能拉帮结派,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调整,有可能出现危害社会的行为,给社会带来动荡因素。3.嫉妒心理嫉妒心理主要表现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大学生在发现自身能力、外貌等不及他人时,会无意识或者有意识地表现出愤怒、憎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滋生打击报复心理。嫉妒心理如果没有及时加以引导,有可能导致细小的矛盾加剧,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建立的发展。

二、建立自信人格的心理教育途径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大学生人格建立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不断丰富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大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其排解心理困扰,具体措施分为以下几方面:

1.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锻炼大学生心理素质

大学生人格建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因此,学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将心理素质教育合理纳入大学生专业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心理课程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师须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通过分析人格建立个案等途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得学生正确认识到人格建立的重要性。

2.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

学校和心理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困扰倾诉的场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具备辅导、心理咨询等基本功能,同时,其应该面向全部的大学生,主动帮助学生解决人格建立过程中的困难,可定期举办活动,了解学生人格建立的发展趋势,及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防止出现校园交往不良事件,以提升学生综合心理素质。

3.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提升大学生调适能力

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更具特殊化,其要求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当前,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协会,因此,教师可以与心理健康协会进行合作,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大学生人格建立的困扰和心理健康指数,再结合调查结果,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此外,基于信息化时代,为发展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虚拟网络,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使其能够正确对待网络交流,抵制网络不良诱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困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自私、自卑、猜忌、嫉妒等,如果教师没有加以科学地引导,很有可能导致大学生“误入歧途”,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问题,合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正视心理困扰,增强大学生信心,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车丽萍,庞连生,黄大伟,赵紫凤.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信人格的关系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0-24.

[2]林宇,周慧.大学生自信与心理健康关系论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7):116-117.

[3]潘小.大学生健康人格与心理健康、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27-132.

作者:高蔓丽 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